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3)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安徽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主要是各类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包括《诗经》等重要作品。B.近年来,国际安防及反恐形势日益严峻,地区性的暴力恐怖事件频发。袭击地点也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边境城市向内地城市发展的趋势。C.《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网民每天手机阅读1~3小时。使用阅读器的多数网民每天阅读时长超过3小时。D.许多家长为孩子掏钱买“聪明药”,这种药长期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为杜绝这种现象不再发生,除家长提高警惕外,社会的责任也不容回避。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1.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包含源远流长表明B.浑然天成包含博大精深标明C.一脉相承蕴含博大精深标明D.浑然天成蕴含源远流长表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C.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B.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C.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D.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__________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居①苏轼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②。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③。(注)①这首诗写于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寄居在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在友人相助下构筑新居。②永:深。③二顷:即二顷田,诗中指供温饱的田产。1.这首诗的前八句写出了“新居”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3)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5)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7)予谓菊,_____。(周敦颐《爱莲说》)(8)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楼道里的关门声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妻子沉默一会儿,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妻子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竞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是!噢,不、不……”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没——没有!”“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方法进行刻画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B.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故事的起因。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C.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讲述了作者和妻子遇到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自然质朴。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的和谐举动为我们揭示出本文主题:偏见会让人犯错,我们要客观看待事情,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2.本文中“我”对关门声的反应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试简要分析。3.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孩子?请谈谈你的看法。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月的乌镇禾源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柳条儿轻摆,柳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看着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光照千秋。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⑤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壁。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十足江南味的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⑥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缘。这次到乌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我留下美好的记忆。⑦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就在这时,一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醒,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AA制中分别。⑧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文章有删改)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2.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3.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9、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11、环翠亭记[明]宋濂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②偾:毁坏③爬梳:梳理、整治。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4.翻译下面的句子(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6种色彩。总之,你拥有的工具与创造力之间,根本毫不相干。花俏的工具,只是让二流角色多一根藏身的柱子罢了。这些人藏在柱子后头,但柱子帮不了忙,只会碍事。柱子愈大,心理上对它的依赖愈深,就会造成愈大的阻碍。

参考答案1、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半卷红旗临易水风掣红旗冻不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锱”“临”“掣”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2、C【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句式杂糅,把“的内容”去掉。B项,成分残缺,在“由小城市……”之前加“有”;D项,双重否定失当,不合逻辑,把“不再”去掉。故选C。【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3、1.D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浑然天成”形容自然形成的整体,无需人工加工。“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第一处语境强调的是葫芦外形自然形成,柔和圆润、线条流畅。故选“浑然天成”更合适;“包含”指里面含有,一般用在比较具体的事物上。“蕴含”强调内在具有某种特性,一般用在比较抽象的概念上。第二处语境强调葫芦有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寓意,属于抽象的概念,故选“蕴含”更合适;“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的广博高深,第三处语境强调历史悠久,故选“源远流长”更合适;“表明”是表示清楚的意思。“标明”是做记号使人知道,最后一处语境强调根据历史文献可以清楚知道,再联系后文,应选“表明”更合适。故选D。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首先这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葫芦”,故排除A、B,从上文看,应为“凝结”,而不是“代表”,故排除C。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的这句话有两处语病,一是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故“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排除A: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排除C:D选项虽没有语病,但改变了句子的原意。故选B。4、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桑、愧、盈、喧豗、藉、既。5、1.环境清幽,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地处偏僻。2.①通过“风雨凉”“菊发新颖”,表达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新居的满足之情;②“数朝风雨凉”,又暗指遭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③“菊”又表达诗人对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的追求;④“何必谋二顷”表达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①环境清幽:作者选取“北林”“竹树”“疏影”“短篱”这些意象,写出了新居在竹树旁,有矮矮的篱笆环绕,环境清幽静好。②设施简陋:“结茅”指编茅为屋,由此可知新居之简陋。③空间狭小:“短篱寻丈间”一句,用“寻丈”表达新居空间之小。④地处偏僻:“翳翳村巷永”指新居在村巷深处,说明新居地处偏僻。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诗歌的前四句,写新居的环境与诗人的感受,这两句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与作者人格的高洁;中间四句写出诗人建筑新居的原因,写出了新居的狭小与陋劣;第八句继续写环境的幽深,暗写自己不随流俗、不与外界相处的境地;最后四句写新居生活之乐,暗示自己将如陶渊明一样:委身大化,不喜不忧。其中“风雨凉”是说时令已是初秋,几场风雨过后,天气转凉,但是作者并没有悲秋之意,却说“菊发新颖”,作者憧憬天气转凉之后,园圃中的菊花开始抽条长叶,不多久就能绽出花朵,表达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新居的满足之情;“数朝风雨凉”,又暗指遭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自古以来,“菊”就是高洁的象征,陶渊明之后,“菊”又有隐逸者的代称,作者用“菊发新颖”表达自己对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的追求;“何必谋二顷”意思是不必再由别的粮田的追求,作者用“何必”一词,表达了自己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情怀。【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译文:当朝阳初升,便可看到阳光透过竹枝树干投下的光影。我居住在不高的篱笆之中的新居,感到其乐无穷。过去居住的官舍也不是好房子,但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也不让苏轼居住。

住在这新居,环境幽深。

时令已是初秋,几场风雨过后,天气转凉。园圃中的菊花开始抽条长叶,不多久,就会绽出花朵。

有此菊花,可消遣啦,更可藉此消磨时光,不必再由别的粮田的追求啦。6、一水中分白鹭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宵酒醒何处断桥头卖鱼人散何当共剪西窗烛逸豫可以亡身花之隐逸者也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白鹭洲,宵,逸豫,隐逸,致。7、1.B2.(1)讨厌关门声。每天都被关门声震醒,刚开始尚能忍受,后来忍无可忍,想去警告,却被妻子阻拦。(2)习惯关门声。后来火气基本消了,每天听完那“咣”的声音便会很快睡去。(3)惦记关门声。后来听不到关门声竟然失眠。(4)理解关门声。孩子解释以前重重关门是特意让妈妈听见,放心睡觉。“我”理解了孩子。3.第一种:主人公是“我”。原因:①“我”是故事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我”情感的变化展开。②“我”对孩子关门声的态度由讨厌到理解,表现出小说的主旨: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和关爱。③“我”善良、有同情心,小说通过“我”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第二种:主人公是孩子。原因:①孩子虽然笔墨不多,但文章是通过他的关门声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小说中的孩子孝顺父母、体谅邻居,表现出人性的真善美,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谅的主题。③小说塑造孩子形象,意在呼唤人们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没有外貌描写。C项,“作者和妻子遇到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错误。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文情节简单,并没有跌宕起伏。D项,“偏见会让人犯错,我们要客观看待事情,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错误。本文主旨是: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中‘我’对关门声的反应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试简要分析”,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结合“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分析,讨厌关门声。结合“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分析,习惯关门声。结合“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分析,惦记关门声。结合“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分析,理解关门声。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孩子?请谈谈你的看法”,需要明确主人公,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主人公是“我”。结合第二题“我”对关门声的反应变化过程分析,故事情节围绕“我”情感的变化展开。我由讨厌关门声,到习惯关门声,再到惦记关门声,最后理解关门声,表现出小说的主旨,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和关爱。主人公是孩子。文章是通过他的关门声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的泪水有着复杂的感情:作者明白了之前孩子关门声音太大是为了告诉母亲自己回来了,让母亲开心,放心睡觉的。作者因孩子的细心懂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是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流下了惭愧的泪水你,更有因孩子经历丧母之痛流下了同情伤痛的泪水。小说中的孩子孝顺父母、体谅邻居,表现出人性的真善美。呼唤人们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8、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春芽”“水街”“老屋”比拟成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乌镇春天中柳条、水街、老屋等焕然一新及迷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2.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刻画了富有神韵的江南采莲少女形象,从而衬托出小女生们的生动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思古之情,增强了乌镇的古典意蕴,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答满4点即可)3.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作者首先写自己家乡三月的景色,引出自己对乌镇的向往之情,并指出乌镇是江南的名篇,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对乌镇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表现乌镇的温馨与可爱;接着写乌镇的房屋建筑,以此表现乌镇人的平易与自然;再通过茅盾故居的介绍和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乌镇的沉稳和灵动;最后通过美丽的邂逅表现了乌镇的浪漫与美好,最后抒发了自己对乌镇的不舍与留恋。作者抓住乌镇景物的特征,把写景叙事与抒情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达了对乌镇的喜爱之情。4.本文通过对乌镇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描写,赞美了生活的美好,阐明了“敬畏天地”“天机地福同等享受”及“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及“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的道理,启发我们要保持一颗纯洁浪漫的心,对他人友好善良,更要理解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这里限定了角度,即“修辞”,然后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描写的对象是谁,使用哪些手法,有何效果。“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有“柳条”“水街”“老屋”,这些都是物,但作者使用“醒来”“摇醒”“唤醒”“回味”“梦呓”“复述”等人类具有的动作情态来形容它们,这显然是使用拟人的修辞;“醒来”表现出生机,而“刚醒来”“梦呓”等又展现出景象的迷蒙,而这些景都属于乌镇,表达作者对乌镇的喜爱。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到引用的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再看前后语境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引用的诗歌与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结合散文引用诗句的常见作用入手分析。引用的诗句是“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采莲的少女,前两句借助“菱叶”“荷花”对女子形成烘托,后两句借助女子的神态、动作来刻画女子的多情;再看前后语境所写的内容,如前面写到“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由此可知,此处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衬托出这些小女生们的生动形象,下文说“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歌就起到引发读者思古幽情的作用,而且让乌镇更有古典意蕴,让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概括作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文本的内容,看文章是如何来写三月的乌镇。如第一段先说“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这是写自己三月的故乡的情形,借此引出对“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的猜想,进一步引出“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兴趣。第四段“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这是介绍乌镇的建筑,展现的是乌镇人的平易自然。第五段写到茅盾的故居,“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展现的是乌镇的沉稳,接着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展现的是乌镇的灵动。第六段和第七段是写乌镇的邂逅,“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展现的是乌镇的浪漫和美好。最后一段“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展现对乌镇的不舍和留恋。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有描写,有记叙,还有议论和抒情,借助这些内容表达对乌镇的喜爱。4.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然后要分析文本写了什么内容,如何来写,融入什么情感,还可以到文中圈出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来看,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乌镇,既写了乌镇的自然景色,如第二、三段,也写了乌镇的人文景色,如四、五、六、七,表达对乌镇的喜爱,赞美了生活的美好。再圈出文中一些抒情或阐明观点的语句,如“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由此可知,作者借助乌镇之行启发读者要有纯洁浪漫的心灵,要能够理解珍惜生活。9、1.C2.D3.A【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以自我为核心”“从自我出发”并非推崇自我至上,并且“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即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B

项,“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过于绝对。原文说“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可见后来虽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并未“不复存在”。D项,

张冠李戴。文中说“天下”有两个含义,“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此项前面说的是前一个“天下”,后面的“达致”却是后一个“天下”的结果。故答案为C。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对文本中心论点概括错误,孟子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A项,过于绝对,“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的推论失当,原文只是说“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可见“无视法治”言过其实。故答案为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10、1.D2.D3.D4.(1)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本句“反”当从上句,“帝”当从下句,不能误为“反帝”排除A、B两项;“灵耀”当从下句,为“灵耀不拜”,意思是“灵耀不接受任命”,排除C两项各有一处;D项无误。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D项,“文中意为‘国君’”分析错误,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故选D。3.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D项,“敌将自愧不如”不正确。从原文“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可知原文中说和他一起讨伐李怀光的浑瑊觉得自己远远不及,而非敌将。故选D。4.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以,认为;披,打开;示,表明;第二句重点字词:窘,动词使动用法,使……困窘;固,本来;逮,及,赶得上,比得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参考译文马燧,字洵美。原籍右扶风,迁居汝州郏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撒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高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常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朔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11、1.A2.C3.A4.(1)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府第连接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有。(2)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预测)世道盛衰的走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干问的是“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A项,仅是指昔时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并未涉及由亭榭的兴废,而卜占时世之盛衰。故选A。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错误。“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朝兢暮惕”,形容一天到晚谨慎,不敢疏忽懈怠。表达完整的句意,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怡情”的宾语为“景物之表”,是怡情于景物的美好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故选A。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江右”,江西;“名宗右族”,名门大族,名门望族,大户人家;“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相望”,连接不断;“而”,连词,表并列;“在在”,处处,到处。(2)“是”,代词,这样;“则”,连词,那么;“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构筑,造成;“非特”,不只是,不仅是;“卜”,预测;“向”,走向。【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顺着临川县城直向西走,就是罗家山。太平时世,有一个字叫仲孚的人,曾经遵照父亲的吩咐,种植了万竿竹子,并且在竹林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每当大雨过后,晨光熹微,空旷澄净,竹林掩映,好像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好像要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来临。虞文靖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人的俗念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至正年间,发生了壬辰动乱,战火不断,不只亭子被毁,连万竿竹子也被砍伐得一竿不剩。经过的人都为它们存在的短暂而感叹不已。等到真龙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了清明。仲孚挈同他的妻儿从山中归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后,又修复亭子还原旧样。接着又在四周栽种竹子,竹子的枝芽也就丛生茂密了,三年后又生长成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仲孚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到仲孚那里去,举杯依次给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邸接连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他们的楼台占据幽静美好又高爽干燥的地方,风景没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遭到毁坏就没有再修复的了;有楼台用尽心思修建的也只是摆脱房屋摇摇欲坠的样子;有整修治理好的却没有时间搬迁去或无法安居。这座亭子虽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后代。让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陈闻先生的,他说,不能没有东西给后人看,于是就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我为此写一篇记。唉!前人给园子题名的文章,说从亭台楼榭的兴起废弃,就可以预测时世的盛衰。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这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拨乱反正,天下太平已经有十几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他的生活,那么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就可推知;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的生活就可推知。这样看来,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连续三代的太平昌盛,的确是可以期待的啊。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乐意为天下人说这件事,因为这并不只是记载一件事。仲孚名称仲丽,嗜爱学习又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一致地称赞他。12、做好准备才能拥抱成功雏鹰扇动翅膀,跃跃欲飞,那是它为搏击长空做好准备;蒲公英随风飞扬,落入泥土,那是它为新的萌发做好准备;毛毛虫忍受黑暗,几经苦难,那是它为蜕变成蝶做好准备,世间万物皆亦如此,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卓越的成绩。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则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6种色彩,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一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准备,他们有实力。准备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不是深埋心中的种子,做好准备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者必经过艰辛与汗水之路,而这漫漫长路正是为成功做好的充分准备。著名舞蹈家邰丽华在很小的时候就因高烧而丧失了听力。在聋哑学校就读期间,她热爱上了舞蹈,梦想着成为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便不断地为梦想拼搏,为梦想做充分的准备,她把自己幻想成一只旋转的陀螺,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事业中。她从生命的低谷到达事业的巅峰,她穿越荆棘,舞出强者的气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充分的准备成就了她完美的理想。残奥会游泳冠军何军权令我们钦佩,他不屈不挠的毅力令我们感动。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却从不放弃自己,但困难的处境中他仍旧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刻苦训练,从不言败,虽然他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比一般人多,虽然他要浪费很大的精力才会获得稍许的进步,但是他无怨无悔。正是由于平常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才会在赛场上笑到最后,在残奥会四项游泳赛事中均获得冠军的称号。他一次次用金牌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假使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我相信,成功一定不会属于他。“蔡伟”这个名字你或许熟悉,提到他,你或许会立刻将他与我国著名的学府上海复旦大学联系在一起。蔡伟,38岁,一名做过小买卖、卖过冰糕、蹬过三轮车、以高中学历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博士生导师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神龟赋〉初探》的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