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传统文化 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 新教版(汉语)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传统文化 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 新教版(汉语)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传统文化 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 新教版(汉语)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传统文化 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 新教版(汉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新教版(汉语)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九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第14课《元宵节的由来》说课稿新教版(汉语)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上册《元宵节的由来》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元宵节的由来》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元宵节的由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资料整合,深入探究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元宵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春节、中秋节等,并能够描述这些节日的简单习俗和象征意义。此外,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文化传承相关的课文,具备了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节日通常有较高的兴趣,愿意探索和学习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方面已有一定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获取信息。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偏好小组合作,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元宵节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复杂的历史渊源上遇到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实际体验的情况下,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此外,对于一些文言文或古代文献的阅读,学生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引导和帮助。在分析和综合信息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而感到挑战。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特别是《元宵节的由来》这一课的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如花灯、元宵等)、视频(如元宵节庆祝活动的短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节日习俗。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讨论成果。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然后引出元宵节,询问学生对元宵节的了解。接着,展示一张元宵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图片的联想,以此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元宵节的由来》课文,边读边解释难点和生僻词。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相关诗词,详细讲解元宵节的演变过程和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会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并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讨论元宵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变迁。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元宵节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强调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庆祝活动或自己的感悟;二是要求学生收集一首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并在下节课上分享。作业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与黛玉赏灯的章节,让学生感受古代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和文学作品中节日的描写。

(2)历史资料:介绍《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中关于元宵节的记载,帮助学生了解宋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和民间习俗。

(3)诗词鉴赏:选取唐代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张祜】》等著名诗词,让学生品味古人对元宵节的赞美之情。

(4)民俗文化:介绍元宵节各地的特色习俗,如猜灯谜、舞龙舞狮、吃汤圆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2.拓展建议:

(1)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与元宵节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或神话,通过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元宵节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发展,例如探访当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3)建议学生尝试创作与元宵节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或小说,通过创作深化对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4)鼓励学生参与制作手工作品,如制作灯笼、剪纸或汤圆,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5)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研究,如元宵节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民俗特色等,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6)建议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全面了解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板书设计①重点知识点:

1.元宵节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2.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及文化意义。

3.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名句。

②重点词汇:

1.张灯结彩

2.舞龙舞狮

3.猜灯谜

③重点句子:

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如昼。”(宋代·朱淑真《元宵》)

3.“汤圆香滑入口,暖意盈怀共团圆。”(现代·佚名《汤圆》)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结合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网络语言等,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例如通过讲述元宵节背后的故事、传说,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和深远意义。

2.优化课堂互动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还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