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顺应改革趋势,创新历史课堂从近年来新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有以下特点:(1)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实的驾驭,强调对历史事务过程的学习,回到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层面。(2)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表述实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的实力,这是对历史学习更本质的要求。(3)重视考核学生的历史感悟实力。高考的不断改革,促使我们一线老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以前都是老师出题,学生来做。学生总是被动的去接受考试。我想为何不能让学生来出题?本课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文科学生,并且经过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学问更加娴熟,有了独立思索的基础。对基本习题的处理也有了肯定的思路。本课思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李鸿章”给学生的印象是“汉奸”、“卖国贼”,但实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贯的想法是正确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向学生展示了八个有关“李鸿章”的材料。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意搭配材料,提出问题并做解答。材料一: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牵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李鸿章传》材料二:日本新旧快船……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购在先……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李鸿章《覆奏海军统将折》材料三: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豫防东患添练海军……朝廷……昧于大局,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因循坐误在战事前者,七载有奇。日本乃崛起图强,趁机挑寻,练兵备舰,不遗余力,以窥中国。——池仲祐《海军纪实》材料四:当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腾挪三十万两建颐和园时,日本明治天皇却下诏,“确定在6年内每年从内帑中拨发30万元,从文武官员薪金中抽出非常之一补充造舰费用”,甚至一般百姓也为购买军舰而捐款捐物。1892年,日本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吉野巡洋舰,这艘战舰原是李鸿章向英国订购的,但因为清廷下令停止购舰而卖给日本。正是这艘军舰,在甲午海战中为日本立下了丰功伟绩。武器装备的差距是一种现象。拨开这种现象,可以看到两国不同的社会政治的差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五: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梁启超《李鸿章传》材料六: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削减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削减二千万两,最终他竟对伊藤全权请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风光 。”——李默《马关议和中的李鸿章》材料七:两宫蒙尘,京师失陷,内藏悉被焚掠,生灵尽遭涂炭……谓拳祸(义和团)所误。官不剿固不能保民,官不剿而留为外人代剿,更不能为国。——李鸿章奏折材料八:在《辛丑条约》上,他把自己的名字签成“肃”字,是不想把名字留在这份耻辱的不同等条约上,但作为朝廷的一等肃毅伯,他必需要担当起这个责任。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后,李鸿章大口地吐血。两年月后病逝,享年78岁。临终前,他留下一诗一折:诗云: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折曰:实行新政,力图自强。学生主动性很高,经过打算,出了七道质量高的题:第一题:依据材料四,归纳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的缘由。解答:1、清政府统治腐败,统治者只重享乐,无心于海军建设。2、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是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无法反抗先进的资本主义。3、日本人民自上而下都重视海军建设,致力于增加国家军事力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中国人民思想意识薄弱,群众基础不广泛。5、日本购进英国先进军事装备,增加国家军事力气。老师点评:此题只选择了一个材料,材料四中将中日对待建立现代海军的看法进行了对比。学生设计的问题不仅贴切,而且符合高考考查学生实力的要求即解读材料的实力。也很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题:依据材料一、三,评价“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解答:1、是推动中国控化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第一人。2、提倡发起洋务运动,兴办军事、民用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近代海军,有助于抵挡外来侵略,推动国防、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第一人,功不行没。3、但其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实践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相识到落后的根本缘由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进一步推动近代化。且其洋务活动以官办为中心,封建衙门式管理,不是近代化的表现。老师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结合材料中“李鸿章”办洋务的史实,相识到了“李鸿章”与近代化的关系。从近代化角度重新相识了“李鸿章”。从解答的思路来看:学生思路清晰,答题规范。第三题:依据材料1-4并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的缘由。解答:1、制度: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清政府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未达到自强求富目的,仍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政治腐败。2、看法观念:日本正确相识本国状况主动学习西方,对中国“色厉内荏”的状况探讨到位,心理自信;清政府盲目自大,对日本缺乏探讨,轻敌。3、战前打算:日本制定“大陆政策”,长时间细心打算,军备投入足够;清政府挪用军款,军备投入不足,军队实力弱。4、群众基础:日本群众支持斗争,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清政府腐败无能,缺乏群众基础。老师点评:此题设计看似简洁,但能够精确地概括每个材料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战败的缘由。这道题充分地反映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材料的实力。第四题:结合材料五、六、八,并结合所学,评价“李鸿章”解答:1、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政治家。②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他爱国、力争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有责任感。③政治: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新式海军,促进国防近代化。④经济: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基础,肯定程度抵挡外来侵略。⑤文化:洋务思想促进人思想解放,开新式学堂,派谴留学生,促进教化近代化。2、局限性: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缘由;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所以无法变更社会性质,达到自强求富目标。老师点评:此题与其次题类似,虽运用的材料不同,但是解答的方法和思路是一曲同工。第五题:依据材料1、2、3,并结合所学学问阐述李鸿章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其结果如何?并分析造成此结果的缘由。解答:1、努力: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练兵、海军、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等。③派谴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2、结果:失败3、缘由:①根本缘由:洋务运动局限性,即只学习技术不变更制度无法救中国;②顽固派势力强;③清政府统治腐朽;④李鸿章个人缘由,地主阶级局限性。老师点评:此题不仅运用了材料而且结合了教材,系统的考查了洋务运动。第六题: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材料七中李鸿章观点。解答:1、李鸿章认为天下生灵涂炭都是义和团导致的且为了使人民安定,为了国家必需由政府进行剿灭而不能依靠外国的观点具有肯定爱国色调,但同是也有肯定局限性;2、李鸿章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导致的,体现了地主阶级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性以及西方列强为掠夺原料获得市场而发生,义和团运动只是导火线。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义和团运动打击了侵略者嚣张气焰,肯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3、李鸿章认为为了国家,义和团运动必需由国家剿灭而不能依靠外国,体现了他爱国精神,以及远见意识。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农夫一次起义,假如仅由外国列强打击,将进一步使中国丢失主权。4、综上,我们应辩证看待李鸿章的思想主见,既要看出其爱国和远见卓识,但也看出其作为地主阶级本身局限性。老师点评:此题要求评价“李鸿章对待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依据材料,学生能客观的评价其主见。第七题:19世纪40年头-90年头末,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为李鸿章的人生蒙上浓重的悲剧色调。结合材料1、5、7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必定性,对此,你有何启示?解答:1、外因: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引发对外侵略扩张。2、内因: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注定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②统治阶级固守天朝上国美梦,群众愚昧无知。③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变更落后腐朽制度,必定失败。④李鸿章的地主阶级属性自身具有局限性。面对列强入侵,人民抗争。虽然具有相对开明性,但难以在抗拒侵略。抵挡外侮与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无可避开地背上“卖国贼”的帽子。3、启示:个人命运是时代、社会与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合。老师点评:此题对前六题来说,是个突破。李鸿章人生悲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鸿章作为一个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有好多的无耐。此题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李鸿章。在七组代表发言之后,我就这八个材料做了简洁的分析;在材料1中李认为他建立的北洋舰队其实“虚有其表”,主要是因为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均来自外购,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军舰成军的北洋舰队一举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海上力气。但是,光有先进的军舰并不代表就强军,因为没有完整的工业、军事体系来支撑。依据材料2、3、4、5,让我们了解甲午斗争前,双方海军实力的差异,李鸿章“主和”是多么的无耐,我们应当突破“主和”等于“倒戈”、“卖国”的思维定式,相识历史的困难性。武器装备落后的背后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差距。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被拨去三眼花翎和黄马褂,革职留用。但是,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赴日谈判时,清政府又想到了李鸿章,他被授予“商让土地之权”,前往马关商定条约。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据理力争”到“苦苦请求”,但收效甚微。在日本还遭到了暗杀,险些丧命。甲午战后,李鸿章成了汉奸,卖国贼。他失去了担当25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1899年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去镇压康党,清政府要将他“拉下水”,使他成为与自己一样的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