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名言选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名言选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2.时代背景3.了解孟子思想“爱人”“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仁政学说性善论社会责任感义利观《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4.了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5.解题2: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提出“四端”。点明“四端”的意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第一部分思考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思考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思考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①运:运转,转动②所以:表原因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⑤怵惕:惊骇,恐惧。⑥恻隐:哀痛,怜悯。

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⑦内交:结交,“内”同“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⑨乡党:同乡。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

思考一:分析开篇的推论仁心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思考2: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①是:代词,这、此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④辞让:谦逊、推让⑤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1.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诚敬之心,信之端也?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就是谦逊推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思考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确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思考2: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美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不是。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在孟子看来,我们具备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且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应有“四端”若火、泉4.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思考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思考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思考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核心概念主要观点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诗教、君子、礼、义、恕仁、义、恕,克己复礼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思考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