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_第1页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_第2页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_第3页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_第4页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

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

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

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

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

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

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

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

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

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

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

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

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

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

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

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

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改方式;收集相关

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

案一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一内能的利用

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一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

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

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

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

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

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

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

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

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

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

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

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

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

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

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

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

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

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

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

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

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

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

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

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

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

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

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

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

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四、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

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

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

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

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

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

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

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

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

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

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

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

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

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

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渎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碳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

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

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

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

另一种特性一一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

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

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

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

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

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符号P

b、密度公式:P=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l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

密度多大?

已知:ni=l、97t=1、97_103kg;v=0、25m3

求:P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_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_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_103

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P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

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

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

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

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

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

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

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

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

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

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

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

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

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

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

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

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

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

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通

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

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

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祛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

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表示符号:PO

(2)密度的公式:密度二质量/体积P=m/V。

3、密度的单位

4、密度表

5、例题(课本)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

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

铝的密度是2、7_103kg/m3,它的意义是lm3的铝的质量是2、

8_103kg/m3o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

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

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

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

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P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7)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

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

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

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

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

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

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

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

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

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

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

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

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

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

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

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

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

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

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

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

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

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

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

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

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

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

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

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

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

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

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

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

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

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

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

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

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

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

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

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

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一一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

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

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

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

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

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

况”等。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

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

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

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

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

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

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

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

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

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

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

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

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

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

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

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

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

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

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

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

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

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

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

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

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一一体验一一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

“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

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

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

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

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

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一一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

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

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

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

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

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一一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

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

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

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

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

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

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

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

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

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

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

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

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

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一一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

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

(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月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

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

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L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

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

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

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

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

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

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

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

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

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

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

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

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

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

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

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

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

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

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

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

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

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一一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一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

什么?

解疑合探(二)

K演示力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

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1)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

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

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

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

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

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

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

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

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

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

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

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

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

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

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

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

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

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

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

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

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

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

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

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

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

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

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

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

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

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

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

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

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

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

(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

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

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

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

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

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

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

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

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

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

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

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

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

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

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

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

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

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

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

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Imin

D6000JI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友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牝表示

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

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

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

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

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

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

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

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

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

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

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

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

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

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

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

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

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

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

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

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

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慨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

用能力。

1、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

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

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

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

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

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

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

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

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

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

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

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

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五、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

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

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

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

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

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

果。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3)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钻、锲)

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

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

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

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

代的四大发明之-----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

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

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

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

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

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

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

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

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

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

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

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

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

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

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

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A、一定的S极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A、可能是无磁性的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

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

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

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

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

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

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

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

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

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

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

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

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

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假,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

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

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

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

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热机效率和

环境保护”O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

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

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

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

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

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

位是J/m3o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

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_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

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o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

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07J/kg,

所以Q=mq=4kg_3.3_107J/kg=l.32_108Jo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_108Jo

估算练习: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

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

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

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