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PAGE1高二上期期末训练达标卷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控都存在分级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着躯体的运动B.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将不能进行C.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控制,其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D.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能调节摄食、体温、水平衡等主要生理过程2.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B.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3.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的结果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4.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B.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5.图1为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调节过程,图2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原尿中水分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感B.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基因控制水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先后经过翻译和转录两个阶段D.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6.下列关于正常人体体温和水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寒冷环境产热量明显多于散热量B.进入寒冷环境,机体通过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不自主战栗C.人处于高温环境,毛细血管收缩,肝脏和肌肉产热量减少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以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7.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T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溶菌酶、抗体、干扰素等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D.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特定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定抗原刺激下产生的B.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基本机能,其功能越强,人患病的概率就越小C.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其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发生增殖分化,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10.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为了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豌豆幼茎切段随机分为两部分,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组别处理方式(对应组别使用激素的量相同,浓度适宜)实验后茎的长度(cm)实验一:先用蒸馏水浸泡1h1未使用激素4.02赤霉素18.03生长素6.04赤霉素+生长素19.0实验二:先用蒸馏水浸泡9h5未使用激素3.86赤霉素7.07生长素4.58赤霉素+生长素13.5A.赤霉素和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B.蒸馏水浸泡可能会降低茎自身原有激素的含量C.两组实验中单独用生长素处理均比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促进效果弱D.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中第6组比第7组茎长度减少更多,可能与自身原有赤霉素含量下降更少,生长素含量下降较多有关11.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茎芽,进行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D四组,每组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后测量茎芽长度(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1用激素处理菟丝子时,应将IAA加在培养液中B.B组表明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2倍C.GA3影响茎芽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D.图2的数据表明GA3和IAA都是促进生长12.DA-6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延长贮藏器官休眠,下列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和DA-6在某些方面有协同作用B.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协调C.2,4-D属于生长素类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除去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进一步促进生长素的作用1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C.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14.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15.如图衣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b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B.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I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目,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16.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17.森林与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带、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等都属于生态过渡带。在过渡带区域,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明显高于两侧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过渡带生物种类繁多,比两侧生物群落的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B.过渡带区域的环境更为复杂,适合更多不同生态类型植物生长C.过渡带是很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过渡带区域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生物群落D.过渡带植物的垂直分层更为复杂,为动物提供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环境18.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C.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19.如图为某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X、Y不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不同种群中的生物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X中从上到下、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增大D.影响图中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Y所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C.因为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分解者处于捕食链中的最高营养级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21.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链接而成,捕食关系往往会使被捕食者数量变为零B.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并不是都一样的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22.辽宁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分布有天然形成的河流、沼泽和沟塘,植被茂密。如图为蒲河水体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小球藻和分解者B.构成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如果该生态系统发生水华引起了沉水植物大量死亡,直接原因是水体中产生了大量的毒素,杀死了沉水植物D.假设该食物网中小球藻同化的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河蚌其余全部提供给水虱,要使河蚌同化的能量增加BkJ,至少需要消耗小球藻同化的能量为25B/(1+4A)kJ23.如表为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R代表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GPXRA25.26.718.5B3.90.83.1C214.378.5135.8D1678.6635.71042.9分解者369.850.1319.7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D→C→A→BB.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C.X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0%24.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B.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阶段,人口也会出现了S型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25.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和生物圈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工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出现减小的趋势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二、多选题26.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病因是机体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该抗体能持续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该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诱因(放射、碘摄入、压力、环境毒物等)相互作用引起。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GD是一种自身免疫病B.TSAb的作用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起到类似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C.GD患者临床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一般会较轻D.与GD患者相比,缺碘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更低27.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循环障碍等症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A进行物质交换B.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2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内含逆转录酶)能够精确地识别人体中的一类免疫细胞细胞,这种细胞的表面有一种CCR5基因表达的趋化因子蛋白,这个蛋白是HIV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调查中发现,人群中有少数个体不易感染HI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侵入机体后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B.抑制人体内CCR5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会降低HIV的感染率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衰退,极易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而死亡D.少数个体不易感染HIV,可能是因为其体内CCR5基因发生了突变29.对植物向光性解释有三种观点: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下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作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b、c<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D.该实验还可以说明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30.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温度是影响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31.下列关于群落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位就是指某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位置B.沙漠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C.苔原气候严寒,植被为更好适应环境通常依赖有性生殖增加后代变异性D.由冰山岩向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少,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3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觅食环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就完全一样B.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33.为了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多地实行休渔和禁渔政策,渔民开始进行人工养殖。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B.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只属于捕食关系C.图中所有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仅因为缺少分解者D.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34.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的生态工程。可实现陆基种桑、秦叶饲查、蚕沙(蚕粪便)喂鱼、塘泥培桑。下图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E1和E2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鱼和浮游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9450/469200)×100%C.桑基鱼塘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D.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同化量的一部分,全部被分解者利用35.“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已经公布,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以制定相应政策。以下相关正确的是()A.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B.积极推行“二孩政策”对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所以我国人口的K值为15亿三、填空题36.如图表示人体内存在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回答下列问题。(1)若激素①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②是_______________,激素③是糖皮质激素。在血糖调节方面,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由此推测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2)若人体内环境中激素②和③的含量较低,而激素①的含量较高,则可以推测人体内______________(器官)发生了病变。(3)某同学认为促甲状腺激素能直接抑制下丘脑的相关分泌活动,而不能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再由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的相关分泌活动。请完善以下实验并反驳该同学的观点。实验步骤:①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____的含量。②用手术器械将甲组小白鼠的______________切除,乙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③向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该成分的含量,通过计算、比较两组动物实验前后该成分的减少量。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的观点错误。37.如图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回答下列问题:(1)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产生的,其作用是_____。(2)与①相比较,原尿中不含有_____。(3)图中的刺激是指_____。长时间不喝水会引起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原尿中的水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方式是_____。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并简述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机制:_____。(4)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_____。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其主要原因是_____。38.植物的生长不仅受到激素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科研人员对光和脱落酸(ABA)如何影响某植物生长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研究发现,光可作为________在植物体中被光敏色素(一种蛋白)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2)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植株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据实验结果推测,光可能________。(3)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2所示。①实验的自变量包括:________。②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条件下,种子对ABA处理更为敏感。③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光信号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其依据是________。(4)据研究表明,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的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黑暗条件下以Pr形式存在,光照会促进Pr转化为Pfr。结合实验结果,推测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对ABA的作用更敏感的机理为:________。39.为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对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某地发生过火灾的岛屿按照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组,面积越小的岛屿距末次火灾年限越长。(1)岛屿不同区域常常呈现出______类型和密度的镶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______共同作用决定的。(2)地下生物群落主要由______等微生物以及各种土壤小动物组成。(3)为了研究不同岛屿移除植物功能群对地下线虫类群的影响,通常需要采用______的方法采集土壤,统计样本中线虫的______,从而推测线虫的物种丰富度。研究人员假设不同岛屿上植物功能群的移除均会降低线虫类群生物量,且岛屿越大,影响越明显。下图为部分实验数据:注:-T表示移除乔木,-S表示移除灌木,-M表示移除苔藓。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______。4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图1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图2表示能量流经A的流动途径,其中a~g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可知,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调节,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平衡。(2)图2中用于A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已知该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以上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由于环境变化,D的食物比例由B:C=3:2调整为2:1,则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___倍。(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除了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还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功能。(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要达成这一目标,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CO2排放,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填具体措施)。氮元素也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高二上期期末训练达标卷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控都存在分级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着躯体的运动B.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将不能进行C.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控制,其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D.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能调节摄食、体温、水平衡等主要生理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2、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详解】A、脑和脊髓共同调控着躯体的运动,A错误;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能进行,B错误;C、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也受意识控制,其调节受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C错误;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能调节摄食、体温、水平衡等主要生理过程,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D正确。故选D。2.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B.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哺乳类动物中,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的细胞数量比例约为10:1,A正确;B、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包括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B正确;C、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其作用仅是连接和支持各种神经成分,其实神经胶质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的作用,C正确;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D错误。故选D。3.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的结果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B、根据曲线左侧形状或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可判断⑤~④所处状态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的结果,B正确;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钾离子通道开房,钾离子大量内流,D错误。故选B。4.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B.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下丘脑,B为垂体,E为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D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详解】A、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因此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B正确;C、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C错误;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都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正确。故选C。5.图1为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调节过程,图2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原尿中水分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感B.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基因控制水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先后经过翻译和转录两个阶段D.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图1表示当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ADH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图2是表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改变了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最终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渴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不在下丘脑,A错误;B、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细胞释放,B错误;C、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基因控制水通道蛋白合成,该过程先后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C错误;D、从图中看出,ADH和集合管上的上皮细胞结合后,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D正确。故选D。6.下列关于正常人体体温和水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寒冷环境产热量明显多于散热量B.进入寒冷环境,机体通过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不自主战栗C.人处于高温环境,毛细血管收缩,肝脏和肌肉产热量减少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以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调节的过程大致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机体水分的平衡。【详解】A、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无论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A错误;B、寒冷环境下,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是动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错误;C、人处于高温环境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C错误;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尿量减少,D正确。故选D。7.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答案】C【解析】【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详解】A、许多细胞都能释放溶菌酶,A错误;B、该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C、淋巴T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C正确;D、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不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D错误。故选C。【点睛】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T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溶菌酶、抗体、干扰素等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D.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详解】A、T细胞也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因此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T细胞的产生,A错误;B、溶菌酶、抗体、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等是由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C正确;D、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小,D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特定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定抗原刺激下产生的B.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基本机能,其功能越强,人患病的概率就越小C.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其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发生增殖分化,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定抗原刺激下产生的,A正确;B、免疫是人体的基本机能,但是特异性免疫功能过强,可能会使人患自身免疫病或引起过敏,B错误;C、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其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C正确;D、接受抗原刺激以后,B淋巴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B。10.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为了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豌豆幼茎切段随机分为两部分,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组别处理方式(对应组别使用激素的量相同,浓度适宜)实验后茎的长度(cm)实验一:先用蒸馏水浸泡1h1未使用激素4.02赤霉素18.03生长素6.04赤霉素+生长素19.0实验二:先用蒸馏水浸泡9h5未使用激素3.86赤霉素7.07生长素4.58赤霉素+生长素13.5A.赤霉素和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B.蒸馏水浸泡可能会降低茎自身原有激素的含量C.两组实验中单独用生长素处理均比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促进效果弱D.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中第6组比第7组茎长度减少更多,可能与自身原有赤霉素含量下降更少,生长素含量下降较多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自变量为蒸馏水浸泡的时间和施用激素的种类,因变量为试验后茎的长度,据表中数据可知,赤霉素比生长素促进茎的伸长更长,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详解】A、据表中数据,用赤霉素+生长素处理比单独用赤霉素或生长素处理促进作用更强,两者对茎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B、据表可知,与蒸馏水浸泡1h相比,蒸馏水浸泡9h后茎的长度更短,因此蒸馏水浸泡可能会降低茎自身原有激素的含量,B正确;C、由表中数据可知,两组实验中单独用生长素处理均比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促进效果弱,C正确;D、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中第6组比第7组茎长度减少更多,可能与自身原有赤霉素含量下降更多,生长素含量下降较少有关,D错误。故选D。11.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茎芽,进行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D四组,每组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后测量茎芽长度(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1用激素处理菟丝子时,应将IAA加培养液中B.B组表明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2倍C.GA3影响茎芽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D.图2的数据表明GA3和IAA都是促进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外源激素及外源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菟丝子切段的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A、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因此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A错误;B、B组中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12-4)=8,IAA单独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6-4)=2,所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4倍,B错误;C、GA3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促进茎芽生长的,C正确;D、图2的数据表明,GA3和IAA都是促进生长,但D组的生长效果明显低于A组,故IAA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D错误;故选C。12.DA-6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延长贮藏器官休眠,下列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和DA-6在某些方面有协同作用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协调C.2,4-D属于生长素类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除去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进一步促进生长素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脱落酸和DA-6都可以促进休眠,有协同作用,A正确;B、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B正确;C、根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特点,以及不同类群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程度高的特点,使用一定浓度的2,4-D能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却不影响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C正确;D、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D错误。故选D。1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持续下降C.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B、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即使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而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C、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使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D正确。故选B。14.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答案】D【解析】【分析】常见的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对于某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还可以采用照片重复取样法。【详解】A、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不适合采用样方法,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C、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D、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km218只,D错误。故选D。【点睛】15.如图衣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b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B.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I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目,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正确;B、当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正确;C、若图示b点表示采取一定有效措施保护野生大熊猫,则大熊猫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I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部分个体数,其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16.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详解】A、热带雨林较落叶阔叶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A正确;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B正确;C、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C正确;D、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而落叶阔叶林内,在春季乔木还未展叶期间,以及秋季落叶期间,林下的草本植物可利用短暂的宝贵时光,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与热带雨林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不同,D错误。
故选D。17.森林与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带、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等都属于生态过渡带。在过渡带区域,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明显高于两侧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过渡带生物种类繁多,比两侧生物群落的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B.过渡带区域的环境更为复杂,适合更多不同生态类型植物生长C.过渡带是很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过渡带区域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生物群落D.过渡带植物的垂直分层更为复杂,为动物提供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1、同一地点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2、不同植物由于对阳光的利用不同出现垂直结构,为动物的生存创造了空间和食物条件。【详解】A、由题意可知,过渡带生物种类繁多,且生物种类高于两侧的生物群落,且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结构更复杂,A正确;B、过渡带区域的环境更为复杂,从而为多种植物提供生存环境,适合更多不同生态类型植物生长,B正确;C、生物群落包括同一地点所有的生物,过渡带区域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才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D、根据题干“在过渡带区域,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都明显高于两侧的生物群落”,可知过渡带植物的垂直分层更为复杂,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正确。故选C。18.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C.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答案】D【解析】【分析】3、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详解】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B、采集小动物利用的是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B错误;C、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只采集表层土壤,C错误;D、调查实验结束后,如果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19.如图为某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X、Y不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不同种群中的生物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X中从上到下、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增大D.影响图中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Y所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因为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详解】A、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属于不同群落,图中X、Y不能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不同种群中的生物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X中从上到下、Y中从左到右,海拔或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可知生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增大,C正确;D、影响图中X和Y所示结构的主要因素均是温度,D错误。故选D。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重要组成成分之一C.因为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分解者处于捕食链中的最高营养级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的CO2和无机盐可以为绿色植物所用。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生产者是起点,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成。【详解】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B、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所以是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B正确;C、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中的一部分,C错误;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比如蚯蚓,但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比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B。21.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链接而成,捕食关系往往会使被捕食者数量变为零B.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并不是都一样的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根据图示可知: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鳙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鲢鱼→肉食性鱼共有4条食物链。【详解】A、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链接而成,图中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认为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因此捕食关系往往不会使被捕食者数量变为零,A错误;B、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某一营养级能量去路一般包括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利用的部分,但最高营养级不会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并不是都一样的,C正确;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D正确。故选A。22.辽宁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分布有天然形成的河流、沼泽和沟塘,植被茂密。如图为蒲河水体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小球藻和分解者B.构成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如果该生态系统发生水华引起了沉水植物大量死亡,直接原因是水体中产生了大量的毒素,杀死了沉水植物D.假设该食物网中小球藻同化的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河蚌其余全部提供给水虱,要使河蚌同化的能量增加BkJ,至少需要消耗小球藻同化的能量为25B/(1+4A)kJ【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详解】A、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A错误;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B错误;C、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华,蓝细菌等大量繁殖消耗水体氧气,沉水植物缺氧死亡,C错误;D、小球藻是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中A比例直接给河蚌,(1-A)比例通过水虱传给河蚌,设至少需要消耗小球藻的同化量XkJ,则X×A×20%+X×(1-A)×20%×20%=B,整理后X=25B/(1+4A),D正确。故选D。23.如表为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R代表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GPXRA25.26.718.5B3.90.83.1C214.378.5135.8D1678.6635.71042.9分解者369.850.1319.7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D→C→A→BB.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C.X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GP=X+R;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同化量大小情况确定,D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能不止一条,A错误;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1678.6×108kJ/(m2·a),而该生态系统输出的总能量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与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之和,即(1042.9+135.8+18.5+3.1+319.7)×108kJ/(m2·a)=1520.0×108kJ/(m2·a),小于1678.6×108kJ/(m2·a),故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B正确;C、根据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GP=X+R,故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D、根据表格中同化量大小情况可确定D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煮,故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9÷25.2×100%=15.5%,D错误。故选B。24.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B.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阶段,人口也会出现了S型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详解】A、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人口的增长不仅仅受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应控制人口数量,防止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错误;
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逐渐增大,C错误;D、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D。25.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和生物圈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工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出现减小的趋势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详解】A、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B、随着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B正确;C、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C错误;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故选C。二、多选题26.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病因是机体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该抗体能持续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该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诱因(放射、碘摄入、压力、环境毒物等)相互作用引起。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GD是一种自身免疫病B.TSAb的作用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起到类似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C.GD患者临床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一般会较轻D.与GD患者相比,缺碘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更低【答案】D【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详解】A、抗体对自身成分(甲状腺)发生免疫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该抗体能持续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类似,因此还可推测TSAb也会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B正确;C、GD患者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有机物消耗快,所以GD患者临床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一般会较轻,C正确;D、GD患者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缺碘性甲状腺肿患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负反馈调节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D错误。故选D。27.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循环障碍等症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A进行物质交换B.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答案】ACD【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详解】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这些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肺部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可与A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B、血液流经肺组织,在该部位发生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显然,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B错误;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组织水肿,C正确;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D正确。故选ACD。2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内含逆转录酶)能够精确地识别人体中的一类免疫细胞细胞,这种细胞的表面有一种CCR5基因表达的趋化因子蛋白,这个蛋白是HIV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调查中发现,人群中有少数个体不易感染HI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侵入机体后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B.抑制人体内CCR5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会降低HIV的感染率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衰退,极易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而死亡D.少数个体不易感染HIV,可能是因为其体内CCR5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BCD【解析】【分析】HIV是逆转录病毒,根据题干信息,HIV侵染人体CD4+T细胞,是由于细胞膜上有一种CCR5基因表达的趋化因子蛋白,所以如果该基因突变,则HIV不能侵染该细胞。【详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进入机体后不是进行RNA的自我复制过程,是进行逆转录过程,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CCR5基因表达的趋化因子蛋白是HIV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如果抑制人体内CCR5基因的表达量,则该蛋白质减少,可能会降低HIV的感染率,B正确;C、HIV攻击人的免疫系统,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所以艾滋病患免疫功能衰退,极易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而死亡,C正确;D、如果CCR5基因发生突变,则HIV入侵机体细胞缺少主要的辅助受体,因此不易感染HIV,D正确。故选BCD。【点睛】29.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有三种观点: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下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作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b、c<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D.该实验还可以说明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对于向光性具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其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其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分析题图进行解答:【详解】A、若“生长素分解说”成立,也就是向光一侧的生长素被分解,则生长素总量减少并且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即a>b,c<d,A正确;B、若“生长素运输说”成立,也就是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转移,则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但总量不变,即c+d=e+f,且e<f,B正确;C、若只是向光侧产生抑制物增多,泽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即c+d=e+f=a,且e=f,C正确;D、该实验过程没有对抑制物进行检测,仅据实验现象不能反映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ABC。30.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温度是影响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答案】ABD【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详解】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B、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这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B正确;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气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D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D正确。故选ABD。3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位就是指某种群在群落中的空间位置B.沙漠植物都能适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 质量管理工作总结(20篇)
- 设备销售协议模板
- 评课稿地理教学探究
- 诚信经营共谋发展
- 语文学习攻略与经验分享
- 质押合同解除协议格式示例
- 质量问题退换货保证
- 购货合同购销合同的合同解除
- 购销合同有效期内的合同解除
- 【课件】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红色文化十讲第四讲PPT
- 放射科专科护理知识考试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 高考日语基础归纳总结与练习(一轮复习)
- 道德与法律辩论(合集7篇)
- 校园欺凌排查台账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汽车式起重机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伊利乳业集团营运能力研究(论文)》12000字
- 红土镍矿烧结工艺试验研究
- 招待所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