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生物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请勿折叠答题卡,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坚果因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矿物质等物质而广受人们的喜爱,但因其含有较多脂肪,也让很多减肥人士望而却步。而南澳大利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吃杏仁也可以减肥,其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有助于心脏健康。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胆固醇含有C、H、O、N元素,可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坚果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C.坚果中的纤维素被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作为细胞合成糖原的原料D.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动物脂肪则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脂质中的胆固醇含有C、H、O,既参与人体血脂的运输,也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A错误;B、坚果中的蛋白质需经水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进入人体,B错误;C、人体不能消化纤维素,C错误;D、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动物脂肪则相反,D正确。故选D。2.叶绿体外膜上的CHUP1蛋白参与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的调控。研究者选取野生型和CHUP1基因突变型拟南芥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叶绿体位置的变化可减小强光对其造成损伤B.CHUP1蛋白可能参与叶绿体沿细胞骨架移动C.CHUP1基因突变型能够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D.突变型无法借助叶绿体观察胞质环流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正常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能随光照强度移动,而CHUP1基因突变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不能随光照强度变化而移动。【详解】A、野生型拟南芥在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而强光条件下,叶绿体移动到细胞两侧,以避免强光的伤害,A正确;B、细胞骨架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而叶绿体外膜上的CHUP1蛋白参与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的调控,所以CHUP1蛋白可能参与叶绿体沿细胞骨架移动,B正确;C、突变型拟南芥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叶绿体不能随光照强度变化而移动,故CHUP1基因突变型不能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C错误;D、观察胞质环流现象是以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CHUP1基因突变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位置和分布无法被调控,所以突变型无法借助叶绿体观察胞质环流现象,D正确。故选C。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中,核糖体精准地与内质网结合,依赖于其最初合成的一段信号肽被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消化酶、抗体、激素等物质的合成,均会经过图中所示过程B.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需要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共同参与C.图中较成熟蛋白质经高尔基体加工和修饰后,有的会留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图中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详解】A、消化酶、抗体以及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会经过图中所示过程,但有些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不会经历图示过程,A错误;B、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多肽→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但囊泡不属于细胞器,B错误;C、真核生物分泌蛋白合成后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和修饰,经高尔基体加工和修饰的蛋白质,有的会留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等,C正确;D、核糖体是无膜结构,因此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无关,D错误。故选C。4.美花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为了探究其生长情况,某研究小组制作了美花石斛茎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观察得到图1所示的图像,该研究小组在同一天不同时间段取多个茎尖制作装片,观察、记录并统计细胞分裂指数,结果如图2所示(细胞分裂指数=分裂细胞数/细胞总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可用甲紫溶液对茎尖细胞进行染色,然后用清水漂洗B.细胞①中的染色体数是细胞③中的两倍,两者的核DNA数则相等C.9:00细胞分裂指数最高,说明此时茎尖分生区中分裂期的细胞数多于分裂间期的D.细胞④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缓缓移动到赤道板处【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基本流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制成装片。【详解】A、对茎尖细胞进行染色时应先用清水漂洗,然后用甲紫溶液进行染色,目的是除去解离液,以免影响染色,A错误;B、由图1可知,①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是体细胞的2倍,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③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等于体细胞,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即细胞①中的染色体数是细胞③中的两倍,两者的核DNA数则相等,B正确;C、由图2可知,尽管9:00细胞分裂指数最高,但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所以裂期的细胞数少于分裂间期,C错误;D、细胞经解离已被杀死,在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缓缓移动到赤道板处,且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故选B。5.端粒是染色体两端有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人体端粒DNA序列会随着复制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在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端粒酶作用机理如题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有核细胞均含端粒酶基因B.端粒酶的作用是催化转录过程C.大肠杆菌也存在端粒DNA序列D.端粒DNA的修复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端粒是染色体末端DNA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中RNA能逆转录形成DNA,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详解】A、人体有核细胞均含端粒酶基因,只不过有些基因不表达,A正确;B、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即能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即催化RNA逆转录过程,B错误;C、端粒是染色体两端有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大肠杆菌无染色体,不存在端粒DNA序列,C错误;D、端粒DNA修复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A。6.为研究2,4-二硝基苯酚(DNP)在细胞呼吸中的作用,科学家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①②③④实验氧气有氧无氧有氧无氧条件DNP加入加入不加入不加入实验ATP生成量(mol/molC6H12O6)202382结果H2O生成量(mol/molC6H12O6)120120A.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B.DNP会影响人红细胞吸收K+和葡萄糖C.无氧条件下,DNP会使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减少D.有氧条件下,DNP会使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据题意可知,无氧条件下不管是否加入DNP,能量的产生不受影响,但是有氧条件下加入DNP后ATP生成量大大减少,但是H2O生成量没有影响,说明其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合成的ATP最多)发挥作用,使线粒体内膜上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从而影响了ATP的产生。【详解】A、由表可知,DNP抑制有氧呼吸过程中ATP的形成,但是水的生成量没不受影响,说明其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此阶段合成ATP最多)发挥作用,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B、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不受DNP的影响,B错误;C、通过表格中无氧条件下加入与不加入DNP生成ATP的结果比较,表明DNP不会影响无氧呼吸产生能量的过程,C错误;D、有氧条件下,DNP会导致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大幅减少,但水的生成量不受影响,可见DNP使线粒体内膜上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D正确。故选D。7.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5有较强的抗胃癌活性,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发生S期阻滞并抑制其转移,其作用机制是抑制Noteh1蛋白基因的表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提高Notchl蛋白基因甲基化水平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思路B.经人参皂苷Rg5处理后胃癌细胞的代谢活动整体会减弱C.与正常细胞相比,胃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内染色质收缩D.与正常细胞相比,胃癌细胞的端粒可能不会随细胞分裂而缩短【答案】C【解析】【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2、细胞癌变的原因:①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②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题意显示,人参皂苷Rg5有较强的抗胃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抑制Noteh1蛋白基因的表达,而提高Notchl蛋白基因甲基化水平也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进而可以为治疗胃癌提供一种思路,A正确;B、人参皂苷Rg5有较强的抗胃癌活性,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发生S期阻滞并抑制其转移,据此可推测,经人参皂苷Rg5处理后胃癌细胞的代谢活动整体会减弱,B正确;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据此可知,与正常细胞相比,胃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但细胞内的染色质并不会收缩,C错误;D、与正常细胞相比,胃癌细胞的端粒可能不会随细胞分裂而缩短,因而可以表现出无限增殖的特征,D正确。故选C。8.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有关。SEP(分离酶)能将黏连蛋白水解,其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SCR(保全素)可充当假底物,与SEP紧密结合而阻断SEP的活性;而APC(后期促进复合物,是细胞周期从中期到后期的调控因子)可催化SCR水解从而调控SEP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EP催化黏连蛋白水解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B.APC与SCR结合使SCR全部分解发生于有丝分裂中期C.抑制APC的活性将会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时间提前D.SCR和黏连蛋白局部结构相似,可竞争SEP的活性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各时期变化规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离酶(SEP)催化黏连蛋白水解,使染色单体不再连接,该过程可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B、SEP(分离酶)能将黏连蛋白水解,有利于着丝粒分裂,有丝分裂后期会发生着丝粒分裂,APC为后期促进复合物,是细胞周期从中期到后期的调控因子,因此APC与SCR结合使SCR开始分解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结束时SCR几乎完全被分解,B错误;C、抑制APC的活性可导致SCR不能水解,使SEP与SCR结合增多,阻断SEP的活性,SEP无法催化黏连蛋白分解,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无法分离,故染色单体分离的时间将会延后,C错误;D、SCR和黏连蛋白都能与SEP结合,说明两者局部结构可能相似,可竞争SEP的活性部位,D正确。故选D。9.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染色体DNA中由2~6个碱基串联重复的结构。STR序列中A一T碱基对所占比例均大于C—G碱基对所占比例。将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某--位点的基因的STR进行扩增,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注:M为标准DNA片段,nl、n2、n3、n4为STR的不同重复次数。A.与等长DNA相比,含STR的DNA稳定性更强,其转录发生于细胞核B.该患儿可能是母亲减数分裂I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C.该患儿与其父亲或母亲体内该位点的基因的STR重复次数是完全相同的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异常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答案】B【解析】【分析】1、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是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2、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减少。【详解】A、A-T碱基对含有两个氢键,C-G碱基对含有三个氢键,STR的A-T碱基对占比较大,与等长DNA相比,含STR的DNA的稳定性可能较差,染色体上基因的转录发生于细胞核,A错误;B、由图可知,患儿的一条21号染色体STR重复次数与父亲相同,两条21号染色体STR重复次数分别与母亲的两条相同,表明该患儿可能是母亲减数分裂I时,一对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B正确:C、患儿的21号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父亲与母亲的STR重复次数不同,故其与父亲或母亲该位点的基因的SIR重复次数不完全相同,C错误;D、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其染色体结构是正常的,D错误。故选B。10.根据噬菌体和宿主的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两类:一类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迅速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宿主细胞破裂,这类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另一类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拟核DNA中,随宿主核酸的复制而复制,这类噬菌体被称作温和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噬菌体属于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后会使宿主细胞裂解B.烈性噬菌体的衣壳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合成,受自身DNA的控制C.温和噬菌体的DNA插人宿主细胞拟核DNA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35S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分析题意,一类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迅速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宿主细胞破裂,这类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属于烈性噬菌体,A正确;B、烈性噬菌体的衣壳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合成,受烈性噬菌体自身遗传物质DNA的控制,B正确;C、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DNA整合于宿主拟核DNA中,此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不管经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离心后都处于上清液中,D错误。故选D。11.水稻具有抗稻瘟病抗倒伏(AABB)的优良性状,但不抗虫(cc),控制三种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培育出抗虫(AABBCC)的优良品种,某科研人员做了以下育种实验,图中①~④为不同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抗虫品种的育种原理有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B.过程②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高度不育,植株长得弱小C.过程③处理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也可得到该抗虫优良品种,且此方法育种年限较长【答案】C【解析】【分析】多倍体育种原理:利用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详解】A、该抗虫品种的育种过程有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涉及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过程②为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单倍体无同源染色体,高度不育,植株长得弱小,B正确;C、过程③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原理是在细胞分裂时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杂交育种需要的时间较长,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故选C。12.进化树是根据各种生物物种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显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历史上主要是基于各种物种解剖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进行编排。新研究表明,通过比较解剖学而不是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序列来确定生物进化树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物种分类工作,这源于普遍存在的趋同进化。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B.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或自然选择学说单独就能够解释生物趋同进化的原因C.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都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D.目前来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C【解析】【分析】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此外,在当今生物体上可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发生趋同进化的生物是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方向相同,不同生物朝着生同一方向改变,导致不同生物具有相似的适应性,并非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B、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其原因,但共同由来学说不能单独解释该现象,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即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C正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在大肠杆菌中,可以通过基团移位的方式运输葡萄糖,过程如图所示。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Ⅰ的作用将HPr激活;而膜外环境中的葡萄糖分子先与细胞膜中的底物特异蛋白——酶Ⅱc结合,接着被图中所示过程传递来的磷酸基团激活,形成磷酸糖(可被细胞迅速利用),最后释放到细胞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运输方式中,葡萄糖需要经过磷酸化修饰才可以进入细胞质B.酶Ⅱc是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转运过程中其结构不发生变化C.图示转运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以这种方式运输葡萄糖,可避免细胞中葡萄糖积累过多而影响代谢【答案】BC【解析】【分析】基团移位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输,它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移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胞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运输。【详解】A、膜外环境中的葡萄糖分子先与细胞膜中的底物特异蛋白—酶Ⅱc结合,接着被酶Ⅱb传递来的磷酸基团激活,形成磷酸糖(可被细胞迅速利用),最后释放到细胞质中,所以葡萄糖在基团移位的方式中,需要经过磷酸化修饰才可以进入细胞质,A正确;B、酶Ⅱc做为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转运过程中其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C、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I的作用将HPr激活,并通过酶Ⅱa、酶Ⅱb,接着与结合葡萄糖的酶Ⅱc结合,形成磷酸糖,最后释放到细胞质中,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D、通过基团移位的方式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质的为磷酸化的葡萄糖,可直接参与糖酵解,被细胞迅速利用,因此可避免细胞中葡萄糖积累过多而影响代谢,D正确。故选BC。14.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是植物细胞中无氧呼吸的关键酶,其催化的代谢途径如图1所示。为探究Ca2+对淹水处理的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辣椒幼苗进行分组和3种处理:甲组(未淹水)、乙组(淹水)和丙组(淹水+Ca2+),在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利用NADH的能量合成ATPB.辣椒幼苗在淹水的条件下,其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仅有乳酸C.Ca2+影响ADH、LDH的活性,减少乙醛和乳酸积累造成的伤害D.淹水胁迫时,该植物根细胞酒精的产生速率大于乳酸的产生速率【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Ca2+对淹水处理的辣椒幼苗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Ca2+的有无及植物状况,因变量是辣椒幼苗根细胞呼吸作用。【详解】A、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A错误;B、分析题意,乙醇脱氢酶(ADH白色柱形图)、乳酸脱氢酶(LDH黑色柱形图)是植物细胞中无氧呼吸的关键酶,而图2显示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0,说明辣椒幼苗在淹水条件下,其根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有乳酸和酒精,B错误;C、据图分析,丙组是实验组,ADH含量较高,LDH含量较低,说明水淹条件下,适当施用Ca2+可减少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物乳酸和乙醛的积累,从而减轻其对根细胞的伤害,C正确;D、甲为对照组,是正常生长的幼苗,乙为实验组,为淹水条件,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且LDH酶活性更高,据此可推测淹水条件下乳酸产生的速率高于乙醇产生速率,D错误。故选C。15.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质如下:处于特定生长期的R型细菌分泌感受态因子诱导自身产生细胞壁自溶素,从而使自身细胞壁局部缺失而呈感受态(一种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S型细菌中控制多糖荚膜合成的相关基因进入R型细菌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进而表达。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细菌和R型细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R型细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B.将R型细菌的DNA与S型细菌混合,不能产生R型细菌和S型细菌两种细菌后代C.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其后代也是S型D.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细菌主要来源于R型细菌的转化【答案】AD【解析】【分析】S型肺炎链球菌表面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型菌不会使人或小鼠患病,无致病性。当存在S型的完整DNA和活的R型菌时,可发生基因重组,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而具有致病性。【详解】A、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R型细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不能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B、由于只有处于特定生长期的R型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壁自溶素,而S型细菌不能分泌细胞壁自溶素,故将R型细菌的DNA与S型细菌混合,不能产生R型细菌和S型细菌两种细菌后代,B正确;C、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其变异可遗传,故其后代也是S型,C正确;D、由于转化过程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概率低,故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细菌主要来源于S型细菌的增殖,D错误。故选AD。16.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眼球震颤由基因A、a控制,杜氏肌营养不良由基因B、b控制。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个体可视作纯合子,已知Ⅱ4不携带杜氏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杜氏肌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B.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Ⅲ4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3C.通过基因检测、羊水检测、遗传咨询等可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D.若Ⅲ3与Ⅲ4婚配,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为5/24【答案】ACD【解析】【分析】Ⅱ3和Ⅱ4患眼球震颤,但Ⅲ6不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2患眼球震颤,Ⅲ3不患眼球震颤,由此可知,眼球震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不患杜氏肌营养不良,且Ⅱ4不携带杜氏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由此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Ⅱ3和Ⅱ4不患杜氏肌营养不良,且Ⅱ4不携带杜氏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由此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A正确;B、Ⅱ3和Ⅱ4患眼球震颤,但Ⅲ6不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2患眼球震颤,Ⅲ3不患眼球震颤,由此可知,眼球震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为AaXbY,眼球震颤(A)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杜氏肌营养不良(b)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由此可知,Ⅲ4是杂合子(AaXbY)的概率为2/3,B错误;C、通过基因检测、羊水检测、遗传咨询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C正确;D、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为1/3×1/4+2/3×3/4×1/4=1/12+1/8=5/24,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为研究植物的抗寒机制及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图1中S1为蔗糖溶液,S2为清水,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初始时两液面平齐。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均分为两组,分别在常温与低温(4°C)下处理适宜时间后,再在常温下用0.3g/mL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成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相当于图1半透膜的结构是______。一段时间内图1中漏斗内液面的变化为_______。(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主要观察紫色中央液泡的大小变化和_______。水分子穿过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图2中,常温下质壁分离细胞占比达到100%时,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与常温相比,低温对细胞代谢、膜流动性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3)根据上述信息推断,洋葱植株通过_______提高自身抗寒能力。为比较抗寒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液浓度和普通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液浓度的高低,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法,利用质壁分离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实验思路:_______。【答案】(1)①.原生质层②.先逐渐升高,后不变(2)①.原生质层的位置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③.不一定相同④.细胞代谢和膜流动性降低(3)①.减少自由水含量和增大细胞液浓度②.分别取抗寒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和普通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制成临时装片,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分别进行处理,观察对比两种植物细胞在每一浓度下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解析】【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最早出现质壁分离所需时间越长,说明细胞液浓度相对越大,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越小。质壁分离的细胞其原生质体长度与细胞长度的比值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比值越大,质壁分离程度越小。由题干信息可知,低温处理使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变小,质壁分离速度变慢。【小问1详解】植物细胞中充当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漏斗装置中,S1为蔗糖溶液,S2为清水,前者浓度更大,对于水的吸引力更强,漏斗液面逐渐上升,直至达到平衡,液面不再上升。【小问2详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吸水和失水主要发生在液泡,而原生质层伸缩性大,细胞壁伸缩性小,因此主要观察紫色中央液泡大小变化以及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是否发生分离。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差不一定相同,因此质壁分离的程度不一定相同。低温会影响酶活性以及分子的运动,因此低温条件下,细胞代谢和膜流动性均降低。【小问3详解】根据上述信息可知,相比常温,低温条件下,质壁分离的细胞占比更小,原生质体与细胞长度比更大,推测植物可通过减少自由水含量和增大细胞液浓度来提高耐寒能力。利用质壁分离实验的原理,比较抗寒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液浓度和普通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可分别取抗寒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和普通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制成临时装片,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分别进行处理,观察对比两种植物细胞在每一浓度下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18.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长势一致的某品种黄瓜幼苗为实验材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比例(200μmol·m-2·s-1,红光:蓝光=4:1)的基础上,添加低强度远红光(15μmol·m-2·s-1,L-FR)、中强度远红光(130μmol·m-2·s-1,M-FR)和高强度远红光(200mol·m-2·s-1,H-FR)处理,结果见下图。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Rubisco是催化CO2固定形成C3的酶。回答下列问题。(1)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其中蓝光依靠_________________(填色素名称)吸收;同时,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_________________。(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用纸层析法设计实验验证这一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②.光敏色素(2)①.减弱②.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Rubisco酶活性降低,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3)实验思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预期结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条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能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光环境因素,其中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可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小问2详解】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均增加,但是Rubisco酶活性降低,进而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小问3详解】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验证该预测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如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19.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8,XY型)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1是该动物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细胞①②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分别为_____。若图1中一个细胞①基因A和a所在的染色体未分离,仅减数分裂Ⅰ发生一次异常,则最终可能会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2)图2中细胞Ⅱ与细胞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不考虑突变,由细胞④分析细胞Ⅳ与Ⅴ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3)研究发现,当该种动物X、Y染色体联会时,不联会区域周围会形成性泡,如图3所示,PAR表示联会区域。X、Y染色体联会时可以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的区段位于_____(填“性泡内”或“性泡外”)。该种动物进行减数分裂过程是否均可以形成性泡,请写出理由。_____。【答案】(1)①.2、4②.AaB和b或Aab和B(2)①.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②.aB、Ab(3)①.性泡外②.否,该种雄性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以形成性泡,雌性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没有不联会区域,不形成性泡【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小问1详解】图1中细胞①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细胞②着丝粒分裂,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若图1中一个细胞①基因A和a所在的染色体未分离,仅减数分裂Ⅰ发生一次异常,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aaBB和bb或者AAaabb和BB,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和b或Aab和B。【小问2详解】图2中细胞Ⅱ比细胞Ⅲ大,则细胞Ⅱ是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④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发生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则表示第一极体。据图可知,细胞④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Ⅴ的基因型为Ab,Ⅳ与Ⅴ的基因型互补,则Ⅳ的基因型为aB。【小问3详解】PAR区域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属于同源区段,四分体时期可以发生互换,所以X、Y染色体联会时可以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的区段位于性泡外。由于雄性动物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以形成性泡,而雌性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没有不联会区域,不形成性泡,故该种动物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并不都可以形成性泡。20.某种鸟类(ZW型)羽色的金色与银色由基因A/a控制。眼色的褐色与黑色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乙、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金色羽褐色眼雄鸟与银色羽黑色眼雌鸟杂交,F雌雄鸟的性状及对应数量如下表。F1相互交配产生F2,F2中银色羽黑色眼:银色羽褐色眼:金色羽黑色眼:金色羽褐色眼=2:3:2:3.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F1银色羽黑色眼银色羽褐色眼金色羽黑色眼金色羽褐色眼雌鸟001617雄鸟181700(1)根据题目信息,可判断基因A/a与基因B/b分别位于______染色体上。F1产生配子的情况为B:b=_______。据F2眼色性状分离比推测,决定眼色的相关基因可能存在_____效应,该鸟类种群中银色羽黑色眼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亲本金色羽褐色眼雄鸟与银色羽黑色眼雌鸟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若选择F1中表型为银色羽黑色眼和金色羽黑色眼的鸟进行交配,子代中银色羽褐色眼雌鸟的比例为___。(3)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银色羽雄鸟品系"ZmAZa°。基因m为纯合致死基因,且与银色羽基因A始终连锁在一起。ZmAW、ZaW可视为纯合子。该品系的银色羽雄鸟与金色羽雌鸟杂交,F1中基因型为_______的个体致死,能存活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答案】(1)①.Z染色体、常②.1:3③.黑色眼基因纯合(BB)致死④.BbZAZA、BbZAZa、BbZAW(2)①.bbZaZa、BbZAW)②.1/12(3)①.ZmAW②.银色羽雄鸟:金色羽雄鸟:金色羽雌鸟=1:1:1【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小问1详解】亲代为金色羽褐色眼雄鸟与银色羽黑色眼雌鸟,F1雌鸟全为金色羽,与父本羽色相同,F1雄鸟全为银色羽,与母本羽色相同,说明羽色性状为伴Z染色体遗传,且银色羽为显性性状,金色羽为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F1雌雄鸟中均有褐色眼:黑色眼=1: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F1中褐色眼:黑色眼=1:1,故F1的基因型为1/2Bb、1/2bb,产生的配子为B:b=1:3,F1雌鸟和雄鸟相互交配,理论上F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6:9,实际上F₂中黑色眼:褐色眼=2:3,褐色眼较黑色眼多,故褐色眼对应的基因型为bb,黑色眼对应的基因型为B_,且黑色眼中BB个体致死。在该鸟类种群中,银色羽黑色眼鸟的基因型共有3种,即BbZAZA、BbZAZa、BbZAW。【小问2详解】亲本金色羽褐色眼雄鸟的基因型为bbZaZa,银色羽黑色眼雌鸟的基因型为BbZAW,两者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及表型为BbZAZa(银色羽黑色眼雄鸟)、bbZAZa(银色羽褐色眼雄鸟)、BbZªW(金色羽黑色眼雌鸟)、bbZaW(金色羽褐色眼雌鸟);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