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七选择性必修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七选择性必修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七选择性必修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七选择性必修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七选择性必修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V主题概览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

中华法系。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

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

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

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

国智慧。

二、世界古代史

1.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

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

境。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4.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

国到帝国的演变。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

君主制。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埋的主要特点。

5.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

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

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

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

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牛.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

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考点定位】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梳理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⑴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⑵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概念阐释】“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

“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

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法治

⑴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o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士张代表思想

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

的权益

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

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

韩非

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

评价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

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特点表现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秦汉律令合一(2)汉朝制成《九章律》。

(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

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魏晋律令儒家化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曷刑原则。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1)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朝礼法结合(2)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

(3)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

【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指“议亲”“议故”“议贤”

“八议”入律卜“议能”“议功”“议贵”“议

勤”“议宾”

“官当”入律卜允许官吏以官爵抵罪的一

种特权制度

“准五服以制罪”确立卜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

适用的原则

打击“币:罪十条”,是儒家

“重罪十条”罪名确立卜“三纲”精神在法律中的

具体体现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定

时期概况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天圣令》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

明朝

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基层教化

⑴推动因素: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2)基本过程

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

①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明朝②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

清朝

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

【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

唐隋

先秦时期宋元明清

依法之争律例合编

■探究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1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材料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件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

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侬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

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

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

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

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

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及历程

(I)原因

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和统治

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

等级性、特权性。

(2)三个阶段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

汉代“引礼入法”一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

法律儒家化的发端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

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纳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

礼入律”一法律儒家

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化的完善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

唐代“礼法合一”一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

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视角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

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悠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

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

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

约组织必须宣讲的“整论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

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

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

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

⑵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

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

整个社会教化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

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

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落实

(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

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宾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情境设置明清“善书”的流行(社会情境)

[解题指津]

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

排除A项(关注时间观念)

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促进官

易错排查

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提升理解能力)

“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

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与史实相悖)

理解基本概念,合理推论。“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

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

关键能力

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说

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善书”流行产生的影响,属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答此题,一要

根据题干所述明确其“内容侧重”,二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特定的时间信息,结合其时

代特征予以推断和筛选。

1.(2021・天津高考)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

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答案C

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

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

2.(2020•海南高考)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汉唐宋元明

上劳动者中守更下贵族妇女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

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B项。

3.(2022・宁波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

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弃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o这种做法的负面

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答案B

解析“春秋决狱”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了法律权威,B项正确;汉武帝定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实现了儒家独尊,A项错误:儒家

提倡“仁政”,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

4.(2022・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

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法经一秦律一汉律一魏律一晋律一梁律—陈律

-L北魏律二一

匚唐律一同光刑律统类

「大周刑律一宋刑统

金律一(元)经世大典

I

明区一清律

A.礼法结合B.体系完备

C.历史传承D.司法公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于信息可知,从战国到清朝的法律的演变都是在前代法穿的层础上不断发

展完善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传承,C项正确;图片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承发展,体

现不出礼法结合、体系完备、司法公正,排除A、B、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秦汉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称为“丁优”,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制度化法

律化,明清对“丁忧”制度执行也十分严格。这一现象表明()

A.选官以孝廉为标准B.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C.儒家思想影响法制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丁忧”即行孝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深

刻,故选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

的影响,而不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魏晋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

2.(2022・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

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

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答案D

解析材料《颜氏家训》反映了从“立身”和“处世”两个方面对子女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

规范,故选D项;材料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没有涉及政府教育,排除A项;

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内容,与“法治”无关,排除B项:私学教育开始于春秋

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

3.(2022•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

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

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

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

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排除B项;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

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

4.(2023•大同高三调研)《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

母在,别籍、异财,徒三色;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

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

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见唐代法律对孝顺父母、祖父母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这是两个规范和统一

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能看出立法环节,无法判断司法环节的判决情况,排除B项;材

料中仅能看出关于伦理纲常相关内容的立法,无法判断伦理纲常是否是整体立法的基本原则,

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孝老敬亲成为法律规范,无法判断社会情况,排除D项。

5.(2022•北京海淀区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致的情

况大吊:存在。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

虽有罪,不加刑焉。”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丧者,流(徒

莫大于不孝。”开1」,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占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说明《唐律疏议》

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

礼法合一,倡导德主刑辅,排除八项;材料中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索伦理道德,

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伐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

6.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宋法

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

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B.开创了刑律编塞新体例

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所第敕,是指皇帝在特定的时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所发布的命令。对敕进行整理和

删定,分门别类地活动,称为编敕。由于敕令是由皇帝直接发布的,更加便于皇帝的专权,

因而编敕在宋代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

7.南宋初期,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

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期议,

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

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

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

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

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

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说法,排除;B项并非材料论述重点,也曲解了历史事实,实际上这

种疑难案件受到皇帝重视,也恰恰证明统治者注意维护社会基本的伦理和司法公正,E材料

说了“依律上报”,“朝议”并非皇帝一人独断专行,B、C两项错误。

8.(2022・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

《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

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明初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朱元璋编订律令及简

化公文等措施,并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备,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故D项错误。

9.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

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

处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

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

答案B

解析整顿吏治“首重廉耻”,把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联系起来,树立起以于

成龙为代表的廉吏典范,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理学观念渲染,B项正确;“道德与秩序互动”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

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初的统治者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排除D项。

10.(2022•肇庆月考)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

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I》,偏重教化和仪式,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

乡约()

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

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

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清代乡约的影响,排除A项;清代乡

约属于基层教化,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世俗、现实相

关,排除C项。

11.(2022・大连模拟)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

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

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族观念并不保守,而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故选C

项;材料依然体现了传统社会节俭的内容,不能说明其变化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以看出

他们家族并不墨守传统礼法,排除B项;“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这一个史

料并不具备普遍性,不能说明社会共识,排除D项。

12.(2022・北京门头沟区高三月考)中国占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

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

项目宋明清

以唐律为蓝木,制定了《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沿袭《大明律》,制

法律

刑统》《天圣令》等法律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定《大清律例》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

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谕”,让百姓毋作非为。

“圣谕十六条”和

教化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以《大明律》解释六谕,

雍正帝《圣谕广训》,

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

常引用《大清律例》

范行为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故选

D项;律博士主要职贲是教授法律知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

法律所渗透,两者同时存在,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B项:中国古代教化的基本素材主要

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

若于宽闲之处者,不坐。

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二

年半。园、圃,加一等。——摘自《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二《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

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

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

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

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I)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制定该法律条文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立法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启示。(8分)

答案(1)目的: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均田制;保证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答缓和社会矛盾

亦可)。

(2)启示;法律的制定要适应具体情况;要借鉴以往的法律经验;要注意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法律条文应该简约;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答依法断罪量刑亦可);对

法律的贯彻执行应进行监督;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朝代制定者名称主要内容

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

循的行为准则

修订《吕氏乡

南宋朱熹往“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

约》

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

明朝王阳明《南赣乡约》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

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

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以

明朝吕坤《乡甲约》“约”为一个组织单元;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

管理机制来监管各约

《二谕合律乡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

清朝陈秉直

约全书》伦”等后,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答案示例

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

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

《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数性;

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

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

织。2.知道中国占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考点定位】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3.中

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

主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夯实必备知识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战国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股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汉朝(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1)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隋唐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元朝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2)明朝户籍册称“黄股”,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清朝(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概念阐释】

1.“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入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

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

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

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2.黄册

明朝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又称“贼役黄册”,主要是登记

人口和土地的档案。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基础,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探究

视角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

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

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

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筝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

更箝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

《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

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

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

占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

地域性

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

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

等级性

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

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

世袭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

籍是世袭的

社会治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

安职能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M

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砧

的重要措施

主题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

■梳理夯实必备知识

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基层组织

(1)县下设名和里。

秦汉(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概念阐释】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

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

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C

Q)演变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实施保甲制

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二、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I)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

宋朝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思维点拨】中国占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

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

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

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

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II繁衍和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

统治。

【思维点拨】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贩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

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探究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I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

材料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

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

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

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

的乡绅担任,负贵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上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

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

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发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议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出现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

系组织起来;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

严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社会动荡不安;民国政府腐败无能:国内改革和革命的推

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知识精英的推动。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基层管理

(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

①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月,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②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

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