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_第1页
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_第2页
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_第3页
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_第4页
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问题驱动、小组讨论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矛盾心情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内涵,以及这种情绪与景色描写和情感抒发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想象一下,闷热夏夜,一个神秘声音引你来到一方神秘之地。

看,眼前是如梦似幻的荷塘。田田荷叶似绿衣仙子在微风中起舞,荷花如娇羞少女,或盛开露脸,或含苞藏秘。月光像温柔母亲洒下银辉,给一切披上薄纱。还有若有若无的清香,似远方渺茫歌声。大作家朱自清被此景吸引,用神奇笔触记录了这里。今天,咱们就随他走进《荷塘月色》,感受氛围,聆听他的心声,出发吧!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在文中做批注,尝试初步回答问题。(12分钟)

问题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二: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时,是怎样通过文字来表现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各自的特点的?

问题三:在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月光和月影的描写与月下荷塘的描写有何呼应关系?

问题四:文章中多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除了文中已有的例子,你还能找出其他有通感意味的语句并分析其效果吗?

问题五: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的场景,这对表达他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这部分内容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描写是如何衔接的?

问题六: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变化?

问题七:《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作者在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试举例分析。

问题八: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荷塘月色》所反映出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问题九::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散文的哪些特点?

问题十:对比朱自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在风格和主题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三)小组合作讨论(18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结构、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多角度深入分析

(四)小组汇报与全班交流(12分钟)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或反驳。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一:

答案:是全文的文眼,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后文围绕此展开。暗示作者现实生活苦闷彷徨,为下文在荷塘边寻求宁静及情感变化铺垫,体现对宁静自由生活向往。

问题二:

答案: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写出荷叶圆润、舒展、轻盈特点。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不同姿态和清新脱俗之美。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通感,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使香味变得轻柔、悠远。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美。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一词赋予流水人的情感。

问题三:

答案:月光和月影的描写与月下荷塘描写相互映衬。月光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具亮度和氛围,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突出月光的皎洁和动态感,让月下荷塘的景物更清晰可感。月影部分,“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过通感将视觉的光和影转化为听觉的旋律,与月下荷塘动静结合的特点相呼应,共同营造出清幽、和谐、朦胧的意境。

问题四:

答案:例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视觉上光和影的交织转化为听觉上的旋律,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月色下那种微妙、和谐、梦幻的氛围,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感知的荷香通过通感变成听觉体验,使无形的香味变得具体可感,拓展了读者的感官体验维度,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清幽朦胧的意境。

问题五:

答案:江南采莲场景的联想作用有:一是与眼前荷塘月色的宁静形成对比,采莲场景是热闹、欢快、自由的,衬托出作者当下的孤独寂寞。二是表达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采莲是充满活力和乐趣的活动,作者渴望那样的生活。衔接上,先是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江南水乡,自然过渡到对江南采莲旧俗的回忆,从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转向对生活情境的想象,情感上也从暂时的宁静舒缓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对现实的无奈转变。

问题六:

答案: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细节:开头“心里颇不宁静”,表现出内心的烦闷。在欣赏月下荷塘时,“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体现出暂时获得宁静和愉悦。当联想到江南采莲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回到忧愁,显示出从宁静到不宁静的变化。最后结尾处,又回归到现实的不平静。这些语句和情感变化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紧密交织,景色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形成对比,体现出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

问题七:

答案:动词使用独特之处,如“泻"字,写出月光如流水般倾洒的动态感,使月光更具质感和活力;“浮”字描绘青雾的状态,营造出朦胧的氛围。形容词方面,“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生动形象;“渺茫”形容清香像远处渺茫的歌声,使荷香更具韵味。这些动词和形容词精准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增强了画面感和意境美。

问题八:

答案: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荷塘月色》反映出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彷徨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文中通过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绘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但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困扰,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体现出这种矛盾心理,文中既有对美好意境的营造,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情绪,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问题九:

答案: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一是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生动,如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等)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诗意;二是情感真挚细腻,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是结构精巧,以“不宁静”为线索,从出门到赏景再到联想,最后回归现实,层次分明,行文流畅。同时,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描写中融入了对古典诗词、江南文化等的理解和运用。

问题十:

答案:《背影》以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为主要特点,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敬爱之情。而《荷塘月色》则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两者在风格上,《背影》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五)必备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名自华,字佩弦。他是民国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学习经历:

自幼接受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及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1917年改名为“自清”,又借用《韩非子》中“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改字“佩弦"。

创作经历:

诗歌方面:1919年陆续发表融合了中西方风格的白话文新诗,登上现代文坛。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创作了长诗《毁灭》,在诗坛产生巨大影响。

散文方面:1923年发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散文创作才能。1925年写下《背影》,发表在《文学周报》上,成为其散文代表作,也成为现代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外,还有《荷塘月色》《绿》《春》等经典散文。

工作经历: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此后二十余年间一直在清华(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大)执教并从事学术和创作活动。

政治立场与晚年经历:晚年成为坚定的民主革命主义战士,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颇丰,其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他的散文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变革的阶段,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心境交织的特点。

社会大环境

政治动荡不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社会处于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使许多知识分子感到迷茫、困惑和恐惧。

新旧文化冲突激烈: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知识分子们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同时,也在文化选择上陷入两难境地。他们一方面受到西方民主、自由等观念的吸引,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传统文化的根基。

作者个人境遇与心境

家庭经济压力:朱自清当时已经成家,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收入主要依靠教书等职业,但社会的动荡使得生活成本增加,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压力。

思想矛盾与困惑:他既反感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又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认识不够清晰。在这种矛盾中,朱自清感到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这种情绪反映在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中。

《荷塘月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作者在那个动荡时代对内心宁静的一种追寻,是在复杂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困境中寻找精神慰藉的表达。文中宁静的荷塘月色与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超脱与世俗之间的挣扎。

(六)总结与拓展(3分钟)

《荷塘月色》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散文。内容围绕“心里颇不宁静”展开,描写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美景与江南采莲场景,展现作者所见所感。写作上,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用词精准、修辞多样,结构精巧,线索清晰、过渡自然,意境深远,营造出清幽静谧氛围并引发联想。

文学价值延伸

对现代散文发展影响大,是创作典范,推动其向艺术性和思想性发展。在朱自清散文体系中有代表性,丰富内涵维度。

情感共鸣与生活启示

引发不同时代相似情感共鸣,超越时代。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于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