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2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学问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旺盛,相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其地位、影响。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沟通的内容。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中外文化沟通的影响。学问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见“贵儒”和“尊道”。(2)佛教在中国盛行,并汲取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儒学起先汲取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史称“三教合一”,主见以儒学为主,调和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二、反佛思想1.产生缘由: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峻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思想及作为(1)南朝①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复兴儒学代表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见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作用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易错点拨“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并不是指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正统地位虽受到挑战,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主见以儒学为主,调和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学问拓展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打击佛教的事务的合称。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冲突。因此,寺院地主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其中以“三武”为最。虽然佛教几经摧残而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其思想已深植于社会之中。因此,即使佛教遭遇重大打击,也能始终矗立,并很快得以复兴。学问点二文学艺术一、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二、艺术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②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出名绘画东晋起先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深厚,人物画注意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魏晋到隋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著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学问拓展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1)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加上佛教、道教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志向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书法作品上,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志向,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在绘画作品上,凸显特性的人物画起先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旺盛,对外交往频繁。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须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乐于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思索点(教材P4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缘由是什么?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沟通、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学问点三科技科技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③齐民要术》,是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2)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立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2)唐末,火药起先用于斗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学问归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重好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不够。(2)在探讨方法上,主要采纳传统的典籍整理与阅历总结的方法,轻规律探究,缺乏试验。(3)在科技运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4)在领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旺盛,多种科技成就走在世界前列。学思之窗(教材P45)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反映出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学问点四中外文化沟通一、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沟通时期代表概况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法显从长安动身,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很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⑤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很多佛经和诗文集二、其他中外文化沟通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很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思索点(教材P46)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提示(1)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外传促进了周边国家佛教的发展。(2)周边国家汲取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3)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交融史料一陈寅恪曾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很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殊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殊是释)却风靡数百年。——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史料二《三教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局部读史指导史料一“释、道两教极盛”“哲学理论上……却风靡数百年”表明佛、道思想在中国传播,并弥补了儒学的不足史料二“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表明儒、释、道“三教合一”问题思索(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魏晋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缘由。答案长期战乱,民众流离失所;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传播;儒学自身存在不足。(2)依据史料二回答,“三教”是指哪三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三教”指儒、佛、道。影响:使儒学汲取了佛、道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道教盛行的缘由1.社会动荡担心,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供应了土壤,使人们易于接受宗教学说。2.当时的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一般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苦痛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华蜜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简单受到广阔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大力提倡道教。1.(2024山东青岛模拟)史载,唐玄宗注释、颁布《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并将其列为“不坏之法”。这表明()A.唐朝统治者同等对待三教 B.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C.儒学失去官方正统地位 D.唐朝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1.答案B通过材料可知,唐玄宗对《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进行注释并将其颁布,而这三部著作分别代表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体现出当时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B项正确。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解并描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提倡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一现象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2.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这不是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二者的合流,D项正确,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意孝道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的结论,B项错误。探究点二唐朝中外文化的频繁沟通史料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唐王朝对外来文化实行了兼容并包的结果。——摘编自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旺盛的关系》史料二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正式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沟通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万。”——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读史指导史料一通过“唐王朝对外来文化实行了兼容并包的结果”等信息可知,史料论述了唐代中外沟通的表现及文化政策史料二依据史料信息可知唐朝在中外文化沟通中实行的方式及当时中外沟通的旺盛状况问题思索(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答案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同等的对待;外国文化受到敬重与接纳。(2)依据所学学问,指出史料二中唐朝中外沟通繁盛的主要缘由。答案唐朝经济空前旺盛,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多样且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唐朝人具有剧烈的探究精神和进取精神。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并且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以佛教为载体的传播等渠道。(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的发展与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渐渐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沟通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2.影响(1)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旺盛,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进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进入中国;东罗马的医术、杂技进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情。(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2024山东菏泽高一期中A卷)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旺盛,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1.答案D通过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商品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艺术等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开放与互通有无,D项正确。2.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缘由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2.答案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甚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根本缘由在于唐朝拥有世界领先的经济和文化,故D项符合题意。学问联网史论术语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三教合归儒”是指以儒学为主,调和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未变更。2.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后,汲取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旺盛,特殊是在科技独创和文学、书法、绘画艺术上大放异彩。4.唐朝开放的社会和旺盛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唐朝社会的变迁也对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5.隋唐时期,中外文化沟通频繁,唐朝兼容并包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一、唐代三教并重的目的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须要动身。统治者既要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冲突。虽然该政策会因统治者个人好恶而有所偏离,但总的说来这一政策比较稳定。唐初大力提倡儒学,唐太宗先后令颜师古、孔颖达考订五经文字和义疏,孔颖达率领一批儒学专家,对前人全部说明经义的成果进行探讨,博采众长,穷十余年之功,成《五经正义》180卷,完成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这一统一结束了经学内部长期的纷争,便于学习考试,有助于儒学地位的提高。但儒学始终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祀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维系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照旧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另外儒学的统一也带来了停滞,使其哲学思想长期未能向前发展。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协作政权统治的须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1.答案B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儒家思想受到道教与佛教的冲击,道教影响加大,“唐玄宋江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明显是迎合道教发展,协作政权统治的须要,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未变更,A项错误;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C项错误;道举的设立客观上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二、辉煌绚丽的唐文化唐朝鼎盛时期,长安人口达到100万,外国人占总人数的5%。日本向唐朝共派遣了19批遣唐使;新罗也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新罗和日本不少人在唐朝参与了科举考试,在唐朝为官,阿倍仲麻吕(晁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和雕版印刷术等接连传入新罗和日本及其他国家。据考证,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至少任用了23名胡人宰相。唐人宠爱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吃胡食。唐朝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情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雕刻中雄壮建伟、神采奕奕的“六骏”,透露出大气磅礴的民族自信。2.唐朝政府曾特地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款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沟通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形成2.答案B依据材料信息“各国使节和来宾”“外商”和“对外贸易”等可知,唐朝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沟通频繁,B项正确。——————————————单元过关检测—————————————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题组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2024辽宁辽阳高一期中)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分别称周公、孔子、董仲舒为“上圣”“天纵”“命世”,这说明葛洪()A.反对佛教传播 B.提倡“三教合一”C.主见独尊儒学 D.具有“贵儒”思想答案D孔子、董仲舒都是儒家学派的,说明葛洪具有“贵儒”思想,D项正确。2.假如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当选择()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答案C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沟通做出了杰出贡献,故选C项。3.(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验。这说明唐朝时期()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有所发展答案A唐朝统治者奉实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材料中三人都信奉两种以上的思想,是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的表现,A项正确。题组二文学艺术4.(2024辽宁鞍山高一期末)喜闻乐见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就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色添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交融的趋势起先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化人心答案A据材料“喜闻乐见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北方民族妇女”“词兼胡汉”等信息可知,其反映了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色添彩,A项正确。5.(2024海南海口四中高一期中)《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说明是,唐代()A.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D.官府垄断教化被打破答案C唐朝诗歌达到了黄金时代,材料说明唐朝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6.(2024辽宁试验中学高一期中)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减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发展的表现,山西、河南等地修造石窟说明佛教影响范围在扩大,C项正确。题组三科技7.(2024山东枣庄模块考试)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的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有桑皮、藤皮等;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答案C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C项正确。8.(2024山东枣庄模块考试)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胜利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当()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答案C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假如顺应天时,裁量地力,依据规律办事,就会用力少而胜利多,假如放尽情欲违反大道,就会劳而无获,C项正确。题组四中外文化沟通9.(2024山东烟台高一期中)以下人物为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高僧是()A.法显 B.玄奘 C.鉴真 D.空海答案A法显是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高僧,A项正确。10.(2024北京丰台区高一期中A卷)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起先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斯(今伊朗)的菠菜。这一状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沟通的旺盛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答案B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起先出现,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沟通的旺盛,B项正确。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多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冲突答案C材料叙述了南朝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C项正确。1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确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看法变更较大,只有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C项正确。13.(2024山东青岛、潍坊四市区高一期中联考)在甘肃敦煌发觉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致,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深厚匀整,清楚显明。对此说明最全面的是()A.《金刚经》是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B.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技艺超群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佛教的传播D.唐代的雕版印刷术为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答案C依据材料“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可知,其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佛教的传播,C项正确。14.有史书载:“也许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运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依据材料“也许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代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15.(2024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宫廷乐舞剧《霓裳羽衣舞》则汲取了印度的婆罗门曲的元素,且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容并包 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答案A材料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等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行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惟着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种蔬菜和粮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到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材料二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人)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指地狱)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指天堂)之乐……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耕而食,食不行穷也;蚕而衣,衣不行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范缜《神灭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对封建国家有何危害。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什么?(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5分)(3)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见?(4分)答案(1)危害:封建国家的人头税收入大大削减。缘由:僧、尼、白徒和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不担当赋税徭役。(2)背景:佛教盛行,严峻危害国计民生。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3)材料一主见僧、尼还俗务农。材料二主见僧、尼自食其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危害,可从使封建国家收入削减等方面回答;其次小问缘由,可从僧、尼、白徒和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这一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可从佛教盛行,严峻危害国计民生等方面回答,其次小问动机,可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方面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单元总结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心集权制度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创立,士族势力强大。2.经济: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3.科技文化:三教并立,儒学危机;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五胡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供应了条件。2.经济重心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批农夫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起先变更我国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农业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建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三、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加强;中心集权加强。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旺盛;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旺盛,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旺盛;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科技领先世界,文化旺盛,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空前旺盛的表现1.政治上:政治统一,国家富强。政治清明,阶级冲突相对缓和,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旺盛。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均田制、租调制、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旺盛,长安、洛阳等地成为国际性大城市。3.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进一步加强,中心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隋唐时期疆域空前宽阔。4.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盛况空前。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5.文化上:辉煌绚丽,全面旺盛。科学技术世界领先,诗歌旺盛,艺术多姿多彩;出现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单元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期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中唱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反映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纷争。结束这种局面、完成统一的事务是()A.司马昭灭蜀 B.司马炎代魏C.孙权称帝 D.西晋灭吴答案D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D项正确。2.(2024辽宁营口高一期末)“自东汉末年以来,状况渐渐发生了变更。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原来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状况渐渐发生了变更”的缘由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从材料“自东汉末年以来,状况渐渐发生了变更。……中原人大量迁移到……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状况渐渐发生了变更”的缘由有中原人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和统治者的重视,故①②③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状况,④错误。故选C项。3.(2024河北唐山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限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状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肯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渐渐能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B项正确;庄园经济主要是为了满意庄园的须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D项错误。4.(2024山东枣庄模块考试)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砖画内容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干脆探讨()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渐渐交融。因此,题干材料中砖画反映的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可以用来干脆探讨民族交融,B项正确。5.(2024海南海口四中高一期中)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干脆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变更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材料中的“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都是体现了封建正统思想,孝文帝通过这项改革,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6.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冲突和斗争答案C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C项正确。7.《贞观政要》中记载:“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需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这段材料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为()A.轻徭薄赋,减轻农夫负担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C.广开言路,选用良吏 D.重视教化,培育人才答案C由材料“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忠臣辅弼”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为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故C项正确。8.(2024辽宁辽阳高一期中)下表为唐朝部分年头的户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年份(年)649705726742755760780821总户数(万户)388674753816895190356226A.贞观之治推动户数达到顶峰B.安史之乱导致户数急剧萎缩C.取消租庸调制,加速了人口增长D.黄巢起义引发户数大量削减答案B安史之乱的时间是755年至763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依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到755年后人口数量大幅削减,这主要是安史之乱导致的,故B项正确。9.(2024辽宁辽阳高一期中)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代宗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将领也封为节度使。节度使往往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彼此间征战不已。这说明当时()A.藩镇割据局面趋于缓和 B.外重内轻的局面深化C.选官制度发生巨大变革 D.宦官专权向地方拓展答案B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是中心政府实力弱化和地方实力过强的结果,B项正确。10.(2024辽宁盘锦高一期末)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淌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淌,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A依据题干“克服了社会流淌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淌”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果为依据,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有利于拓宽民间学问分子入仕的途径,A项正确。11.(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中)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尽然出现同时有十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答案B十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宰相权力被分割,这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12.(2024山东枣庄模块考试)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古代赋税制度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夫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赋税制度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A项正确。13.(2024辽宁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答案B材料“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的意思为想要成“仙”的人,要遵守世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准则,其中包含了儒学思想,故B项正确。14.(2024辽宁鞍山高一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赞扬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答案C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为了纪念他的成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称作“祖冲之环形山”,C项正确。15.(2024北京朝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