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5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变动时期。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
的自觉,成就了中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
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畅
神”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画论史上,“鉴戒”一说虽系曹植首倡,但教化作为绘画的固有功能,其源源几
乎同绘画艺术本身一样久远。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的记载,殷商大贤伊尹曾图画
“九主之形”,作为商汤治国理政的镜鉴。两汉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论著述传世,但从
王延寿“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一类的文字可以看
出,当时人们对于绘画的“鉴戒”功能已经有了理论自觉,这也为曹植的首倡打下了基础。
在“鉴戒”思想的影响下,中古画论呈现出新的特质,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
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汉魏时期,王公贵族悬挂人物
像于室内用以“鉴戒”是社会的风气,而“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其实际功效并不容易得到保证,因而王充说“人好观图画者,
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论衡•别通》),一些抑画扬文之论,
也并非全无道理。
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顾恺之的“虽美而不尽善也”
(《魏晋胜流画赞》),姚最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续画品》)等,均强调了美感对于“鉴
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
的。
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
境前进了一大步。
(摘编自工聪《“鉴戒”与中古画论》)
材料二:
曹植《画赞序》全文的功能可概括为“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作用还不是简单
的图解式的,而是由绘画的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所产生的。他谈道:“观画者,
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
不忘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仰戴”“悲惋”“切齿”“忘食”等,这些都是不同
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各不相同且丰富多变的情感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功能特征的本质
之处。
曹植《画赞序》中所提及的情感反应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应为苜次触及,而这种“观
后感”即情感反应产生的原因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己
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就让人“仰戴”悲惋”“切齿”……形象的生动与
造型的准确足以表现出三皇五帝、三季暴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各自特有的形神特征,
观者看后即可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其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
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狂流布,其形象早
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
触动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
的道理一样。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那么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可能,只是我
们无法给出肯定与准确的判断,故而也就无法提出明确的结论,一切都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
设。但无论如何,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
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苛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
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
然要求各具特色,而不仅仅是依靠人物旁边的题榜去区分所绘人物的身份。由此可见,较之
于更早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以及西汉的轶侯妻墓帛画相比,
曹植所见的作品更具备了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
的可能己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
(摘编自胡泊《曹植V画赞序》所蕴含的理论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古时期是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缘于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文艺创作的繁
荣以及理论批评的自觉。
B.曹植的“鉴戒”思想促使中古画论呈现新的特质,即更加注重情感、凸显美感,这与
此前的绘画埋论截然不同。
C.不同的人物画像能引起观画者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曹植所提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
史上是首次触及,意义深远。
D.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所以对于“鉴戒”理论的“情感反应”原因
的分析只能是•种推断和假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中的关『殷商大贤伊尹图画“九主之形”的记载,可
知殷商时期,人物画已经具有“鉴戒”君王的功用。
B.受到曹植“鉴戒”观念的影响,王充认为观看古代名人画像,无法与亲自观察他们的
言论和行为相比。
C.材料二认为观画者若在观画之前已对画面人物有了憎恶或崇尚等情感,其观画时难以
突破先入为主的情感定式。
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i大中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
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姚最《续画品》)
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宋濂《画原》)
(4)如何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了“鉴戒”说产生
的原因?请根据文本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关于善良
」_L
八/、
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
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
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
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算面。
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见(电动木马),妈妈绐我money(钱)。”老公
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
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
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亳不犹豫地说:‘‘不好。”
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
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
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
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加果无
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
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
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
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
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教育理念的偏差。
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
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
最终含迫①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追②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
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
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
康!”
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
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
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
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③都要掉下
来了。
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具本怠,应该如何?
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
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
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
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
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
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
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
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
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
B.从偶得釜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我”给儿子
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
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
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
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
信行必果:想做•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E.从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
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
(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
(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泪”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回答问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
中欲填山思而丛之不敢陈王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
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社笔,语于人,今而日:“既师具怠,又师具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
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襄之说,里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之,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知,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杆直。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多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
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促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
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
官许州法普,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脾<xl):人名,与孔了同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C.夏中导示新文数十篇/具间琼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考7因事往问辛而/时中欲景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力/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口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不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
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
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颜,今而日:“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本词是作者刚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早,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允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
繁荣景象。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凸显气候之清润,进一步
从动态写游人。
C.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
笔亦随之。
D.“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与“明月夜,短松冈”一样,演染凄清的氛围,体现
词人的伤感。
(2)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小题)
5.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运用“漓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
是:“?
(2)《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
是:“,。”
(3)《蜀道难》"”,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
表现了疏导高入云天的特点。
五.作文(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育英中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买外卖同学的处罚决定,对此类处罚决定,同学们看法不一。
有些同学认为买外卖可以节省用餐时间;有些同学认为在家来不及吃早饭,买外卖可以解决
早饭问题;有些同学认为食堂饭菜不好吃而外卖美味可口;有些同学认为外卖存在食品安全
隐患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外卖给校园周边环境带来了卫生问题;有西同学认为外卖给学校管
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假如你是育英中学的一名学生,针时以上意见,你是怎么看的?请你给育英中学的校长
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字。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①即使长忖回不用,
但只要一提起,②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③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
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盲文积淀,④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厉害的“童子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
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⑥诗词大会舞台上,选至们出口成章,
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读
书百遍,其义自见”,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当我们一个
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
超过10个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夏天到了,耳边乂开始响起嗡嗡嗡的声音,蚊子出来觅食了。
很多人认为自己受蚊子欢迎是因为血型的问题,其实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
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o
研究表明,蚊子喜欢深色和黑色,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
气味也很敏感"有两类人nJ熊比较“招引”蚊子:一是,比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
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
乳酸或其他成分会招引蚊子。
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可以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遮挡皮肤,或是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使用
驱蚊剂。若被蚊子叮咬出现不适症状,可通过外涂肥皂水、风油精、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
软育来改善不适症状。如果红肿症状比较严重或出现感染、过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1)请在文中横线上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
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月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
无。
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5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古是我国历史匕•个思想大变动时期。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
的自觉,成就了中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
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畅
神”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画论史上,“鉴戒”一说虽系曹植首倡,但教化作为绘画的固有功能,其渊源几
乎同绘画艺术本身一样久远。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的记载,殷商大贤伊尹曾图画
“九主之形”,作为商汤治国理政的镜鉴。两汉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论著述传世,但从
王延寿“贤愚成败,靡不我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一类的文字可以看
出,当时人们对于绘画的“鉴戒”功能已经有了理论自觉,这也为曹植的首倡打下了基础。
在“鉴戒”思想的影响下,中古画论呈现出新的特质,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
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汉魏时期,王公贵族悬挂人物
像于室内用以“鉴戒”是社会的风气,而“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其实际功效并不容易得到保证,因而王充说“人好观图画者,
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论衡•别通》),一些抑画扬文之论,
也并非全无道理。
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顾恺之的“虽美而不尽善也”
(《魏晋胜流画赞》),姚最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续画品》)等,均强调了美感对于''鉴
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
的。
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
境前进了一大步。
(摘编自工聪《“鉴戒”与中古画论》)
材料二:
曹植《画赞序》全文的功能可概括为“存乎鉴戒二而且这种“鉴戒”作用还不是简单
的图解式的,而是由绘画的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所产生的。他谈道:“观画者,
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
不忘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仰戴”“悲惋”“切齿”“忘食”等,这些都是不同
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各不相同且丰富多变的情感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功能特征的本质
之处。
曹植《画赞序》中所提及的情感反应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应为首次触及,而这种“观
后感”即情感反应产生的原因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
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就让人“仰戴”“悲惋”“切齿”……形象的生动与
造型的准确足以表现出三皇五帝、三季暴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各自特有的形神特征,
观者看后即可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其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认到触动人
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流布,其形象早
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
触动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
的道理一样。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那么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可能,只是我
们无法给出肯定与准确的判断,故而也就无法提出明确的结论,•切都只能是•种推断和假
设“但无论如何,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
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者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
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
然要求各具特色,而不仅仅是依靠人物旁边的题榜去区分所绘人物的身份。由此可见,较之
于更早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以及西汉的轶侯妻墓帛画相比,
曹植所见的作品更具备了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
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
(摘编自胡泊《曹植V画赞序>所蕴含的理论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古时期是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缘于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文艺创作的繁
荣以及理论批评的自觉。
B.四植的“鉴戒”思想促使中古画论呈现新的特质,即更加注重情感、凸显美感,这与
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同。
C.不同的人物画像能引起观画者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曹植所提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
史上是首次触及,意义深远。
D.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所以对于“鉴戒”理论的“情感反应”原因
的分析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根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中的关于殷商大贤伊尹图画“九主之形”的记载,可
知殷商时期,人物画已经具有“鉴戒”君王的功用。
B.受到曹植“鉴戒”观念的影响,王充认为观看古代名人画像,无法与亲自观察他们的
言论和行为相比。
C.材料二认为观画者若在观画之前已对画面人物有了憎恶或崇尚等情感,其观画时难以
突破先入为主的情感定式.
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
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
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姚最《续画品》)
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宋濂《画原》)
(4)如何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了“鉴戒”说产生
的原因?请根据文本概括。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解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方法.
【答案】(1)B
(2)D
(3)A
(4)首先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混融在
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
戒”作用。
或:作品要具备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可细分假设说理、归纳推理、类比说理…采用假设“曹植
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
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正反两种情况的,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为
曹植的“鉴戒”说具有开创价值。其中“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借用成语“谈
虎色变”是类比说理。
【分析】(I)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举例与相关概念对应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
念的内容,再结合诜项正确诜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段落大意,再结合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段落论证方法的理解用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涉
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这与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同”理解错误,原文“与此前绘画注重教
化相比,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是“截然不同”,而是“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
故选:Bo
(2)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
主观地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于原文缺少依据。
故选:Do
(3)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意思是,在殿堂楼宇之上画有
大量仙灵、圣贤的画像,这与材料的“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
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境前进了一大步”的观点一致。
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思是:绘画讲求“意韵”,在动笔之前先确定下来,即使绘
画已经结束,但画的韵味还没有结束。用以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材料一没有论
说这个观点。
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意思是表现事物形象,借助各种颜料,
各种不同的变化,描绘出事物的各种形象。说明绘面可以呈各种事物形象的道埋,材料
一没有论说这一观点。
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意思是“如果绘画可以完全表现事物道理,那么书写也
就没什么用处了“,和书写对比说明绘画功能的局限性,材料一没有论说这个观点。
故选:Ac
(4)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用,从“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
于‘鉴戒'的襄助作用"“'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
内自省'的理性自觉”来看,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
更深的思想内涵融在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二是凸显
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
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戒”作用。从材
料二中也有相同的表述,”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
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然要求各具特色”“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可.能己经不仅仅是
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总之,作品要具备充分的
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说理方
法证明“鉴戒”说产生的原因。为了解说原因作者分两种情况进行假说分析,第一种假
说是“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
就让人……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第二种原因是“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
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
流布,其形象早已在人为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为了进一步讲清其中的道理,
再借用成语•“谈虎色变”来类比,“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触动
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
的道理一样"。最后归纳总结为“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
在绘画理论史上还是第次,表明绘画在那时期己经开始倾向丁使作品带有明确的情
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北
答案:
(1)B
(2)D
(3)A
(4)首先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融在
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
戒”作用。
或:作品要具备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可细分假设说理、归纳推理、类比说理。采用假设“曹植
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
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正反两种情况的,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为
曹植的“鉴戒”说具有开创价值。其中“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借用成语“谈
虎色变”是类比说理。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1.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诜关键同句,樨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关于善良
六六
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
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
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
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怀中的儿了跟我闹着:“宝宝耍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niuncy(钱)。”老公
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
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
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亳不犹豫地说:“不好。”
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
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2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
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
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
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
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
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
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
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教育理念的偏差。
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己,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
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
最终含迫①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殂②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
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
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
康!”
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
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
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
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③都要掉下
来了。
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
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
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
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
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
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
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
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
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列是一BD
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
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
B.从偶得爸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我”给儿子
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
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
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
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
信行必果: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E.从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
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
(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
(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泪”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
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同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暗示人心冷漠”错误,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的是
天气寒冷,写出拉二胡来人的形象。C.“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与原文“我以为孩子秉
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
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有出入,“他们是自私自利的”无中生有。E.“生
活中的矛盾”在文本中无体现。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
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
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
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
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从内容上看,
画线句子写老人拉的琴不动听,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曲子也拉得勉强,表明老人琴技不好,
可以说是对上文作者初见老人时所产生感受的一个补充描写,从结构上看,这就起到了
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正因为老人的琴技不好,收入也就不好,使后文作者动员儿子
捐款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所以,画线句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句
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
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
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
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
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
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这类题目应把所考查的字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
分析。“泪”①是偶得的泪,偶得不想把坐电动木马的钱捐给老爷爷,在妈妈的劝说下不
得不捐,他感到委屈,因而流泪;“泪”②是老爷爷的泪,他看到一个母亲这样努力劝孩
子捐钱,而孩子也真的捐了我,感动得流泪了;“泪”③是作者的泪,是一个母亲看到儿
子没有钱坐木马,而假装自己坐木马的样子而感动、而心疼的泪。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股
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况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
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
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
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文本中偶得爸爸妈妈对于善良的理解不同,考生解答时
首先要结合文本概括出二人对善良分别有什么不同理解,一人的理解不同在哪里,然后
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考生可赞同偶得爸爸的观点,也可赞同偶得妈妈的观点,
也可以评论二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选择怎么答,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并能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
答案:
(1)BD
(2)①点明老人琴技不佳,与上文“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破烂的饭盆,
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相照应。②写出老人的可怜,为下文捐钱的情节作铺垫。
(3)泪①:偶得因为妈妈硬要自己把坐摇摇晃晃的钱给老爷爷,心理委屈而流泪。
泪②:老爷爷见我努力说服偶得捐钱,感动而流泪。泪③:我被孩子纯洁的心灵所打动
而流泪,眼泪中也包含着作为母亲的隐隐的心痛。
(4)示例:爸爸的善良是一种真实的价值体验,突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善良”,在生活
中经常可以提现,这就是生活的美感。
【点评】对于探究题答题思路如下:
概括尾段内容,指出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然后明确尾段与题目、开头、全文内容、
中心的关系:一般是肺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即全文在写什么,
跟结尾的关系)。明确与主旨、作者情感的关系:一般是揭示主题、升华主题,点明题旨,
深化中心。明确结尾带给读者的感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回答问题。
答谢景山"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义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
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义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
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
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丁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
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
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乂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
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
犯,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具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
于襄之说,里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之,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横斯亦景山未之思
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
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
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
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处信,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褰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方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
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口,犹能乐其所是,而很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
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星幸亦语焉,春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密顿首匕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
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胛(XI);人名,与孔子同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D.受中导示新文数1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L/思
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
含义不相同。
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
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
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1比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
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
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E本,文为道之用。
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蹑,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B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告制作项目合同书2篇
- 2024版加工承揽合同:汽车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合同3篇
- 2024年度大型活动物资搬运合同
- 2024年个人数据保护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环保设备采购及安装服务合同
- 2024年产品测试与评估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电力设施运维专业分包合同版B版
- 2024年儿童抚养权新规定协议3篇
- 2024年快递业务合作协议示例版B版
- 2024年全方位合同合同书示例汇编版B版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课件
- 国开作业《管理学基础》管理实训:第二章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评论参考(含答案)231
- 发展对象培训班考试题库答案
- 石油化工工程钢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规范完整
- 自愿赔偿协议书样本
- 抗滑桩施工及接桩措施方案
- 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下载完整优秀版
- 溺水急救方法培训课件
- 医嘱执行查对记录本
- 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 2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8.10 整理与练习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