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市商师联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市商师联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市商师联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市商师联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市商师联盟期中考试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多B.过敏反应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小,导致组织水肿C.位于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的CO2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浆,不经过组织液D.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抽搐【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成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多,A正确;B、过敏反应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淋巴液不能流向组织液,故淋巴细胞产生的CO2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浆,不经过组织液,C正确;D、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抽搐,D正确。故选B。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进行B.草履虫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C.泌尿系统的重吸收过程可以将部分物质重新吸收回内环境D.呼吸系统可选择性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将其运输到内环境中【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在胃、小肠等部位,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C、泌尿系统的重吸收过程可以将部分物质重新吸收回内环境利用,代谢废物排出体外,C正确;D、呼吸系统不能选择性地吸收氧气,是将空气通过呼吸作用吸收到肺部,D错误。故选C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导致人体出现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自主神经系统发挥功能时也可能会受大脑皮层调控B.副交感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肠胃蠕动减弱,消化不良C.交感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支气管扩张,心跳加快D.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精确的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大脑皮层也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得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如憋尿,A正确;B、副交感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肠胃蠕动减弱,消化不良,B正确;C、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故交感神经损伤不可能导致支气管扩张,心跳加快,C错误;D、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精确的反应,D正确。故选C。4.资料一:动物内耳中有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听毛细胞。当听毛细胞接受到声音刺激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进而在相应的中枢产生听觉。资料二: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化合物在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可引发咳嗽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是反射产生的效应B.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条件反射过程C.参与光化学烟雾引发咳嗽过程的是高级神经中枢D.资料二说明化学物质可以作为产生反射的刺激【答案】D【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详解】A、听毛细胞属于感受器,其纤毛发生偏转是为了传递信号,不是反射产生的效应,A错误;BC、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B、C错误;D、资料二中的刺激是光化学烟雾,属于化学物质,作为反射活动的刺激,D正确。故选D。5.将电表两极连接在离体的青蛙坐骨神经膜外侧,如图所示,在ab中点偏左侧一端给予刺激,从刺激时刻开始,电表指针变化的顺序是()A.1→2→4→3→1 B.4→2→4→3→4C.1→3→1→2→1 D.4→3→4→2→4【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详解】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神经冲动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b中点偏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此时a、b两点未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都表现为正电位,如图4;由于a点距离刺激发生的位置近,动作电位先通过a点,后通过b点,神经冲动传到a点时,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表现为负电位,电表向左偏转,如图2;神经冲动传至a、b中间时,膜外都表现为正电位,电位差恢复到零,电表不偏转,如图4;神经冲动传到b点时,b点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表现为负电位,电表向右偏转,如图3;神经冲动离开b点,电位差恢复到零,电表不偏转,如图4,故从刺激时刻开始,电流表指针变化的顺序是4→2→4→3→4,B正确,ACD错误。

故选B。6.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主张和立场。可卡因既是一种毒品,也是一种兴奋剂,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在进行比赛前可服用少量可卡因以提高兴奋度B.可卡因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而产生兴奋C.长期服用可卡因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数量增多D.应全面禁止使用可卡因、吗啡等以响应国家的禁毒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详解】A、运动员在比赛前服用可卡因产生兴奋有失比赛公平,A错误;B、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可卡因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而产生兴奋,B正确:C、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长期服用可卡因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C错误;D、可卡因、吗啡等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在医学治疗上适量使用,D错误。故选B。7.人体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而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只存在于人体的大脑皮层中B.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将导致排尿反射无法完成C.当膀胱充盈时,兴奋传递到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进而使尿液排出D.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脊髓对膀胱的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脊髓对排尿反射的调节是初级的,如果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尿失禁,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详解】A、下丘脑中也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A错误;B、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但由于患者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脊髓是正常的,排尿反射仍可以正常进行,B错误;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使尿液排出,C错误;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上,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D。8.糖尿病是由血糖调节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人类常见的疾病。下列关于血糖调节和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重症糖尿病患者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率增加B.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肌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C.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正常人饭后短时间内,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均会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糖尿病患者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糖类供能不足时,重症糖尿病患者机体利用脂肪的比例会增加,A正确;B、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到血液中,肌糖原不会,B错误;C、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C正确;D、正常人饭后短时间内,糖类摄入较多,会导致血糖含量上升,为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会增加,故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均会升高,D正确。故选B。9.在高等动物体内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需要经过“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进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着内分泌腺,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B.若某个体的下丘脑受损,则激素③的含量高于正常值C.若激素②是促性腺激素,其分泌受激素①③共同调节D.激素③浓度过高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到垂体到内分泌腺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从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着内分泌腺,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正确;B、图示过程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若某人的下丘脑受损,则①②③的含量低于正常值,B错误;C、若激素②是促性腺激素,则其分泌受激素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性激素共同调节,C正确;D、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③浓度过高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10.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C.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产热【答案】B【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体温就会降低;人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会导致体温升高。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详解】A、注意保暖防护可以减少散热、及时补充体能可以保证产热,因此可以一定程度预防失温,A正确;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增加产热,B错误;C、失温是人体散热大于产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D、轻度失温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D正确。故选B。11.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如图为醛固酮的作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细胞X可能是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B.醛固酮需要进入到受体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醛固酮可能是抑制细胞X内Na+通道等的合成来发挥作用D.若人体内醛固酮分泌异常减少,可能会引发低血钠的症状【答案】C【解析】【分析】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详解】A、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故细胞X可能是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A正确;B、分析图可知,醛固酮需进入到靶细胞内才能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B正确;C、分析图可知,醛固酮与细胞X内的受体结合后,可能是通过促进Na+通道、钠钾泵、合成ATP的酶等的合成进而发挥作用,C错误;D、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故醛固酮分泌异常减少可能会引发低血钠症,D正确。故选C。1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各种机能之间协调统一只需要体液调节B.心跳加快和呼吸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准确,但比较局限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作用的特点是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反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详解】A、机体各种机能之间协调统一需要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参与,A错误;B、心跳加快和呼吸加快与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有密切关系,B正确;C、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而神经调节作用准确、比较局限,C错误;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外,还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组胺等,D错误。故选B。13.免疫系统对于人体抵御外界物质、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B.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防御的功能C.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D.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三大基本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属于免疫防御过程,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正确;B、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B错误;C、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C正确;D、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B。14.如图为某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内发生的细胞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B.未活化的细胞①也能识别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C.宿主细胞裂解后,活化的细胞①也会被立即降解D.细胞免疫只能使病毒暴露出来,还需体液免疫或其他细胞将病毒清除【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1)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巨噬细胞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变化的信号,A正确;B、未活化的细胞毒性Ⅰ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后,分裂和分化为活化的细胞毒性Т细胞,B正确;C、细胞①表示细胞毒性Т细胞,宿主细胞解体后,活化的细胞毒性Т细胞不会被立即降解,但其功能会受到抑制,C错误;D、细胞免疫只能使病毒暴露出来,需要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并被吞噬细胞等消化水解才能将病毒清除,D正确。故选C。15.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异常疾病,不同个体对不同物质的过敏反应不同,凡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统称为过敏原。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反应和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密切相关B.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C.进行过敏原检测时,可能会出现首次接触而检测不出该过敏原D.出现过敏反应的人,其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明显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详解】AB、当同一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致敏靶细胞上的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致敏靶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组织器官的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和腺体分泌物增多等,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由此可见,过敏反应涉及到人体特异性免疫,AB正确;C、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进行过敏原检测时,首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进行过敏原检测时,可能会出现首次接触而检测不出该过敏原,C正确;D、出现过敏反应是由于体内B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B细胞分裂分化得到的浆细胞产生了抗体引起的,D错误。故选D。1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对生命及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19世纪以来医学所掌握的治疗手段有了巨大的进步。下列治疗方法不涉及机体免疫调节原理的是()A.肌肉注射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肺炎、脑膜炎B.新冠疫苗需要注射加强针从而增强预防作用C.新冠疫情期间使用康复者的血清救治患者D.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A【解析】【分析】疫苗是灭活的抗原疫苗注射到机体内,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详解】A、青霉素是抗生素,青霉素杀菌不属于免疫调节,A错误;B、疫苗需要打加强针,可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增强预防作用,属于免疫调节原理,B正确;C、血清中含有抗体,新冠疫情期间使用康复者的血清救治患者,属于免疫调节原理,C正确;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利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调节原理,D正确。故选A。17.关于植物生长素的两组实例:a组:以绿色向日葵为材料,当其发生向光弯曲生长时,检测发现生长素在伸长区两侧(向光侧与背光侧)的含量基本相同;b组:给多种植物施加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检测到生长素在向光侧的分布低于背光侧,无光照情况下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组结果说明生长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无关B.b组结果说明生长素可以在单侧光照射下发生非极性运输C.绿色向日葵发生弯曲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弯曲两侧生长不同步D.植物体内的细胞都能合成生长素,但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部位【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可以在单侧光、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详解】A、a组结果说明生长素在两侧分布相同,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无关,A错误;B、b组结果只能说明生长素在单侧光下照射分布不均匀,但不能确定是非极性运输的结果,B错误;C、绿色向日葵伸长区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说明绿色向日葵弯曲生长并非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可能是弯曲两侧生长不同步,C正确;D、生长素主要由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部位,D错误。故选C。18.植物的性别分化受植物激素的调节,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分别处理某植物,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对照赤霉素生长素浓度(mg/L)0501002003060120雌雄比例(♀∶♂)1.020980.730.591.211.591.19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雌雄比例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信息分子C.生长素对该植物雌雄比例的影响小于赤霉素的影响D.诱导产生生长素受体缺失突变体不利于该植物开花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赤霉素促进某植株雄株的分化,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浓度越大,促进效果越强。【详解】A、自变量是人为控制改变的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改变而改变的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雌雄比例,A正确;B、赤霉素和生长素会影响该植物的性别分化,都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信息分子,B正确;C、表格显示的是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植物雌雄比例的影响,因此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该植物雌雄比例的影响无法比较(没显示相同的浓度数据),C错误;D、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该植物的生长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雄株占多数,不利于植物开花,D正确。故选C。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植物体内存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应受体B.对苹果树喷施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解除其顶端优势C.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从而抑制植株长高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起同样的作用,给植物细胞提供信息,在植物体内存在相应受体,来接受信息,A正确;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2,4-D是生长素类调节剂,对苹果树喷施一定浓度的2,4-D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并不能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C、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从而抑制植株长高,C正确;D、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正确。故选B。20.下列有关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叶绿素的合成一般需要光刺激B.年轮的形成主要与温度影响细胞周期的长短有关C.在不同种植物的相同生长发育阶段所含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D.植物体内的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引起信号改变,发生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A、叶绿素主要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合成一般需要光刺激,A正确;B、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年轮的形成主要与温度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有关,B正确;C、植物生命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不同,即不同激素的调节有顺序性,在不同植物的相同生长发育阶段,激素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C错误;D、植物体内的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使植物体发生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21.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是两种常见的临床给药方法,相比口服药物,注射法能使药物更快速送到全身细胞而及时起效。上述两种注射方法中药物运行路径如图1所示(a、b、c、d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回答下列问题:(1)肌肉注射药物时,药物分子随注射液首先进入内环境a________中,液体b表示______________。静脉注射时需将药物溶于生理盐水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图示两种治疗方式相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已知心脏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清除效率较低,而导致心脏和肾的负担增加,在给此类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药物时需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3)若液体d与液体c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流,则在图2中画出液体a、b和c之间的关系_______。【答案】(1)①.组织液②.血浆或淋巴液③.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和主要成分与内环境相似(或可以维持体细胞正常形态结构)(2)①.静脉注射②.静脉注射的药物能够直接进入到血浆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发挥作用,而肌肉注射的药物先到达组织液,再进入到血浆后随血液循环发挥作用③.降低静脉注射速度;适当降低药物浓度;适当降低药物剂量(3)【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小问1详解】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和主要成分与内环境相似,可以维持体细胞正常形态结构,故静脉注射时需将药物溶于生理盐水中。【小问2详解】静脉注射的药物能够直接进入到血浆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发挥作用;而肌肉注射的药物先到达组织液,再进入到血浆后随血液循环发挥作用,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是静脉注射。心脏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清除效率较低,而导致心脏和肾的负担增加,对于此类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药物时,应降低静脉注射速度;适当降低药物浓度;适当降低药物剂量。【小问3详解】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若液体d与液体c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流,故c为血浆,a是组织液,b、c表示血浆和淋巴,故b为淋巴,a(组织液)、b(淋巴)和c(血浆)之间的关系为:。22.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A、B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____________(填结构)有关,图1中共有________个该结构。(2)科学家为探究三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该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3)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神经元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触②.3(2)①.兴奋性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③.外正内负(3)①.甲(B)→乙→丙②.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主要与突触有关,图1中由4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小问2详解】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了神经元乙的氯离子内流,使乙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值增加,变的更不容易兴奋,因此甲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而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与丙构成的突触中,丙是突触后膜,不能将兴奋传至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因此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甲(B)→乙→丙。23.人的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前者是由抗利尿激素的量异常导致;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缺乏某种物质,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如图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___。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___(填“增加”或“减少”)导致。(2)有同学认为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你是否同意该观点,原因是___。(3)推测肾性尿崩症的具体病因是肾脏相应的细胞表面缺乏___,故图中表示肾性尿崩症的是曲线___,正常人禁水一段时间内尿液渗透压的变化属于该实验的___组,为曲线___。【答案】(1)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②.减少(2)不同意。激素的分级调节是指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促进内分泌腺分泌相应激素,而抗利尿激素是直接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不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3)①.抗利尿激素受体②.Ⅲ③.对照④.Ⅰ【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小问1详解】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大量水分从尿液排出体外。【小问2详解】激素的分级调节是指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促进内分泌腺分泌相应激素,而抗利尿激素是直接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不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小问3详解】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故曲线Ⅰ可代表正常人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属于对照组。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故注射抗利尿激素,尿液渗透压可提高,故曲线Ⅱ可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肾性尿崩症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偏高,故图中表示肾性尿崩症的是曲线Ⅲ。24.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后,在伤口局部增殖并产生毒素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如图是获得相关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抗体与细胞因子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还有___________(答两点)。(2)图中途径①注射的是___________,途径②注射的是___________,两种途径中能够让机体主动进行免疫反应的是___________。(3)破伤风梭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当人体受到外伤时,如果伤口大而浅则不易感染、伤口小而深则易被感染,由此可以判断破伤风梭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当破伤风梭菌第一次侵入人体时,为避免因感染而引起破伤风病,需进行免疫治疗,其有效途径应是___________(填“途径①”或“途径②”)。(4)途径②在第7天之后体内抗体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溶菌酶、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2)①.含相关抗体的血清(相关抗体)②.破伤风疫苗③.途径②(3)①.异养厌氧型②.途径①(4)机体发挥完免疫过程后相应的浆细胞含量下降,导致抗体含量下降【解析】【分析】由图示信息可知,途径①注射的是抗体,途径②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