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2讲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天下一统——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国家统一任务驱动1.学术情境——探究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材料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摘编自魏国红、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提示:示例:论题:中国民族关系的走向是民族政策的结果,民族政策影响了民族关系的趋向。阐述: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并设“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同时在边疆还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综上所述,这些政策是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理的基本保障,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2.学习情境——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材料思考:(1)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两幅地图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2)根据两幅地图信息,简述秦汉时期为什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图1纲要上第3课秦朝形势图图2纲要上第4课西汉形势图提示:(1)信息:图1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图2说明西汉政府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削弱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认识:①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并不断巩固;②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③汉高祖刘邦错误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既实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出现郡国并行的情况,后来出现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④汉景帝平定叛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了分封的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2)秦朝: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代:设立13州,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夺取河西走廊等地,设立敦煌等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史论阐释1.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维度阐释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方边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大一统”观念形成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文化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民族交融与认同(1)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整合天下经济政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2.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主题融通二制度创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与国家治理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认识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材料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加以阐释。提示:阐释: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大一统局面下实行中央集权的纵向治理与基层自治的横向治理(或“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与“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是先秦大一统思想、秦国统一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结果,其依据夏商周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宗法制历史传统,是秦朝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这一体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2.学术情境——探究汉武帝的“经济统制”政策材料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之士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提示: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史论阐释1.周秦之际国家治理的转型2.西汉政治体制的发展“汉承秦制”(继承)“有所损益”(创新)(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中央设御史大夫;(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1)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2)汉初实行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3)秦朝法律严苛;汉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4)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3.汉朝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的特点特点阐释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称制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诸侯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4.汉代主要经济政策的原因和认识政策原因认识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盐铁官营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虽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也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重农抑商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商人与国家争利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抑商阻碍了商业的繁荣主题融通三尊崇儒术——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思考:(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纲要上第4课史料阅读:“尊崇儒术”的理由纲要上第4课图片:汉武帝提示:(1)基本观点:文化上的“大一统”和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大一统”是政治“大一统”的根基。(2)变化:取得统治地位。影响:儒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学术情境——探究儒家思想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022·全国乙卷·T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姓名任职地事迹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思考: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提示:参考示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还;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稍息;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飞禽走兽,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史论阐释1.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2.秦汉文化的特点特点阐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1)秦汉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2)秦汉又都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外文化交流频繁(1)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2)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不仅开始形成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及中医、中药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气势恢宏(1)秦汉时期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成就都表现出秦汉时期人们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2)它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秦汉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1)湖北选择考·T2;(2)甘肃选择考·T2(3)湖南选择考·T2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秦汉时期国家制度的构建与社会治理;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人口迁移;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2)常规考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备考指导(1)秦汉时期国家制度的构建与社会治理;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人口迁移;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仍是高考复习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2)注意秦汉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3)注意对“周秦之变”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理解,认识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4)关注史学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史料在研究秦汉史中的价值。2023(1)全国新课标卷·T26;(2)江苏选择考·T2;(3)海南等级考·T22022湖北选择考·T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2023全国甲卷·T252022(1)广东选择考·T1;(2)湖南选择考·T2;(3)天津等级考·T2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4—2023(1)广东选择考·T2;(2)湖北选择考·T2;(3)北京等级考·T12022辽宁选择考·T2典题示例(2024·湖北选择考·T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命题情境本题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构建学习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秦朝政治统治的特征(2)教材题源:“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关键能力【易错陷阱】概念不清:忽视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仅关注中央要求地方重视农业生产,容易错误理解为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崇尚儒家民本思想,结果错选D。·变式训练1.(变情境·秦朝田官的设置)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

)A.法律异常严苛 B.农业受到重视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僚机构臃肿【解析】选B。秦朝建立不同级别的田官,具体管理和指导庄稼播种等,说明秦朝农业受到重视,选B;材料不足以说明秦朝法律异常严苛,排除A;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2.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权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制定权由县转移到了郡。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B.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C.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D.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解析】选A。据材料“平贾的制定权属于县……平贾的制定权由县转移到了郡”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平贾”制逐渐由县主导演变为郡主导,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物价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故选A;材料仅涉及平贾制定权归属问题,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膨胀,排除B;平贾的制定权由县转移到郡,说明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严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物价的管理,不是贯彻抑商政策,排除D。真题体验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4·甘肃选择考·T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解析】选C。据材料“秦政权制定……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可知,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秦政权制定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题干中的文书行政的要求与统一度量衡无关,排除A;秦朝的严刑峻法主要体现在连坐制度、对犯罪的严厉处罚以及法家的治国理念,题干主要反映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与秦依靠严刑峻法统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秦朝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体现在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且秦朝各级官僚机构都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不仅仅针对地方的治理,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文书格式标准化规范化,排除D。2.(2024·湖南选择考·T2)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而楚地在秦朝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使得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对于像楚地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故选D;楚地反秦斗争声势最大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排除A;“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秦统一六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能简单地说不适用于楚地,而是秦朝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排除C。3.(2023·全国新课标卷·T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解析】选B。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可知,通过地方推举等方式,推举者与被推举者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加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B;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D与题意不符。4.(2023·江苏选择考·T2)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解析】选B。据材料“恢复古代九州之制”“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可知在地方豪强割据的东汉末年,曹操以汉朝天子的名义恢复天下九州的建制,并且裁撤了地处偏远的交州,意在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是在宣告汉朝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思想,故选B;材料未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地主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了巨大削弱,社会局势动荡,很难保证朝廷政令的通畅,排除C;东汉时期基本保持了州、郡、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材料也并未提及其他行政层级的变化,排除D。5.(2022·湖北选择考·T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解析】选A。由“秦并海内,兼诸侯”可知强调统一国家;由“拨乱诛暴,平定海内……成于汉家”可知平定叛乱,统一国家,建立汉朝;由“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可知东汉实现国家统一,由此可得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选A;“家国同构”强调宗法、血缘观念与政权相结合,而材料中未涉及血缘关系,排除B;战国中后期,“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共识,排除C;华夏认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侧重民族关系,排除D。6.(2023·海南等级考·T2)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解析】选D。据图片信息,从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到三公进行调查核实,再到三公向尚书传达请求,经皇帝裁决,尚书将皇帝决策结果经三公传达到地方执行,并将执行情况汇报三公,整个过程体现出三公、尚书、皇帝和地方官员之间的不同职能与相互配合,以确保整个国家机器良性运转,故选D;材料中没有中枢权力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A;东汉时期,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背景下,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扩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职能部门的运转关系,而不是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规范情况,排除C。知识点二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7.(2022·广东选择考·T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解析】选B。材料“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较完整的逻辑关系,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范围在今河南及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范围发生转移,排除A;材料“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箭头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8.(2022·湖南选择考·T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解析】选A。材料中“汉武帝……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面对国库空虚的现象,除田租外,汉武帝在各行业进行敛财,说明汉武帝以农业为本,故选A;西汉中期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知汉武帝此举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已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9.(2022·天津等级考·T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解析】选D。本题主要涉及汉武帝的经济政策,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信息提取解读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通过均输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穷兵黩武和巡游赏赐等财政支出巨大,从而导致在财政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却没有根本好转;通过均输等手段增加财政收入属于开源,而支出巨大属于未能节流,所以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朝廷干预经济的程度,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符合时代需求,故排除A、C;财政收入增加,说明经济资源没有枯竭,所以排除B。10.(2023·全国甲卷·T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如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解析】选D。此题的时间是公元2年到公元140年,地点是江浙一带和湘江流域,据此进行时空定位: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南方。然后调动和运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经历了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上北方比南方发达,而题中的江浙一带和湘江流域均属于南方,开发较晚,经济相对落后。题干信息是从公元2年到公元140年,江浙一带和湘江流域的户数与人口数都大量增加,其中湘江流域的户数和人口数增长速度高于江浙一带,要求学生解释湘江流域人口增速高于江浙地区的原因。对比数据,公元2年,江浙一带户数与人口数都高于湘江流域,据此推断江浙一带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于湘江流域,人口自然增长也不会低于湘江流域,排除B、C。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土地兼并主要分布在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北方地区,江浙一带和湘江流域均属南方,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也没有数据表明江浙一带的土地兼并高于湘江流域,因而排除A。公元140年湘江流域户数与人口数超过江浙一带,在经济水平相当、生产力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只能是该地区出现人口“非正常”增长,考虑政局原因,两汉之际,曾经发生过绿林赤眉起义,中原战乱,北民南迁,江浙一带和湘江流域成为北民南迁的主要分布地区。而两汉时期关中、南阳盆地等地原来就是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人们可以顺沔水而下南迁入湘江流域,从交通上讲相对江浙一带更加便利,人口增长幅度要大于江浙一带,故D符合题意。知识点三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11.(2023·广东选择考·T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A。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须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12.(2023·湖北选择考·T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D.情感倾向的影响【解析】选C。由材料“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可知司马迁基于项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故将项羽列入本纪,而刘知几认为必须身为天子才能设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不符,排除B;材料“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属于叙事原则而非情感因素,排除D。13.(2022·辽宁选择考·T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解析】选C。《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