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犯罪近年来,经济犯罪,尤其是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十分猖獗。1997年修订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对1979年刑法分则第三章作了很大的修改和补充,其后,《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又进一步对本章作了重点修改和补充,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刑法保障。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也日趋严重。从实践中看,这类犯罪是变动较大的一类犯罪,刑法对这类犯罪的惩罚措施也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在新刑法颁行后,最高立法机关又对这类犯罪作了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9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这两个立法文件增设了若干新的罪种,并对刑法中规定的若干罪种的构成条件作了修改。这是立法对社会形势变化予以及时调整的表现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种类刑法第140条至第230条,把这类犯罪分为以下几类:(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140条至第148条);(2)走私罪(第151条至第155条);(3)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58-169;(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第170条至第191条);(5)金融诈骗罪(第192条至第198条);(6)危害税收征管罪(第201条至第209条);(7)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13条至第219条);(8)扰乱市场秩序罪(第221条至第230条)。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而且本类犯罪是刑法中包含单位犯罪最多的一类犯罪,这是由这类犯罪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以自然人为主体的犯罪中,多数是一般主体,有的是特殊主体。第二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特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对象是指加工、生产供市场销售的、刑法第141条至第148条规定的产品以外的各种伪劣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是,生产、销售后几类产品具有刑法第149条规定情形的,也应以本罪论处。所谓伪劣产品,主要是指产品的内在质量不符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管理法规要求的产品,而不是泛指一切假产品,例如假冒厂名、产地而内在质量并非伪劣的产品等。产品质量好坏与国家各个领域的建设,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些产品(如易燃易爆产品)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惩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本罪的行为包括以下4种:第一,在产品中掺杂掺假,即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例如,在面粉中掺滑石粉,在化肥中掺土。第二,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例如,以人造革冒充牛皮,以人造水晶冒充天然钻石。第三,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例如,以人工种植的人参冒充天然生长的人参,以劣质白酒冒充名酒。第四,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6条第2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以上四种情况只是大致划分,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严格的界限,例如,在产品中掺杂、掺假当然也就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概括说来,都是质量伪劣的产品。根据刑法规定,只要实施上述行为之一,并且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就可按本罪定罪处罚,实施其中两种以上行为的,也不实行数罪并罚。(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是伪劣产品,而故意生产和销售,并且一般都具有非法营利的目的。(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处罚
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40条的规定,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依照第150条的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二、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第二,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2个条件:(1)违反药品管理法规,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例如未取得批准文号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其开发的药品。(2)生产、销售假药行为,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1)含有超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2)不含所标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贻误诊治的;(3)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可能造成贻误诊治的;(4)缺乏所标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三)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处罚
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41条的规定,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依照第150条的规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三、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是指故意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属于劣药的有:药品成分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超过有效期的;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生产、销售劣药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不构成本罪。四、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是指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行为。五、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和特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六、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七、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受到较大损失的行为。九、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是指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关于本节犯罪的法条竞合问题
刑法第149条第1款规定:“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例如,某人生产、销售大量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未造成严重后果,其销售金额达10余万元,不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但是,应当依照第140条规定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这是因为,第140条所规定的“伪劣产品”,其外延很广泛,完全可以包容第141条至第148条所规定的各种特定的伪劣产品这种法律现象,即是“法条竞合”。第140条称为一般法,以下各条称为特殊法。在一般情况下,符合特殊法规定全部要件的,应依特殊法处理。但是,当具体行为不具备按特殊法定罪的全部要件,却完全具备了一般法规定的全部要件时,刑法规定按一般法规定定罪处罚,既有利于对犯罪的斗争,也不违反罪刑法定基本原则的要求。
刑法第149条第2款规定:“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例如,某人生产、销售了价值50余万元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具备了第148条和第140条两个罪的全部要件,但是,一个行为不能定两个罪名,而是应当按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依照第140条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因为,按第148条最高刑是3年有期徒刑,而按第140条则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按上述原则处理,有利于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走私罪一、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武器、弹药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武器、弹药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武器、弹药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我国关于海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作为本罪对象的武器、弹药,是包括各种军用的和非军用的枪支、弹药,但是,不包括仿真刀具和仿真枪。走私“武器、弹药”的种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的有关规定确定。本罪与其他走私犯罪一样,以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为前提。逃避海关监管的方式,主要有:其一,通过不设海关、边卡的陆地边境,秘密非法运输、携带武器、弹药进出境。其二,通过设海关的地点,采用藏匿、伪报、伪装等手段,运输、携带、邮寄武器、弹药进出境。
(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出于何种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之成立。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51条第1款规定,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走私核材料罪走私核材料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在主体、主观方面的性质,以及犯罪客观方面的走私方式、手段等方面,与走私武器、弹药罪相同,区别主要在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只能是核材料,这是指可以发生原子核裂变和聚合反应的放射性物质,如钚239、铀235等。由于这种核材料是可以用来作为制造核武器的重要材料,具有放射性,无论走私进口或者出口,都会产生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刑法对走私核材料的行为明确加以规定,并且把它与走私武器、弹药罪规定在同条同款,说明它们的危害性质和严重性相当。三、走私假币罪
走私假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伪造的货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对象只能是伪造的货币,包括伪造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货币作为流通领域的支付手段,其发行必须严格控制。如果任凭伪造的货币走私进口,混入流通领域,不仅会使公民个人和单位遭受损失,更严重的是对金融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刑法对走私伪造的货币也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司法解释规定,走私伪造的货币,总面额2000元以上或者币量200张(枚)以上,就应当以本罪定罪处罚。四、走私文物罪走私文物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出口文物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对象,只能是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所谓文物,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其具体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上有规定。文物不可能再生,因此,对珍贵文物,必须严加保护,防止流失。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贵重金属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贵重金属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对象只能是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如铽、铂、铑、钯等稀有金属,以及贵重金属的制品,如黄金首饰或金银工艺品)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珍贵动物或珍贵动物制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与走私贵重金属罪相比其主要区别有二:一是犯罪的对象,本罪只能是珍贵动物和珍贵动物制品。所谓珍贵动物,是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中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这些都是我国或者世界上珍贵、稀有甚至是濒临灭绝、需要给以特殊保护的陆生和水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等等。所谓珍贵动物制品,是指利用珍贵动物的皮、毛、骨等制成的物品,如大熊猫皮、珍贵动物的标本、装饰品等。二是本罪是指走私上述物品出境或入境,而前一罪仅指走私出境。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珍稀植物或珍稀植物制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对象是指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所谓珍稀植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以及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的《珍贵濒危保护植物名目》中规定的珍贵、濒危的野生植物,如金红茶、水杉、野茶树等。所谓珍稀植物制品,是指用珍稀植物制成的物品,包括标本、装饰品等。八、走私淫秽物品罪
走私淫秽物品罪,是指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本罪的对象,只能是淫秽物品。所谓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其他淫秽物品”,是指除淫秽的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书刊以外的,通过文字、声音、形象等形式表现淫秽内容的影碟、音碟、电子出版物等物品。1988年12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认定淫秽出版物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对淫秽出版物的种类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淫秽物品而故意走私进出境,并且是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无此目的,不构成本罪。牟利目的,指利用淫秽物品营利,如出卖、出租等。传播的目的,指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以各种方式(如展览、传阅、播放、赠送等)使淫秽物品或其内容在社会上扩散。九、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限制进出口,以及其他应缴纳关税的货物、物品进出国(边)境,偷逃关税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普通货物、物品,是指刑法第151条、第152条、第347条、第350条所列的武器、弹药、核材料、假币、禁止出口的文物及贵重金属、珍贵动、植物及其制品、淫秽物品及毒品等以外的其他货物、物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走私固体废物罪走私固体废物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运输进境的行为。所谓“固体废物”,是指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和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具体种类,按照《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执行。十一、关于走私犯罪的几项特别规定
关于走私犯罪,除刑法第151条至153条对几种具体走私罪及其处罚作出规定外,第154条至第157条还作了如下几项特别规定,在处理走私案件时,必须注意结合考虑:第一,除前述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两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走私方式外,第154条规定,下列行为应按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定罪处罚:(1)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交应缴税额,擅自将批准进口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原材料、零件、制成品、设备等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的。所谓“保税货物”,根据《海关法》的规定,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保税货物包括通过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方式进口的货物,以及在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区或者免税商店内等储存、加工、寄售的货物。之所以在入境时未征收关税,前提条件是加工、装配成品后这些货物必须再运出境外。如果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交应缴关税,在境内出售牟利,即是偷逃了关税,与其他走私行为本质无异。(2)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特定减税、免税进口的货物、物品,在境内销售牟利的。所谓特定减税、免税进口的货物、物品,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或者有特定用途的,国家给予减免进口税优惠的货物、产品。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作为外国合营者投资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及其他物料,可以免税进口,但不准许其擅自在境内出售牟利,否则即是偷逃关税,与其他走私本质无异。第二,刑法第155条规定,下列行为以走私罪论处:(1)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这里的“走私人”是指直接实施走私行为的人。从二道贩子、三道贩子手中收购私货,不能以走私罪论处。(2)在内海、领海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或者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第三,第156条规定,与走私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第四,武装掩护走私的,依照刑法第151条第1款、第4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但是,具体罪名应根据其走私物品的性质来确定。第五,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刑法第277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第四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一、虚报注册资本罪虚报注册资本罪,是指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用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四、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是指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五、妨害清算罪妨害清算罪,是指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六、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是指负有保存会计资料的人员,故意隐匿或者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七、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一)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概念和特征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制度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对此,应当掌握以下几点:其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在职务上的主管、经管、经手办理本单位事务的权力所产生的方便条件,这是构成本罪的必要条件。如与本人职务上的权力无关,不能构成本罪。其二,索取和收受他人财物,是受贿的两种方式,前者是凭借自己的职务主动向他人索要财物,后者是他人主动送财物。通过其中任何一种方式收受财物数额较大,都可构成本罪。此外,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为个人所有的,也构成本罪。其三,因索取、收受他人财物而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以此作为向他人的回报。至于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以及利益是否正当,不影响本罪之成立。如果行为人确实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承诺和事实,不构成本罪。(3)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但是,不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后者受贿的,以刑法第384条受贿罪论处。(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认定
处理涉及公司、企业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案件,需要特别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界限。上述工作人员的下列行为不构成本罪:(1)受人请托为其办事,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的;(2)接受亲友馈赠,而没有利用职权为其办事的;(3)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他人服务,接受合理的劳务报酬的;(4)在业务活动中收受回扣、手续费交单位入账,未占为己有的;(5)收受贿赂数额未达到较大的。在司法实践中,“数额较大”,是指受贿5000元以上。(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处罚
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63条的规定,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八、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以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九、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的行为。十、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下列行为之一,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十一、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一)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概念和特征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对此要掌握两点:其一,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有多种具体表现,例如,盲目轻信,不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不认真审查对方有无履约能力;发现对方有不正常现象,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不认真审查对方提供的各种证件的真实性,等等。其二,因行为人玩忽职守,以致被对方诈骗,使本单位遭受重大损失。所谓重大损失,主要指直接的经济损失,例如,大量资金或货物被骗走,但是,对由此产生的间接损失也应加以考虑,例如因大量资金被骗走而给本单位的经营造成困难,减少了利润收入等。经过报案后,由司法机关追回的赃款赃物,仍应计算在直接损失之内。十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十三、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十四、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第五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伪造货币罪(一)伪造货币罪的概念和特征伪造货币罪,是指违反国家货币管理法规,仿照货币的形状、图案、色彩,制造伪货币,意图使其冒充真货币流入社会的行为,(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仿照真货币的形状、图案、色彩制造假货币,包括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伪造的方法不限,实际上已破获的重大伪造货币案件表明,犯罪分子都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制版印刷,大量伪造,已经达到了令人真假难辨的程度。对于本罪构成而言,重要的是必须有伪造足以使人误以为是真币的假币的行为。如果是把一叠白纸夹在真货币中间,冒充货币蒙骗他人,属于诈骗行为,不能定伪造货币罪。伪造货币必须是伪造正在流通中的货币,如果伪造已经停止流通的货币,用以骗取财物的,可以构成诈骗罪,但是,不能定伪造货币罪。二、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是指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三、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行为。四、持有、使用假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五、变造货币罪变造货币罪,是指以剪贴、挖补、拼接、揭层等方法,对真货币进行加工改造,使货币的面值或数量增加,数额较大的行为。六、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七、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是指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行为。八、高利转贷罪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数额较大的行为。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吸收公众存款,一般都是仿照银行存款的办法,但是以高于银行的利率引诱公众存款,用于自己经营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以一般储蓄以外的形式吸收公众闲散资金,如以擅自开办的各种“基金会”或者集资入股等形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十、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是指仿照真金融票证制造假票证或者对真金融票证进行加工改造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其一,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其二,伪造、变造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其三,伪造、变造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其四,伪造信用卡。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所谓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是指以法律明令禁止的各种方法,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所谓“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根据这一规定,“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贷记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卡。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行为人伪造居民身份证又使用该伪造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的,或者将使用伪造的身份证骗领的信用卡用于诈骗犯罪的,其行为就触犯了刑法第280条第3款规定的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和《刑法修正案(五)》修改后的刑法第196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同时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三者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应按其中法定刑最重的一个罪定罪并从重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十一、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是指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的行为。其他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以外的、由国家发行的以票面货币价值表示的权利凭证,如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十二、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行为。十三、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十四、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期货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三种行为:其一,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所谓“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市场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具体包括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以及《证券法》第62条所列的各种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其二,在涉及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其三,在上述内幕信息尚未公开前,泄露该信息。实施以上行为之一,并且情节严重,即可构成本罪。十五、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是指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六、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是指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期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十七、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是指以各种手段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情节严重的行为。十八、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十九、违法发放贷款罪
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二十、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牟利为目的,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二十一、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
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二十二、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
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逃汇罪按刑法第190条规定,逃汇罪,原指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情节严重的行为。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将上述条文规定的犯罪主体作了修改,由“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二十四、骗购外汇罪骗购外汇罪,是指采用弄虚作假的欺骗手段,从国家外汇机关购买外汇,数额较大的行为。二十五、洗钱罪
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采用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方法,从而使其合法化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包含以下条件:其一,犯罪对象只能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以及恐怖主义犯罪的组织犯罪及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如用违法所得投资、储蓄所得利润、利息)。其二,通过下列行为掩饰、隐瞒上述对象的来源和性质:提供资金账户的;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第六节金融诈骗罪一、集资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集资,通常是指出于某种经济目的,在社会上或在单位内部筹集资金。依法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就是合法集资的常用方式。不经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是非法集资。但是,本罪只限于使用诈骗方法,即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集资,例如,以高利为诱饵,使他人上当受骗,以集资之名,行诈骗之实。只有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才构成本罪。二、贷款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骗取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诈骗的方法包括:其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其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其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其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其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不包括单位。三、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罪,是指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包括以下几种具体行为:其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其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其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其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其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四、金融凭证诈骗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
行结算凭证进行诈骗财物的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行诈骗财物的行为。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结算都离不开金融凭证。所谓委托收款凭证,是指收款人在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时,所填写和提供的凭据和证明。所谓汇款凭证,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收款人时,所填写的凭据和证明。使用伪造、变造的上述金融凭证进行诈骗,即可构成本罪。五、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证骗取财物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信用证进行骗取财物的行为。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主要方式、方法有:其一,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所谓附随单据、文件,是指使用信用证时必须附随信用证的有关单据,如提货单、运输单据、商业发票、保险单据等,以及有关文件,如出口许可证、产地证明书等。其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其三,骗取信用证。这是指利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银行为其开出信用证。其四,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例如,开证申请人与开证银行合谋,设置若干隐蔽性的“软条款”,实际上赋予开证人或开证行单方面的主动权,使其随时都可以以其单方面的行为而解除信用证,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六、信用卡诈骗罪
(一)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信用卡诈骗罪,是指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二,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方式包括下列几种:(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包括使用自己伪造的信用卡,以及使用明知是他人的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购物、取得服务或者提取现金。(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信用卡可以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效用,不能继续使用,包括因超过有效使用期限而自动失效;持卡人在信用卡有效期内停止继续使用,将卡退回发卡银行,因持卡人将信用卡挂失而使其失去效用等。(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按有关规定信用卡只限于合法持卡人自己使用。冒充合法持卡人使用他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就是信用卡诈骗。(4)恶意透支。所谓“透支”,在银行业务中,一般指在客户账上资金不足情况下,经银行批准允许其超过账上资金数额支用款项。按信用卡使用规定,大多数信用卡都允许持卡人在一定额度(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内透支使用信用卡,但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欠款及利息。所谓“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上述几种信用卡诈骗行为,数额较大的,构成本罪。根据《追诉标准》规定,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2)恶意透支,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第三,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不包括单位。
(二)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对于盗窃他人的信用卡并加以使用的,牵连触犯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两个罪名,属于牵连犯情况,应从一重处断,即应按盗窃罪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2.信用卡诈骗罪与伪造金融票证罪的界限伪造信用卡并加以使用的,触犯了刑法第177条伪造金融票证罪与信用卡诈骗罪二个罪名,也是属于牵连犯的情况,按刑法第196条规定,对此只能按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七、有价证券诈骗罪
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有价证券,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持券人可以凭其取得一定的收入。有价证券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信用工具的货币证券,包括支票、汇票、本票等。二是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库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家债券、不动产抵押债券,等等。但是,作为本罪所使用的,仅限于伪造、变造的国家发行的国库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如国家建设债券、保值公债券等。使用伪造、变造国家发行的国库券及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包括自己伪造并加以使用和明知是他人伪造、变造的上述证券而加以使用。在前一种情况下,行为人同时触犯刑法第178条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及第197条有价证券诈骗罪二个罪名,属于牵连犯,应当从一重处断,即按后罪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不包括单位。八、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保险机构,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其具体诈骗方法有:其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其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其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其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其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实施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都构成本罪。应当注意,如果行为人为了诈骗保险金而实施上述第4、5项行为,又构成其他罪的,例如,为了骗取保险金,故意放火烧毁自己的房屋,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应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第七节危害税收征管罪一、偷税罪(一)偷税罪的概念和特征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行为。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义务人或者扣缴义务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再次偷税的行为。偷税罪的手段或者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的方法,蒙蔽税务机关,使其无法查清纳税人收入的真实情况从而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第二,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以此减少应纳税额,达到偷税的目的。第三,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即纳税人应申报纳税而不申报,在税务机关通知其申报后仍不申报。第四,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时在有关申报材料上(如财务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欺骗税务机关,少缴应纳税款按照刑法第201条的规定,偷税是违反纳税义务的行为,但是,并非一切偷税行为都构成犯罪。该条对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的偷税行为定罪的标准,分别作了规定,其一,对于纳税义务人规定了两个定罪标准:一个是采取偷税数额加占应纳税额百分比的标准,即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并且占应纳税10%以上,才可定偷税罪。另一个是纳税义务人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这就是说,行为人虽然偷税数额和百分比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但是,其符合后一标准,表明其屡教不改,情节严重,因此也应治罪。其二,对于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10%以上并且数额应在1万元以上的,应以偷税罪论处。对于多次偷税未经处理的,其偷税数额应按累计数额计算。犯罪主体,是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包括纳税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纳税义务人,是指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向国家缴纳某种税款的个人和单位;扣缴义务人,是指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负有义务从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以及负有义务向纳税人收取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抗税罪抗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所谓暴力方法,通常是指行为人采用的强力打击或者身体强制(如捆绑),包括对人的暴力和对物的暴力。为抗税而对税务工作人员实施暴力,一般是在税务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税收征管职务时,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对其采用殴打、捆绑、禁闭、甚至伤害等方法,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征管工作。此外,暴力抗税还可表现为采取暴力冲击税务机关,公然破坏税务机关的办公设备,毁坏税务机关文件资料等,或者在查税现场公然破坏执行公务的汽车,以阻止税务机关继续追查其偷税行为。从实践中看,暴力抗税,主要对象是税务工作人员。对于与税务案件相联系而致税务人员伤害、死亡的案件,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其一,在拒不缴纳税款而对税务人员实施暴力过程中,造成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符合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特征的,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断,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其二,在上述实施暴力过程中,过失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也应视为想象竞合犯,应定抗税罪,从重处罚。其三,因受税务检查或被追缴税款或罚款,而心怀不满,为泄愤报复而故意伤害或者杀害税务人员的,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其伤害、杀害之前已构成偷税罪的,则应以偷税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三、逃避追缴欠税罪
逃避追缴欠税罪,是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四、骗取出口退税罪
(一)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概念和特征骗取出口退税罪,是指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假报出口”,是指以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1)伪造或者签订虚假的买卖合同(2)以伪造、变造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有关出口退税单据、凭证;(3)虚开、伪造、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可以用于出口退税的发票;(4)其他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的行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其他欺骗手段”:(1)骗取出口货物退税资格的;(2)将未纳税或者免税货物作为已税货物出口的;(3)虽有货物出口,但虚构该出口货物的品名、数量、单价等要素,骗取未实际纳税部分出口退税款的;(4)以其他手段骗取出口退税款的。构成本罪,以骗取出口退税数额较大为要件。这里的“数额较大”,是指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5万元以上的。
依照第201条的偷税罪定罪处罚,如果骗取的税款超过所交纳的税款的,其超过的部分,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未超过部分则构成偷税罪。但是,因为行为人员实施一个行为,但同时触犯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两个罪名,完全符合想象竞合犯的特征,我们认为应择一重罪处罚,不应实行数罪并罚。五、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是指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1)行为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所谓“虚开”主要指没有购销货物,也未提供或者接受应税劳务,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虽有货物购销,或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是,不按实际金额开具上述发票,以为骗取抵扣税款创造条件;(2)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3)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他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4)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这是指为他人进行虚开上述发票的活动,从中牵线搭桥。本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上述任何一种行为,不论是否已经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都构成本罪既遂。六、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指仿照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式样,制作假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出售假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七、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八、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九、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十、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伪造、擅自制造的不能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十一、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非法出售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十二、非法出售发票罪非法出售发票罪,是指违反国家发票管理法规,非法出售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以外的其他普通发票的行为。第八节侵犯知识产权罪一、假冒注册商标罪(一)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概念和特征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对此,应当掌握以下三点:(1)行为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使用了其注册商标。如果经商标所有人同意使用,或者未经同意而使用了他人未作商标注册的商标或商品装潢,不构成本罪。应当指出,这里所谓的商标,不仅指有形的商品的商标,而且包括服务商标,即作为向顾客提供商业性质的服务(如航空服务、铁路运输服务等)而使用的商标。这些服务,在广义上也是一种商品。(2)行为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所谓“同一种商品”,一般应以我国公布的《商品分类(组别)表》中所列的商品为标准加以确定。所谓“相同的商标”,一般指商标的文字、图形、形状等相同。但是,因为制作商标的技术等原因,假冒商标不可能与注册商标丝毫不差。因此,即使存在细微的、一般人不易警觉的差别,仍应视为“相同的商标”。(3)假冒注册商标行为情节严重。例如,违法所得数额或非法经营数额较大,或者因假冒商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只一次地给予处罚,仍假冒商标的,假冒商标影响恶劣的,等等。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指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加以销售,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三、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是指违反商标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四、假冒专利罪假冒专利罪,是指违反专利法规,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他人的专利的有效期限内,假冒他人的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假冒专利,即不是自己所有的专利,冒充为自己的专利,并加以利用,从而侵犯他人专利权。所谓专利,一般是指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经过专利机关批准而取得的在一定期限内对该项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即专利权,属于无形财产范畴,受法律保护。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按照《专利法》规定,专利超过有效期限,不再受法律保护,因而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假冒专利的方式有多种,如在自己的产品上冒用他人专利标志或专利号;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使用其专利技术等。没有获取专利,而在产品上使用虚构的专利标志或专利号,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不构成本罪。五、侵犯著作权罪
(一)侵犯著作权罪的概念和特征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违反国家著作权法规定,侵犯他人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第二,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著作权法律、法规,非法实施下列行为:(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复制发行他人的上述作品,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发行其上述作品,即构成对其著作权的侵犯,严重的即可构成本罪。所谓复制,是指采用印刷、复印、翻录、翻拍等各种有效手段,制作他人作品(一般制作多份)。发行,是指通过各种合法的和非法的方式和渠道,使复制的作品流入社会。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复制发行”,包括复制、发行和既复制又发行。(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行为。所谓专有出版权,是指出版者(通常是出版社)根据与图书作品的著作权人签订的出版合同,对该图书作品的出版享有专有权或独占权。凡不经该出版者的许可,擅自出版该图书作品,即是侵犯了出版者的著作权,达到定罪标准的,即构成本罪。(3)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行为。录音录像作品的制作者,享有向复制发行其录音录像作品收取报酬的权利。未经其许可擅自复制发行其录音录像作品,又不支付报酬,是对其著作权的侵犯,因此,严重的也构成本罪。(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行为。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艺术等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法构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品。制作上述冒名美术作品的形式主要有3种:其一,临摹他人美术作品,署上美术界著名作者的姓名,出售牟利;其二,在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上,署上美术界著名作者的姓名,出售牟利;其三,在他人的美术作品上,署上美术界著名作者的姓名出售牟利。实施以上4种行为之一,达到定罪标准的,即构成本罪。六、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道刑法所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行为。七、侵犯商业秘密罪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规,采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第一,犯罪客体,是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和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具有如下特点:(1)信息性。“信息”一词,通常指消息,在这里则指一种技术、知识、诀窍和消息等的统称,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所谓技术信息,主要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没有申请专利的技术或者诀窍,通常又称为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技术是人的脑力劳动和知识的结晶,其本身是无形的东西,但是技术通常以一定的载体来表现,例如,工业设计图纸、书面记载的技术配方、工艺生产流程,以及产品、配件,等等。但是,有时技术也可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所谓经营信息,其范围较广,具体界定有一定难度,通常指与生产经营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决策、计划、方案等,如生产、推销计划、价格调整计划、标书内容、客户情况、供销渠道,等等。(4)实用性。即商业秘密用于生产经营可以直接产生现实的价值。(5)保密性。即权利人为了维护其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对其采取了保密措施。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单位内部有关人员规定保密纪律,严格有关文件资料的保管制度,二是在技术转让中,在合同中要求对方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擅自泄漏其秘密技术。(2)秘密性。即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如果广为人知,或者无须保密(例如专利技术),也就不成为商业秘密。“不为公众知悉”,不是说除权利人外不为任何人知悉。例如,参加新技术发明创造的人员必然知悉,但是,他们必须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擅自泄漏。(3)经济性。商业秘密能够给权利人创造经济利益。例如,掌握了秘密的先进技术,其产品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丰厚的利润。这也正是其需要保密的原因。第二,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下列行为之一,并且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盗窃手段”,是指采用秘密窃取手段,包括窃取秘密文件、资料、实物,以及偷看、偷拍、复印等等。“利诱手段”,是指对于知情人给予一定好处的收买的手段。“胁迫手段”,是指对知情人以实施暴力、损害名誉或者其他加害行为相恐吓的手段。“其他不正当手段”,是指上述手段以外的手段,如利用高薪挖走其他企业的掌握有商业秘密的人员。(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披露”,是指将用上述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告知权利人以外的第三人或者公之于众。“使用”,是指将上述商业秘密用于生产经营之中。“允许他人使用”,是指将上述商业秘密交给他人,并允许其在生产经营中使用。(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这种行为与前述两种行为不同,其特点有三:第一,行为人是以合法的方式掌握了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人,包括单位内部因工作关系而获得商业秘密的人员(如参加开发技术的专业人员)和商业秘密的保管人员,以及通过技术转让合同获取商业秘密的人。第二,行为人对其所获取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第三,行为人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4)明知或者应知前述4种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这是指行为人不是采取前述不正当手段直接从商业秘密权利人那里获取商业秘密,而是明知或者应知向其提供商业秘密的人实施了前述3项行为之一,而仍然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可以说,这是一种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因此,刑法对此特别规定“以侵犯商业秘密论”。本罪是结果犯,即只有上述3项行为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才能构成本罪。所谓“商业秘密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的使用人。第九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二、虚假广告罪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三、串通投标罪串通投标罪,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四、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行为有以下5种: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财物。所谓以虚构的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是指以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单位或者是虽曾存在,但已经解散或者撤销的单位的名义,利用伪造的或者已经注销作废的公章、证件欺骗对方,签订合同。冒用他人名义,则是指未经他人同意,假冒他人名义实施上述诈骗行为。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与对方签订合同,骗取对方财物。这里所说票据,是指在签订合同时能够起担保作用的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据。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是指能够作担保用的假房产证、假土地使用证等。(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骗取对方财物。这种行为发生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明知自己无履行合同能力,为了欺骗对方相信自己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能力,先与对方签订小额合同,并加以履行,或者在签订合同后履行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则不予履行,或者在以上述方法使对方受蒙蔽的情况下,继续与其签订合同,而行为人将财物骗取到手,合同根本不予履行。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这种情况发生在合同签订后,行为人部分履行了合同或者完全没有履行合同,获取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潜逃,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至于行为人实际有无履行能力,不影响本罪之成立。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即上述4种方法以外的其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法律上不便一一列举,但是,应当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南理工大学《金蝶云ERP供应链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与地貌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软件与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建筑师业务基础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摄影报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舞台表演化妆与发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模拟电子技术实验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融媒体与节目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装配式建筑识图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GB/T 2315-2017电力金具标称破坏载荷系列及连接型式尺寸
- 标准工时基础知识及应用 课件
- 咽旁间隙肿瘤课件
- (完整版)中职数学习题及答案
- 高中语文 苏轼导读 课件
- 府谷县恒阳阳建材有限公司-15万立方米-年混凝土搅拌站项目报告书
- 水中钢管桩施工方案
- 上交所期权投资者综合试卷考试及答案
- 超市日常工作检查表
- 电缆热稳定校验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