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视角下的古代变法和改革

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动;

政治:诸侯纷争,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文化:私学兴盛,百家争鸣,士阶层崛起。

战争:为了在频繁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1.立封建,促统一:战国商鞅变法(3)特点:持续时间最长(2次)、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赋役沉重,严刑峻法,导致秦朝暴政和速亡。(1)背景:

(2)内容:

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革;根本目的在于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5)实质: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3)改革者态度坚决,执行有力。(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基础上和兼并战争推动下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性质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和改革,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2.谋发展、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1)背景:(3)内容:

前期创新制度,后期移风易俗少数民族实现政权封建化(汉化)的社会转型式的改革。表现为:(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4)实质:(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政权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积极:(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局限性:(1)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2)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3)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严重腐化了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了北魏分裂、灭亡。问题思考: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①地理: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平城地处塞上,不利于“经略南方”。②政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迁都洛阳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③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④军事:平城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⑤文化:洛阳本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背景:①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②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统治危机);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3.性质:是地主阶级为应对统治危机进行的政策调整。4.主要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人才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3.固封建、促富强:王安石变法(1069)材料一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宋史》材料二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5.影响:(1)积极: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材料一

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材料四

王安石……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①王安石个人性格急躁执拗;②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③用人不当,执行中危害百姓利益;④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⑤宋神宗动摇(后期)。4.维封建、缓危机:明朝张居正改革(1572)统治危机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瓦剌鞑靼袭扰不断

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1)背景:(2)内容: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3)影响:经济:一条鞭法(1)含义:按亩征收银两: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2)影响: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增加政府收入,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②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居正)复请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迁官恩数,帝多曲从之。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居正三子皆登上第。——《明史·张居正传》问题思考: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归纳影响改革的成败因素。(1)失败原因:①张居正权势过大,引起皇帝反感,导致失去了皇帝的支持;②改革措施损害了既得利益者,招致怨恨;③张居正个人专断,且自己私行有亏。(2)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行之有效改革者的素质(个人性格、远见卓识、政治魄力、坚定信念等)改革措施是否得到了广泛支持(力量对比)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一)戊戌变法(1898年)1.背景:①政治:内忧外患,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想的发展;2.内容及作用:二、救亡图存背景下的近代变法和改革(一)戊戌变法(1898年)3.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思想解放运动。4.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戊戌政变,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变法期间其他的改革措施均被废止。5.影响:(1)政治: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文化教育: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历史解释:戊戌政变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京师大学堂材料一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

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①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缺少实权人物的支持。②变法倡议者主要是知识分子,缺少政治经验,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③变法的措施操之过急且策略失误,树敌太多。(3)外部环境: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二)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2.主要内容: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3.影响:(1)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消极: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激化革命。材料一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辛亥革命史》

2.清政府自救与民国的改革:清末新政(1901)、民初改革知识拓展:

1.预备立宪(1906—1911)(1)目的: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封建统治。(2)过程:①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②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③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④内容:预备期为9年;皇权至高无上。⑤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3)实质:一场骗局(4)影响:⑴客观进步意义: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的高涨;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2.对“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三)民国时期的改革(1912—1949)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3.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1)币制改革(1935年)①内容:①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②实行白银国有;③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②作用: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历史解释: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从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为巩固统治,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其作用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和战时形势以及贪官污吏乘机渔利等原因,这场经济建设运动一部分计划未能兑现或执行得不够彻底。4.近代改革的方向和作用是什么?作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思想解放、民主政治、民族经济)方向: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思想和经济模式。5.中国近代改革与古代改革相比,有哪些突出的不同?背景:面临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内容:向西方学习,增加了近代化的新内容。结果:基本以失败告终。影响: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阅读教材结合纲要上的有关,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的历史阶段。阶段改革内容具体史实重要意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深化改革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经济改革“耕者有其田"《五四宪法》与三大制度一化三改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曲折探索成就巨大《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2012年十八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2017年十九大;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将其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写入党章)三、民族复兴视角下的现当代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所有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五位一体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1956—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1︾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01——2022︾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2012——2022改革开放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问题思考: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⑥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⑦必须坚持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⑨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