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97年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的祖国怀抱。这一刻,()。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微弱。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不畏风高浪急,不惧。“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分别已久逐步滋润山高水险B.分别已久逐渐滋养山高水长C.暌违已久逐步滋养山高水长D.暌违已久逐渐滋润山高水险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数中国人也将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B.无数中国人也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C.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D.也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B.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香港与内地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C.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D.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礼敬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经历苦难与辉煌的集体记忆。()。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人民精神和力量的浓缩和升华,是对历史进程最的标记,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铭刻着人们共同的美好记忆。上古时期的先人们,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孕育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中国人民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令世人的灿烂文化,其不辞辛苦地劳作和精湛技艺使中国人成为享誉世界的“英雄”;中国人民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守望相助、携手并进,凝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团结之力和不畏强暴、敢于与一切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为民族精神注入了“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英雄表现为无数具体的个体,但是诞生英雄的土壤却是一个民族整体的、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晶。可以说,礼敬英雄就是敬重和爱惜自己身上流淌的民族血脉,守护民族的根与魂;礼敬英雄就是弘扬和忠实传承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造就民族新的辉煌。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书写历史的是人民,真正的英雄是人民B.我们的历史是由英雄的人民来书写的C.人民书写历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D.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浓墨涂抹筚路蓝缕瞩目魄力B.浓墨涂抹栉风沐雨侧目气概C.浓墨重彩筚路蓝缕瞩目气概D.浓墨重彩栉风沐雨侧目魄力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A.礼敬英雄就是忠实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铸就民族新的辉煌。B.礼敬英雄就是铸就民族新的辉煌,忠实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C.礼敬英雄就是忠实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造就民族新的辉煌。D.礼敬英雄就是造就民族新的辉煌,忠实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函养的民族气节。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学家期待夏朝文字的出现,但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甲骨文是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环境下,可能早已。同样,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也是。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这似乎是商代晚期礼制构建和等级区分的一系列新尝试之一,可视为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变革现象,而非传承有序的制度或传统。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我们不应以小概率的文字、王陵、都城的性质确定与否,来无视大概率的社会历史发展变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可望而不可即淹没憧憬强人所难B.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憧憬强词夺理C.可遇而不可求湮没期待强人所难D.可望而不可即湮没期待强词夺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低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B.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C.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高的标志,是新出现的殷墟社会现象。D.在现有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B.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大概率事件C.大概率事件的是,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的存在D.在部族社会之后,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被周代人称为“夏”的历史阶段,是小概率事件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仁慧汪曾祺仁慧是观音庵的当家尼姑。观音庵是一座不大的庵。当初建庵的时候,我的祖母曾经捐助过一笔钱,这个庵有点像我们家的家庵。我还是这个庵的寄名徒弟。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是个能干人。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儿。祖母收了咸菜,道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来百十块钱。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而且把庵里的全部亮槅都打开,说:“干嘛弄得这样暗无天日!”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们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饺子。香蕈(即冬菇)汤,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在正殿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全部盛妆而来,长裙曳地。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她们吃了之后,把仁慧叫来,问:“这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鲜?没有放虾籽么?”仁慧忙答:“不能不能,怎能放虾籽呢?就是香蕈!——黄豆芽吊的汤。”观音庵的素斋于是出了名。于是就有人来找仁慧商量,请她办几桌素席。仁慧说可以。但要二天前预订。因为竹荪、玉兰片、猴头、都要事先发好。来赴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于木瓜酒、狶莶酒这样的淡酒,不预备烧酒。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斋的人多,收入的香钱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乐助”的钱柜里的香钱,一个月一结,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给大家的。至少,办斋的日子她们也能吃点有滋味的东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这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对经卷、唱腔、仪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在正殿上摆开桌子凳子唱诵。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二师父在观音庵当家的时日里,由于她个人性情的原因,使得观音庵香火冷清,一片萧条景象。B.因为二师父无所作为,所以仁慧当家之后想尽各种办法恢复观音庵的生机,以显示自己聪明能干。C.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凭借热情心细手巧,拉近了与施主的关系,这是恢复观音庵生机的基础。D.观音庵举行盛典时,仁慧特意设了四桌素筵,目的是让她做的素斋闻名,让施主有事时请她做素斋。E.保守的二师父不能容忍仁慧学习放焰口,她认为仁慧应该守本分,不应该学习原本属于男人的技能。2.小说三次写到仁慧的手艺,一次写四色咸菜,两次写素斋和香蕈饺子,每次的用意各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作者说“仁慧是个能干人”,她的“能干”有哪些具体表现?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2.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6、(1)____________,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韩愈《师说》)(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7)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摘编自《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材料二: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户。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材料三: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B.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C.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2.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C.进人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D.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4.材料三对于“尊体”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尊体“两个层面”的理解。8、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熹编考增损,历代沿袭。明代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律令,还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民众喜闻乐见。清代沿用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到教化。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自《吕氏乡约》以来,它就主要是民间性的,是村民共同约定的规范,它虽然也不乏惩罚务款,但重主要是“德治”规范,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明清时的讲读制度,也都诉诸道德教化,过内化的道德影响众人,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使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小农经济、儒家伦理及宗族影响力,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乡村治,则国家安。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乡规民约“全覆盖”。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一些村庄,乡规民约流于形式,或仅用于宣传。有村民反映,乡规民约也就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摆设,村里有些矛盾或纠纷,还是靠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解决。乡规民约与乡村治理缺乏有机连接,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无关,这些导致它不被重视,治理实效缺失。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传统乡规民约的人民性、乡土性,以及民间自治道德与法文化氛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运用民主方式,要体现村民意愿。只要民主参与制定的乡规民约不违背国家法律,就应该受到鼓励。在乡村治理中,基层党支部可以先形成建议,由“村两委”形成乡规民约初稿,然后会开征集意见,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进行修改,再经过党群议事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审议通过。乡规民约对于村民而言,无疑是“准法律”,其制定者需要做的,可能恰恰是找到并总结潜藏于乡村生活的“既存的法律”,不能完全脱离乡土习俗,不能违背人情习惯。作为一种自治性规范,乡规民约也可以说是村落的“习惯法”。乡村社会,真正的法律应该是长久沿袭生成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良善民俗。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摘编自韩伟《乡规民约如何重获新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乡规民约能够有助于中国的乡村治理,也得益于后世对乡约讲读制度的沿袭。B.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能否得到继承,直接影响其在乡村治理中实际效能的发挥。C.乡规民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需要,民主方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D.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地位、作用和建设,探索使它重获生机的办法,有现实针对性。B.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发展变化,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C.文中使用“准法律”一词,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乡规民约的重要性、乡土性和自治性。D.文章从民间性和德治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乡规民约在乡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规民约作为民间自治法律,多能体现村民意愿,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B.传统乡规民约诉诸道德教化,具有人民性、乡土性,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C.乡规民约来源于长久沿袭的良善民俗习惯,自律性与制约性相统一才更能发挥实效。D.随着小农经济及宗法制的解体和儒家伦理的式微,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9、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这两幅画我换着挂,过一阵子换一换,挂这幅时便把那幅放在后边。“文革”时却被“革命小将们”一起扔到院子,扯烂烧掉。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为了重温那两幅失不再来的画吗?绝不仅仅如此。我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据说这后园本无外墙,由于溪谷就在跟前,每有大雨,溪水迅猛,常常涌至屋前,故而修筑一道围墙,很矮,只为防水,不叫它妨碍视线。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⑤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上,大千先生一任,稍加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大千先生的母亲曾嘱咐他,不要抬头望月,大千先生便常借这水池中的月影来观月赏月,故取名影娥池。娥,乃姣好的嫦娥。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辄必背部酸疼,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院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矮矮的围墙不去截断自然,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那么房子里边呢?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里里外外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没一根是镶玉包金、安装龙头豹首的名牌拐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其画作堪比洛阳纸贵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那个了无人迹的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毗邻,意思是“相邻”,“毗”字读音为bǐB.暮霭,意思是“傍晚的云雾”,“霭”字读音为ǎiC.蜿蜒,意思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此处可换为“逶迤”D.泄露,与“泄密”,“泄”字意思相同,且都不可写作“泻”2.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②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③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④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⑤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A.①⑤③②④ B.②①④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⑤①③②④3.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营造性灵修饰B.营造天然修整C.建造天然修饰D.建造性灵修整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摩耶精舍环境优美,外观朴素平常、野趣十足,自外而内弥散着儒雅自然之气,处处映射出主人朴雅散淡的情致。B.第②段“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一个“驻”字反映出大千先生画作的美感令作者刻骨铭心,作者失去画作后心怀遗憾。C.作者从张大千先生画室中的照片上,悟出了先生画作取法自然的“天机”,认识到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灵动、自然、鲜活的特点。D.从全文看,作者对摩耶精舍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崇备至,因而满怀着渴慕、敬仰之情去“拜谒摩耶精舍”。E.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而不失生动,朴素而不失雅致,与文中描写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人物风神相得益彰,可谓文质兼美。5.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作者为什么说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7.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根据上下文解说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宪,字允中,晋阳人,世以军功为牙校。宪始童丱(guàn),喜儒学,励志横经,不舍昼夜。太原地雄边服,人多尚武,耻于学业,惟宪与里人药纵之精力游学,弱冠尽通诸经,尤精《左传》。尝袖行所业,谒判官李袭吉,一见欣叹。既辞,谓宪曰:“子勉之,将来必成佳器。”石州刺史杨守业喜聚书,以家书示之,闻见日博。庄宗为行军司马,广延髦俊,素知宪名,令朱守殷赍书币延之。岁余释褐交城令,秩满,庄宗嗣世,补太原府司录参军。十二年,庄宗平河朔,念籓邸之旧,征赴行台。十三年,授监察,赐绯,署魏博推官,自是恒簪笔扈从。从讨张文礼,镇州平,授魏、博、镇、冀十郡观察判官,改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权镇州留事。庄宗即位,宪学识优深,尤精吏道,剖析听断,人不敢欺。初,庄宗行即位之礼,卜鞠场吉,因筑坛于其间,至是诏毁之。宪奏曰;“即位坛是陛下祭接天神受命之所,自风燥雨濡之外,不可辄毁,亦不可修。魏繁阳之坛,汉汜水之坛,到今犹有兆象。存而不毁,古之道也。”即命治之于宫西。数日,未成。会宪以公事获谪,阁门待罪,上怒,戒有司速治行宫之庭,碍事者毕去,竟毁即位坛。宪私谓郭崇韬曰;“不祥之甚,忽其本也。”四年二月,赵在礼入魏州。时宪家属在魏,关东俶扰,在礼善待其家,遣人赍书至太原诱宪。宪斩其使,书不发函而奏。既而明宗为兵众所劫,诸军离散,地远不知事实,或谓宪曰:“蜀军未至,洛阳窘急,总管又失兵权,制在诸军之手,又闻河朔推戴,事若实然,或可济否?”宪曰:“治乱之机,间不容发,以愚所断,事未可知。愚闻药纵之言,总管德量仁厚,素得士心,余勿多言,志此而已。”四月五日,李存渥自洛阳至,口传庄宗命,并无书诏,惟云天子授以只箭,传之为信。众心惑之,时事莫测。左右献画曰:“存渥所乘马已戢其饰复召人谋事必行阴祸因欲据城宁我负人宜早为之所但戮吕郑二宦且系存渥徐观其变事万全矣。”宪良久曰:“吾本书生,无军功而致身及此,一旦自布衣而纡金紫,向来仕宦非出他门,此画非吾心也。事苟不济,以身徇义。”翌日,符彦超诛吕、郑,军城大乱,燔剽达曙。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既而有司纠其委城之罪,四月二十四日,赐死于晋阳之千佛院。明宗郊礼大赦,有司请昭雪,从之。(选自《旧五代史·张宪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存渥所乘马/已戢其饰/复召人谋事/必行阴祸/因欲据城/宁我负人宜早/为之所/但戮吕郑二宦/且系存渥/徐观其变/事万全矣B.存渥所乘马/已戢其饰/复召人谋事/必行阴祸/因欲据城/宁我负人/宜早为之所/但戮吕郑二宦/且系存渥/徐观其变/事万全矣C.存渥所乘/马已戢其饰/复召人谋/事必行阴祸/因欲据城/宁我负人/宜早为之所/但戮吕郑二宦/且系存渥/徐观其变/事万全矣D.存渥所乘/马已戢其饰/复召人谋事/必行阴祸/因欲据城/宁我负人/宜早为之所/但戮吕郑二宦/且系存渥/徐观其变/事万全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丱(guàn),指童子。丱,丱角,儿童发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蛮夷童丱,犹能以学成忠。”B.簪笔扈从,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C.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空间上指北方,在时间上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日是农历每月三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宪聪敏好学,在学问上有造诣。太原地势雄险偏僻,当地的人多尚武力,耻于读书,而张宪却精通《左传》,并得到了判官李袭吉的称赞。B.张宪性格耿直。庄宗下令拆毁即位坛,他引经据典,陈述即位坛是接天神受命之所,因此遭到贬谪,在阁门待罪。C.张宪忠心耿耿。赵在礼想通过善待张宪家人来引诱张宪投降,但张宪不为所屈,斩了来使并将未打开的信件上奏朝廷。D.张宪感念君恩。左右献策要求杀掉吕、郑两个宦官,并且拘留李存渥,张宪被迫同意,决定若不能成功,便以身殉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多尚武,耻于学业,惟宪与里人药纵之精力游学,弱冠尽通诸经,尤精《左传》。(2)庄宗为行军司马,广延髦俊,素知宪名,令朱守殷赍书币延之。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惠帝即位,杨骏辅政。时司隶荀恺从兄丧,自表赴哀,诏听之而未下,恺乃造骏。咸因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方在信宿(两宿),圣恩矜悯,听使临丧。诏未下而便以行造,急谄媚之敬,无友于之情。宜加显贬,以隆风教。”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下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居无何,骏诛。咸转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咸再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顷之,起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咸前后固辞,不听,敕使者就拜,咸复送还印绶。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咸又上表曰:“臣既驽弱,不胜重任。加在哀疚,假息日阕,陛下过意,授非所堪。披露丹款,归穷上闻,谬诏既往,终然无改。”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竞。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诏曰:“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谥曰贞。(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下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B.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下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C.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下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D.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下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洗马,古代官名,是太子的侍从官。因在太子出行时作前导,故又称为“太子洗马”。B.从兄,也称堂兄,是叔、伯之子中年纪长于自己的人。也泛指同族中同辈的男性。C.印绶,印信和系印的绶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它也用来借指官爵。D.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在汉代以右为上,所以称豪门大族为豪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咸注重孝道,尊重孝顺继母。傅咸出朝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他前往,于是傅咸上表请求免职,在家侍奉继母;继母去世后,又离职为她守丧。B.傅咸耿直狷介,痛恨势利小人。傅咸认为荀恺在诏书还没下达时就去辞行,拜访要人,急于表现谄媚逢迎的恭敬,就上书要求对他从重贬黜,以弘扬教化。C.傅咸恪守礼制,拒不接受诏命。因继母去世离职,不久,傅咸被起用为议郎,长兼司隶校尉,他前后多次推辞,都未获准,就派人去拜见皇上,并归还印绶。D.傅咸不畏豪强,弹劾豪右重臣。豪强大族扰乱朝野,他上奏罢免许多高官,京城肃然;他认为王戎没有尽职使风俗淳朴,李重、李义也没能匡正,一并弹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2)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情商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情商培训班十分火爆,引发人们关注。有人认为,情商培训班火爆表明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不仅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人认为,培养情商的真正课堂是家庭,是社会而非一周去一两次的培训班。还有人认为,少年儿童情商教育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靠速成难以奏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1、1.D2.C3.D【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暌违已久”,别离很久,义同“分别已久”,用“暌违已久”较符合宏大庄重的语境。“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歌声微弱是自然而然的变化,因此用“逐渐”合适。“滋润”,浸润,使湿润;“滋养”指供给养分。“滋润”与宾语“心田”搭配更合适。“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据文意,不惧的是“山高水险”。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前文强调香港回归的时间与事实,括号里的内容承接前文,以“这一刻”为陈述对象,据此排除AB;“中国人的”修饰“个体记忆”而非“民族历史”,且前句强调香港回归是“民族历史”的大事,后句“也”强调“个人记忆”与之并行,排除D。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血浓似水、情重似山”不合逻辑,应为“血浓于水、情重于山”;二是“内地与香港”语序不正确,文段表述主体是“香港”,“香港”应放在“与内地”前面;三是定状错位,“牢不可破”是“命运共同体”的定语。故选D。2、1.D2.C3.A【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括号前说“礼敬英雄”是“集体记忆”,这样括号内以与“集体记忆”相关的“历史”来开头,衔接最为连贯,以“英雄”收尾又与后句衔接紧密故选D。2.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形容着力描写。“浓墨涂抹”指用浓重的墨汁来描画,侧重于部分的渲染,形容突出重点。这里说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对历史进程着墨最多的标记,而不是侧重于部分的渲染,故选“浓墨重彩”。据此排除A选项和B选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指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这里侧重于指上古时期的先人们创业的艰苦,而不是说其奔波劳碌,故选“筚路蓝缕”。据此排除D选项。“瞩目”指注目。“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看眼晴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这里说的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灿烂文化令世人关注,而不是让世人畏惧而又愤恨,故选“瞩目”。“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气概”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这里说的是中国人民凝聚了不畏强暴、敢于与一切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态度、气势,而不是说某个人处置事情的作风,故选“气概”。据此C选项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再“铸就民族新的辉煌”。C项,“造就”与“辉煌”搭配不当,应改为“铸就”。D项,语序不当,应是先“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节”,再“铸就民族新的辉煌”。“造就”与“辉煌”搭配不当,应改为“铸就”。故选A。【点睛】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3、1.C2.D3.B【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因机缘而得,无法强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第一空,语境中的“甲骨文”的出土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是靠机缘而得,故应选择“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第二空,语境指夏时期的文字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可能早已被历史所湮灭,故选“湮没”;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期待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主导是他人想的;是为理想的事物或境界所吸引而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对象多是美好的尚未实现的事物或境界,是书面用语。第三空,应该选择“期待”。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强词夺理:把没理硬说成有理。第四空,根据语境,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是指具体的事件,故应该选择“强人所难”。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C项,搭配不当,“区分”与“社会等级高”不搭配;语序不当,“新出现的”应移到“殷墟”后面。故选D。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部族、商王朝、周代与上文“社会发展的阶段”衔接紧密,“是大概率事件”与下文“我们不应以小概率……”衔接紧密;“是小概率事件”与后文内容“无视大概率的社会历史发展变革”不符。故选B。【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4、1.CE2.①四色咸菜非常好吃,仁慧把咸菜送到施主家,既让施主家人品尝到了美味,也感受到仁慧的善良、热心与心灵手巧,密切了观音庵与各位施主的关系,这是观音庵恢复生机的基础。②祖母过散生日时,仁慧为我们做好吃的香蕈饺子,这是祖母喜欢去观音庵的缘由,表明观音庵已经富有生机,香火兴旺。③仁慧请赞助施主参与盛典时,做了四桌素筵,让各位施主对香蕈饺子留下难忘的记忆,表明观音庵已经得到了众多施主的认可,已经变得气象幸福,生机蓬勃。3.①做当家后,对施主家走动很勤,不仅拉近了与各位施主的距离,还为观音庵换来了些许钱财。②把观音庵修缮一新,改变了原来的败落景象,吸引各位施主前来。③心灵手巧,会做好吃的素斋,特别是香蕈饺子。④能组织规模较大的盛典,让各项活动进行得井井有条。⑤可以操心为施主们办素斋。⑥学会了放焰口。【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二师父在观音庵当家的时日里,由于她个人性情的原因”说法不当,从原文第2、3、4段的叙述“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是个能干人”,可知原因主要是“无用”,不能干。B项,“因为二师父无所作为,所以仁慧当家之后想尽各种办法恢复观音庵的生机,以显示自己聪明能干”分析错误,原因和结果推断都有误,任慧想尽办法做事是她的性格能力所致,也并非为了显示聪明能干。D项,“目的是让她做的素斋闻名,让施主有事时请她做素斋”对仁慧设四桌素筵目的的表述错误,应该是带有感恩性质。故选CE。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小说写四色咸菜是在介绍仁慧刚接管观音庵时写的,从原文第5段“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可知仁慧用四色咸菜密切了观音庵与各位施主的关系,从“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儿。祖母收了咸菜,道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和第6段“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来百十块钱”可知四色咸菜非常好吃,仁慧把咸菜送到施主家,既让施主家人品尝到了美味,也感受到仁慧的善良、热心与心灵手巧,这是观音庵恢复生机的基础;作者在文章第8段介绍祖母喜欢去观音庵了,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祖母过散生日时,仁慧为我们做好吃的香蕈饺子,表明观音庵已经富有生机,香火兴旺;文章在第9段介绍仁慧请赞助施主参与盛典时,做了四桌素筵,让各位施主对香蕈饺子留下难忘的记忆,表明观音庵已经得到了众多施主的认可,已经变得气象幸福,生机蓬勃。3.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解答本题要注意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本文仁慧的“能干”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从第5段“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以及每到年下,仁慧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施主家送去,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仁慧做当家后,对施主家走动很勤,从原文“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来百十块钱”可知仁慧不仅拉近了与各位施主的距离,还为观音庵换来了些许钱财。二、从原文第7段的描写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把观音庵修缮一新,改变了原来的败落景象,吸引各位施主前来。三、从第8段“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饺子”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心灵手巧,会做好吃的素斋,特别是香蕈饺子。从第9段“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在正殿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全部盛妆而来,长裙曳地。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能组织规模较大的盛典,让各项活动进行得井井有条。五,通过11段“于是就有人来找仁慧商量,请她办几桌素席。……不预备烧酒”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可以操心为施主们办素斋。六,从原文13段仁慧学放焰口的描写可知仁慧的能干表现在学会了放焰口。【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5、1.C2.①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②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点睛】诗歌常见的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6、今夜鄜州月巴山夜雨涨秋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官盛则近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金就砺则利二十四桥明月夜【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直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鄜”“涨”“离合”“缺”“谀”“阙”“砺”“明”。【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B2.D3.C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述。②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既有北宋前期词风与尊体词风的对比,又有苏、李尊体的对比。5.①尊体的“两个层面”指的是苏轼的“自成一家”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词论,它们分别是意义层面的尊体和艺术层面的尊体,二者相反相成;②苏轼突破词的传统,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自成一家;③李清照主要从词的体性入手,强调艺术的加工,维护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别是一家。【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B项,“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1段“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可知“内美”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文章中提到马里扬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不是宋词研究中需要这样做。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本题D项,“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三第2段中“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可知,原文中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故选D。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述角度及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选项的内容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C项,“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错误,关于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材料一第1段称其“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而选项将“提供了珍贵的尝试”改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不符合文意。故选C。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本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和论据,然后分析论证方法,一般说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最后再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有:“层层深入”式;正反论证”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材料三第1段提出“尊体”的概念,接下来两段分别论述了“自是一家"和“别是一家”的不同特点,最后总结两种尊体在两种层面相反相成,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可得出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述;材料中对比论述了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与苏轼的词风;对比论述了苏轼、李清照的词风。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尊体”一词,从材料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可得出定位问题来源于材料三,材料三第1段提出了“尊体”的概念,后面三段主要从苏轼和李清照的角度对尊体的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从“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可知尊体的“两个层面”指的是苏轼的“自成一家”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词论,它们分别是意义层面的尊体和艺术层面的尊体,二者相反相成;然后考生从材料三第1段“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总结出苏轼突破词的传统,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自成一家;从材料三第3段“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总结出李清照主要从词的体性入手,强调艺术的加工,维护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别是一家。8、1.D2.B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D项,“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选项叙述将原文内容颠倒,原文意思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所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故选D。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可见,以一些村庄为例子,是想论述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中存在的问题。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误。乡规民约不属于社会法治。B项,“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错误,原文写“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并没有说一定能发扬光大,只是提到有重获生机的可能。D项,“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错误。根据“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可见不需要彻底变革,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故选C。【点睛】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9、1.A2.C3.B4.BD5.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张大千对绘画的挚爱,对艺术执著、不懈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丰富了张大千(鄙弃世俗物欲、追求纯粹高雅艺术)的形象,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大千先生的深刻影响,隐含了作者对张大千先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仍能坚守对艺术纯粹的追求,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深化了文章内涵。6.①摩耶精舍自然朴素(充满野趣),富有天地生气(与天地融为一体、与自然贯通);②在这里大千先生“一任性情”,身心得以放松,吸纳天地之气,视野与胸襟开阔;③它使张大千先生的绘画灵动、鲜活、自然(充满了情致和美感),涵养了大千先生鄙弃世俗物欲、追求纯粹高雅艺术的情趣。7.第一问:凡“我”眼见的自然美景,使“我”享有心灵或精神愉悦(自由、轻松)(拥有开阔的视野与襟怀),(或收获艺术创作的情致与美感)。第二问:我认为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游览泰山感受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时,内心不觉与泰山融为一体,认为我所见到的泰山壮丽的气势都是我心灵的一部分,随后画到了画中,又把这气魄带到了生活中,开阔的心境成为了我心灵的一部分。我领悟了“凡我眼见,皆我所有”这句话,一个人是可以把自己的所见奇景带到作品中,同时也可以把景色带来的感受融入到心灵中,使心境开阔,受益终身【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龙果栽培技术》课件
-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研究生前沿讲座》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人事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职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职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员管理篇十篇
- (高频选择题60题)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版)
- 阿拉斯加犬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GB 3452.1-1992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及公差
- 保洁人员院感培训完整版课件
- 基于PLC的燃油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 DB13T 2974-2019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资费评估指南
- 春节期间施工现场安全方案
-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3-2017
- 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量搬迁升级改造项目
- 医院关于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
- 【施工方案】空调百叶施工方案
- ppt模板热烈欢迎领导莅临指导模板课件(15页PPT)
- 领域驱动设计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