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年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发射了一架小货车大小的半自主航天器,以时速22531公里撞击巨石迪莫弗斯,使之偏离其绕日轨道。这次任务有助于人类保护地球免遭其它天体的侵袭。完成下面小题。1.(2分)半自主航天器撞击的巨石迪莫弗斯,属于的天体类型是()A.小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2.(2分)地球可能面临的宇宙环境威胁包括()①小行星撞击②臭氧层空洞③太空垃圾④太阳辐射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分)图中表示地球的序号是()A.① B.② C.③ D.④4.(2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特征是()①公转方向一致②公转轨道面倾角很大③公转轨道近似圆形④公转轨道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踏上火星大地。“祝融号”火星车碾过的区域具有类似于地球上致密的沙质土壤性质。图是“祝融号”在火星上运动痕迹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5.(2分)“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其已离开()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6.(2分)“祝融号”火星车碾过的区域物质,与地球上相似的地表环境是()A.沙漠 B.森林 C.湖泊 D.草地7.(2分)火星上没有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固体表面 B.缺乏稳定的光照 C.地表缺乏液态水 D.缺乏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能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塔里木油田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已累计生产“绿电”1.058亿千瓦时,但是光伏发电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电能转化率仅为15%~20%。完成下面小题。8.(2分)关于光伏发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能转化率高 B.可完全替代煤等传统能源 C.利用不受地域限制 D.节能环保9.(2分)新疆塔里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A.海拔高,大气稀薄 B.降水稀少,晴天多 C.纬度低,光照较强 D.海拔高,距太阳近10.(2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下列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地震1904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发现,以太阳表面纬度为纵坐标,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太阳黑子分布图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图)。完成下面小题。11.(2分)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12.(2分)据图可以发现太阳黑子()A.在太阳南半球分布更集中 B.在太阳北半球分布更集中 C.在太阳中高纬度地区更集中 D.在太阳表面的分布具有规律性13.(2分)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地球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①地球上部分地区旱灾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频率增加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出现磁暴现象④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减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完成下面小题。14.(2分)据图可知,下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是()A.昆明 B.成都 C.兰州 D.上海15.(2分)图中数值最小的地区,其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低,日地距离远 B.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 C.多阴雨天气,云层厚 D.盆地地形,阻挡太阳辐射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节肢动物就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云南澄江生物群的章氏麒麟虾(图)被认为是节肢动物起源的关键过渡类型代表,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成下面小题。16.(2分)章氏麒麟虾生活于5.2亿年前,此时地球处于()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17.(2分)利用章氏麒麟虾化石,可以()A.确定地层的绝对地质年代 B.提供生物进化证据 C.复原寒武纪的地理环境 D.分析全球大气运动18.(2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A.生物进化速度最快 B.大气成分开始改变 C.大量脊椎动物出现 D.大量硬壳生物出现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2分)生物的进化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下列地质年代由老到新排列的是()A.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D.元古宙、冥古宙、太古宙、显生宙20.(2分)下列现象发生在鱼类繁盛时代的有()①联合古陆逐渐形成②裸子植物繁盛③蕨类植物繁盛④恐龙出现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21.(2分)下列有关动物演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哺乳动物 C.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 D.鱼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哺乳动物树冰是日本北部地区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冬天,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造型千变万化、怪异而美丽的树冰。其形成需要气温低,水汽充分的自然环境。完成下面小题。22.(2分)树冰的形成过程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23.(2分)树冰的形成要求晴朗少云的环境,这是因为晴天()A.大气反射作用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地面反射作用强以珠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由于沉积物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高而被广泛关注。有研究证明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母岩风化对珠江流域的重金属高背景值有极大的贡献。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地球的四个圈层。完成下面小题。24.(2分)重金属元素从母岩进入珠江河水中的迁移路径是()A.①到④ B.②到① C.②到③ D.④到③25.(2分)重金属在珠江流域的迁移说明()A.物质循环只在岩石圈内部进行 B.岩石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C.岩石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圈层 D.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转移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至拉萨飞行途中,在9800米高空平稳飞行时,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导致座舱失压。随后,机组成功处置,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安全。完成下面小题。26.(2分)川航3U8633在向上飞行的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原因是()A.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B.大气对地面短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C.大气对太阳长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D.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变少27.(2分)在9800米高空,飞机遇险时机组人员面临的最大危险是()A.高温 B.强风 C.强太阳辐射 D.暴雨2023年9月16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在石家庄市西清公园举行“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宣传活动,为群众普及臭氧层知识,加强节能减排意识。全氯氟烃(又称氯氟化碳)、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含氢氯氟烃等物质均会严重破坏臭氧层,这些物质的主要用途为清洗剂、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气雾剂等。完成下面小题。28.(2分)下列关于臭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②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③臭氧可以使大气增温④臭氧减少会威胁人类健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9.(2分)下列保护臭氧层的方法中,合理的是()①合理减少空调的使用②政府加强企业监管③禁止企业生产含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④个人减少使用含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019年10月5日2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轨道高度:630千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30.(2分)高分十号卫星升空过程中()A.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经过C层时,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经过A层时,有若干电离层 D.太阳辐射越来越强31.(2分)B层气温()A.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B.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C.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D.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臭氧浓度降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同一时间海陆温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图1和图2分别是北半球某海滨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2分)图1中气压最低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3.(2分)图2中符合图1所示的热力环流的时间段为()A.3~9时 B.9~15时 C.15~21时 D.21~次日3时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4.(2分)图中()A.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b为地转偏向力 C.c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a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35.(2分)根据图中风向和受力分析,可以判断图示为()A.北半球高空的风 B.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C.南半球高空的风 D.南半球近地面的风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0分。36.(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9月22日22时59分在印尼班达海(南纬7.10度,东经129.8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50千米。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B表示。(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特征,人们发现了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D和F)。D的名称为;F的名称为。(3)(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的发源地。(4)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填字母)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填字母)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5)岩石圈包含了(填字母)顶部,和(填字母)全部。(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填字母)圈层。当地震来临时,陆地上的人感觉到(填“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或“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3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气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产生各种天气现象,还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1)大气的受热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图中的①③④⑤⑥代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不同辐射,图中①表示,④表示,⑤表示,⑥表示。(2)地面温度升高主要来自图中(填序号),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填序号)。(3)月球昼夜温差是310℃左右,而地球的昼夜温差最多40℃,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填文字)作用,夜晚没有(填序号)的保温作用。(4)《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其原因是。38.(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世界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1)图中,甲的气压值范围为hPa,乙的气压值范围为hPa。(2)在图上用“→”画出丙地的风向,并判断其风向。(3)比较甲、乙两地风力的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中学等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年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发射了一架小货车大小的半自主航天器,以时速22531公里撞击巨石迪莫弗斯,使之偏离其绕日轨道。这次任务有助于人类保护地球免遭其它天体的侵袭。完成下面小题。1.(2分)半自主航天器撞击的巨石迪莫弗斯,属于的天体类型是()A.小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分析】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是由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行星是围绕恒星运动的天体;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卫星围绕行星运动,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巨石迪莫弗斯为绕日(恒星)公转的天体,所以巨石迪莫弗斯属于小行星,A正确,故BC错误。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所以巨石迪莫弗斯不是彗星,D错误。故选:A。2.(2分)地球可能面临的宇宙环境威胁包括()①小行星撞击②臭氧层空洞③太空垃圾④太阳辐射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分析】宇宙环境的特点包括高辐射、低温度、真空、失重等。【解答】解:小行星误入地球运行轨道内,可能对地表造成撞击,对地球造成威胁,①正确。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层中,因此臭氧层空洞不属于宇宙环境威胁,②错误。太空垃圾越来越多,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③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不属于宇宙环境威胁,④错误。故选:B。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分)图中表示地球的序号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图中序号②为地球,B正确,ACD错误。故选:B。4.(2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特征是()①公转方向一致②公转轨道面倾角很大③公转轨道近似圆形④公转轨道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分析】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共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内)、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解答】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公转方向一致)、共面性(公转轨道基本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圆形),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踏上火星大地。“祝融号”火星车碾过的区域具有类似于地球上致密的沙质土壤性质。图是“祝融号”在火星上运动痕迹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5.(2分)“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其已离开()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分析】天体系统的最高级别为总星系,其次为银河系、河外星系,比银河系低的是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比太阳系低的是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解答】解:结合题意可知,“祝融”火星车在未发射前在地球上,位于地月系。登陆火星,火星属于火星系,说明已离开地月系,D正确。故选:D。6.(2分)“祝融号”火星车碾过的区域物质,与地球上相似的地表环境是()A.沙漠 B.森林 C.湖泊 D.草地【分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依次为,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组成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组成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祝融号”火星车碾过的区域具有类似于地球上致密的沙质土壤性质,因此类似于地表的沙漠,A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火星上是否有森林、湖泊、草地,BCD错误。故选:A。7.(2分)火星上没有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固体表面 B.缺乏稳定的光照 C.地表缺乏液态水 D.缺乏安全的宇宙环境【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具有固体表面,A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之一,也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D错误。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可知,火星地表缺乏液态水,C正确。故选:C。太阳能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塔里木油田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已累计生产“绿电”1.058亿千瓦时,但是光伏发电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电能转化率仅为15%~20%。完成下面小题。8.(2分)关于光伏发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能转化率高 B.可完全替代煤等传统能源 C.利用不受地域限制 D.节能环保【分析】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解答】解:光伏发电的电能转化率仅为15%~20%,并且利用受到地域限制,不能完全替代煤、石油等传统能源,ABC错误。光伏发电利用的是太阳能,节能环保,D正确。故选:D。9.(2分)新疆塔里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A.海拔高,大气稀薄 B.降水稀少,晴天多 C.纬度低,光照较强 D.海拔高,距太阳近【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和日照长短。【解答】解:塔里木地区海拔并不高,AD错误。塔里木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C错误。新疆塔里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晴天多,B正确。故选:B。10.(2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下列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地震【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风电、水电能源都来自太阳,AB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地震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904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发现,以太阳表面纬度为纵坐标,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太阳黑子分布图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图)。完成下面小题。11.(2分)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其温度比周围低,显得暗,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2分)据图可以发现太阳黑子()A.在太阳南半球分布更集中 B.在太阳北半球分布更集中 C.在太阳中高纬度地区更集中 D.在太阳表面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解:读图可知,太阳黑子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关于赤道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在太阳表面的分布具有规律性,D正确。太阳黑子在南北半球差别不大,AB错误。图示太阳黑子主要分布在太阳中低纬度,而不是中高纬度,C错误。故选:D。13.(2分)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地球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①地球上部分地区旱灾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频率增加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出现磁暴现象④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减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黑子会影响降水,可能导致降水增多,不一定出现旱灾,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在极地产生极光,②正确。太阳活动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③正确。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④错误。故选:B。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完成下面小题。14.(2分)据图可知,下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是()A.昆明 B.成都 C.兰州 D.上海【分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地表面分布不均匀。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在四川盆地。【解答】解:据图可知,昆明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150kcal/cm2,兰州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0~140kcal/cm2,成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80~90kcal/cm2,上海年太阳辐射总量110~120kcal/cm2,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是昆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2分)图中数值最小的地区,其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低,日地距离远 B.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 C.多阴雨天气,云层厚 D.盆地地形,阻挡太阳辐射【分析】影响太阳能的因素:(1)纬度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太阳能比较丰富;(2)气候因素:一般来说,气候干旱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气候湿润地区的太阳能丰富;(3)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同纬度海拔低处太阳能主要丰富;(4)天气状况:晴朗天气较多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解答】解:由图可知,图中所示数值最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C正确。相对日地距离,海拔高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距日远近不是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原因,A错误。四川盆地纬度较低,B错误。盆地地形本身并不能阻挡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节肢动物就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云南澄江生物群的章氏麒麟虾(图)被认为是节肢动物起源的关键过渡类型代表,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成下面小题。16.(2分)章氏麒麟虾生活于5.2亿年前,此时地球处于()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读云南澄江生物群的章氏麒麟虾图,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前寒武纪为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古生代为距今5.41亿年到距今2.52亿年。章氏麒麟虾生活于5.2亿年前,此时地球处于古生代(寒武纪),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2分)利用章氏麒麟虾化石,可以()A.确定地层的绝对地质年代 B.提供生物进化证据 C.复原寒武纪的地理环境 D.分析全球大气运动【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化石可以提供生物进化证据,B正确。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A错误。地理环境和全球大气运动是很宏观、复杂的地理现象,单凭章氏麒麟虾化石无法得出,CD错误。故选:B。18.(2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A.生物进化速度最快 B.大气成分开始改变 C.大量脊椎动物出现 D.大量硬壳生物出现【分析】寒武纪一开始,就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约5.4亿年前),出现大量个体微小的原始硬壳无脊椎动物(称为小壳动物群),例如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喙壳类、腕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齿形壳等。【解答】解: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有大量具有硬壳或无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D正确。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的时期,但不是生物进化速度最快的时期,A错误。大气成分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开始改变,B错误。寒武纪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C错误。故选:D。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2分)生物的进化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下列地质年代由老到新排列的是()A.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D.元古宙、冥古宙、太古宙、显生宙【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的进化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地质年代由老到新排列的是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分)下列现象发生在鱼类繁盛时代的有()①联合古陆逐渐形成②裸子植物繁盛③蕨类植物繁盛④恐龙出现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鱼类繁盛时代为古生代,在古生代,联合古陆逐渐形成,蕨类植物繁盛,①③正确。裸子植物繁盛和恐龙出现是在中生代,②④错误。故选:C。21.(2分)下列有关动物演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哺乳动物 C.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 D.鱼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哺乳动物【分析】生物的演化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解答】解:根据地质年代表示意图的左侧化石变化并结合教材所学,可知最初的生命源自海洋,再进化成两栖类,两栖类再向爬行类进化,最后是哺乳动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树冰是日本北部地区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冬天,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最终形成造型千变万化、怪异而美丽的树冰。其形成需要气温低,水汽充分的自然环境。完成下面小题。22.(2分)树冰的形成过程涉及的地球圈层数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遇冷凝结成霜,针叶林木上凝结的霜越积越厚,水分涉及水圈、空气涉及大气圈、针叶林涉及生物圈,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23.(2分)树冰的形成要求晴朗少云的环境,这是因为晴天()A.大气反射作用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地面反射作用强【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解答】解:天晴时,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符合“树冰形成需要气温低”的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以珠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由于沉积物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高而被广泛关注。有研究证明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母岩风化对珠江流域的重金属高背景值有极大的贡献。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地球的四个圈层。完成下面小题。24.(2分)重金属元素从母岩进入珠江河水中的迁移路径是()A.①到④ B.②到① C.②到③ D.④到③【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判断①具有供水、渗透作用,为水圈,②供给养分,为岩石圈,③具有供氧功能,为生物圈,④存在降水功能,为大气圈。【解答】解: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母岩属于岩石圈,珠江水属于水圈,因此重金属元素从母岩进入珠江河水的迁移路径从岩石圈②到水圈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2分)重金属在珠江流域的迁移说明()A.物质循环只在岩石圈内部进行 B.岩石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C.岩石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圈层 D.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转移【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三圈层,即地核、地幔、地壳,外部三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地球岩石圈,地球外部圈层通过岩石圈和地球内部圈层联系在一起。【解答】解:物质循环在各个圈层都会进行,A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生物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圈层,C错误。重金属在珠江流域的迁移说明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转移,D正确。故选:D。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至拉萨飞行途中,在9800米高空平稳飞行时,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导致座舱失压。随后,机组成功处置,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安全。完成下面小题。26.(2分)川航3U8633在向上飞行的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原因是()A.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B.大气对地面短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C.大气对太阳长波辐射的吸收变少 D.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变少【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量的多少会影响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云量越多,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强,云量越少,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弱。【解答】解: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变少,导致气温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2分)在9800米高空,飞机遇险时机组人员面临的最大危险是()A.高温 B.强风 C.强太阳辐射 D.暴雨【分析】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大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2﹣13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解答】解:9800米高空应在平流层底部,故气温低,A错误。太阳辐射较强,但不是致命的因素,C错误。暴雨出现在对流层,D错误。玻璃破损脱落,飞机内外气压差很大,导致强风,B正确。故选:B。2023年9月16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在石家庄市西清公园举行“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宣传活动,为群众普及臭氧层知识,加强节能减排意识。全氯氟烃(又称氯氟化碳)、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含氢氯氟烃等物质均会严重破坏臭氧层,这些物质的主要用途为清洗剂、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气雾剂等。完成下面小题。28.(2分)下列关于臭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②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③臭氧可以使大气增温④臭氧减少会威胁人类健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分析】地球上大部分的臭氧处于距地面25公里左右的平流层中,它们吸收掉了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成为地球的重要屏障。然而,如果近地面的臭氧浓度过高,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刺激较大,可能导致咽喉肿痛、胸闷咳嗽等症状,甚至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①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非红外线,②错。臭氧可以使大气增温,③对。臭氧可以较少有毒物质的进入,当臭氧减少会威胁人类健康,④对。故选:D。29.(2分)下列保护臭氧层的方法中,合理的是()①合理减少空调的使用②政府加强企业监管③禁止企业生产含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④个人减少使用含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分析】臭氧层保护方法:减少氟里昂的排放量;寻找极有希望的氟里昂代用品,正在着手研究开发氢氟碳化物(HFC及HCFC);完善法规;提高公众认识;开展国际合作。【解答】解:保护臭氧层常见方法众多,如合理减少空调的使用、政府加强企业监管以及个人减少使用含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禁止企业生产含有氢氟烃等物质的产品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C。2019年10月5日2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轨道高度:630千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30.(2分)高分十号卫星升空过程中()A.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经过C层时,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经过A层时,有若干电离层 D.太阳辐射越来越强【分析】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大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2﹣13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解答】解:读大气垂直分层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高分十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错误。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的是A层,B错误。有若干电离层的是高层大气,C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云层逐渐变少,大气越来越稀薄,故太阳辐射越来越强,D正确。故选:D。31.(2分)B层气温()A.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B.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C.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D.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臭氧浓度降低【分析】大气分层是指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位于平流层以上,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位于12﹣50千米,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大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2﹣13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解答】解:读大气垂直分层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B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故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A正确。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对流层,B错误。平流层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CD错误。故选:A。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同一时间海陆温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图1和图2分别是北半球某海滨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2分)图1中气压最低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后产生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最后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解答】解:近地面气压值比高空高,在高空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故气压最低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33.(2分)图2中符合图1所示的热力环流的时间段为()A.3~9时 B.9~15时 C.15~21时 D.21~次日3时【分析】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由热力环流图可得出陆地盛行上升气流,为热源;海洋盛行下沉气流,为冷源,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对照右图,可知对应的时间段为9~15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4.(2分)图中()A.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b为地转偏向力 C.c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a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分析】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且与等压线垂直,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近地面,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的影响,还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在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解答】解:读“风的形成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c与风向呈锐角,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AD错误。b与风向方向相反,为摩擦力,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C正确。故选:C。35.(2分)根据图中风向和受力分析,可以判断图示为()A.北半球高空的风 B.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C.南半球高空的风 D.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分析】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且与等压线垂直,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近地面,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的影响,还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在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解答】解:读“风的形成示意图”,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可以判断,此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一小于90°的夹角,应位于近地面,且该风向在向左偏转,故为南半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0分。36.(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9月22日22时59分在印尼班达海(南纬7.10度,东经129.8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50千米。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特征,人们发现了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D和F)。D的名称为莫霍界面;F的名称为古登堡界面。(3)E(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4)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G(填字母)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H(填字母)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5)岩石圈包含了E(填字母)顶部,和C(填字母)全部。(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E(填字母)圈层。当地震来临时,陆地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填“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或“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分析】(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2)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3)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4)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6)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解答】解:(1)读图可知,A比B的波速慢,其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2)读图可知,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特征,人们发现了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D和F)。D的名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F的名称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3)读图可知,E层是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4)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G是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H是内核,为固态,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5)岩石圈包含了E(地幔)顶部和C(地壳)的全部。(6)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50千米,地幔的深度约在17﹣2900千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E(地幔)圈层。当地震来临时,因为纵波传播的速度快于横波,陆地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