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旦附中高二上期中试卷及答案混合默写按要求填空。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曰
,
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篇引用了《论语》中颜渊与孔子关于“仁”的问答,孔子以“
,
”两句来强调服礼要有主动性。选择题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甲
B.乙
C.丙
D.丁按要求选择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爱好“仁”的人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好仁者,无以尚之”。①其将“仁”与“德”实现了有机结合②在孔子的思想系统中③“仁”处于核心地位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法国】卢梭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甲文加点词“怜悯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6.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A.“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促织》)B.“任何违犯、偏离、背弃所谓规章的行为,虽说跟他毫不相干,也总让他忧心忡仲。比如说有个同事做祷告时迟到了,或者听说中学生调皮捣乱了,或者有人看到女学监很晚还和军官在一起,他就会非常激动”(《装在套子里的人》)C.“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红楼梦》)7.《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对核心观点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金陵凤凰台【注】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这篇作品可以被收录在(
)《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集萃》
D.《诗余选集》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巍峨的宫殿已经荒芜破败,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已埋入坟墓,蕴含着李白对此深深的慨叹和惋惜之情。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三山半隐半现,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既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来回现实生活。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喻帝王,“浮云”“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据传李白游历黄鹤楼时诗意大发,却蓦然看到墙上崔颢留下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让李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挫败。后来他登临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有人认为李白的这首诗是“高仿”之作,也有人认为这是超越前人的佳作。请你从意象、艺术特点、诗歌意境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作品,谈谈你觉得这两首作品哪首更佳。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子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1)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居十日
(2)非相德也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后退
B.转身
C.迅速
D.环绕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不宜为细人用A.罪人
B.地位卑微之人
C.见识短浅之人
D.年轻人14.第二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把最后一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根据课文,填写横线上合适的句子。
,
。
,
。(3)
,
。17.《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六、材料作文18.完成作文。赫尔曼·黑塞在《读书:目的与前提》中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联系本学期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理解。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
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赘行、哉。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贬义。此处形容思考之专注,情感色彩不当。B.“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或集合众人力量办成某件事,褒义词。此处形容“坏习惯”,对象不当,情感色彩不当。C.“一己之见”,指一个人的意见。谦辞,此处说自己的观点,正确。D.“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此处形容学术名家,夸张太过,不合语境。故选C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依据前文“‘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后文衔接的内容应该陈述“仁爱”的价值或意义,比较需要排序的四句话,只有④省略了主语而且与前文关系最紧密,可知④在最前;②“在……中”可作③句的状语,故先②后③;①中的“其”指前文的“孔子”,同时又是后文“认为爱好“仁”的……”的主语,故与后文结合紧密,可在最后。④②③①正确。故选D。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
D
6.D
7.《怜悯是人的天性》采用先破后立的驳论结构,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观点的错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层进式正反对比的手法,先从正面立论,接着从反面推论,文章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可知,“怜悯心”是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并合乎自然的美德。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第一段开头“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ABC均正确,属于霍布斯的观点。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恻隐之心是“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A.翻译: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写出了成名最后飞黄腾达了,不属于恻隐之心。B.写出了别里科夫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顽固僵化的特点,不属于恻隐之心。C.写出了李小二对林冲所说的打消他疑虑的话,不属于恻隐之心。D.写出了贾母对贫苦人家孩子感同身受的体会,这种感同身受是恻隐之心。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的“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等内容可知,《怜悯是人的天性》采用先破后立的驳论结构,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观点的错误;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章开篇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接着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事例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然后继续论证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简直就不是人,由此提出“四端”学说。文章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非人也”,然后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正反对比辩证有力。故而可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层进式正反对比的手法,先从正面立论,接着从反面推论,文章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C9.C
10.从意境的角度来看崔诗更佳:①其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黄鹤远飞,白云飘荡,芳草茂盛,树木满川,意象分明,意境高远。②诗歌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不晦涩,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③李诗略显晦暗凄清。长江自流,草埋幽径,衣冠古丘,浮云蔽日,营造了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从艺术特点的角度来看李诗更佳:手法多样,感情突出①借景抒情。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②借典抒情(用典)。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③对比抒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此诗四联八句,对仗工整,格律分明,二、四、六、八句尾字押同一个韵,为标准的七言律诗。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错误。“一水中分白鹭洲”意思应该是“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而不是
“江水把白鹭洲一分为二”,意思理解错误。(1)停留、过了
(2)作动词,施恩惠。
12.B
13.B
14.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5.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
16.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17.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居:停留、过了。句意:过了十天。(2)德:作动词,施恩惠。句意:不是在互相施恩。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桓侯故使人问之”桓侯特意派人问他,可知“还”应解释为“转身”。句意: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中“鄙人”为“地位卑微之人的乡下人”可知,“细人”应指地位卑微之人。句意:不应被地位卑微之人使用。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虞君不听”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虞君不听”的后面断开;根据前文可知,“受其璧而假之道”的主语是“虞君”,“受其璧”“假之道”之间是因果关系,中间用“而”连接,不断开,故应在“道”后断开;“晋已取虢”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应在“虢”后断开;“还”的主语应为“晋”,承前省略,其后断开;“反灭虞”中省略主语“晋”,“灭”是谓语,“虞”是宾语,“反”作“灭”的状语,应在“反”前断开。故第二段画线部分需加句读为: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而”,却、反而;“伐”,攻打;“此智之如目也”,为判断句。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结合前文“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可知,此处强调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办法处理。故填“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2)结合前文“‘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可知,此处强调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故填“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3)结合前文“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可知,此处强调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古填“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持”“兆”等。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从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角度谈“为人”。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从反面分析,只看见自己,表现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参考译文: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会加深。”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桓公说:“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就会进一步加深了。”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桓侯再次不予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围,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