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上世纪末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大事。正如波兰著名经济学家w·科勒德克所说:“21世纪的前夕,全球经济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的后社会主义转轨过程。在欧洲和亚洲一共有30多个国家,其人口多达15亿或占全人类的1/4,卷入了这场急剧而壮观的变革。(科勒德克,2000)”转轨国家经济转型的成败,不仅事关这些转轨国家本身的命运,而且与整个世界市场格局以及社会制度形态和新型组织形态的演进紧密相联,对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转轨国家的改革实践上,除中国外,转轨国家从转型开始就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停滞(衰退)、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难题。并且在经历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的自由化、市场化的改革以后,转轨国家纷纷进入了以追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为内容的第二阶段的改革。时至今日,转轨国家在gdp增长、投资、政府融资、贫富差距扩大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大分化:以捷克、匈牙利、波兰为代表的转轨国家成功地跨越了鸿沟,实现了经济起飞,而另一些国家如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则陷入了制度落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伯格洛夫等,2002)。一般来讲,转轨经济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体制转变,即整个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变迁过程;二是经济发展,这主要指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讲,转轨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同时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经济增长与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谷书堂,2000)。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转轨经验表明,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都离不开转轨国家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因此在转轨经济中,如何协调好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维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最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所有转轨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转轨经济中国家干预理论沿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政府管得过多、过死,因而在转轨国家最初的转型方案中,都是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为主,进行产权结构改革,而把宏观经济稳定化作为实现产权改革的前提,这可以理解为以体制转型为主,经济增长服从于体制转型。最初的转轨经济理论是由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局部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地以自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的经济计划才能使改革成功,因而必须实行彻底的、完全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萨克斯等经济学家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主张将曾在拉丁美洲国家治理通货膨胀时产生过成效的“休克疗法”移用至东欧及俄罗斯国家,实行“大爆炸”式的改革,以宏观经济稳定为必要条件,以私有化为基础,以经济自由化为核心,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而政府的作用只是稳定货币和金融以及明晰产权。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转轨国家的经济运行并没有像华盛顿共识所预料的那样,在经历一个短暂的下降以后随着新体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完善而逐渐改善,即存在一个经济绩效的“j曲线”效应。正相反,实行“休克疗法”的俄罗斯、东欧国家都陷入了经济严重衰退的困境当中,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幅上升,通货膨胀迅猛上升,经济绩效呈现l曲线走势。华盛顿共识给转轨国家带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剧烈恶化和严重的经济衰退,引起了人们对新古典转轨理论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古典理论的两个弊端在于没有把握市场经济理论框架的不充分性及错误地鼓吹市场社会主义的可运作性。他认为以阿罗—德布鲁模型为代表的标准新古典模型中有关信息的假设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实中价格并不能传递所有相关的信息,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而转轨国家对此并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只要具备竞争和私有化这两个条件,市场机制就会运作得非常好。因此,由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完全的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和不完全的竞争这些市场失效问题,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不是要弱化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斯蒂格利茨认为宏观经济稳定要同微观转型结合起来,政府应当控制改革的速度和节奏,它提醒转轨国家不应把“市场”和“政府”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二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在转型初期,作为转型推动者的政府决策毫无疑问是必需的,当转型此文共有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走上正轨后,很多需要深化的领域依然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这方面政府的决策行为不仅是为了摧毁旧体制,还应当制定各种制度,完善法律体系,规定私营部门之间以及私营部门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能够高效运作。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了货币、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货币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极因素,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斯蒂格利茨以信息经济学为工具,指出不完全的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和不完全的竞争,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现实,更是出于转轨国家的实际情况,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传递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解决市场失灵具有无法被完全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青木昌彦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也指出,银行业机构在建立相机抉择的治理结构从而解决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同样论述了转轨国家进行金融深化改革,从而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即金融压抑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在对比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经验时指出,经济市场化、经济自由化是转轨国家改革的目标,但是向经济市场化过渡有一个经济领域的最优次序问题,而政府则应在推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上起主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经济转轨的初期,政府应对传统部门和自由时代的部门实行有差异的二元金融、财政和价格控制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逐步地、有次序地放松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受现金约束的非国有部门发展到足以与旧的国有部门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有力的竞争为止,这时政府就能放松对国有部门的价格控在转轨经济理论中取代新古典自由主义转轨理论的还有迅速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正如科勒德克所描述的,在俄罗斯、东欧国家采取“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旧体制迅速瓦解,而新体制却不能迅速建立和完善,因而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体制真空,从而造成了市场机制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以市场失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转轨经济理论研究中广泛传播开来,它批判“华盛顿共识”事实上强调经济转轨结果的唯一确定性,忽视了政策的内生性并且依赖于政治约束,因而没有适当的制度基础,没有相互配套的改革措施,那么“华盛顿共识”所强调的转型的三位一体的政策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应该有充分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转轨不仅仅是“华盛顿共识”所论述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所侧重的价格与市场的转轨,还必须关注更加微小的方面,如合同的制定和履行,法制、社会与政治环境。不同国家、不同的初始条件应该有不同的制度的演进方式和道路。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产权和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转轨国家普遍进行的私有化作了较好的解释和分析,同时以制度安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制度变迁理论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主要方法,成为分析转轨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新制度经济学一贯重视国家在制度设计中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主要分支的,从分析国家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制度变迁的非合作博弈论则是当前转轨经济理论中的前沿问题。二、转轨经济中国家干预的特点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第一阶段,转轨国家逐渐取消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以自由化、稳定化为目标重建价格体系等市场机制,其政策的重点在于“放”;而在第二阶段,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经济失控后,转轨国家又开始重塑宏观体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提高政府的控制力,其政策的终点在于“收”。经过十多年的转型,转轨经济改革的第一个目标的实现——即提高效率——已在许多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和越南取得相对成功,而第二个目标的实现——即在制度转型后达到高而持久的长期增长——则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据。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点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同样适用,只不过转轨经济本身具有过渡性,因而制度构建在转轨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比在其他经济形态下要更大一些,从这一点上看,转轨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中人为设计的因素更多一些,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对转轨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治约束因素对改革的影响,政局此文共有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动荡、政治上的对抗在加剧,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这使得俄罗斯、东欧等转轨国家的过渡之路多了一些特殊性。罗兰德的研究表明,转轨国家在转轨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高度的工作保障,企业提供的实物津贴与社会服务以及收入分配上的相对平均主义将被可能的失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福利待遇下降所代替,而工作的不确定性会带来严重的政治问题,任何可能导致工作不确定性增加的转轨政策都可能遇到严重的政治因素的约束,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转轨国家私有化的推行在政治上已变得更加困难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罗兰德进一步指出,具有确定日程安排(agendasetting)的权利的强政府比任凭各种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摆布的弱政府更能有效地正确排列各项措施的次序以使转轨在政治上不可逆转并使重组能有效进行,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或经济权利的集中相比,自主行事的中国政府所奉行的渐进主义是有优越性的(罗兰德,1995)。这表明,维持一个完整和坚强有力的政府,通过其宏观调控对改革进行主动干预,从而保证转轨过程中的政治决策机制不会混乱瘫痪,缩小转轨过程中财富和收入的不平均,在强化激励作用,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的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与整个宏观调控措施的目标、手段相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协调好转轨进程中各项制度构建,协调好各个市场之间的关系,来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体制转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不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事件,而是国际性的、全方位的,它与经济的全球化紧密相连,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注意对外政策的联动性。郭连成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贸易的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以及投资的自由化和生产的国际化,与此相对应,由于转轨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开放国内市场,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允许国际资本到本国投资,导致转轨国家已经被卷入到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同时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使得国际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使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国际资本流动和为转轨国家利用外资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种下了祸根,一些转轨国家疏于防范和放松金融管制,在金融全球化与其经济的联动和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接二连三地发生金融危机,造成了严重后果,因而转轨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效果往往要更多地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联动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全球化在促进转轨国家的经济开发,加快他们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同时,也对其国内经济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这给转轨国家政府职能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转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郭连成,2001)。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转轨经济学的历史虽然仅仅有十几年,但是相关文献数量的迅猛增长已经使其在主流经济学中赢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转轨经济的研究已经不只停留在对策研究这一层次,而是逐渐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比较经济学等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加以综合运用,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刻的理论层次上对现代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从研究趋势上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研究转轨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和金融架构上,这两个明显的趋势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应当着重解决的两个问题:1.政府治理模式: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当今理论界已经认识到,政府应该在转轨过程中作为发起者、调节者和管制者起着关键作用。在转轨期所出现的宏观经济严重失衡以及剧烈的通货膨胀要求转轨国家必须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宏观管理,但是腐败、寻租行为的日益突出又表明不恰当的政府干预会妨碍社会安定,加剧社会的动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甚至中断转轨国家的转轨进程。乔尔·赫尔曼、马克·施克曼通过对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和发展银行1999年对25个转轨国家3000多个企业的问卷调查资料研究表明,经济改革并不意味着限制政府对企业决策过程的干预。政府干预、政府优惠和政府腐败相交织的状况随企业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就资料显示,政府被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程度与腐败程度有直接关此文共有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系,就一个国家内部的微观情况来看,政府对企业干预的程度、政府对企业的优惠以及企业为政府腐败支出量的大小之间显然有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因此市场化改革必须与有效遏制政府被控结合起来(乔尔·赫尔曼、马克·施克曼,2002)。丹尼尔·考夫曼等人把近百国家的数据汇总起来,考察政府治理结构的优劣,表明政府治理结构对于遏制腐败,解决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实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考夫曼等,2003)。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转轨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政府职能模式:中国强调发挥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权利和制度安排方面的职能,对经济转轨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实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主动干预,达到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俄罗斯及多数东欧国家则选择了于中国不同的政府职能模式,由于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加之“改革派”追随新自由主义思潮,极力主张建立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主张取消市场限制和国家行政干预,因而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经济的介入,迅速地退出了许多其原来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政府在经济转轨中的职能日渐衰落。其直接后果,一是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造成社会经济混乱和经济转轨步履为艰,二是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驾驭本国经济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当本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时,政府往往表现的软弱无力。当今理论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政府角色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计划经济的“政府万能论”、新古典主义的“最小政府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积极干预论”。究竟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是不是应当加强,以及如何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对经济和市场运作实行适度干预并提供制度保证,是转轨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转型经济中的金融架构问题:金融自由化下的转型经济从产业结构在国际间的分工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和完善,其国内的企业主要处于产业分工的上游,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企业所开发的产品前期投资巨大,一旦产品被开发出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替代品,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而大部分转轨国家的企业一般不具备产品技术开发所需要的雄厚实力,因而只能将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的产品拿来进行改造,利用本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对产品的流程进行优化组合以降低成本,因而其国内企业往往是紧跟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后面,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这些企业的产品由于技术成熟,替代品较多,因而竞争激烈,产品的附加值低。可见,在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领先、资金实力雄厚而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其产业调整引导并制约着包括转轨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后者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当经济全球化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为一体的时候,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可能会对转轨国家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加大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并有可能诱发国内金融风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几乎再也不存在“封闭的经济”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独自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密切,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加速,这使得各产业之间的进入和退出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并购更加容易的实现,从而方便企业在不同行业间的转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因而转轨国家必须把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配合使用贸易保护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既要顺应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潮流,也要积极地运用产业政策,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市场控制力,从而把本国产业纳入世界分工体系之中,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转轨国家的转轨过程中必须实现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另外,所有的转轨国家在转轨初期都一定程度地伴随着体制性危机,这种体制性危机与经济危机相类似,而通货膨胀则是转轨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问题的集中体现,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因而转轨国家转型初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其宏观调控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此展开的。转轨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由于财政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的实施使得其货币发行量有过度的倾向,因而货币政策此文共有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是转轨国家首先应当考虑的。在转型较顺利的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采用实际利率为正利率的的政策,要求央行的名义利率不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渐趋下降,实际利率偏高时再逐步降低信贷利率,执行谨慎的偏松的利率政策,既对投资产生刺激,又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但是埃里克·伯格洛夫和帕特里克·伯尔顿的研究表明,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就总体而言,金融部门在转轨国家制造业部门改革中的作用较小,只有在某些情况下,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影响实体部门的发展(伯格洛夫等,2002)。同时经过金融自由化及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