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性表达论历史兴衰,勇于担当彰家国情怀

——《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厘清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体认不同文体说理的思路特点。

2.鉴赏课文语言及艺术表达,比较不同文体的艺术特点。

3.理性分析观点,感受文章雄辩力量。

4.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写作目的,体悟古代士人心怀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点

比较文章的文体特点,探究不同文体中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理性分析文章观点,体悟士人的责任担当。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两篇课文的内容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一、课堂导入——以史为鉴倾听忧思之怀

1.展示史实:秦国与六国的地图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与变法改革实现了自身的富强,以不可抵挡之势吞并了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憧憬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秦到二世即走向灭亡,可谓是兴于几代,毁于顷刻之间。在这一过程中,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既感叹秦国的强大,也思索六国的失败缘由,更在探究着强秦灭亡之因。

杜牧与苏洵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杰出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两篇文本,看看两位作者是怎样思考并表述他们的思考结论的。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厘清观点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课文都是在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表达从秦朝灭亡与六国破灭中得到的启发。两篇课文是如何进行议论分析、表达说理的呢?请先理清课文的观点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梳理文章观点,明确行文思路

1.问题引导

同是议论类文章,《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均是在剖析历史,分别揭示强秦灭亡与六国破灭的历史。请同学们梳理两文内容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篇名作者文章内容行文思路观点

《阿房宫赋》

《六国论》

2.学生分组汇报。

3.展示总结

篇名作者文章内容行文思路(观点)

《阿房宫赋》杜牧(唐)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记叙——议论秦国速亡,在于骄奢。

《六国论》苏洵(北宋)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从正方两方面论证;第三部分(第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4.对比小结

两篇课文同在论述政权覆亡的问题,分析覆亡原因,表达借古鉴今之意。但论述的观点、思路、方式与重点是不同的。

《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秦国灭亡,在于骄奢”,以描述为主,表现出“赋”以“体物"为主的内容特点;《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六国破灭”,而后分析论证,最后总结观点,表现出“论"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任务二:探究比较赋与论的文体特点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对“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审美特征进行界定。“体物”指铺陈事物,抒写情志;“浏亮"则指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爽利。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论"和“赋”的文体特征也进行了描述。请你结合这两篇课文在阐述道理时手法和语言方面的具体特征,来体会这两种文体的差别。

活动1:表现手法比较

1.思考提示

(1)《阿房宫赋》中,作者为了凸显秦人的骄奢,重点描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2)《六国论》中,作者为表现论证的严密,采用了哪些论证方式进行论证?

2.点拨明确

(1)《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奢靡的描写内容与手法。

奢靡情况描写内容描写手法

阿房宫建筑奢靡耗资巨大蜀山兀夸张、烘托

占地广、规模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夸张

楼阁多、结构巧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夸张、排比互文、通感

阿房宫宫内生活奢靡美人无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鬓也;比喻

生活奢侈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夸张

疯狂掠夺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夸张

无尽挥霍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对比、夸张

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多次使用夸张、排比、对比等手法突出秦的骄奢淫逸,揭示了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2)《六国论》中的论点、论证内容与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内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数量上得百倍与失百倍、大欲与大患

程度上得难与献易、有限与无厌、奉繁与侵急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终继迁灭——势所难免

燕以荆卿为计——速祸

楚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论证内容论证方法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对比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

《六国论》围绕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展开议论,分设两个分论点进行阐述。分论点一从“赂秦力亏"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分论点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角度,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两篇课文都使用了对比手法,在强烈地比较下更加直观地展现行为的对与错,给人以深刻印象。

活动2:语言表达特点比较

1.学生批注讨论

2.适时点拨

(1)《阿房宫赋》中“赋"的表达特点。

①整齐和谐之美。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续六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句句蝉联,又句句夸张,蝉联中有夸张的形象,而这些夸张的形象构成了句式的蝉联,句句相接,环环相扣,似大河狂涛,奔涌而至。字字列举秦皇耗费民资之多,句句暗陈人民饱受灾难之深。

②抑扬跌宕之美。

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以及双声兼叠韵的词,如:“地势"五步”“蜀山"参差”“逦迤"精英”等,全文共计三十多组。声母的特点是短促,韵母的特点是舒长,声音的组合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或促节,或荡漾,或兼而有之,使得音节更富于起伏变化。

③悠扬回环之美。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里除了用虚词“也”谐和音律外,“荧"镜”同属“根"韵;“鬟”“兰"同属“山”韵;“过"所”同属“波"韵。这种韵法,一方面虚词“也”作为单音字重复使用,给读者以声韵的变化色调匀整感,另一方面,拖长虚词“也"的韵脚的语音吟诵,可以收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殊效果。

(2)《六国论》的表达特点

①故意设问,立论周密。

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善用夸张,感染力强。

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一时的安宁。

③巧用比喻,说理透彻。

“如弃草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等,以形象的比喻说理,既表现了六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

小结:《阿房宫赋》铺陈排比,气势充沛;《六国论》语言论辩性、说理性强,同时富于文采。

3.小结文体特点

资料:

文体内容特点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押韵;辞藻华丽;偏好使用渲染、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任务三:理性分析观点,感受士人担当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作”,杜牧与苏洵两人分别为唐人与宋人,他们选择写秦和六国的灭亡有何深意?请小组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学习支架:

材料一: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上知己文章启》)

材料二:

北宋中期外患频发,朝廷一味割地苟安。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在宋军战胜的情况下,宋为求得在白沟河内苟安,弃白沟河以北,与辽约定“澶渊之盟”,签订屈辱条约: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1044年庆历和议。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

1.学生讨论

2.指导点拨

(1)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但唐敬宗李湛好游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所以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便落到了实处,言外之意,是在警示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2)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的目的不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统治者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式对待西夏和契丹。对此,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小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他们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任务四:理性分析观点,养成思辨能力

活动1:《六国论》论证逻辑质疑

有人说《六国论》可以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至少在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致命弱点。请你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后回答。并进一步思考,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表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与立场?讨论交流后回答。

1.学生讨论

2.指导点拨

《六国论》论述弱点:

(1)“其实百倍”不符合史实。六国是被迫割地而非主动赂秦,所以论点的表述也存在不妥。

(2)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所以文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言下之意燕国不采用荆轲刺秦王的计谋,就不会招致祸患,既然不会,它就不会灭亡。秦国不灭燕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荆轲刺秦王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无奈之举。作者因果颠倒,论证逻辑有漏洞。

……

作者在论述或者选择论点时,可能知道自己的观点不是完全符合论述文逻辑严密的特点,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苏洵以文官的身份站在忧国忧民的立场上,只能依托写文著述的方式来警示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一片文心在劝诫,苏洵的拳拳爱国之心也由此彰显。

活动2:《阿房宫赋》逻辑质疑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作者利用赋这种文体来阐述道理,你觉得跟现代说理文章相比在逻辑上有优势吗?作者为何采用这种文体?

1.学生讨论

2.点拨

赋从文体特点上来看,跟现代说理文章相比在逻辑上不具备更多优势。它的富丽夸张色彩不符合说理文严密简练的要求,从逻辑上没有纵深的分析、周密的论述和完善的架构。但它继承发扬了汉赋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