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
活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普通高中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初识“心灵辩证法”。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重点难点
1、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评论说,他们其实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而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阅读时,要透过场画、情节,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有人认为,在作者笔下,玛丝洛娃这个人物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不妨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学习提示托尔斯泰简介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1844年进入大学,在校期间对哲学和道德哲学产生兴趣,
对俄国的农奴制度表示不满。1847年退学后,在自己的领地上作农奴制改革的尝试。1851一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6年退役。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而引发了家庭矛盾。1910年冬,他离家出走,因受风寒而去世。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并说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制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以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显示了他歌颂人民、批判贵族的思想和擅长心理分析的才能。
中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前者以其新颖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获得广泛赞誉,被屠格涅夫称赞为“一部集叙事诗、历史小说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后者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历史特点和深刻矛盾,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为“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晚期主要作品有《魔鬼》《复活》等,反映了托尔斯泰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和“爱的宗教”的思想观念。《复活》对俄国社会的批判最全面,最深刻,因而列宁称他为“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再加上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切同情,世界观发生剧变,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托尔斯泰创作出《复活》。
《复活》中的故事,源于作者的法官朋友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姑家的女仆,女仆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沦为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青年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良心深受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但不幸女仆在狱中因伤寒去世。作者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复活》这部著作。《复活》简介概
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在1895年写成第一稿,1899年定稿。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2019年10月,中俄艺术家合作建组首次将《复活》改编成歌剧。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当年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上诉失败后,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之中,一切都在内在的矛盾冲突中运动着、变化着。
心灵辩证法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相遇时,那种复杂的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写得精细入微,丝丝入扣。忏悔贵族
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如《哥萨克》中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等。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曾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底层人民,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注
音嫣然一笑(
)
斜睨(
)
褴褛(
)
害臊(
)
擤鼻涕(
)
鬈发(
)瞟一眼(
)
鄙夷不屑(
)xièyānnìlánlǘsàoxǐngquánpiǎo词
语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理清课文脉络结构第一部分(第1~26段),开端。聂赫留朵夫探监,与玛丝洛娃隔着铁栅栏对话,初步表达请求饶恕的心愿,迈出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①(第1~15段)聂赫留朵夫探监,玛丝洛娃终于认出聂赫留朵夫。
②(第16~26段)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隔着铁栅栏对话。第二部分(第27~44段),发展。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聂赫留朵夫再三表达赎罪心愿,玛丝洛娃态度冷漠。
①(第27~30段)玛丝洛娃被带出铁栅栏。揭示贵族拥有特权的社会现实。
②(第31~43段)二人谈及往事,聂赫留朵夫再三表达赎罪愿望,玛丝洛娃态度冷漠。
③(第44段)玛丝洛娃的心理反应及表现。第三部分(第45~78段),高潮。聂赫留朵夫自己精神“复活”过程中的心灵挣扎和决心对玛丝洛娃的“救赎”。
①(第45~65段)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要钱。聂赫留朵夫内心的动摇与最终的坚定,表明他在自我复活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②(第66~78段)聂赫留朵夫决心不仅要自我救赎,而且要救赎玛丝洛娃,在追求“复活”的路上又前进一大步。全书内容简介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人物介绍①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②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作者让玛丝洛娃进入政治犯的圈子;跟这些人接触,使玛丝洛娃感到亲切和自然。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虽然说是出于同情,确也是合适的。这能使她的灵魂感到轻松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结合将会把玛丝洛娃带入革命者的队伍。而聂赫留朵夫的那种仁慈的“忏悔”,无论怎样真诚,却终究免不了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宽宏大量的意味。玛丝洛娃意识到过去的爱情已经永远不能“复活”,她也不再需要这一切了。而此时在她面前展现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义的、鲜活的、真实生活,这才是玛丝洛娃真正的新生和灵魂的“复活”。课文赏析
第一部分(第1~26段),开端。聂赫留朵夫探监,与玛丝洛娃隔着铁栅栏对话,初步表达请求饶恕的心愿,迈出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1)(第1~15段)聂赫留朵夫探监,玛丝洛娃终于认出聂赫留朵夫。
前3段玛丝济娃神态、动作描写:“温顺表情”写出玛丝洛娃的温柔本性--她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惊讶”写出她对一个“陌生人”来探望自己的不解;“嫣然一笑”“斜睨的笑盈盈的脸”的神态表情和“凑近”的动作,则写出她作为妓女“讨好”“有钱人”的职业表情和做派。
第5段:聂赫留朵夫为什么在称呼上犹豫?语言又断断续续?
①“你”用于熟悉、亲切的人,“您”用于尊敬的人或表达庄重之意。他曾与玛丝洛娃很熟悉,而面前的她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她也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她饶恕的。在往日的亲切和眼前的严肃之间,他犹豫了。
②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语言的断续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体现。
第6-8段:为什么要描写会面时嘈杂的环境?
①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感;②展示狱中人们或窘迫或含冤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环境;③映射了玛丝洛娃的遭遇,映衬出聂赫留朵夫纷乱的心绪;④为下文写副典狱长把玛丝洛娃带到铁栅栏外做铺垫。
第10段:马斯洛哇神态描写:从“笑容消失”到“眉头痛苦地皱起来”,再到“眉头皱得更紧了”,写出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她对往日受到的伤害并未释怀。
第12段:聂赫留朵夫想到“……,我在认罪”,为什么会这么激动?
①他被自己洗净身上污垢的勇气感动得不能自抑,似乎看到“精神的我”在觉醒。
②他的激动表明,一个人“精神觉醒”的力量巨大,可以让人心灵震颤。(2)(第16~26段)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隔着铁栅栏对话。
第16-21段:在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作者是如何表现聂赫留朵夫请求饶恕的内心挣扎的?这一过程有何意义?
①表现手法:简练的动作描写(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微妙的神态描写(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富有变化的语言及语调描写(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又叫道);恰切的内心独白(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②意义:这是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的开始,是他迈向“复活”的重要一步。
第16-21段:以小见大: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副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发生“兴趣”,主动询问,并在得到答复后“沉思了一下”,又主动提出将女犯带出来。种种殷勤皆因聂赫留朵夫“有钱人”的衣着。作者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揭示了贵族拥有特权、腐朽不公的社会现实。
第二部分(第27~44段),发展。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聂赫留朵夫再三表达赎罪心愿,玛丝洛娃态度冷漠。
(1)(第27~30段)玛丝洛娃被带出铁栅栏。揭示贵族拥有特权的社会现实。
第27段:玛丝洛娃肖像描写: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通过对玛丝洛娃步履、鬈发、眼睛的描写,表现出她的美丽、可爱和镇定;通过对玛丝洛娃脸部、眼皮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她的不幸遭遇。
第28-30段:玛丝洛娃神态、动作描写:玛丝洛娃“困惑”“惊讶”自己何以得到走出铁栅栏的特殊待遇,“耸耸肩膀”意味着她明白了是因为聂赫留朵夫这个“有钱人”。神态与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出社会底层人得到特殊照顾的惊异与找到原因后的习以为常。
(2)(第31~43段)二人谈及往事,聂赫留朵夫再三表达赎罪愿望,玛丝洛娃态度冷漠。
第31一39段对话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刻画了堕落后的玛丝洛娃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深深的负罪感让他不知该怎么办。他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的那个孩子时“感到脸红了”,是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羞耻和内疚,他不知道该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②通过对玛丝洛娃眼睛的三次细节描写,以及对她回答关于亲生孩子情况等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憎恶,刻画出她因受到巨大伤害而堕落后对周围人冷漠、冷酷的性格。
第41一43段语言描写:玛丝洛娃口中的“不记得”“全都忘了”“早完了”“过去了”“全完了”等,不是遗忘,而是对往事的排斥、逃避;也不是原谅,而是一种激愤之语,表现了她丧失希望,认为一切补偿都无济于事的心理。写出了被伤害、被侮辱的底层女性的悲苦。(3)(第44段)玛丝洛娃的心理反应及表现。
第44段:玛丝洛娃心理描写:玛丝洛娃想起从前的事会感到痛苦,说明她并没有彻底麻木,没有完全堕落。她只是不理解,不想面对,“痛苦”是她从觉醒走向“复活”的开始。
从第44段:来看,玛丝洛娃在上文为何对聂赫留朵夫“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①“嫌恶”是因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让她想到了他给她带来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
②“妖媚”表现了为生活所迫而堕落的玛丝洛娃想把他当作有钱的老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所以用媚笑来对待他。
③“可怜”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自己身陷牢狱之灾的无奈;二是对聂赫留朵夫不断自责忏悔的不屑。
第44段:玛丝洛娃“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的想法,和聂赫留朵夫“赎罪”的行为相比,说明了什么?
①聂赫留朵夫“赎罪”,表明他在追求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而玛丝洛娃多年来受到的欺骗与欺凌,使她不再相信“有钱人”,仍按照妓女的思维和习惯,寻求生存的依赖。②表现出二人在精神追求上的巨大差异,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45~78段),高潮。聂赫留朵夫自己精神“复活”过程中的心灵挣扎和决心对玛丝洛娃的“救赎”。
(1)(第45~65段)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要钱。聂赫留朵夫内心的动摇与最终的坚定,表明他在自我复活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第45~54段:个性化语言:“得花很多钱”“别舍不得花钱”“给些钱”,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交谈的中心就是钱。这与上文“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相照应,也与她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的处境及妓女的身份相吻合。
第57段:以小见大:担心钱被副典狱长拿走,反映出当时俄国大小官吏对底层人民巧取豪夺的黑暗现实。
第59段: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为什么“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此处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当原来亲切可爱的脸,如今因饱经风霜而浮肿,当原本妖媚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却只紧盯着自己捏着钞票的手,今昔的巨大反差,让聂赫留朵夫内心产生了厌恶,他觉得这个女人灵魂已死,所以对是否拯救玛丝洛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②此处心理描写真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也为他最终决定唤醒她做了铺垫。
第60-62段:小说写聂赫留朵夫心里“魔鬼”的说话声,有什么作用?
①作者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势,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详尽描述聂赫留朵夫的真实想法。
②展示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挣扎:“魔鬼”的声音在阻止他行动,让他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内心瞬息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物心灵辩证的发展过程。
③表现聂赫留朵夫“复活”的艰难: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魔鬼”的迷惑反衬出聂赫留朵夫觉醒了的“精神的我”的强大。
第63段: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刚见面时,聂赫留朵夫称玛丝洛娃为“您”,是因为玛丝洛娃并未认出他,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聂赫留朵夫改口称呼玛丝洛娃为“卡秋莎”“你”,是因为他坚定了赎罪的信念,对她的感情“不带丝毫私心”,并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少了些客气生疏、犹豫不决,而多了一份怜惜、果敢和坚定。
第64段:细节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想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预示着聂赫留朵夫从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的艰难。
(2)(第66~78段)聂赫留朵夫决心不仅要自我救赎,而且要救赎玛丝洛娃,在追求“复活”的路上又前进一大步。
第67段:玛丝洛娃身上“有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是什么?聂赫留朵夫发现这样东西后,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指玛丝洛娃对外界的戒备之心。曾经单纯、热情的玛丝洛娃不再相信任何善意,这是对伤害、扭曲人性的残酷社会现实的控诉和鞭挞。
②聂赫留朵夫理解了玛丝洛娃的戒备之心,决定要在精神上唤醒她,而且这种想法“不带丝毫私心”,说明他战胜了只为自己赎罪的利己的念头,一心要使她觉醒,这是他在精神复活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第68-78段:聂赫留朵夫诚心赎罪却未能走进玛丝洛娃的内心,告别时他又作了哪些努力?
①“伸出一只手",表示“我还要来的”。表明他已经完全消除了保持自己贵族身份的顾虑,坚定地走向自己与玛丝洛娃的救赎之路。面对玛丝洛娃的疏远和拒绝,他并未退和放弃。
②重新使用“您”这一称呼。表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尊重和对这件事情的郑重、严肃的态度。
③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表明他希望得到玛丝洛娃的信任,决心唤醒玛丝洛娃的执着与坚定。作品特色鉴赏1、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而“托尔斯泰主义”也与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而其最显著的矛盾就表现在他的宗教思想上:一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黑暗的教会;另一方面,又热烈宣扬宗教道德思想。但是如果结合19世纪俄国现实的话,就会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
首先,俄罗斯民族信仰宗教,托尔斯泰要宣扬其思想就必须顾及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特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败、残暴使得生活其下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无奈之下只有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所以,作为宗法制农民代言人的托尔斯泰也必须从宗教角度为俄国人民寻求摆脱的路径。
托尔斯泰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寄希望于以博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要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虽然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将现代宗教意识概括为全人类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团结。可以说在这里宗教就不是一种迷信思想,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在《复活》中,道德问题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大量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价值。过去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有些批评家甚至干脆认为《复活》是托尔斯泰变成道德家之后艺术走下坡路的一个证明。比如小说中含有教会无法接受的渎神言论,也含有社会批判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书中所反映的司法环境:诉讼过程不公正,监狱关押缺少人性,只会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据福音书的说法,人也没有权力审判别人。2、宗教的救赎
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决的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对自我救赎。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显然只能靠宗教。由于这种局限,托尔斯泰艺术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在失足后仍可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所以才会造就典型的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作为陪审员出席庭审时意外调到被控杀人的妓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十年前他诱奸并抛弃了她,从而导致她沦落风尘。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他想和她结婚,并跟随她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他抛开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奔赴西伯利亚。但玛丝洛娃拒绝这种“牺牲”,嫁给了一个政治犯。
其实,岂止是平民,对于贵族也一样,《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人若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人一旦自觉,则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不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
玛丝洛娃最后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可这并没有改变她被流放的命运。人是一个作为过程的存在,当人的物质形式消灭以后,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文学家都难于讨论关于灵魂的问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恶,人们怎么样才能摆脱。原谅与宽恕对恶能起到任何作用吗?当然,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尤其不能解决人性深处的,不依赖社会制度而存在的矛盾,例如贪婪、妒忌、淫欲、暴力等。但是,幻想在一个恶的环境中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达到自我解放,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实现物质上的解放后,才有条件实现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每个人摆脱了饥饿、寒冷、奴役、压迫的束缚之后,才有可能追求灵魂的自由。3、矛盾的诉求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最终也没能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作品最后也只写了聂赫留朵夫希望从福音书找到解决的方法。不少人认为这是托尔斯泰的一个局限,他在小说中对革命者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所以也就没有深入去探讨这些革命者并持一定的反对态度。他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当局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所以他通过革命者表达了这个思想,即书中纳巴托夫说的;“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企图以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可是,这种改良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聂赫留朵夫最终也没有真正找到出路。
托尔斯泰虽然没有找到社会的真正出路,但他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以及其忏悔过程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复活》中最后男女主人公在心灵上,道德上都达到了复活,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和道德的复活,他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并且思想上也达到了新的飞跃。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尽管不赞成摧毁当时的制度,但托尔斯泰对俄国统治机关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法院唯一的宗旨就是维持社会现状,因此他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高于一般水平并想提高这个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谓政治犯,同时又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谓犯罪型。”人物形象(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2)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问题探究1、有人认为,玛丝洛娃的形象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一下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反映的社会现实。
①玛丝洛娃的遭遇反映了贵族阶级可以肆意欺骗、玩弄底层民众这一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玛丝洛娃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聂赫留朵夫的欺骗和玩弄,使她最后沦为妓女。
②她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法庭、监狱等官僚机关的腐败。她因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而被关进监狱,副典狱长因为聂赫留朵夫是“有钱人”而让玛丝洛娃走出铁栅栏,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要钱时,对副典狱长格外防备,充满对钱被拿走的担心与恐惧。
③她的悲惨遭遇,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课文开头处的嘈杂环境,表明蒙冤入狱的不止玛丝洛娃一个,可以想象,像玛丝洛娃一样被贵族阶级肆意欺骗、玩弄、压榨、搜刮的也不仅只有她一个。
④她以妓女的妖媚和沉沦来对抗聂赫留朵夫的善意,代表了两个阶级的对抗。她不让聂赫留朵夫“闯进她的内心世界”,固然是因为她不再相信任何善意,更是因为她认清了两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他们之间是尖锐对立的。2、《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①人性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的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善良的一面,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
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与作为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我”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主
题
课文通过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故事,塑造了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聂赫留朵夫和因遭受欺骗、欺凌而精神沉沦的玛丝洛娃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司法不公、贵族特权等社会问题,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腐朽与黑暗,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展示出人性的光辉。艺术特色1、对比
《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2、心理描写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的情况,农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聂赫留朵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聂赫留朵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过程。3、讽刺
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的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写法特征1、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①以个性化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如:玛丝洛娃“伸”手、“抓”钞票、“塞”在腰带里的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她对金钱的渴求和精神的麻木、堕落。“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一系列表情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她对“有钱人”的防范心理,也反映了她心灵受伤之深和精神的沉沦。
②以细节的变化与呼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如:聂赫留朵夫在“您”与“你”的称呼选择上纠结。在目睹了眼前玛丝洛娃的生活境况悲惨、精神世界崩塌后,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人称的变化前后呼应,展现了聂赫留朵夫从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萌发赎罪的念头,到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对他人的毁灭,最终因悲悯与愧悔坚定赎罪信念的变化过程。2、运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时要注意:
①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的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②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让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经典语录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2、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3、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4、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5、你能否做到——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身居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刚强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6、“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7、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8、每个人都想要改变世界,却没人想过要改变自己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10、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11、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1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13、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人是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因此,我们考虑如何去判断的时候,他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我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不是恶,而其他所有的人也是如此相信他们自己的。因此,即使我们难以了解别人心中所想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常怀善念。
——列夫·托尔斯泰《宽以待人》14、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15、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在我小的时候,我极力装得象个大人;而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的时候,我又希望像个孩子。16、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17、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18、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9、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们有多合得来,而在于你们如何处理彼此的合不来。20、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列夫·托尔斯泰《妈妈》21、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22、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忠告可以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只会说,“以上帝的名义,暂停片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看看周围的世界。”23、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24、人弄坏了自己的胃,总是抱怨伙食。那对生活不满的人也是如此。——托尔斯泰《生活之路》25、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30、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31、我们应该随时准备改变观点,抛弃偏见,带着开放、接纳的心灵而活。水手如果每次扬起相同的帆,却不懂得跟着风向调整,永远也到不了目的港。
——列夫·托尔斯泰《智慧历书》3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33、幸福不在理想之中,而在于具有明确目的的长期的日常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1982·日记》培优训练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①
地美丽。
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德的心灵。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②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卓越了。
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
③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法国人罗曼·罗兰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仁爱)的心灵。
解析: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糅,改为“……的主要原因是……”。②搭配不当,将“仁德”改为“仁慈”或“仁爱”等。①异乎寻常
②栩栩如生
③目不转睛角
解析:①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或类似意思的成语。②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或类似意思的成语。③由“行注目礼”可知,可以填写“目不转睛”。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比喻的构成和相似点。
构成: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
相似点:①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②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
解析:(1)分析比喻的构成:“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
(2)分析其相似点:①人物形象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
②人物形象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熠熠生辉。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
①?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 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
②,很美。天气好 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排比、对偶
B.设问、排比、借代
C.设问、反问、对偶
D.比喻、反问、借代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解析:“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意思是“我们不能不心存感激”。“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使用比喻,将各种树木比作兄弟姐妹;“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把雨珠比作水晶。“在一片翠绿中间”使用借代,以“翠绿”这一颜色代指树叶。“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句式结构相似,使用排比。没有设问和对偶。故选D。
①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怎能不去看望托尔斯泰)②与森林合为一体
解析:第一空,由上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可知,是自己心仪的地方,所以到了俄国,理应去拜访,再根据句子后面的问号可知,此处应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之类的语句。第二空,根据上句“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知,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而且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见房子与森林毫不违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森林合为一体”之类的语句。D阅读训练
阅读从“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到“‘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完成6~9题。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刚见到玛丝洛娃时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表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由衷的尊敬,同时说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
B.玛丝洛娃从衣衫上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说明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当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索要十个卢布时,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经济拮据、囊中羞涩的生活状态。
D.“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着他人性的复苏。
解析:A项,“由衷的尊敬”错误,开始用“您”,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是来请求玛丝洛娃原谅的,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近和熟悉感。B项,“埋下伏笔”错误,应为“做了铺垫”,后文她明知道是聂赫留朵夫还依然向他“笑”以及问他要十个卢布,都与她对金钱的态度有关,所以是为下文做了铺垫。此外,“拜金主义者”概括有误,应为生活所迫形成的习惯。C项,“经济拮据”错误,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没有想到玛丝洛娃会向他要钱。D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玛丝洛娃这个深受生活和心灵伤害,内心痛苦又扭曲的人物形象。
B.小说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多用短句而且多处使用省略号,对交代人物矛盾关系及描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C.小说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明线,以双方恩怨情仇为暗线,双线交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
D.“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中的他心存善念,深陷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是作者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解析:C项,“.…双线”错误,本文不是双线结构,主要是围绕“探监一相认一赎罪”展开,是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线索。C8.小说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并具体分析。(1)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三次变化,“您”“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2)当聂赫留朵夫准备给玛丝洛娃十个卢布时,对玛丝洛娃的描写精妙传神,两个“瞧瞧”,写出了玛丝洛娃赌徒般的敏捷,“伸”“抓”“塞”等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她的贪婪、世俗和狡诈。
(3)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是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出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和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4)反复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容的出现和消失,说明她以自己的角度和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这是一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消失”说明她认出这就是伤害她的人,使她内心非常痛苦和厌恶。(答出两点即可)9.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请简要概括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具体过程。
见到狱中的玛丝洛娃时认识到自己的可耻(是良心和道德的复活),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感到愧疚和痛苦(是思想和灵魂的复活),最终决定要拯救玛丝洛娃(是人性和精神的复活)。(答出具体情节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怎么过活吗?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他接着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在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已。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村长的院子里人声鼎沸,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了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个体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公墓区设施建设施工合同合同版B版
- 2024年企业员工劳动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停车位车库买卖合同范本
- 江南大学《电机与拖动基础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形势与政第》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科技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音乐欣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环境伦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二手工艺品采购合同(标的:一件手工制作的陶瓷花瓶)3篇
- 2024劳动法律法规培训
- 202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
- 中国AI+营销行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盆腔肿物的个案护理
- 注册的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
-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5
- 医院火灾应急预案
-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人间烟火劳动最美-《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
- 七年级语文上册18-我的白鸽课件
-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设备耦合供热系统技术规范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