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B项正确;ACD对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与经济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古代物流除了运粮和军需物资外,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材料中未体现出谁主谁次,排除C项。故选D项。4.《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记载可知,新罗国王对唐朝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唐朝文化对新罗的深远影响。新罗派遣使者朝贡唐玄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而唐玄宗的诗作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和影响,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蜀地并没有出现割据政权,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与朝鲜半岛有关,与越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飞天”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飞天”结合了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到隋唐时期披着佛教大巾、穿上长裙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B.敦煌壁画具有浓厚的异域特色C.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D.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诞生于印度的“飞天”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得到了新的发展,说明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了艺术发展,D项正确;敦煌壁画是艺术的加工,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描述可知“飞天”已经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6.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克服了专制的弊端【答案】B【解析】宋朝监察官员对皇帝和大臣们提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获罪,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有更多的自律和反省意识,答案为B;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官员的意见得到了君主接受,反映了矛盾并不是很尖锐,A错误;材料与理学的主张无关,C错误;封建社会的台谏制度不可能克服专制的弊端,D错误。7.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唐之前的绘画强调“量”的广延,“咫尺千里”。宋代绘画有所突破: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这一观念()A.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 B.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C.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D.符合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许多画家看来,空间再小,物象再微,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世界,都是一个“全”,所以材料中的画家观念受到了理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的文化政策,崇文抑武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偏安一隅”一说与北宋不符,排除B项;艺术世俗化指的是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越来越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趋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宋史•户婚律•婚田人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可知宋代的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宋代法律处理官司的时间规定,无法得出宋代司法审判程序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的立法的价值取向,无法得出审判效率和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10.考诸《明实录》,在其所收录的皇帝谕旨及大臣奏疏中,“抑末”一词出现有6次,且皆在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以前,以后则无。而“通商”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要高得多,达15次,在《明实录》所载明代的前、中、后期都有出现,且嘉靖九年十一月以后占绝对多数,达11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商业发展成为富国之术 B.重农抑商不符统治需要C.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通商”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要高得多,达15次……达11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进行了“通商”,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B项;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于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C项;雇佣关系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优待少数民族、也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D项。故选B项。1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我国东北边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说明这时期我国中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D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唐代在东北就进行过有效管辖,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指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东北地区和西藏地区都是边疆地区而非邻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元朝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排除C项。故选D项。13.《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因此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有效”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里甲制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于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组织,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乡、亭、里三级组织,A项正确;唐朝是从州县两级制发展成道州县三级制,排除B项;明朝是承宣布政使司—府—县,排除C项;清朝是省—道—府—县,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近代化”和“革命”两种话语模式,并以前者为主导;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又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焦点。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综合国力强弱的发展演变 B.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同C.社会环境(广义)发展变化 D.史学家们的认识差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近代化”为主导,此时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国民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与近代化;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政权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包围和封锁,急需巩固政权,因而需要强调“革命”话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而现代化又成为焦点。由此可知,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C项正确;ABD对近代史研究的焦点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D错误。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A.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开启了民族文化的彻底改造C.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 D.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可知,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理智上要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但对西方思想缺乏情感上的认同;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理智上疏离,但情感上认同传统文化。这种矛盾现象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而非内部的分裂,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近代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政治上没有缺位,排除D项。故选A项。17.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赴新疆平定英国支持的入侵势力,后在新疆设行省;1885年,冯子材领导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败法国军队;1872年,面对日本力图吞并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后在台湾建省。清政府的—系列举措反映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C.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 D.台湾人民的斗争体现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援越抗法、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这些举措体现了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不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排除B项;D项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能完成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8.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以受内河为主,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体现了海权意识的觉醒,②符合题意;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说明晚清国防实力有限,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列强侵华重点的变化展开论述,①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在1964年已经镇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19.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C.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D.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前后中国都是半殖半封社会,民主革命的目标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0.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C.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根据所学可知1927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共在革命道路上存在分歧,故B项正确。1927年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该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21.下表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A.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 B.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C.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改变 D.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斗争对象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D项正确;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反侵略,排除A项;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依然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22.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 B.国民政府积极抗日C.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实施 D.抵制日货行动出现新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可知“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行动开始有政府机构参与主持,说明抵制日货行动出现了新的趋势,D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了抵制日货,不能说明积极抗日,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实施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23.建国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就是“礼尚往来”方针的突出体现。这一方针()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B.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D.有利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据材料,中国在谴责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同时,又根据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情况,推动中英发展外交和商贸关系,中国在中英关系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保留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C项正确;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是多国参与的、多方面的,不会因为与英国一国关系的发展就被突破,排除A项;决定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尚未实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与英国一国的关系改善不足以促成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增强,排除B项;英国是欧洲国家,当时不是造成中国周边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24.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下半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大学的院系进行调整,组建多科性的工学院和工科大学,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所以院系调整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C项正确;据材料“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可知,并没有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指的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高校招生比例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25.1954年4月28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指出: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该得到尊重,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这表明(

)A.中国积极维护地区和平 B.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中美间的地缘冲突激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认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材料“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积极维护地区和平,反对美国对亚洲国家内政的干涉,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理念和态度,未涉及朝鲜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地缘冲突是指两个国家相近或是相邻而发生军事冲突,中美之间不存在地缘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没有体现国际社会的反应,排除D项。故选A项。26.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A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本题题干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是正确的探索,排除B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27.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项正确;早在1956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错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不是当时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与材料内容同为政治生活的内容,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28.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A.经济特区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可知,四川省江宁机床厂作为国有企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使得销量增加,这体现出对市场的利用,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9.改革开放特别是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以吸收外资为纽带,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扩大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战略性构想。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意味着中国()A.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 D.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以吸收外资为纽带”“积极扩大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可知,中国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更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D项正确;二战后的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国家制定,此时中国没有能力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排除C项。故选D项。30.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该公司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为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计划经济观念不复存在C.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 D.多种经济模式同时存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84年11月,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制公司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A项正确;“不复存在”表述错误,排除B项;当时股份制公司刚刚兴起,还未大量出现,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出现,并未涉及经济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伴随这些条件的成熟和形势的变化,商贾们置流行数百年的“干里不贩籴”的原则于不顾,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这是北宋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摘编自王兴文《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小农经济脆弱且顽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贩籴”原则原因和影响(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2)原因:唐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发展;宋代全国性漕运体系的形成提供条件保障;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影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刺激了长途贩运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全国区域间的经济联系。(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小问1】原因:脆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顽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小问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发展;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可归纳出宋代全国性漕运体系的形成提供条件保障;根据材料“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可归纳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刺激长途贩运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全国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小问3】成果: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可归纳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根据材料“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可归纳出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境内人口锐减,大约只有50万人,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耕地大量荒废。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甚至士绅纷纷加入移民队伍,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达632万人。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政府机关和党政军人士云集重庆;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达上千家;大量高校也纷纷内迁重庆,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时间,重庆高校林立,学府众多,最盛时多达38所,是抗战前重庆高校数量的近20倍。到1946年,重庆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材料三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建设活动。重庆因战略位置重要、工业基础好而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大量工矿企业内迁,随迁职工达10余万人,重庆也因此保留了大量三线建设的遗迹和材料。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位老兵口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和抗战时期两次移民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移民内迁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段史料对研究三线建设的价值。(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答案】(1)共同特点:移民规模大;涉及阶层多;受政局影响;政府支持;对川渝开发影响大。历史意义: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变全国工业和教育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2)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3)移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行动;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移民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以上三点任答两点)【解析】(1)根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甚至士绅纷纷加入移民队伍,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达632万人”、“大批政府机关和党政军人士云集重庆;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达上千家;大量高校也纷纷内迁重庆,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重庆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等信息可知共同点是移民规模大;涉及阶层多;受政局影响;政府支持;对川渝开发影响大。历史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变全国工业和教育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2)根据“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位老兵口述”可知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移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行动;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移民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B项正确;ACD对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与经济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古代物流除了运粮和军需物资外,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材料中未体现出谁主谁次,排除C项。故选D项。4.《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记载可知,新罗国王对唐朝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唐朝文化对新罗的深远影响。新罗派遣使者朝贡唐玄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而唐玄宗的诗作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和影响,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蜀地并没有出现割据政权,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与朝鲜半岛有关,与越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飞天”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飞天”结合了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到隋唐时期披着佛教大巾、穿上长裙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B.敦煌壁画具有浓厚的异域特色C.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D.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诞生于印度的“飞天”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得到了新的发展,说明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了艺术发展,D项正确;敦煌壁画是艺术的加工,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描述可知“飞天”已经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6.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克服了专制的弊端【答案】B【解析】宋朝监察官员对皇帝和大臣们提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获罪,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有更多的自律和反省意识,答案为B;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官员的意见得到了君主接受,反映了矛盾并不是很尖锐,A错误;材料与理学的主张无关,C错误;封建社会的台谏制度不可能克服专制的弊端,D错误。7.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唐之前的绘画强调“量”的广延,“咫尺千里”。宋代绘画有所突破: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这一观念()A.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 B.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C.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D.符合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许多画家看来,空间再小,物象再微,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世界,都是一个“全”,所以材料中的画家观念受到了理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的文化政策,崇文抑武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偏安一隅”一说与北宋不符,排除B项;艺术世俗化指的是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越来越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趋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宋史•户婚律•婚田人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可知宋代的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宋代法律处理官司的时间规定,无法得出宋代司法审判程序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的立法的价值取向,无法得出审判效率和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10.考诸《明实录》,在其所收录的皇帝谕旨及大臣奏疏中,“抑末”一词出现有6次,且皆在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以前,以后则无。而“通商”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要高得多,达15次,在《明实录》所载明代的前、中、后期都有出现,且嘉靖九年十一月以后占绝对多数,达11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商业发展成为富国之术 B.重农抑商不符统治需要C.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通商”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要高得多,达15次……达11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进行了“通商”,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B项;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于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C项;雇佣关系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优待少数民族、也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D项。故选B项。1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我国东北边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说明这时期我国中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D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唐代在东北就进行过有效管辖,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指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东北地区和西藏地区都是边疆地区而非邻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元朝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排除C项。故选D项。13.《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因此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有效”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里甲制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于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组织,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乡、亭、里三级组织,A项正确;唐朝是从州县两级制发展成道州县三级制,排除B项;明朝是承宣布政使司—府—县,排除C项;清朝是省—道—府—县,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近代化”和“革命”两种话语模式,并以前者为主导;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又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焦点。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综合国力强弱的发展演变 B.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同C.社会环境(广义)发展变化 D.史学家们的认识差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近代化”为主导,此时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国民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与近代化;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政权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包围和封锁,急需巩固政权,因而需要强调“革命”话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而现代化又成为焦点。由此可知,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C项正确;ABD对近代史研究的焦点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D错误。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A.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开启了民族文化的彻底改造C.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 D.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可知,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理智上要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但对西方思想缺乏情感上的认同;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理智上疏离,但情感上认同传统文化。这种矛盾现象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而非内部的分裂,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近代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政治上没有缺位,排除D项。故选A项。17.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赴新疆平定英国支持的入侵势力,后在新疆设行省;1885年,冯子材领导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败法国军队;1872年,面对日本力图吞并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后在台湾建省。清政府的—系列举措反映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C.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 D.台湾人民的斗争体现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援越抗法、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这些举措体现了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不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排除B项;D项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能完成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8.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以受内河为主,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体现了海权意识的觉醒,②符合题意;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说明晚清国防实力有限,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列强侵华重点的变化展开论述,①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在1964年已经镇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19.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C.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D.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前后中国都是半殖半封社会,民主革命的目标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0.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C.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根据所学可知1927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共在革命道路上存在分歧,故B项正确。1927年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该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21.下表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A.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 B.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C.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改变 D.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斗争对象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D项正确;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反侵略,排除A项;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依然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22.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 B.国民政府积极抗日C.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实施 D.抵制日货行动出现新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抵制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可知“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行动开始有政府机构参与主持,说明抵制日货行动出现了新的趋势,D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了抵制日货,不能说明积极抗日,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实施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23.建国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就是“礼尚往来”方针的突出体现。这一方针()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B.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D.有利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据材料,中国在谴责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同时,又根据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情况,推动中英发展外交和商贸关系,中国在中英关系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保留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C项正确;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是多国参与的、多方面的,不会因为与英国一国关系的发展就被突破,排除A项;决定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尚未实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与英国一国的关系改善不足以促成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增强,排除B项;英国是欧洲国家,当时不是造成中国周边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24.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下半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大学的院系进行调整,组建多科性的工学院和工科大学,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所以院系调整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C项正确;据材料“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可知,并没有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指的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高校招生比例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25.1954年4月28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指出: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该得到尊重,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这表明(

)A.中国积极维护地区和平 B.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中美间的地缘冲突激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认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材料“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应该防止”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积极维护地区和平,反对美国对亚洲国家内政的干涉,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理念和态度,未涉及朝鲜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地缘冲突是指两个国家相近或是相邻而发生军事冲突,中美之间不存在地缘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没有体现国际社会的反应,排除D项。故选A项。26.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A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本题题干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是正确的探索,排除B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27.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项正确;早在1956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错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不是当时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与材料内容同为政治生活的内容,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28.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A.经济特区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可知,四川省江宁机床厂作为国有企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使得销量增加,这体现出对市场的利用,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9.改革开放特别是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以吸收外资为纽带,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扩大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战略性构想。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意味着中国()A.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 D.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以吸收外资为纽带”“积极扩大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可知,中国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更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D项正确;二战后的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国家制定,此时中国没有能力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排除C项。故选D项。30.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该公司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为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计划经济观念不复存在C.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 D.多种经济模式同时存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84年11月,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制公司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A项正确;“不复存在”表述错误,排除B项;当时股份制公司刚刚兴起,还未大量出现,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出现,并未涉及经济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伴随这些条件的成熟和形势的变化,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