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3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据此完成1~2题。1.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A. B. C. D.2.该日后,下一次大潮出现的时间最接近()A.10月23日 B.10月29日 C.11月13日 D.11月19日3.(2分)图为某震源的地震波传播路径图,纵波与横波都能够到达的是()A.甲与乙 B.甲与丁 C.丙与丁 D.乙与丙4.(2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的抗震系数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如图为某校叶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A.光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B.色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C.光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D.色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6.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③引发钱塘江大潮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如图为地球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为1)。读图完成7~8题。7.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8.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如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9~10题。9.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10.③地的地表特征为()A.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B.峰峦叠嶂,绵延不绝 C.垛峁交织,千沟万壑 D.暗河交错,别有洞天2019年上半年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了面对未来太阳将要毁灭的可怕现实,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家园。该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如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如果地球搬家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范围 C.适中的日地距离 D.稳定的太阳光照12.在“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几级天体系统()A.2级 B.3级 C.4级 D.5级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据此完成13~14题。13.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A.对流层中部 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 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14.2018年5月23日,上海城区的天空出现横贯东西且长时间停留的航迹云,颇为壮观。据此推测上海当日()①天气晴朗少云②有较大的风③空气质量优良④相对湿度较小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15.(2分)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图中丙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A.退田还湖,水域面积扩大 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 C.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 D.氟利昂等制冷剂的过度使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冻害。据此完成16~17题。16.下列关于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蓝莓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 C.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 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17.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因可能是()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 B.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 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 D.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地,使谷地温度下降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18~19题。18.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A.6月 B.7月 C.8月 D.10月19.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如图为某海区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X<Y<Z)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20.图示海区大致位于()A.高纬度 B.中纬度 C.低纬度 D.副热带海域21.图中虚线区域最有可能()A.位于河流入海口 B.位于红海区域 C.有暖流流经 D.人类活动频繁如图示意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22~23题。22.①、②、③分别表示()A.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 B.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 C.高纬度海区、副热带海区、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23.③海区()A.表层水温较①海区高 B.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减小 C.表层盐度较②海区高 D.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24.(2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中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①处形成海雾 B.抑制②处污染物的扩散 C.降低③处的湿度和温度 D.增加④处海啸发生频率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图1示意该兴趣小组记录的某月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图2示意沙漠边缘地区用风向仪测得的该日12时的风向。据此完成25~26题。注:风向仪箭头所指方25.不考虑背景风,该日风力最大的时间是()A.9点 B.12点 C.15点 D.21点26.根据风向推测绿洲应位于沙漠的()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潮区界是指潮汐河口中发生潮位变化的上界,是涨潮时潮波由河口沿河道上溯,潮波变幅等于零的分界点,即潮水所带来的动力影响的最远的地方。潮区界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常随河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我国长江的潮区界平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如图为潮区界图。据此完成27~28题。27.家住长江沿岸某市的小明同学发现其家附近一条汇入长江的河流河水在一天中常出现往复性流动,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洋流 D.潮汐28.下列关于长江潮区界的说法可信的是()A.长江枯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 B.长江丰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 C.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长江潮区界位置年内变化幅度变小 D.受近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潮区界位置将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如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据此完成29~30题。29.图中新月形沙丘陡坡朝向西南方向,则图中其盛行风为()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30.关于图中气压与风蚀方向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a到b B.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b到a C.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a到b D.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b到a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多选)31.(3分)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如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A.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 C.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32~33题。(多选)32.若在图中①河段画出等高线,则该等高线此处的凸出方向为()A.向上游方向 B.东南方向 C.向下游方向 D.西北方向(多选)33.最近几十年②处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岸沉积速度大于侵蚀速度 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 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4~35题。(多选)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增大 B.b代表郊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C.a、b的气压状况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多选)35.当a、b之间的气压差扩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市区大气污染物加速向郊区扩散 B.市区气温升高,有助于节能减排 C.市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D.市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引发水资源短缺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36.(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厦门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晴朗的上午进行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三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实验数据见表。观测时间室内(于10:10移出)室外室内(于10:50移入)10:1010:3010:5011:30甲26℃28℃30℃27℃乙26℃27℃28℃26℃丙26℃29℃32℃26.5℃(1)在A﹣E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该小组编制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装置细目。实验装置或操作所验证或模拟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于室内外测温①覆盖透明薄膜②丙组放置沙土③温度计放置在适当位置④A.大气的保温作用B.大气的削弱作用C.下垫面性质对气温的影响D.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E.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解释10:30﹣11:30甲、丙玻璃箱内温度变化的差异。37.(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泗游鱼类,产卵泗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每年3月,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前往我国东海沿岸海域产卵。如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1)乙海区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其影响因素为和。(2)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3)指出A洋流的性质,并简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原因。(4)B地长江三角洲是地貌(填“流水侵蚀”或“流水堆积”),简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哪些。38.(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图为黄土高原较陡山坡上有序挖掘出的半月形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称为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材料二:浙江某中学组织地理野外考察,拍摄到黄土高原部分地貌类型如下。黄土塬指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黄土梁指条带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指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1)用直线正确连接拍摄的照片与地貌类型。(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鱼鳞坑保持水土成因。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3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据此完成1~2题。1.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A. B. C. D.【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①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②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③十五前后,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④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农历上半月的月相黄昏日落后可见,月面朝西,C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农历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我们能看到半个月亮了,叫作上弦月,而A选项图中不是上弦月,A错误,B正确。故选:B。2.该日后,下一次大潮出现的时间最接近()A.10月23日 B.10月29日 C.11月13日 D.11月19日【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时候,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引力达最大,此时潮水水位较高;当三者相互垂直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潮水水位较较低。【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的时候,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引力达至最大,潮水水位较高,此时对应日期应该为农历初一或者十五,本次大潮发生时间为10月22日(农历初八),因此下次大潮应该出现在10月29号,B正确,ACD错误。故选:B。3.(2分)图为某震源的地震波传播路径图,纵波与横波都能够到达的是()A.甲与乙 B.甲与丁 C.丙与丁 D.乙与丙【分析】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二者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纵波能够穿越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波若要到达乙、丙区域,则必须穿过地核,而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穿过,所以两种波都能到达的只有甲、丁两区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4.(2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的抗震系数【分析】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二者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答】解: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二者大约有12秒的间隔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和其余选项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如图为某校叶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A.光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B.色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C.光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D.色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分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层,且光球层亮度最大,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所以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仅在日全食能够看到,A正确,BCD错误。故选:A。6.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③引发钱塘江大潮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与两极高空大气摩擦,产生极光现象;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相关系(正相关或负相关)。【解答】解: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①正确。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错误。钱塘江大潮受引潮力影响,③错误。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④正确。故选:D。如图为地球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为1)。读图完成7~8题。7.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分析】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与植被的多少关系比较大,二氧化碳的存在,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植被覆盖率与二氧化碳之间呈负相关。【解答】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8.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海生藻类主要生活在海洋中,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时期,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时期,C错误。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是森林大部分的植被类型,D正确。故选:D。如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9~10题。9.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综上所述,所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③地的地表特征为()A.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B.峰峦叠嶂,绵延不绝 C.垛峁交织,千沟万壑 D.暗河交错,别有洞天【分析】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貌主要有峰林、孤峰、峰丛等;地下主要有溶洞、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解答】解: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据经纬度(113°E,25°N)位置判读,为两广丘陵地区,喀斯特地貌多奇峰林立,A正确。由图可知,图的地貌形态以孤峰为主,并没有绵延不绝的特征,B错误。“垛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南方,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暗河、洞穴等属于喀斯特地下地貌,D错误。故选:A。2019年上半年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了面对未来太阳将要毁灭的可怕现实,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家园。该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如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如果地球搬家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范围 C.适中的日地距离 D.稳定的太阳光照【分析】根据材料所述,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受影响的是地球本身,正是因为地球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交替现象,有了白天接受光照温度相对较高,黑夜温度较低的变化,不自转仍然有昼夜交替现象,但是昼夜交替周期很长,面向太阳一侧温度较高,背对一侧则比较低,昼夜温差变化变大。【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显示,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是利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地球停止自转,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不会发生变化,A错。地球停止自转,但地球公转不会停止,这样会使昼夜更替周期为一年,白天气温会非常高,夜晚气温会非常低,严重影响了适宜的温度条件,B对。地球停止自转,不会改变日地距离,C错。太阳光照的稳定性与地球自转停止无关,D错。故选:B。12.在“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几级天体系统()A.2级 B.3级 C.4级 D.5级【分析】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的直径大约1光年左右,银河系的银盘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解答】解:根据材料,地球流浪的过程中经过了地月系、太阳系,之后进入了距离太阳4.2光年的比邻星星系,即进入银河系,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地球共经历了3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据此完成13~14题。13.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A.对流层中部 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 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大气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解答】解: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气温为﹣60℃~﹣40℃。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故选:D。14.2018年5月23日,上海城区的天空出现横贯东西且长时间停留的航迹云,颇为壮观。据此推测上海当日()①天气晴朗少云②有较大的风③空气质量优良④相对湿度较小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分析】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这是飞机排出来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航迹云。飞机尾迹对飞机性能没有影响,但会暴露飞机的位置、架数和行踪,在空战中双方都很注意利用或避免它的出现。【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蔚蓝色的天空,能够观赏到壮观的航迹云,说明当时天气晴朗少云,利于观赏,①正确。据“长时间停留”可知大气运动微弱,②错误。当日天气晴朗少云,天空呈蔚蓝色,可推测空气质量优良,③正确。据材料,形成航迹云要具备“空气湿度较大”,④错误。故选:A。15.(2分)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图中丙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A.退田还湖,水域面积扩大 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 C.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 D.氟利昂等制冷剂的过度使用【分析】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其中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其中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空气中,氮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78%,氧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21%,二氧化碳约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0.03%。【解答】解:根据图中百分百数值可知,甲占干洁空气的78%,是氮;乙占干洁空气的21%,是氧;丙占干洁空气的0.038%,是二氧化碳;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C正确。火山喷发和森林大火是自然元素,不是人为因素,B错误。退田还湖,水域面积扩大对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很小,A错误。制冷剂的氟利昂主要影响臭氧层,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D错误。故选:C。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冻害。据此完成16~17题。16.下列关于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蓝莓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 C.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 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解答】解:雪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堆雪覆盖减弱了地面和蓝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错误。堆雪覆盖无法增强地面辐射,B错误。雪较蓬松,孔隙多,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还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C正确。积雪消融吸收热量,不利于防寒,D错误。故选:C。17.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因可能是()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 B.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 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 D.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地,使谷地温度下降【分析】山谷风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白天,山顶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山谷温度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吹谷风;夜晚吹山风。【解答】解:夜晚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谷地温度下降,所以山谷种植的野生蓝莓更易受到冻害,A错误,D正确。半山坡热量条件好会使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是半山坡受到冻害少,利于植株生长的结果,不是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的原因,B错误。山谷地区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C错误。故选:D。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18~19题。18.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A.6月 B.7月 C.8月 D.10月【分析】在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植物,它们依靠水中分解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得以生长同时分泌大量产物对岩石进行风化。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解答】解: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也是增多的,但是结合选项符合的只有8月,其他选项则相反都是支出大于收入。故本题选择C。故选:C。19.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分析】本题考查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解答】解:如果植被的覆盖率较大,植物吸收土壤的水分会比较多,故表层土壤水分会比较少。故选:A。如图为某海区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X<Y<Z)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20.图示海区大致位于()A.高纬度 B.中纬度 C.低纬度 D.副热带海域【分析】海水的盐度:(1)概念: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2)分布规律: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3)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纬度大小为X<Y<Z,盐度变化大致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降低,最高点盐度在36‰左右,该地纬度应低于副热带海区,最低点在34‰—35‰之间,图示海域应位于低纬度,C正确。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高纬度海区海水盐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AB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海域中间盐度高,南北两侧盐度低,D错误。故选:C。21.图中虚线区域最有可能()A.位于河流入海口 B.位于红海区域 C.有暖流流经 D.人类活动频繁【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解答】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虚线部分海水盐度较低,可能位于河流入海口,有丰富的淡水注入,盐度较低,A正确。红海海域封闭,且蒸发旺盛,降水少,盐度较高,B错误。暖流流经地区,海水温度较高,蒸发较强,盐度较高,C错误。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溶解度等,人类活动频繁,可能减少入海径流量,使得入海口盐度升高,D错误。故选:A。如图示意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22~23题。22.①、②、③分别表示()A.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 B.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 C.高纬度海区、副热带海区、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分析】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海水表层密度的变化是随纬度增高,密度越大,纬度越低,受热膨胀,密度越小,因此曲线①表示赤道海区、②表示副热带海区、③表示高纬海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23.③海区()A.表层水温较①海区高 B.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减小 C.表层盐度较②海区高 D.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分析】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解答】解:据所学知识,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保持低温状态,D正确。读图可知,结合上题结论,曲线③所在海区为高纬度海区,表层水温较①海区(赤道海区)要低,A错误。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逐渐增加,B错误。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②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递减,③海区(高纬度)层盐度较②海区(副热带海区)要低,C错误。故选:D。24.(2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中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①处形成海雾 B.抑制②处污染物的扩散 C.降低③处的湿度和温度 D.增加④处海啸发生频率【分析】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③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属于寒流,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C正确。①处洋流为暖流,且纬度较低,水汽温度高,暖流增温作用明显,水汽难以凝结形成海雾,因此,该处出现海雾机会少,A错误。②处洋流有利于②处污染物的扩散,B错误。洋流对海啸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图1示意该兴趣小组记录的某月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图2示意沙漠边缘地区用风向仪测得的该日12时的风向。据此完成25~26题。注:风向仪箭头所指方25.不考虑背景风,该日风力最大的时间是()A.9点 B.12点 C.15点 D.21点【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读该兴趣小组记录的某月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和沙漠边缘地区用风向仪测得的该日12时的风向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9时、12时、15时、21时几个时刻,沙漠和绿洲之间温差最大出现在9时,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由此判断,不考虑背景风的影响,该日9时的风速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根据风向推测绿洲应位于沙漠的()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正西方向,风向是西风,代表的是12时的风向。白天,相对来说,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因为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风向会发生右偏,由此判断绿洲位于沙漠的西南方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潮区界是指潮汐河口中发生潮位变化的上界,是涨潮时潮波由河口沿河道上溯,潮波变幅等于零的分界点,即潮水所带来的动力影响的最远的地方。潮区界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常随河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我国长江的潮区界平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如图为潮区界图。据此完成27~28题。27.家住长江沿岸某市的小明同学发现其家附近一条汇入长江的河流河水在一天中常出现往复性流动,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洋流 D.潮汐【分析】河流流动方向需要结合海拔、地形和海洋进行分析。【解答】解:河流河水在一天中常出现往复性流动,应是受潮汐涨落影响,D正确。气候是长期稳定的表现,因此不会出现一天之内的变化,A错误。地形也不会出现来回波动,B错误。当地并不靠近海洋,因此不会受到洋流影响,C错误。故选:D。28.下列关于长江潮区界的说法可信的是()A.长江枯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 B.长江丰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 C.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长江潮区界位置年内变化幅度变小 D.受近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潮区界位置将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分析】在涨潮流消失的地方(即潮水停止倒灌处),称为潮流界。在潮流界以上,河水受潮水顶托,潮波仍可影响一定距离,在潮差为零的地方,称为潮区界。潮区界和潮流界的位置,随径流和潮势力的消长而变动。如长江枯水期的潮区界,可达离口门640公里的安徽大通,但在洪水期只能达镇江附近;潮流界在枯水期可达南京,在洪水期只能到达江阴附近。潮区界离河口口门的远近,取决于潮差的大小,河流径流强弱、河底坡度及河口的几何形态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解答】解:潮区界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常随河水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长江枯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A错误。长江丰水期,潮区界位置应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B错误。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长江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长江潮区界位置年内变化幅度变小,C正确。近代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长江潮区界位置正常将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D错误。故选:C。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如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据此完成29~30题。29.图中新月形沙丘陡坡朝向西南方向,则图中其盛行风为()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分析】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根据材料“新月形沙丘陡坡朝向西南方向”可知,西南方向为背风坡,迎风坡方向应是在东北方向,所以图中其盛行风为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C。30.关于图中气压与风蚀方向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a到b B.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b到a C.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a到b D.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b到a【分析】风速越快,说明风力侵蚀作用越加显著;风是由于气压差导致的气压梯度力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且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解答】解: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分布可知,b处风速大于a处,所以b处风蚀更显著,a处风蚀不明显,故此分析风蚀方向应是从a到b;根据盛行风向可知,沙丘迎风坡一侧气压较高,背风坡一侧气压较低,ab同在背风坡,b的风速快,说明气压差更大,所以b的气压值更小,气压比较应是a>b,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多选)31.(3分)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如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A.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 C.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分析】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解答】解:地转偏向力主要影响平直的河流,A错误。受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弯曲度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牛轭湖,故BD正确,C错误。故选:BD。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32~33题。(多选)32.若在图中①河段画出等高线,则该等高线此处的凸出方向为()A.向上游方向 B.东南方向 C.向下游方向 D.西北方向【分析】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河流一般发育于河谷地带。【解答】解: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和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因此应向上游方向、西北方向凸,AD正确,BC错。故选:AD。(多选)33.最近几十年②处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岸沉积速度大于侵蚀速度 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 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分析】根据图片,②处等深线向东移动,说明②处水深变浅,泥沙淤积加强。【解答】解:由图知②处为﹣100米等高线,它不断向东移,就表示原来比﹣100深的地方(如﹣200)渐渐变成﹣100了,说明海水慢慢变浅了,可推测出沿岸堆积速度大于侵蚀速度,可能是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AC正确。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会导致泥沙沉积物减少,B错。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会导致海浪侵蚀加强,D错。故选:AC。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4~35题。(多选)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增大 B.b代表郊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C.a、b的气压状况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据图示曲线判断,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A错误。市区因人口多、工业多,气温较高,以上升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因此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b代表郊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B正确。b地是郊区,a地是市区,近地面a地的温度高于b地,a、b的气压状况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C错误。从城市热岛环流特征可知,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a,D正确。故选:BD。(多选)35.当a、b之间的气压差扩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市区大气污染物加速向郊区扩散 B.市区气温升高,有助于节能减排 C.市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D.市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引发水资源短缺【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当a、b之间的气压差扩大时,说明大气运动加快,市区大气污染物加速向郊区扩散,A正确。市区气温升高,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大气运动加快,市区上升气流应增加,降水可能增加,C正确。市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气流上升降水也较多,不会引发水资源短缺,D错误。故选:AC。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36.(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厦门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晴朗的上午进行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三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实验数据见表。观测时间室内(于10:10移出)室外室内(于10:50移入)10:1010:3010:5011:30甲26℃28℃30℃27℃乙26℃27℃28℃26℃丙26℃29℃32℃26.5℃(1)在A﹣E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该小组编制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装置细目。实验装置或操作所验证或模拟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于室内外测温①D覆盖透明薄膜②A丙组放置沙土③C温度计放置在适当位置④EA.大气的保温作用B.大气的削弱作用C.下垫面性质对气温的影响D.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E.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解释10:30﹣11:30甲、丙玻璃箱内温度变化的差异。【分析】(1)太阳辐射有部分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大气吸收热量,产生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同纬度的相同时刻,海洋气温变化慢,陆地气温变化快。【解答】解:(1)由于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分别于室内外测温,室外得到太阳辐射,室内不能得到太阳辐射,则室外的温度大于室内温度,验证太阳辐射对温度的影响,所以①对应D;覆盖透明膜可以阻挡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所以②对应A;丙中放置有沙土,与甲实验装置形成对比,主要为了验证地表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所以③对应C;温度计放置在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