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导语:读完这段材料后,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宋代的文官政治地位是比前代要高的,那么,为什么宋代的文官可以与君主共治天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备课过程中删去这段话)课堂导入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从国策与国运的视角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王安石变法。目录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壹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时间:960年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陈桥驿兵变大概念·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实施的国策之一。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自编材料联系所学,结合材料和表格内容,简述北宋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原因: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吸收了五代时期王朝更替的历史经验;相较于武将,文臣更便于皇帝掌控。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二府三司制: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盐铁、户部、度支)目的:加强皇权。中央政治制度材料: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经过这番改革,本来“事无不统”的宰相,只剩下了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北宋的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特点:权力分割过细;部门过多;存在权力相互制衡的现象。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制度变化:中央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设立“四司”,控制地方。地方行政机构为三级制:路—州—县。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简称“帅臣”)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熙宁初置,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仓臣”)参考文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地方政治制度特点:分权而治。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积极:有效预防内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促进了文官群体的壮大。消极: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逐渐形成了“三冗”局面,促使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或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劣势)。一、北宋国策、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北宋与辽的战与和①前期战争:为从辽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的两次北伐均惨败。②澶渊之盟:辽攻宋,最后宋辽签订协议,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送辽“岁币”。

结果:通过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安定。宋与西夏的和战①战争:北宋屡战屡败;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西夏“岁赐”。(庆历和议)民族关系由攻转守,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关系。贰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主要人物:宋神宗、王安石等变法时间:1069年—1085年变法结果:失败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宋仁宗时期)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官有政绩,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志向。·····(范仲淹)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结果:失败告终冗兵冗官冗费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三者的关系:冗兵、冗官导致冗费,最终导致财政状况恶化。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三冗”现象愈发严重(或北宋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宋神宗的支持。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领域措施和内容富国青苗法(内容: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募役法(内容: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内容: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均输法(内容: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方田均税法(内容: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市易法(内容:在东京设市易务)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阅读表格信息,分析变法措施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作用: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特别是在财政上,熙、丰年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但是,由于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失败的原因:变法阻力大,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用人不当。二、北宋的危机与王安石变法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历史事件:靖康之变根本原因: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且无法克服。直接原因:金兵南下,攻陷东京。北宋亡后,康王赵构称帝,定都临安(现杭州),史称南宋。叁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三、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1142年,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重文轻武政策依旧被南宋所继承。“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明代诗人张以宁隆兴和议(1164年)①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②“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银绢10万两匹,仍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③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绍兴和议(1141年)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金疆界,东以准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从君臣关系到叔侄关系三、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南宋与金议和三、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嘉定和议(1207年)①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②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③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④另付金犒军银300万两。(嘉定和议)后,南宋进入史弥远擅权的时代,时间长达25年之久。蒙古军则多次南下攻战,金和南宋都越来越走向衰落。——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三、国策的延续与南宋的衰亡请你用一句话来形容两宋王朝的国运,并用史实阐述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节选陆游《关山月》示例:北宋的国运开局平稳后期中衰,南宋的国运坎坷维艰。阐述:北宋初期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修好,使得北宋前期的政局平稳,社会繁荣。到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显现,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国运衰弱。南宋时期,屡次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同时南宋也延续了北宋的国策,未能收复北方失地,嘉定议和后走向衰弱。1.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C习题巩固习题巩固2.宋初,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C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