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第16课授课老师****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学常识。2、疏通1、2段文意,掌握通假字“属”“冯”、古今异义“美人”“茫然”、词类活用“歌”“羽”“舞”“泣”、一词多义“望”“然”“如”等重要的文言知识与现象。3、理清文章1-2段思路,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青黛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历史治水名人,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作者简介22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自请外调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黄州元丰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请外调杭州颖州扬州定州59岁惠州62岁儋州逝世常州苏轼的仕途《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归安丘园帖》《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
乌台:即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作者简介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人物轶事创作背景时间与地点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赤壁位于黄州城外,是一处历史遗址。创作契机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一篇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心灵历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公元1082年,他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又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团练副使:
是宋代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阶之一,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哲宗元佑(1086—1094)中定为从八品。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二、知人论世——创作背景“三咏赤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解题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
骚赋赋的发展二、知人论世——文体常识屈原汉魏晋唐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关于“赋”一、“赋”的特点: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体物写志——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二、“赋”的发展:骚赋楚辞体,屈原《离骚》汉赋长、铺排、主客问答形式、韵散夹杂,司马相如《上林赋》骈赋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辞藻绮丽,江淹《别赋》唐宋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律、平仄都有严格限制。律赋唐宋科举考试所用,题目、字数、韵律、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古文运动”产物文赋三大特点:1.整散结合的语言2.主客问答的形式3.情感浓挚的意境找准字音壬戌
戊戌
戍边
属客
窈窕
少焉
斗牛
万顷
倾倒
姓冯
冯虚
船舷
桂棹
兰桨
追溯
予怀给予
洞箫
倚靠
唱和
袅袅
丝缕
沟壑
潜蛟
rén
xūyǎotiǎoqīngzhàojǐyǔniǎowùxūshǎopíngféngjiǎngxiāolǚshùdǒusùyǐhèzhǔqǐngxiányúhèqiánjiāo找准字音嫠妇
愀然
襟袖相缪荆州
舳舻
旌旗
遮蔽
酾酒
横槊
樵夫
江渚
伴侣
麋鹿
扁舟
匏樽
蜉蝣
须臾
要挟
骤得宝藏
更酌
狼籍枕藉líjīngshīlǚfúyóuzàngqiǎozhúlúshuòmíyúgēngzhuójīnjīngqiáopiānyāoxiéjí
jièliáobìzhǔpáozhòu四、整体感知——吟哦讽诵四、整体感知——吟哦讽诵壹第1段贰第2-3段叁第4-5段乐悲喜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过了望日后的第二天,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起劝酒一会儿笼罩任往、去越过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遗弃尘世,独立存在文本解析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诗经》中“窈窕”这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接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研读文本——第一段1、夜游赤壁的景色如何?这些写景的句子有何作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澄澈、幽美的夜景
——
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瀚无边、水天一色的壮阔江景
——
洒脱旷达、无拘无束的心情问题探究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景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情段落梳理一、写夜游赤壁——乐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景事感受诵、歌事景纵、凌事问题探究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2.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问题探究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悠远的样子依,循同声相应,唱和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使……起舞,使动用法使……哭泣,使动用法深谷寡妇文本解析
在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船棹啊木兰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萧声呜呜,像是在哀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问题探究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具体想象、夸张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1.第二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作者“扣舷而歌”引出客人悲凉的萧声。2.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问题探究
3.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1.(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思考探究(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思考探究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思考探究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①正面描摹,“不绝如缕”用了比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声低沉幽咽的哀声描摹出来。②侧面烘托,“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借助想象,通过蛟龙和嫠妇的反应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凄切动人。
③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和想象?将萧声悲咽低回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问题探究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划分本段层次,体会所呈现的情感。第一层:第1-3句。主人歌声。第二层:第4-6句。客人洞箫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何为”即“为何”向南向西向东同“缭”,盘绕,围绕被动句当攻破攻占向东进发战船前后相接斟酒横执长矛本来宾语前置第三段第三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打鱼砍柴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小舟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比喻人生短促。小一粒米片刻,形容生命之短屡次、多次余音,指箫声秋风文本解析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文本解析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客人的“悲”由三方面原因构成:由古代与当世的人物对比而生悲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1.理解课文第三段,思考:“客”的“悲”从何而来?问题探究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因何而悲?怀古伤今问题探究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而今安在哉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景议论抒情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第3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了“客之何悲”?对比手法①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人生短暂(寄蜉蝣、吾生之须臾)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悲人生短暂②吾辈(渔樵者)曹操(一世之雄)悲自身渺小③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悲理想难成吾生(蜉蝣、一粟)宇宙(天地、沧海)问题探究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叹人生的无常、渺小、短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原文哪些句子揭示了“客悲”的原因?段落梳理三、主客问答——悲愀然而问赤壁→曹操攻城拔寨、战功累累酾酒临江、一世之雄吾与子打鱼砍柴,鱼虾麋鹿匏樽相属,短暂渺小哀吾生羡长江→挟飞仙抱明月悲1、马致远: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2.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3.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4.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关链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逝,往。斯,此,指水指月亮的圆缺,盈,满,虚,缺到底消减和增长连……都假如、如果只有禁止尽享有文本解析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思考探究1、第4段中,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加以阐述。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加以阐述。段落梳理四、苏子哲学——变与不变水与月水变:逝者如斯水不变:未尝往也月变:盈虚者如彼月不变:卒莫消长变不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深入探究《赤壁赋》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描写的语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写出的特点柔和之美人生须臾苍凉之意物我无尽内心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乐)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悲)欣赏大自然山水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境。(喜)《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主要借助哪些景象融合到一起的?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人生须臾,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物我无尽——体悟人生(虚)。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虚实结合)作者的观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天安命,随意而安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思考探究主和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两个方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思考探究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不是。
①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②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什么?
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问题探究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如清风明月,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问题探究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另,再即“狼藉”,凌乱相互枕着垫着天明。白,明亮文本解析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问题探究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问题探究
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②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时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表达精神获得自由与解放后的轻松愉悦之感。2.结尾有何蕴意?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表现了苏轼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问题探究3.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这两种喜悦相同吗?
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问题探究主和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两个方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结合全文,应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赤壁之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乐客人1、乐极生悲2、释悲生议主人1、借景说理2、解客之悲乐景、事情理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夜泛舟英雄易逝人生苦短仙愿难成“变”“不变”感情线索:时间线索:叙事线索:乐——悲——喜月初出——东方既白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总结:本文线索课文总结
课文描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伤,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喜乐与忧伤,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是作者并不甘心沉沦,从“变”与“不变”的两个方面的辩证思考中,寻找到了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抒发了作者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默写练习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2.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
。”4.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8.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9.苏轼《赤壁赋》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10.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
。11.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
。1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14.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15.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
。16.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
。17.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18.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19.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赤壁历史文化内涵赤壁文化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赤壁也象征着英勇、智慧和团结的民族精神。赤壁之战赤壁因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闻名。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意图一举统一江南。孙权、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利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6.成语积累(1)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2)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3)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5)沧海—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6)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7)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9)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10)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11)余音袅袅:形容声音绵延不绝,也比喻诗文韵味无穷。(12)横槊赋诗:形容古代儒将能文能武的豪迈气概和潇洒风度。(13)明月清风:形容清雅怡人的夜色,也形容远离世俗的悠闲生活(14)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很富有,用不完。拓展阅读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4年云南省盈江县教育局电教中心事业单位招聘招考65人工作人员另选题库及答案详解
- 递归算法的实现教学设计
- 《学考字音复习》课件
- 《小兔子找太阳》课件
- 《SVPWM控制技术》课件
- DB32-T 4146-2021 化学品事故救援搜救技术训练与操作规范
- 白云山生态停车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课件 任务1-1:综合运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念
- 经济开发区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陈老师钢琴中老年教学大纲
- 蜂窝活性炭更换量计算-江苏省《涉活性炭吸附排污许可管理要求》
- 基于物联网控制技术的智能花卉养殖系统设计
-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 初一到初三的英语语法知识点
- 精神科风险评估
- 林下经济可行性方案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
- 绿色殡葬百科知识讲座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