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右键“另存为”下载-非_第1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右键“另存为”下载-非_第2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右键“另存为”下载-非_第3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右键“另存为”下载-非_第4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右键“另存为”下载-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开展改革委二○○九年十二月前言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开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开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开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局部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本规划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开展背景第一节现实基础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平安。鄱阳湖承当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开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开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开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开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平安可靠的电力供给体系;旅游业开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效劳体系较为完善。第二节挑战与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兴旺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开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缺乏,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开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开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开展。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内外对可持续开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开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开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开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开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开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节战略意义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开展方式、实现科学开展提供示范。——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有效控制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平安。——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开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开展现代效劳业,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留鸟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奉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开展方式,创新开展途径,加快开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开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开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开展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本钱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绿色家园,开展生态产业,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开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开展。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开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开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率先创新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扩大国际生态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开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开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阔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第二节开展定位——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开展之路,为全国其他湖区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平安保障区。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平安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平安体系。——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平安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新成就;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开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平安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平安的能源供给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第三节主要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开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开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平安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根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到达国家Ⅱ级标准;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效劳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达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到达新水平,经济开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开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兴旺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生态文化气氛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开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效劳、应急处理和公共平安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根本公共效劳主要指标到达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开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有所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立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第四节功能分区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开展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开展方向。——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根本要求是:稳定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留鸟栖息环境;标准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污染物处理装置,入湖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必须设置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根本要求是: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高效集约开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根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开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修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根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工程,积极开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第三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第一节湿地保护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增强净化水质、修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稳固退田还湖、还泽、还滩成果,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立湿地自然恢复区,完善引水设施体系,实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调节,恢复湿地植被;治理乱堵堰、乱栽树、乱排污,严禁一切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柘林湖、仙女湖等库区湿地保护,实施小型湖泊、山塘、港汊、农田、溪流湿地保护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加快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合理建设城市河段、湖泊湿地,提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留鸟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运、销售留鸟行为,加快完善留鸟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实施鱼类资源保护工程,落实休渔措施,妥善安排因实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活困难的局部渔民生活;加强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为鱼类洄游、繁殖、生息提供优良场所。严格保护和封育湖区沙洲天然植被,禁止垦荒放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建设鄱阳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重点加强白鹤、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维护种群数量。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国家、省、县三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第二节污染防治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设,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化学需氧量、氮(总氮或氨氮)、总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减量原则上优于国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实。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到2015年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到达85%。污水处理厂出水到达一级排放标准,对排放湖泊水库的执行更严格的标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先建成滨湖控制开发带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标识与警告设施,严禁设置排污口,严禁可能危害水源功能的开发建设及活动。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统筹城乡收运处理体系,因地制宜采取适宜技术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到2015年所有市县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达80%以上。推进县级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所有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工业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五河〞22个重点污染河段治理,有效削减氨氮、总磷、重金属和高锰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和粉尘防治。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高污染、高危险物品和放射源平安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未处理排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第三节绿色屏障建设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到达63%的目标,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构建生态廊道。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建设鄱阳湖防护林,在“五河〞沿岸积极开展绿化带建设,大力实施交通沿线绿色通道工程,推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植树造林。重点加强“五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区的水源修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加快建设油茶林,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药用林等经济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稳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退耕还林后期扶持政策。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强坡耕地、崩岗、荒山、荒坡、残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线侧坡等水土流失易发区的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对开发建设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第四节血吸虫病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降低疫情、压缩疫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有螺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区全面推广以机代牛工程;在三、四类疫区村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抑螺血防林、水利血防工程、耕地血防沟渠和低洼地沉螺池建设;加大疫区血防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防治意识。加大查螺力度,重点压缩垸内及垸外易感地带钉螺面积。进一步强化人、畜的查病和治病措施,积极救治血吸虫病患者。提升防治能力。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强化专业队伍素质,提高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预警预测、疫情风险评估。开展鄱阳湖区钉螺分布调查,对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组织攻关,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指导。专栏1: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湿地示范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万亩。●鄱阳湖珍稀留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留鸟保护监测站(点)、鸟类保护监测设施、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鄱阳湖区水禽疫源疫病检测站(点)。●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鄱阳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翘咀红鲌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若干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基地。●水源修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在“五河〞源头及两岸、主要支流源头及两岸、大型水库库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水源修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围绕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到达63%这一总体目标,实施市县、乡镇、村庄所在地以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流域内的2100万亩天然阔叶林全面实行禁伐,对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恢复3018万亩受灾生态公益林植被和1000万亩受灾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开展天然草地改进、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开展。●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流域内水源保护地,重点建设物理隔离防护和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源头和支流的水土流失,加固整治“五河〞干流,取缔工矿污染源,治理养殖污染湖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12万户以上户用沼气池,建设35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7000处村级沼气效劳网点;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虫害平安用药示范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85座县(市)污水处理厂及城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4200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约500万吨;建设一批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局部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万吨。●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设饮水平安工程48000处,解决饮水不平安人口290万人、牲畜71万头;硬化灌区渠道5400公里。建设血防生态林30万亩。第四章环境友好型产业开展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效劳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第一节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开展农业,稳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现代农业。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明确维护国家粮食平安的责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稻谷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根本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各项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奖励和粮食生产工程扶持力度。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鱼、油、菜)〞生态农业开展模式,重点开发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创立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并促进特色资源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登记,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鄱阳湖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立生态农业效劳体系。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开展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专业化效劳人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效劳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全面建设省(部)、市、县(场)和批发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检验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分发中心、大中城市销地市场建设,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本钱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专栏2: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用地,实施根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科技提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立示范片、机插育秧与推广示范基地,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品种,扩大水稻机插面积;实施生态农业效劳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乡级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集中展示区,培育植保专业防治、农机专业作业效劳组织,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在油菜主产县建设标准油料生产基地和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油菜高产创立示范片,每年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800万亩以上;建设150万亩油菜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油菜机开沟免耕直播应用面积到达80%;建设50片1000亩以上病虫害防控和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油料作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水产良种繁育工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改扩建苗种繁殖能力5亿尾以上规模的大宗水产苗种扩繁场和鄱阳湖特色资源性品种良繁场;建立鄱阳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柑桔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优质高产标准化生态桔园建设工程、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采后处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病虫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生态桔园,建设国家级良繁场,扶持现代化柑橘生产加工企业。●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采后处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新建有机生态茶园,改造传统茶园;建设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繁场;配套建设南昌绿茶专业批发综合市场。●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依托鄱阳湖生态优势和重点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建设绿色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研究开发中心、交易中心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包括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以供给香港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出口蔬菜基地、现代集约化蔬菜育苗场,培育现代蔬菜加工企业。第二节创立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开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工程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工程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应式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等方面的流程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开展,着力推进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个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程度,实现企业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积极创立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加强园区数字化系统建设,实现园区与外界信息共享,推进资源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开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依托景德镇陶瓷传统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促进艺术陶瓷精品化,提升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在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依托现有钢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窑尾余热发电等节能和环保技术,支持建设节能环保型建材工程。依托永修星火有机硅基地、樟树和新干盐化工基地,重点开展有机硅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盐化工、氟盐化工产业链。依托纺织服装特色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扶持开展一批服装设计机构,振兴南昌、九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基地。加快开展绿色、智能型家电,建设南昌家用电器制造、出口基地。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开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现有整车生产能力配套,重点开展新型环保汽车、特种专用车、大中型内河船舶、海运支线船舶,积极开发高精度船用导航系统、船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九江船舶制造基地。着力开展环保机械、工程矿山机械、港口搬运机械、大功率装载机等制造业,重点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机以及高效、节能、大容量输变电设备,推动循环流化床系列锅炉大型化。以江铜集团为龙头,重点开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开展配套产业,努力打造现代铜产业基地。加快开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开展新能源产品,加快高纯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依托南昌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一批核心企业,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料生产新工艺产业化,重点开展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器、节能照明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着力抓好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争取在新型中药制剂、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开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依托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开展显示器、存贮器等信息器件和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扶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和应用软件产品开发。依托大型航空工业集团以及重点研究所,积极开展民用飞机,研制开发高级教练机、多用途直升机,积极参与我国大飞机部件研制和生产,提高飞机部件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南昌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专栏3: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工程、LED照明光源工程、高亮度LED显示屏工程、LED背光源工程、有机发光器件(OLED)工程、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工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工程。●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开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工程。●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平。●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工程,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重点开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航空产业基地:以南昌、景德镇为中心,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承当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环湖中心城市为重点,重点开发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第三节培育现代效劳业适应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加快开展现代效劳业,改造提升传统效劳业。发挥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开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效劳业,不断提高效劳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效劳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效劳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扶持节能、环保效劳企业和机构开展,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效劳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开展能源审计、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等效劳业。积极推行污染治理特许经营,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科研开发、环境保护产品经销、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等效劳。积极培育环保产品市场、环保技术市场、环保人才市场、环保资金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逐步构建环保效劳产业体系。支持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竞争力强的环保效劳企业加快开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效劳品牌。鼓励加强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的环保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环保效劳业技术水平。着力开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效劳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游、珍禽欣赏游、文化山水游、休闲度假游、科普科考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健身养生游、宗教朝觐游等旅游产品,在南昌、九江、鹰潭、抚州等地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庐山、龙虎山、柘林湖等重点景区和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等重点城市旅游效劳设施建设,构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中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战略。大力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鹰潭道教文化以及播送影视、文娱演艺、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效劳工程,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创造。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落实保护措施,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申报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展。大力开展商贸物流业。以水运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铁海联运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商贸网络群。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充分发挥长江和鄱阳湖水系航运作用,加快南昌中心物流枢纽和九江、鹰潭等区域物流基地建设,提高区域内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流通环节全过程管理。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业务。着力推进行业经营连锁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网络化、企业规模化、业态新型化、效劳系列化、设施现代化,提高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大力拓展金融效劳。以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融资规模为重点,大力引进境内外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开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促进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效劳的新型金融效劳机构开展。加快建立市场化、商业化操作的多形式保险效劳体系,开发为生态经济开展效劳的新型险种。标准开展区内证券、期货、信托、租赁等机构。完善外汇管理制度,推进区内现代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优化金融效劳环境。专栏4:效劳业重点工程●生态旅游基地:重点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升级改造18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鄱阳湖旅游码头和环湖生态旅游公路网;实施鄱阳湖生态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生态旅游名镇(名村);避开蓄滞洪区,开发建设都昌亲水探秘体验游、永修湿地留鸟欣赏游、星子金色沙滩风情游等基地;扩建南昌都市留鸟公园。●传统文化产业园:依托景德镇世界瓷都文化基础,建设明清御窑厂和刘家弄民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及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区;以“生态、民俗、古韵、风情〞为主题,建设鄱阳湖民俗风情博物院;依托八大山人纪念馆,建设“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依托文港镇传统毛笔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华夏笔都〞品牌。●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扩建南昌“八一〞起义、小平小道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配套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汇展等。●效劳外包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国家级效劳外包示范区,建立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创意平台。●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展国际、国内航空运输效劳,打造航空物流枢纽;依托九江沿江区位优势,加快城西港区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特色产业公共效劳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公共效劳平台和技术效劳平台以及南昌效劳外包产业基地等,为信息、技术、培训、研发、维权、产品展示、质量检测、品牌创立等方面提供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第五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平安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第一节强化水利设施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平安、饮水平安、粮食平安和生态平安。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按照调枯不调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护湿地、控制血吸虫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论证工程对湿地、留鸟(尤其是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鱼类洄游、防洪、水质、泥沙淤积等的影响以及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程特征水位、调度运用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为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完成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五河〞重点段防洪整治工程,提高南昌等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到达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鄱阳湖蓄滞洪区平安建设,实施乌沙河综合整治、河湖疏浚和尾闾河道整治工程。完善灌溉排涝系统。建设廖坊水利枢纽灌区,继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和改造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加快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第二节完善交通体系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开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建设。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完善联港出海、连接东南、沟通东部、平安便捷的铁路通道网络。重点建设南昌至九江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环鄱阳湖公路体系。重点建设杭瑞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和南昌至德兴、彭泽至湖口、永修至武宁等地方加密高速公路,改造干线公路,建设一批港区与干线公路衔接的疏港道路。水运建设。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建设,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重点建设鄱阳湖高等级航道,加强长江九江段、赣江下游、鄱阳湖湖区的港口码头等航运设施建设。机场建设。推进干支线机场建设,形成广覆盖、大密度的航空通道。完成昌北国际机场和景德镇机场扩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推进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第三节保障能源供给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电为中心、多元开展〞的方针,统筹利用区内外资源,增强能源供给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平安可靠的能源体系。建设重大能源工程。优化区域内火电工程布局,重点建设新昌电厂、贵溪电厂、九江电厂和景德镇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全面淘汰区内低效、高耗的小火电机组;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调峰机组,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开工建设彭泽帽子山核电站,做好核电站选址及站址资源保护工作;开工建设新余简家井煤矿,加快推进丰城南神岭泉港煤矿前期工作。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对留鸟栖息地和留鸟越冬保护等问题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鄱阳湖风电开发,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风电场;建设大中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和发电示范工程;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开展城市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制冷采暖试点。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建设500千伏双回路中部环网,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形成以50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骨架、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分输网的平安可靠的电力传输网络。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线路技术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加快油气管网建设。重点建设川气东送江西支线工程、西气东输二线江西境内干线,根据天然气资源落实情况,推进环湖省级管网及城市燃气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形成区内清洁、高效的燃气供给体系,逐步实现环湖县级以上城市及工业园区天然气全覆盖;加快建设原油管道运输工程,完善成品油加油站点;建立健全油气储藏体系。推进能源节约。启动南昌、九江、新余等工业城市的区域性热电联产工程,充分利用电厂余热余压集中供热供冷,淘汰燃烧效率低的锅炉,推广机动车节能省油技术。第四节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多方面积极性,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播送、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以南昌为中心、连接环湖城市、覆盖区内乡村的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和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统筹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政务网络的要求,完善全省政务信息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空间地理、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有序推进金税、金关等金字系列信息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效劳系统建设。建立“信用江西〞企业及个人信用认证系统,加强认证权威(CA)系统应用,保障电子商务平安;完善网上一体化支付平台,畅通交易渠道;鼓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建立网上信息平台,促进网上洽谈、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宽带进乡入村;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效劳体系,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效劳平台建设,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效劳水平,增强效劳效果。专栏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水利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新建白梅、四方井、井山、东谷等水库,续建万安水库;实施鄱阳湖及“五河〞重点堤防工程;完成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和改造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实施鄱阳湖蓄滞洪区平安建设和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工程和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实施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和向莆铁路等干线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九铁路电气化、皖赣铁路电气化工程;实施九江沿江和“五河〞沿岸重点港口建设工程和航道建设工程;实施机场建设工程,扩建南昌国际机场、景德镇机场,新建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能源供给体系工程:重点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形成800万千瓦核电、240万千瓦水电、20万千瓦风电和10兆瓦太阳能装机容量;实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火电上大压小工程和新(扩)建工程;实施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形成1290公里天然气管道。第六章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第一节建设绿色乡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效劳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加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城乡贯穿的村镇建设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打造生态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推广实施以电代燃工程。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以奖促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创立活动,建成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树立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诚信集市、十星家庭、环保志愿效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立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抗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闲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第二节创立生态城镇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营造宜居环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休闲区、商业效劳区,注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绿地建设,依托城镇公园、广场、社区、道路、湖泊、湿地,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扩大城镇绿地空间;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开展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主要功能分区的城市干道,建设大中城市快速环路,加快推进南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造城镇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塑造城镇文明形象。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城市公共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引导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和浅层地热能利用设备;淘汰落后用水技术设施,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中水回用及污水再利用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控制产品过度包装,逐步取消一次性餐具;推进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开展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置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内的产品。完善社区功能。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效劳中心、就业效劳中心、社会保障效劳机构、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和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强化标准化管理,提高效劳水平。第三节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的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立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建设鄱阳湖博物馆,建立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机构,加快省部共建鄱阳湖重点实验室步伐。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效劳。适应生态经济开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效劳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效劳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效劳机构的就业效劳功能。在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企业迁移过程中,对受影响的农民和职工给予就业安置和经济补偿。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加强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设统一标准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区域劳动者就业。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根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工作,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根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工伤预防与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落实住房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城市、工矿、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重点,突出政府救济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社会互助,加快开展并标准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专栏6: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生态创立工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开展,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景观工程:加强城市公园、街道、江河沿岸景观建设,加大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力度,建成若干国家园林城市和一批城市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加强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支持1万个行政村建设新村庄、开展新产业、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经济组织、形成新风貌、创立好班子。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村。●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成若干农民学习专用网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社会保障效劳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社会保障效劳中心,完善效劳功能。第七章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作用,以长江、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依托,以沿江、沿线城市为支撑,形成“干〞字形区域开展格局,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开展。第一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开展模式。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效劳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开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开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效劳外包等现代效劳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效劳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开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九江: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临港产业开发,积极开展商贸旅游业,建成赣北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区域性物流枢纽和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以九江城区为中心,联动开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泽沿江城镇板块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镇板块。景德镇: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力开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世界瓷都、赣东北工业重镇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以景德镇城区为中心,联动开展浮梁、鄱阳、万年县城和乐平市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赣东北城镇群。鹰潭:发挥铜产业基础、交通枢纽、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铜都、赣东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游城市;依托中心城区,向东逐步与贵溪城区连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宝山片区,进一步建设余江县城。新余:着力开展光伏、钢铁和旅游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基地、特种钢材制造基地和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下村、罗坊工业基地。抚州: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和文化产业,创立工业新城和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以新城区为依托,联动建设东乡县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各中心城市的协调互动,开展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共建,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推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对接,打造鄱阳湖城市群。积极推动鄱阳湖城市群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动开展,推广生态经济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协同开展的新格局。第二节统筹城乡开展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开展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农场)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修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通达能力,完善城乡供电网络,保障城乡饮水平安。统筹城乡产业开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开展农村效劳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托县、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障平台提供就业效劳,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就业效劳及培训设施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做好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促进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高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国家支持在区域内开展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试点。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开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平安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县级卫生监督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效劳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等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效劳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加快乡村敬老院建设。加快中心村镇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农民健身活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把开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载体,大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开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效劳水平和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开展环境。全面推行财政省管县,建立县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赋予县级更大开展自主权;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第三节带动革命老区开展坚持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相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自我开展能力,把带动革命老区开展作为实现区域协调的重点,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展成果。提升开展能力。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辐射、效劳和带动功能,形成梯度开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状况,加快开放开发,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协作,建设纺织原料、林业加工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品牌和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和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对贫困人口集中、资源条件较好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改善根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具备生存条件的革命老区,实行就地扶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救济和救助力度,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扶贫,鼓励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扶持力度。把中央的帮扶政策与建立省内区域间挂钩帮扶机制相结合,创新帮扶方式。加大资金工程支持力度,对涉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工程安排、资金分配采取倾斜政策。加快形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事业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开展。专栏7:区域协调开展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舍根本消除现有危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和改造特殊学校,力争实现区域内所有设区城市和3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效劳能力建设工程:在全省建立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效劳网络,使95%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全部一般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到达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效劳能力建设:在全省设区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效劳体系,社区卫生效劳机构设置合理,效劳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标准,95%以上的社区卫生效劳中心、90%以上的社区卫生效劳站建设到达标准,根本实现“两个100%覆盖〞,90%以上的城市居民出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效劳机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95%以上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到达国家根本要求,所有的县妇幼保健机构到达建设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及时率到达100%。●城乡养老效劳设施建设工程:新建一批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一批设区市和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效劳站。●救助站建设工程:新建一批市级、县级救助站。●文化信息城乡共享工程:新建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效劳点。●整村推进工程: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分批实施的方法,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改善特困村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以工代赈工程:重点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工程,落实劳务报酬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缺乏根本生产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特困群众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完成搬迁人口30万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优抚户等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第七章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作用,以长江、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依托,以沿江、沿线城市为支撑,形成“干〞字形区域开展格局,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开展。第一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开展模式。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效劳功能。强化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开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水平;加快开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效劳外包等现代效劳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效劳外包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联动开展新建、安义、进贤、余干、南昌县城和丰城、樟树、高安市区。九江: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临港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