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共15分。材料一:人燮所说:“诗是声,不可违心而出,亦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人见,人又以诗见。”诗就是读人,阅读那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人沈德潜说:“有第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有第一等真诗。”中国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良传统,就是人品与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人,往往都是具备“第等襟抱”的人物,其品必也第等从中以受实跳脉而肌髓会传文精《经》《楚辞》到明清诗,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摘自砺《读读人感万气》材料二: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第一诗之个情的外,然成题但并所的都此来。于风“俗谣诗”是遍人感而动结。“不是的部“”“颂就难是人志的达“”颂义近形相,祭祀告和福工及其晶诗歌舞乐,属体皆觋神之,们能就是巫志反应说,高级诗是祝接到天和言有些不“志而是言”因它是“言或天”至少于雅“”言,诗志理显然风马牛矣。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作,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作既在“诗也在于通“诗“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来人、友、齐俗化气肃堂、万等,到谐美的活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认诗心能伪所每以人人以见诗是心的实录读诗即读人。B.文以弃为的宋爱词为,述们把国义题成时词的旋,品至今仍有现实意义。C.李的作含大神力,在积的世精进创、现族文性的象则比杜甫略逊一筹。D.古文作至仍具有定意,既以供者究也以大众读赏给们精神滋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一古到诗词,唐宋到、、苏辛文的析围渐缩,论重点各有不同。B.材一为国典歌最老纲“言”与晋机文》的“缘”是的关系。C.材二出以风代表部诗源先的劳和活《经·芣苢中劳场诗意即可作为佐证。D.材二为抒”“成”应诗不层次功。成”教化民是高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3分)A.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C.《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4.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6分)(二)阅读文章,完成5-8题,共16分竹林斤澜妈妈: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鲜这,那绿,那清连来风,带您的股香味。虽“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妈妈在的家在参加命老方我倍、倍想您希听到的讯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①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叫丁”哪怕气溪扑墩,翻跟,怕着座山的草人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长了往脚子上,推的丫!妈,时我见少年,预存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我走的过小,上了坡不不间身边是子。然我站一山间了。这山,像口底锅:团转锅锅,严密长了毛—那竹。间,感静出。右一,个也有不是有个吗可个我也成绿中间一影。脚,有焦的枝还着一一的烟青做了表,示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我看对的梁那明亮阳,得林佛刷层。阳,动不站了在那里做起梦来了。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我的睛下溜竹渐渐得了绿深,绿都沉了有色的不烟雾,在那里盘旋。它盘,怎心起?好裂缝是子了缝还我了?正裂里盘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这地方我来过。”可是另个想紧着上。不能不能!是方大。“来来,很久了,给忘了忘了!”“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忽然——②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一声一紧,声一声快这一鸟从竹里天一射来,上空了半天空,掉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我睁大眼睛授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我的脚软大是着竹站来走了那小想“绕过个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果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付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在信您相:我经静来。说的是个,不神经毛,从给我的的事您我说爸的事揉我的里渗我血里了妈,当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有删改)【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热好,山青绿突了地朴的风如如的景,现故发的环境。B“子在中是“妈名又自然生的物同蕴了富意味。C“我丁小上坡山谷到口路闻想鲜异现兴奋愉之情。D上山景旧“我对山一非熟悉说“”非一次妈参革的老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立成段强调鸟鸣的突然运用摹声写出叫天子的鸣声的欢快渲染了竹山幽静的氛围。信体便于串联各种场景在现实过去和想象之间灵活切换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D小第人和二称交使形对近和者间距离化了实和场。7.回到老家,“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章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8.林斤澜的小说有一种诗意美学特质,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营造出诗意的。(6分)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共24分。【甲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蟠年七文艺传通之不拘时学余其能古说》以贻之。【乙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9.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B.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C.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D.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10.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指老师,“乐师”就是教授别人音乐技艺的人,等同于现代音乐老师。C.“好古文”中的“古文”是特指先秦两汉散文,也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D.“明道中”是指“明道年间”,“明道”是古代常见的皇帝年号纪年法,除此以外,还有干支纪年。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犹且从师而问焉”的“焉”为句末语气词,“父异焉”中的“焉”和它不相同。B.“今之众人”和“卒之为众人”都是古今异义词,意思相同,可译为“普通人”。C.“惑之不解”和“仲永之通悟”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助词,但意义不同。D.“则耻师焉”的“耻”和“父利其然也”的“利”用法一致,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第一段运用纵比、自比、横比等多重对比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B.郯子的学生们,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是因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曾向很多人学习过。C.乙文叙事简要,如第二段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D.两篇文章虽然都为议论文,但论证思路有所不同,乙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乙文证密如世耕”对未识具“不学的垫也托了仲的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分)(二)阅读诗歌,完成15-16题,共9分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唐.李白闲夜明,人素。忽悲调宛寒吟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注释】《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与尾联呼应。B.颔联以琴曲比琴曲,“悲”与“寒”相应,“风”与“松”相关,写出乐音的色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以弹奏者的手忙脚乱衬托《白雪曲调的弹奏难度。D.整首诗虽说是听琴,但通篇未写琴声,而是用四个古曲名来表现卢子顺弹琴的高超艺术水平。16.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音乐描写角度方面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2《梦游天姥吟留别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同时也是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劝学》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共18分。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

A

。然而,想要戒掉对它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B

,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①尽管当时还没有“糖”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②虽经时间的淬炼,这些基因依旧完好无损地被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讲,③人喜欢糖并非什么“坏习惯”,也不可能把“甜”轻易地戒掉。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④因此,每一次吃糖的时候,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⑤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吃更多的糖、继续吃糖。(),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人类对甜味的反应,经历了自然选择的正规程序,这一点完全不像烟草(尼古丁)对大脑的哄骗。所以,

C

,戒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而戒甜食委实艰难。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更应该“科学吃糖,与甜和解”。18.下列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A.关注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B.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C.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分析了现阶段杂交稻的缺点。D.有些学生可能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19.请在文中()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奇”创国震”交不着广劳者智和水;活美好社会的进步,莫不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人民日报》我觉人求的法最好过尊劳。切乐,可劳得,一苦,由劳动解脱。——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自角度自题体限诗文特明显不00字不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可见原文并未对两者进行比较。:“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并非作者认为。3.B解析:B项在抒情。4.①诗是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诗言志”即以诗歌表达个体的情志。②诗歌即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诗言志”即言天道和神言。③“诗言志”即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生民,使社会生活和谐美好(1点2分)(二)文学作品阅读5析小说第一段的表述可以看“我是第一次来到老家后半部分表明的是母亲对我的影响至深。6.D解析:有对话感,并非形成对话。7.【参考答案】初到老家,见到青山绿竹而感到新奇与亲切;过九节街走溪水上丁步感受到盎然诗意而惊喜兴奋;到山谷回忆起妈妈的经历时的急切激动;来到坳口看到过去的景致而希望再听妈妈故事的向往与期盼。(每点1分)8.【参考答案】抒情笔调叙写内容,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节奏舒缓意境美:竹山清幽深邃、流水淙淙、阳光明亮营造出诗意环境。淡化情节,以心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富有象征意味,以竹子的清雅和洁净来寄托对纯洁和高尚的追求,使作品更具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语言诗性灵动:短句、散句,参差错落,穿插整句,活泼灵动,富有节奏感。(写出三点就可,每点2分)二、古诗文阅读9.C解析:由上文“受之天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可作为突破口。10.B解析:“乐师”,指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11.A解析:“犹且从师而问焉”的“焉”为代词“他”。12.B解析:“郯子之徒”不是指“郯子的学生们”而是指“郯子这些人”;因果关系也不成立。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对)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等人,士大夫这一类人不屑一提,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不如他们,这多么奇怪啊(4分)(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4分)注:族、不齿、乃、其各1分;奇、稍稍、宾客、乞各1分。14考案文重学的式(1分,要从师学习且人人皆可为师(1分)乙文侧重学习的重要性(1分),有天赋不学习尚且沦为普通人,一般人更应注重后天学习(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5.C解析:“乱”是指眼花缭乱,以曲调的难度来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水平。16.【参考答案】同:都是侧面表现演奏者的高超技术;(2分)异:李诗是借助听者感受表现(1分),并用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