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程 传染病大全_第1页
医学教程 传染病大全_第2页
医学教程 传染病大全_第3页
医学教程 传染病大全_第4页
医学教程 传染病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科普文档简介:介绍常见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甲类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旱獭及其他啮齿动物,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入间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我国有12种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个省区,近十年人间鼠疫病例数逐年增多,以腺鼠疫为主,需引起高度重视。鼠疫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甲类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染,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为高发的感染性腹泻病因之一。霍乱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腹泻剧、多伴呕吐,并由此所致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发生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霍乱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atypicalpneumonia)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sus,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本病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其临床表现与其他非典型性肺炎相似,但传染性强,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CD4+Tlymphocytes),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艾滋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疽。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病毒性肝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好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多无症状,有症状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报道的有H7、H5、H9及HlO亚型病毒中的一些毒株。病情随感染亚型不同而异,轻者似普通感冒,严重可引起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Reye综合征及肺出血等并发症而致人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千乙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spots)及皮肤斑丘疹。我国自1965年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疫苗以来,特别是1978年列入计划免疫实施以后,麻疹的发病率显著降低。麻疹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nhagicfever),是由汉坦病毒属(Ranta-viruses)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通常由病兽通过唾液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有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躁型因有典型的恐水症状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至今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法国学者巴斯德在1885年发明了狂犬病减毒活疫苗并应用于该病的预防。狂犬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揣、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登革热(denguefever,DEN)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重症登革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登革热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乙类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和羊。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为皮肤炭疽,其次为肺炭疽和肠炭疽,严重时可继发炭疽杅菌败血症和炭疽脑膜炎。炭疽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粪便等痢疾样症状。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是最主要的结核病类型。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肺结核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rrwnellatyphi)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副伤寒(paratyphoid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meningitis)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患者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在不同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多发生千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小儿。虽然计划免疫接种早已推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百日咳尚未能在全球得到控制,近年来有复燃趋势。百日咳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Bacillusdiphtheri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白喉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破伤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猩红热(scarletfever)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猩红热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Brucella)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布鲁氏菌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淋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淋病多发生于性活跃的青年男女。近年来世界淋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我国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复然,病人逐年呈直线增多,是性病主要发病病种。近几年随着梅毒病例的大幅上升,淋病病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淋病仍为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需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淋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梅毒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本病散发或流行。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主要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反应性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钩端螺旋体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与湄公血吸虫(S.mekongi)。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8个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6亿人受血吸虫感染威胁,全球每年有超过2亿血吸虫病患者需要接受治疗。血吸虫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乙类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anopheles,anophelinemos-quito)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疟疾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强,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使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已多次引起全世界的暴发流行。临床特点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而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流行性感冒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儿童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流行性腮腺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风疹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俗称红眼病)是1969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本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virusA24,CA24v)。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麻风病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typhus),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引起通过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稽留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病程2-3周,40岁以上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typhus)亦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typhus)。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mooseri)引起,以鼠蚤为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丙类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白蛉(sandfly)叮咬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此外,可出现面部、手、足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黑热病即因发热及皮肤色素沉着而得名。黑热病在世界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北部和中东地区。近几年,在西部六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三省(区)新发病例占90%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