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老子》四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四章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课程目标关于老子第一课时《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何人老子何人作者简介
老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作者简介
老子出生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史载,“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玄妙内篇》,老子出生时体弱而头大,双耳下垂,貌若老者,故取名聃,意貌老。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作者介绍老子思想
楚王丢失了最爱的弓
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
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一则故事感受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思想道本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辩证思想(哲学精髓)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老子思想(“虚其心,实其腹”)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作品简介
名字:《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内容:《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内涵:《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语言: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讲究艺术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作品简介
主题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秩序,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人地天),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道”和“德”:“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也是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的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德”可以理解为方式方法,即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的方法。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道”是“德”之体(根本),“德”是“道”之用(外在表现)。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骑青牛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历史典故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谈对待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课堂任务: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思考探究:“有”与“无”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经典之用】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有”和“无”研读文本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2)以为:以(之)为,把…当作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当然,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对“有”和“无”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䃼,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思考探究:“处”与“不处”
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2.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处”什么,”不处“什么?3.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处”和“不处”研读文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1)明:形作动,显明(2)功:名作动,建立功勋(3)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行,同“形”(4)物:代词,这里指常人。(5)或:常常。(6)处: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企立、跨行根源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恶果
本质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以经解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处“与”不处“(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运用了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探究:“知”“胜”第二课时研读文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勤勉。(2)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3)所:名词,立身之基。(4)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思考探究:为”与“不为”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几层?2.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和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者看法。3.请你举名人例子谈谈你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为”与“不为”研读文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持:持守(2)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3)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4)微:细微,细小,散:散失
(5)于未有:状语后置。于,在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为之于无事
防范于未然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拓展分析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研读文本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明确:强调的重点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1)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妄为
(2)执者失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3)是以:固定结构,因此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慎终如始是让事物从一开始保持安的状态,之后一直保持安的状态至结束,预防大于干预。一贯保持谨慎,民就是在最后关头不够谨慎把持不住才失败。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研读文本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2)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败:使……失败(3)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研读文本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2)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重。(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5)辅:辅助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生于乱世的老子的思考)区分物→欲望→争夺(竞、盗、欺、伪)→天下大乱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争夺追求的欲望(竞、盗、欺)学不学:圣人学习天道而不是为了争夺而学习(伪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创造条件让万物按照规律运行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写照。请你举名人例子谈谈你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总结全文
谈对待通读《〈老子〉四章》全文,从“对待”角度,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第十一章选文:有与无;第十二章选文: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与道(自然);第三十三章选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不足与知足,失其所与不失其所,死与寿;第六十四章选文:安与持,兆与谋,脆与判,微与散,为与未有,治与未乱,合抱与毫末,九层与累土,千里与足下,为与败,执与失,终与始,欲与不欲,学与不学,复与过,圣人与众人。
总结全文矛盾统一的概念老子的态度相关章句《<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有”和“无”“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知人”和“自知”“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和“自胜”“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有为”和“无为”“成”和“败”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本文的论证特点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儒道两家对待方法
儒道佛文化中国文化的三家合起来是一个,佛家叫做“明心见性”成佛;道家叫做“修心炼性”;儒家叫做“存心养性”。所有文化都是对生命的探讨,只是研究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知识拓展任务探究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
政治上主张“礼治”;孟子:主张“仁政”;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任务探究儒道互补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思维提升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南怀瑾总结拓展补充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厌恶接近于道。几:接近沉静,深沉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怨咎、过失、罪过。拓展补充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有修养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汇聚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最接近于大“道”。最有修养的人居处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的人,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有修养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解读】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拓展补充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比喻眼花缭乱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打猎获取动物。畋,打猎。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物品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拓展补充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解读】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并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稀有之物对于人身心的种种伤害,进而导出自己的观点: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的品行偏离正道。老子坚决排斥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提倡“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拓展补充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有道之士。一本作“善为道者”。形容,描述。引申为慎重戒惧的意思。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涉水要小心,冬天涉水更要小心,这里比喻极端的恐惧。警觉、戒备的样子。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像客人端庄拘谨。客,一本作“容”。溶解的样子。融化敦厚老实的样子。心胸开阔,旷达。浑厚纯朴的样子。混,通“浑”。动态静态不求自满。盈,满。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而新成”。拓展补充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可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面的威胁;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融化流散啊,像河冰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心胸开阔旷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混浊的水流。谁能使浊水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解读】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拓展补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弯曲才能保全。曲,弯曲。全,全身,保全。委屈才能伸直。枉,本义是树木弯曲,这里引申为冤枉、屈枉。直,伸直,伸展。低洼才能盈满。洼,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之处。盈,充盈,满。凋敝,破旧。迷惑
意为守道。自显于众,自己炫耀自己。见,通“现”,显现。高明自以为是。是,认为正确。自我夸耀。伐,夸耀。功劳,功勋。矜持,自以为贤能。因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空话实在,确实,的确。拓展补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文:弯曲才能保全,屈枉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便会惑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己夸耀,因此得有功劳;不自我骄傲,因此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弯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让他保全。【解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业桌椅买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专业劳务派遣服务协议范本版B版
-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住宅回迁产权购买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年合作销售代理业务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广告代理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家庭育儿嫂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员工放弃缴纳社会保险权益合同一
- 2024年度仓储物流服务承包合同
- 2024年商业盆景租赁协议样本版B版
- 产品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
-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 高中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20人民音乐家课件
- 部编版四上语文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教学反思(3份)
- 8-3 单一窗口跨境电商进口操作教学课件
- 斜井敷设电缆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
- (完整word版)个人委托书范本
- 中耳炎诊疗指南
- 多元统计分析心得
- 解码私董会(私人董事会在中国落地详细讲解)
- 仰斜式路堤挡土墙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