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物介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在长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叶嘉莹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象征,而回顾她的那如浮萍般颠沛流离的命运,支撑着她走下去的也是古诗词中所给予的那股不屈的生命力。“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多年来坚持自费回国讲学。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而这位诗词大家,私下一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达数千万,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在叶嘉莹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二、叶嘉莹语录1、“只要有中国人,古典诗词就不会亡。”2“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3“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4.“一世多艰,寸心如水。”4.“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5.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6.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7.“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8.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9.你要把春天留在你的心里,而不是向外去追求。少年豪隽气如虹,匹马雄趋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愁只解怨飞红。10、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11、你读什么书都可以读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它是好书那当然是好,即使是坏书你都可以超越它,读出你自己的高深的见解来,这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12、“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13、“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14·“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15“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三、适用主题+写作示例适用主题01:坚守初心与文化担当【写作示例】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坚守”二字最生动的诠释。她坚守着对诗词的热爱,坚守着对教育的执着,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的影响跨越时空界限。叶嘉莹先生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执着。即便在困境中,她亦能“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用坚韧与毅力书写着人生的华章。正如她所言:“古典诗词的力量,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质。”叶嘉莹的坚守与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执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她用一生诠释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谛,成为我们坚守初心、追求学术的楷模。让我们铭记叶嘉莹的故事,用坚守与追求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适用主题02:书生报国【写作示例】

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从55岁到87岁,30多年间,叶嘉莹不断地往返于大陆、台湾以及加拿大之间。她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四海弘文,既是诗词所蕴含的感动和对她的召唤,也是她将诗词的感发力量传递给中华民族的青年一代,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不受重视的今天,通过他们认真学习古典诗词之后,可以让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的担当。这是充满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感人情怀!她的拳拳报国之心,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一片赤诚之心,昭昭可见,足以让业已丧失了对民族文化认同与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义务的犬儒之辈们惭愧莫名。适用主题03:坚忍的意志【写作示例】

有几个人的人生像叶嘉莹这样悲苦:少年时,本该承欢父母膝下,而她却母亲亡故,父亲不知所踪;中年时,本可与丈夫相依为命,丈夫却银铛入狱,即使出狱,带给她的也绝不是温存与依靠;临近老年,总可以尽享天伦,以弥补早年的遗憾吧,可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人生每个阶段的不幸,这个女子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默默地承受。周国平说:“苦难磨纯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但是,苦难不仅没能磨钝她、毁灭她,叶嘉莹凭着坚忍的意志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英雄”,成为了一首活生生的诗!在历经种种磨难后,她依然能够坚守初心,用诗词来抚慰心灵、寻找慰藉。她的诗句中,充满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也传递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适用主题04:女性风采【写作示例】

叶嘉莹先生,犹如一株傲雪寒梅,在人生的风霜雨雪中傲然绽放,尽展女性之风采。她以女子之身,怀丈夫之志,不仅在学术殿堂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坚定的信念与卓绝的才华,谱写了女性的壮丽篇章。

她曾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即便生活困顿,她依旧抱女忍泪,坚守内心的坚韧与温柔。她的学术贡献,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文化的夜空;她的女性魅力,则如春风拂面,温暖而深邃。叶嘉莹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智慧,将古典诗词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的风采与贡献,如同明珠镶嵌在人类文化的皇冠之上,永远熠熠生辉。适用主题05: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文化魅力【写作示例】

叶嘉莹先生教书育人,身体力行,她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其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熠熠生辉,绽放无尽光华。她历经风雨洗礼,却似莲花般从淤泥中绽放,纯洁而高雅,坚守着对诗词的热爱与执着。她不仅深入骨髓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和笔触,为古典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她的身上延续着千年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清丽的风韵。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她选择的更是一种骨子里的修养,在生命的末路上仍在寻找明灯,寻找星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与现代学者情怀糅合于一身的知识分子,这是她的可贵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新时代青年,须心中铭记责任,知行合一,方可有所作为。适用主题06:传奇人生,文化苦旅【写作示例】一腔情,一卷诗,一场文化苦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这是叶嘉莹在诗词中找到的人生诠释。从儿时醉心于诗词间,到九十五岁高龄桃李满天下时仍坚持为古诗词建设捐款,几十年来一心为诗词,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她经历的人生何其坎坷——早年丧母,去台后家庭变故丛生,更遭丧女之痛,“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凭一腔热血徜徉于诗词文化之间,将生活之苦化为学术热爱,孜孜矻矻,踵武前行,终成古典文学界巨擘。桃李天下,传承一家。嘉莹先生啊,你挖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慨你的传奇。你以热爱之烈火拥抱生活之冷酷,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适用主题07:文化传承,薪火不灭【写作示例】“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文化发展首先需要文化传承,唯有传承才能让文化之光永远闪烁。周国平曾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了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传承就如活渠源头,唯有不断流淌才能保持这一汪清潭。被誉为“当代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叶嘉莹先生半生飘泊,转蓬万里,但她始终保持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热爱,不断发掘诗歌的秘密,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任教期间培养大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是中华文化之火千古不熄的传承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唯有传承,永远传承,永远年轻,永远富有活力与生机。适用主题08:直面苦难【写作示例】顾贞观有言:“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叶嘉莹无疑是后者,是峭壁上最挺拔坚韧的一株苍松。当叶嘉莹怀抱幼女,寄居友人家中,忍辱负重之时,却未曾让困境束缚住内心的坚韧与追求。她以诗词为伴,以文字为剑,将生活的磨难化为笔下的华章,绽放出逆境中的绚烂光彩。正如那次丈夫入狱,家庭重担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她却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叶嘉莹教授的生命,在逆境中如同破茧成蝶,翩翩起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她的生平,不仅是对个人成长与蜕变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每一个在逆境中追求梦想者的激励与鼓舞。适用主题09:热爱与信仰【写作示例】讲台上的叶嘉莹,衣着得体,气质优雅,亭亭而立,清澈的眼神里写着坚毅,方正的下颌里蓄着风雅,绣口张合间,是纸墨渲染的盛唐和妙笔独造的宋世,也是爽朗逸举的明诗和沉潜内敛的清词。难怪学生们会说,站上讲台的叶嘉莹,便是一首活生生的诗。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指引着青年们以修身矫思为弓矢,在人生定向之时奠定理想之基。这就是叶嘉莹,一个学者,一个文人,有其卓识,更有其风骨。历尽冰霜偏未死,青云之志不肯失。她将此生献给诗词,也从文学中汲取了永续的生命力。诗的力量让她兼有柔软心灵与强韧意志,仿若山谷青松,苍然繁翠,亭亭如盖。怀揣着对文学、对诗歌的热爱,她心似繁花盛放,身如古树不惊。迈过人生忧惧,跨过近百年的波澜,在艰难困苦中不失己志,坚持不懈地追求心中的崇高信仰。适用主题10:国际视野与文化交流【写作示例】叶嘉莹先生以诗词为舟,穿越千山万水,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播撒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她的智慧与才情,如同璀璨明珠,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殿堂。她的声音,跨越国界,奏响了中西方文化和谐共融的华美乐章。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言:“古典诗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她以一生的坚守与奉献,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得以相互触摸、相互启迪。适用主题11:淡泊名利【写作示例】自1979年,回国讲学的申请得到批准后,叶嘉莹便将自己的身心都倾注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上。她不要任何报酬,也不要任何优待,只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讲学、著书的工作中去,不遗余力地担起传承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使命。为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捐出自己的积蓄。面对纷至沓来的赞美,她从不自傲,总是简简单单说一句:“我是教了一辈子书,一无所长,就是个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用自己的淡泊与担当,为祖国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人才。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七十余年;诗词研究,一钻就是七十余载。叶先生心许古典诗词,一生不休,不仅使古典诗词“再生”,也将“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品格发挥到极致。适用主题12: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写作示例】神舟十九号搭载了多项科学实验和研究任务,将在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叶嘉莹教授,一生以学为航,以知为帆,航行在智慧的瀚海之中,是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的璀璨明珠。她历经风霜,却如莲花般不染尘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与对自我的不懈磨砺。她深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她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甘泉,让心灵在知识的熏陶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叶嘉莹教授以自身经历,诠释着终身学习的真谛与自我完善的魅力,她的人生,便是一首不断谱写、不断升华的华美诗篇。让我们以她为榜样,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绽放自我完善的绚烂之花。适用主题13:诗词的力量【写作示例】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诗词的真谛,用诗词的力量去滋养心灵、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她曾说:“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她倾尽一生之力致力于诗词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四、人物素材运用素材1·割不断的无尽乡愁"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吟诵诗词。十多岁她就开始写诗填词,大学后师从著名作家顾随。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17岁时,她失去了母亲。24岁时,她结婚南下到台湾,又经历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她的先生还被捕入狱。她说,在离开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都像在天地间飞扬的蓬草,漫无根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叶嘉莹马上申请了回国探亲。1974年,在离家二十多年后,叶嘉莹终于回到北京,写下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素材2·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者1966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去了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最后辗转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加拿大的课程需要用英语讲授,“想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诗词,就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看待、评论和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叶嘉莹每日须花大量精力查生词备课至深夜。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无法完全复刻和传达诗词的神韵与精妙,让她有一番“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滋味,终不如在祖国教书那样挥洒自得。在英文逐渐熟练以后,叶嘉莹旁听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的课程,研读了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书籍。她大胆尝试将所学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之中,用以诠释主观、抽象的传统诗话,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多年的思索与探究,叶嘉莹对中国诗词特殊的美学品质的形成与演进,已经做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说明,在北美的汉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她也成为中西文化的“摆渡人”,如辛勤的艄公,以一方讲台为舟,将一批批学子送到了知识的彼岸。世界权威汉学的马汉茂、施吉瑞都是她门下的学生。在哥大教学的第二年,她被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当时的北美是没有过的先例,“这是我一生不幸中一次幸运的际遇”。1991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文史馆唯一的外籍馆员。2016年,她荣获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素材3·从“小家”走向“大家”“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她人生中最大的苦痛之一,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大女儿和女婿。1976年,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听朋友说,她女儿女婿意外离世,她那么心痛,但参加完葬礼,回来还照常去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北平沦陷区,家国的苦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一个长辈的家人了。谁想到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我的女儿也遭遇不幸……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理想。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我就想:“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素材4·未应磨染是初心“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众多身份中,她最珍视的是教师角色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素材5·奉献与报国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40年来,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几十年过去了,叶嘉莹完成了她的返乡之旅,透过文字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李商隐的诗《灯》是叶嘉莹喜爱的一首诗。九十余载,“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自己是一盏灯,心头的一点火焰依然长明;她又是传灯者,从漂泊到归来,诲人不倦,望一灯燃百千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命脉。千年传灯,日月成诗。诗词的点点灯火,终会如日月星辰,明终不尽。五、作文运用事例运用示例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文化魅力。——对接高考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国面孔”乐于奉献,知行合一,中国面孔是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叶嘉莹先生教书育人,身体力行,她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她的身上延续着千年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清丽的风韵。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她选择的更是一种骨子里的修养,在生命的末路上仍在寻找明灯,寻找星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与现代学者情怀糅合于一身的知识分子,这是她的可贵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新时代青年,须心中铭记责任,知行合一,方可有所作为。运用示例2: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对接高考2020年高考全国II川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鲁迅先生曾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是的,奉献有时是一种牺牲,但是,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灵魂的价值才能得以升格。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她不仅身体力行,还将毕生积蓄捐出,用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当以叶嘉莹先生为榜样,借“镜”自观,学习她的精神,把热爱、奋斗、奉献的鲜明品格刻印在人生的跑道上,为自己画好像,让爱国之行有更强劲的动力。六、作文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叶嘉莹一生致力于用传统的方式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恪守“诗以咏怀”的传统,养成作诗的习惯;潜心诗词研究,著作等身;坚持口授心传,吟诵涵咏,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班级召开讨论交流会,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材料一侧重表现叶嘉莹用传统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侧重表现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综合两则材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可用传统方式,又可用创新方式。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写作的重点。写作时,可突出某一种方式,更可二者结合。符合发言稿的文体要求。必备条件:①写作突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式上,既要谈传统方式,又要谈创新方式。②内容比较丰富,材料新鲜,时代感强。③表达有文采。【优文推荐】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流淌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淌在亿万华夏子女的血液中。叶嘉莹用传统的方式守护我们的诗词文化;《典籍里的中国》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何种方式,都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和魂,要做好传承与创新。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定海神针。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从春秋的孔子“人无信不立”,教导传递坚守诚信文化;到秦国秦穆公时期的商鞅坚守诚信文化“立木为信”,赢得百姓支持,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再到保留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方回春堂”,采用百年铜锅,经熬、煎、挖、化等几大流程,火候拿捏准、经验丰富,延续传统老艺人的工匠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历经五千多年的洗礼,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传承是最根本的责任。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化力量兴旺发达的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文化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国许多品牌老字号缺乏创新精神,营销手段落后,不站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营销,缺少吸引力,导致老字号品牌发展受阻;相反,方回春堂的“汉方精油”突破约束与瓶颈,进行创新,结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植物萃取科技,成功打开销路,赢得喜爱。可见,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赋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生命和文化前进的动力。传承与创新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制胜法宝。传承与创新犹如鸟之双翅,缺一无法飞翔。更像是车之双轮,缺一便无法前进。传承发展与创新,首先是传承,要传承好老祖宗的智慧,才会拥有创新。创新也要坚持传统文化本身,不可舍本逐末,过分商业化。因此,首先要完善传统文化人才机制。鼓励老字号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鼓励技艺传人到学校任教,传授技艺,培养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延续。最后,加强宣传引导。鼓励老字号传统文化品牌,坚持文化真实性原则,更新营销手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销,吸纳先进思想和理念,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由此,传承与创新,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驶向更宽阔的天空和海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工作劲头,坚守总书记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勇立潮头方显当担,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期望,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工作,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叶嘉莹,1979年回国任教,长期任教于南开大学。出版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作为诗词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默默耕耘了70余年,从未间断,倾心尽力,桃李满天下,将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的火种播布于世。2018年,94岁的叶嘉莹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累计捐赠3000余万元。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媒体这样评价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诵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百年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范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如此褒扬严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极高的赞誉,然而放在叶嘉莹先生身上,并不为过。叶嘉莹先生的风范,跟严光一样,如山高,似水长。美哉,先生之风雅,万人仰望。先生一生孜孜矻矻,埋首于诗词研究,默默耕耘了70余年,从未间断。先后出版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古典诗歌吟诵九讲》《给孩子的诗词》等几十种论著,见解独到,卓然成家。先生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如此风雅,在当下这个时代,尤显难得,也更令万人仰望。壮哉,先生之情怀,千古流芳!何谓大先生?非年龄之大,头衔之大,乃学问之大,情怀之大也。先生学问之大,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而情怀之大,则值得大书特书。先生原本在国外大学任教,已经功成名就,然而,改革开放后,却甘愿舍弃国外优越待遇,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较为艰苦的祖国,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样的家国情怀,怎不令人敬佩?先生扎根南开大学,倾心尽力育人,桃李满天下,将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的火种播布于世。这样的薪火相传,谁不由衷赞叹?“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具备大情怀的先生,是炎黄儿女中的赤子,也是中华诗词界的巨擘。伟哉,先生之义举,百世传唱!当下,多少学者利欲熏心,为了钱,丧失人格,不顾形象,猛地扎进泥潭里,弄得一身脏,依然不以为耻,反而洋洋得意。然而,先生却将一生积蓄,全部投入“迦陵基金”,竭己所能去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两相对比,前者轻如鸿毛,而先生重于泰山。先生不重名利,默默践行义举,成果丰硕。在“迦陵基金”的资助下,研究成果涌现,青年人才辈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先生之谓也!先生泽被后世,人格之伟岸,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先生一生与诗词为伴,风雅万人仰望,情怀千古流芳,义举百世传唱。纵然逝去,却不会离开,将永远活在诗词的世界里,长存于人们的心间。我们坚信,在先生的感召下,会有更多的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内心丰盈,增强文化自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七、精选时评01别叶嘉莹:莲实有心应不死新华社“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把家国情怀、人生况味都融入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叶嘉莹先生,走过百年人生,留下三尺讲台与莲子无数,飘然而去。叶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了国家从离乱到兴盛的沧桑巨变,经历了去国怀乡、中年丧女的流离苦痛。一生如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挺过风雨活得愈发坚韧,也更能品读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之美。她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自况,更显出一位当代士人的俊逸与旷达。“一世多坚、寸心如水”的“弱德”精神,是她一生写照。是什么成就了她?是她一生向往美、追求美、传递美的不变信念。叶先生是美的发掘者与传递者。她拿到了打开中华古典诗词之门的钥匙,流连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探寻美。她一生潜心地研究、动人地吟诵,致力于把中华古典诗词中的美带给更多的人。人生半百,叶嘉莹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国,就是为了在中华古典诗词生长的地方、中国人最多的地方,把她对传统诗词美的感受传递给更多人,从而启迪更多人。因而她九十多岁时,仍旧要颤颤巍巍地站着讲课;百岁病重之际,仍旧要潜心整理自己的讲稿。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带给世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勇毅的文化担当使她超越了“小我”。叶先生所追求与传递的是一种大美。她带领青年一代回望历史深处——那里有李白的故乡明月,也有辛弃疾的灯火阑珊,赤诚、热血、踌躇与孤寂都被深情地埋在诗中,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随时可以回溯的文化故乡。许多人说,从叶嘉莹的诗词与她的课堂中,追寻到了美好的情愫,感受心灵被滋润,拥有了前行的力量与希望。中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叶嘉莹先生用大半生的心力,引领人们走进中华古典诗词的大门,灌溉一片丰富多彩、斑斓共存、诗意盎然的土壤,厚植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莲实有心应不死”。叶嘉莹先生常常漫步的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落了,但只要诗词传到的地方,必将有新的莲花盛开。02别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人民日报叶嘉莹被人们称作是“诗词的女儿”,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弃医从文她志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材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回国教授中国诗词

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此后,叶嘉莹老师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叶嘉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我的莲花总会凋落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尽管生活极度节俭,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00多万元。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03百岁叶嘉莹逝世,诗风词韵永存澎湃新闻11月24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教育家、诗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消息一出,无论是不是古典诗词爱好者,大家都在朋友圈悼念、缅怀这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不仅因为她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更因为她在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中展现出来的崇高人格魅力。“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南开大学在讣告中这样概括她的百岁人生。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她的前半生,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执教。改革开放后,她思乡情切,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曾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至此重踏故土。此后,叶嘉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叶嘉莹曾说,四处颠沛“不是选择,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叶嘉莹的一生,就如一部诗史,岁月沉浮、家国之念、身世飘零,都纤毫见于她的行迹与笔墨、言谈与著述。“只为一件事而来”,叶嘉莹曾如此评价自己。这一件事,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她终生埋首诗词,格律声韵、摛藻绘句,沉郁顿挫、瑰异雄奇,那一个个中国文化的独特密码,被她渐次解开,铺陈出一个包容万有的诗词世界。格外值得铭记的一点是,叶嘉莹不仅是一位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者,她更通过不懈努力,搭建了以诗词为媒、沟通世界的津梁。身飘于东西、声驰于两岸,中国的古典诗词经由她的讲述传播到了全世界,东西方读者由此进入了同一片语境,同沐渊深、典雅的诗风词韵。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可以说,叶嘉莹在努力为传统诗词勾画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坐标。2015年,叶嘉莹定居南开园,此时她已近九十岁高龄。在普及和传播经典的过程中,叶嘉莹也成了一个典范,她本人就如一个古典诗词的化身,身之所履、笔之所及,即带来一片诗意。无数人在著作、采访、纪录片中认识了叶嘉莹,她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诗词研究者之一。她独坐小园,却又以诗词吟咏的温润,带来世道人心的安稳。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留住一个诗心的寄托,带来几许风雅的蕴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所研究的诗词,便如同一片“水月”:方块字罗列的文字符号,玄远深邃、不可捉摸;但点画背后,却是形状万千、亘古长存的精神脉络,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哲思与情感、崇高与深刻。她努力擦拭着这条脉络,使之清晰、致密,将四海古今的华夏儿女紧紧相连。叶嘉莹曾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相信没有人不被这样的热忱所感动。“大先生”已逝,但精神遗泽长存。她讲述的诗词、留下的教益,将会被人们长久铭记;她留下的诗心诗意,也终将熨入日常,萦绕人间。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功业,聚焦于“诗教”复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诗教”是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社会、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诗教”不是让人会写诗、会读诗这么简单,而是后代获得身份认同、提升人格、承继前贤的必经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嘉莹先生帮助一代人找回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我们有那么伟大的传统,一代代前贤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们的孤独、狂放、挣脱、悲悯、爆发与才情,如惊涛拍岸,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传承这一切。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叶嘉莹先生用“诗教”,架设了一条通往永恒的桥。先生虽去,但人类“生于尘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传统必将回归,“诗教”必将复兴。04别了,“诗词的女儿”光明网“我是教诗的。我认为,诗歌能够用它的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喜着紫衣的叶嘉莹曾经常站着讲诗。学生们唤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今天,她走了,享年百岁。叶嘉莹,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1924年生,北京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起,在高校任教。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几十年间,她一直坚守在讲台上,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叶嘉莹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对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叶嘉莹的诗词作品呈现了她曲折坎坷的经历和坚强执着的追求。从整体来看,叶嘉莹的诗词创作,可归结为“羁旅”与“归来”两大主题。她的主要学术著作收录于《迦陵著作集》。这些著作不仅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在观念和方法上也体现出鲜明的示范性。叶嘉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为世人敬仰,数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05叶嘉莹去世:她让现代人重新感受斯文的力量新京报“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没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这是叶嘉莹先生说过的话。走过整整一个世纪,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仙逝了。她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我们该如何记住她?她的路将怎样向前延伸?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功业,聚焦于“诗教”复兴。与当代中文系的教育相比,古代“诗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当代中文系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注重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的学习,所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这被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批评为“貌似的博学”。也因此,当代中文系学生掌握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对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了如指掌,擅长将审美感觉升华为理论分析,却写不好古诗,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审美趣味也不足。“诗教”则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从具体词句、音韵入手,逐级向上,通过对古人创作技巧的反复拆解与模仿,最终实现突破。所以,古代大诗家多有传承,他们的弟子也往往以诗鸣世。“诗教”有缺点,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规范,难普及。好师傅未必出好弟子,好弟子未必遇好师傅,“口传心授”也可能抑制弟子的创造力,使他们很难做颠覆性创新。“五四”以降,“诗教”传统更渐行渐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自强图存才是第一要义。然而,时代在前行,历史使命在改变,今天又有重勘“诗教”的必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诗教”是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社会、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诚然,没有李杜诗篇,何以言盛唐;没有宋词绚烂,我们为何眷恋宋朝;没有窦娥的感天动地,谁会谈到元朝;没有《红楼梦》的奇伟瑰丽,明清又是什么?王国维先生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诗教”不是让人会写诗、会读诗这么简单,而是后代获得身份认同、提升人格、承继前贤的必经之路。或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其中蕴含的“异代同调”的悲凉。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嘉莹先生帮助一代人找回了对中国文化的自尊——我们有那么伟大的传统,一代代前贤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们的孤独、狂放、挣脱、悲悯、爆发与才情,如惊涛拍岸,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背负起这一切。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学中,叶嘉莹先生也创造性地引入了现象学、新批评等当代学术方法,使“诗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台。叶嘉莹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复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偏颇,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现代主义建立在持续的批判之上,却未许诺一个合乎逻辑的终点。因此,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教”,对于突破现代主义困局亦有启迪价值。世界需要祛魅,以使我们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以使我们更感性。理性与感性相加,才是完整的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叶嘉莹先生用“诗教”,架设了一条通往永恒的桥。先生虽去,但人类“生于尘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由此知传统必将回归,“诗教”必将复兴。06《掬水月在手》:月光虽无声,迦陵多妙音文化周刊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交织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诗词、乡愁、家国、命运,在《掬水月在手》的影片中反复闪现……去国离乡的困顿生活,与至亲之间的生离死别……这半世流离,如今那个耄耋之年的叶先生,又是何等心境?很久前,顾随先生欲将叶嘉莹的作品交给报刊发表,曾在课堂上问她有没有笔名或者别号,叶嘉莹说没有,先生要她想一个,她便想起佛经上提到的一个鸟名——迦陵,发音并与“嘉莹”相近,遂以为号。“迦陵”,系音译“迦陵频伽”的简称。相传,山谷旷野,凉月满天,其中多有迦陵频伽。月光虽无声,迦陵多妙音。经历过那些如斯苦难之后,叶嘉莹先生自创了一词:弱德之美。她自己翻译的英文是:TheBeautyofPassiveVirtue。她说:弱德,并非弱者,弱者只能逆来顺受,受人驱使、受人碾压。而弱德是一种坚持,一种持守,在面对强大的压力下,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坚守自我,虽负担承受这压力但仍能有所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一种品德。这或许,就是她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吧。而《掬水月在手》的真正意义,不就是从一个诗意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美!07在时代的罅隙辗转,在诗词的国度疗愈荔枝新闻百岁人生,堪称传奇。叶先生一生的所学所著所为,成就卓著,早有公论。在南开大学的讣告中,这样概括道:“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这一结论堪称公允。然而,抛开事业上的成就不谈,如果我们把她放回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很多的感慨。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为伴,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这样的人物应该是花前月下、低吟浅唱,悠游自在地度过一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她的人生称得上颠沛流离,命运多舛。叶嘉莹出生于书香门第,但随着战火四起,一家人四处离散,在读中学的时候,母亲就早逝,父亲又杳无音讯,乱世之中,她只能跟随伯父伯母生活。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从家乡北平来到南京,又跟随丈夫从南京逃往上海,不久再次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然而,一再漂泊也并没有找到“乐土”,反而是打击一个接一个到来,小家庭在台湾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很快被捕入狱,叶嘉莹也频频接受盘问,并失去工作,困窘到只能带着女儿睡在丈夫姐姐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打骂妻子,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国家动荡,社会乱离,家庭不幸,如果我们代入叶嘉莹的人生,会发现她承受的苦难如此之深重。或许,这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宿命。不久前去世的华裔女作家聂华苓,与叶嘉莹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同样从大陆至台湾,由台湾而美国,同样的婚姻不幸,只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