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语文(新高考Ⅰ卷)·全解全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回首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的奋斗历程,在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奋斗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记录了来路的苦难辉煌,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具有凝聚思想共识、滋养精神识海、蓄积磅礴力量的效果,任何时候,文化的作用都不能被忽视,任何时候,文化都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进一步统筹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新地标,有利于讲好文化故事,赓续中华文脉,感悟文化瑰宝的精神魅力,让沉睡的文化“富矿”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大国风貌、大国风采,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汇聚追梦逐梦的文化智慧和力量,一起向未来。“国家版本馆”汇聚丰富文化“富矿”,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殿堂。文化是一条河,从几千年前的源头延伸到现在,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宝贵财富,更是浸润人心的文化资源。“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通过打造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方式,把这些资源汇聚起来,不仅能让我们的文化家底更加清晰,也能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殿堂,深挖文化的价值内涵,用文化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长,熔铸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创造力。“国家版本馆”饱览中华艺术瑰宝,更加坚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家版本馆,为我们打造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是文脉赓续的传世工程,不管是到中央总馆“文翰阁”领略大国风貌,西安分馆“文济阁”感受汉唐风韵,还是到杭州分馆“文润阁”饱览江南宋韵,广州分馆“文沁阁”见证岭南新韵,都能让我们从建筑到藏品,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气息,饱览中华艺术瑰宝,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让厚重历史文化焕发新光彩。“国家版本馆”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奔跑的新阶段,把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聚焦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需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文化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中国国家版本馆就是创新文化表达的生动诠释,不仅整合了文化资源,更是让大家在一种更休闲、舒适的环境中,去了解我们厚重的文化历史,在继承和发扬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提供精神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过去到现在,从当下到未来,文化不仅有现实的温度,更有未来的刻度,让我们在延绵中华文脉的过程中,让中华文化的长河更好地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以创新创造、精彩别致的文化生活,把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食粮,奏响文化繁荣的时代号角,以文化之光烛照复兴之路。(摘编自婧蓝《国家版本馆打造文化新地标,凝聚追梦文化力量》)材料二:“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的职能,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和用来保护大自然生物资源的种子库一样,版本馆是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也就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事实上,从碑帖、家谱,到印版、印章,从邮票、明信片,到钱币、粮票……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反映和见证着时代的文明成就,推动和支撑着民族的发展进步。可以说,无论是一砖一瓦、一棱一角,还是一瓶一钵、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文脉绵延的底色,都无愧为文明传承的瑰宝。揆诸历史,珍视版本、珍视文明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从周的史官、秦的石室,到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清代的四库七阁,文化专藏机构绵亘千年。时至今日,新落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集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种功能形态为一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着重凸显大国风貌、汉唐风韵、江南宋韵、岭南新韵,集中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既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国家版本馆树立起了传承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地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崭新标识。在这里,可以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也能洞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更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还要看到,重大文化工程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脉赓续的传世工程,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版本馆的一大功能,就是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中华版本为载体,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历史自觉、发挥历史主动,我们一定能让中华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摘编自岚山《珍视中华版本,传承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无论是中央总馆,还是西安、杭州、广州等地的分馆,都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B.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奔跑,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的“生命力”。C.珍视版本、珍视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文化专藏机构绵亘到今天的国家版本馆,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D.国家版本馆是文脉赓续的传世工程,是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是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平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奔跑”错误。材料一倒数第2段说“在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奔跑的新阶段……需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中国国家版本馆就是创新文化表达的生动诠释”,但不能推断出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故选B。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设,践行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容。B.中国国家版本馆整合文化资源,以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让大家了解我国厚重的文化历史,在继承和发扬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C.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全面履行国家版本的各项职能,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D.中国国家版本馆是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中国梦的实现,都以此为重要契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都以此为重要契机”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以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可知中国国家版本馆只是其中一部分,选项以偏概全,且“重要契机”于文无据。故选D。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从1953年第一版至今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B.近年来播出的《唐宫夜宴》等文化类综艺节目。C.从诸子百家作品到中国共产党先进革命文化作品。D.从1949年至今我国先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体现的是材料二中的“和用来保护大自然生物资源的种子库一样,版本馆是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也就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的观点,这只是体现了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B.“《唐宫夜宴》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汉唐风韵”,凸显材料二中的“大国风貌、汉唐风韵、江南宋韵、岭南新韵,集中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既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的观点,也是体现了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C.“诸子百家作品”“中国共产党先进革命文化作品”是“思想文化”,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这一观点。D.“五套人民币”体现的是材料二中的“和用来保护大自然生物资源的种子库一样,版本馆是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也就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的观点,同样是体现了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故选C。4.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与民族复兴的关系。(4分)【答案】①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可以把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食粮,烛照民族复兴之路。②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可以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历史自觉、发挥历史主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从过去到现在,从当下到未来,文化不仅有现实的温度,更有未来的刻度,让我们在延绵中华文脉的过程中,让中华文化的长河更好地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以创新创造、精彩别致的文化生活,把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食粮,奏响文化繁荣的时代号角,以文化之光烛照复兴之路”可知,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可以把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食粮,烛照民族复兴之路。结合“以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历史自觉、发挥历史主动,我们一定能让中华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可知,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可以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历史自觉、发挥历史主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5.材料一中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助于坚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这一观点在材料二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进行概括。(6分)【答案】①中国国家版本馆能够反映和见证时代的文明成就,推动和支撑民族的发展进步。②能够树立传承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地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崭新标识。③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事实上,从碑帖、家谱,到印版、印章,从邮票、明信片,到钱币、粮票……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反映和见证着时代的文明成就,推动和支撑着民族的发展进步”可知,中国国家版本馆能够反映和见证时代的文明成就,推动和支撑民族的发展进步。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国家版本馆树立起了传承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地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崭新标识”可知,能够树立传承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地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崭新标识。结合“以中华版本为载体,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可知,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远行何士光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撕一张票下来,老八!”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不行!不行!”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啊!远行!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

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错误,文章的第6段,刘书记在拿到票之后大家都开始抗议认为在这个行为不行。27段“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这两处地方并没有表现他“很有威信”。他向人要票而不容商量,是特权思想在作怪,吴老八听他的话,是因为曾得过他的帮助;大家服从指挥,也不完全因为他,主要因为思想态度有了转变。故选A。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错误,本篇文章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多用方言口语。24段“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本篇小说化用古人诗句,其目的并非为小说增添古朴典雅的诗意美,而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借此善意调侃文中的人与事,起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故选B。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顺序的能力。“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先描述混乱场面再娇嗲原因,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是插叙手法,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9.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①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②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③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手法及深层意蕴的能力。文中的汽车象征着一直发展的社会。“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B.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C.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D.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一说,“令”为“将领”),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军市”做“富”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杀牛”的目的是“觞士”,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在文中指劝说。古时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B.伯王,在古代是指对霸者的尊称;伯,通“霸”,在文中意为诸侯联盟的首领。C.“举冲橹”中的“橹”指战车,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D.“士民”在古文中常有“士大夫和庶民”的意思,在文中泛指百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错误。“流血漂橹”的“橹”指大盾牌,二者含义不同。“举冲橹”的意思是“运送战车”,“流血漂橹”的意思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故选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以及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等。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如矛戟、弩、矢等,并非都在战场上损毁,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C.战争持续时间长,将官身不离铠甲,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而攻下三城后还有余力再出兵的则更难做到。D.智伯瑶用兵盛极一时,但最终被天下人耻笑;而英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花钱少,所用时间长,却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错误。由原文“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可知,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由此可知,“拔城”应为“攻下敌城”,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而不是“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4分)(2)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4分)【答案】(1)中山国调动全国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2)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迎”,迎击;“南战于长子”“北战于中山”,状语后置句;“克”,战胜。(每点1分)(2)“彼”,那些;“察”,精明/明察事理的;“辞让”,态度谦让;“重”,丰厚。(每点1分)14.苏秦在文中提出“战攻非所先”的观点,他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战争消耗大。②把战争放在首位会招来亡国的祸患。(结果恶劣)③英明的君主不把战争放在首位,能够成就王业。(或“把战争放在首位不是治国之道”)(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可知,战争是国家的祸害,让都邑消耗财力。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一说,“令”为“将领”),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由此可知,战争消耗大。由原文“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可知,从前,智伯瑶攻灭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了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包围晋阳,吞并了两国又使一位国君处于困境,这可以说是用兵盛极一时了,然而智伯瑶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把战争放在首位,灭掉范氏、中行氏所招来的祸患。由此可知,把战争放在首位会招来亡国的祸患。(结果恶劣)由原文“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可知,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真想完成霸王大业的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由此可知,英明的君主不把战争放在首位,能够成就王业。(或“把战争放在首位不是治国之道”)参考译文:苏秦游说齐闵王道:“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果真想完成霸王大业的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战争是国家的祸害,让都邑消耗财力。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一说,“令”为“将领”),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在开战的第二天,尸横遍野,(人们)扶着受伤的将士。死者(的家属)倾尽家财安葬(亡者),受伤将士耗尽钱财以求医问药,平安返家的,在家中欢聚饮酒作乐,所以这些花费和死伤者的开支相等。所以人们在战争中的消耗,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军队出战,矛戟折坏,弓弩损坏,战车破坏,战马疲惫,箭损失大半。甲胄和兵器是官家自己花钱买的,有的被士大夫藏起来,有的被军中杂役窃取,即使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国家有这两种耗费,而能使诸侯服从的,那就太少了。”“攻城的消耗很大,百姓修补遮蔽矢石的用具,运送战车,国中的人为制造兵器而疲惫,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上面的长官由于久战而倦于进行教化,士卒被兵器伤残,所以攻下了三座城,还能战胜敌人的就太少了。”“从前,智伯瑶攻灭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了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包围晋阳,吞并了两国又使一位国君处于困境,这可以说是用兵盛极一时了,然而智伯瑶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把战争放在首位,灭掉范氏、中行氏所招来的祸患。”“从前,中山国调动全国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中山国不过是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对抗两个万乘大国,两次作战都取得胜利,这算是用兵的典范了。可是中山国最终被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由此看来,由于战争导致败亡的事,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到例证。”“现在(有的国家)竭力战争且屡战屡胜,守城不被攻克,这不仅让人感到难以办到,而且也害人不浅,那么诸侯必然视他为仇敌了。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所以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必出动兵力就能战胜敌人,不必运用攻城的战车,敌国的边城就会投降,百姓还没有觉察而王业就已经完成。那些英明的君主处理事务,费用少,时间(虽)长,却可取得长远的利益。”所以说:“后发制人可让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寿星院寒碧轩①苏轼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②,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③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注】①寿星院,在杭州葛岭下,寒碧轩及寿星院中建筑之一,是避暑的佳处。②“日高”句: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句。③绝粒:又称辟谷。道家不火食、不进五谷的修炼方法。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首联直接描写环境,清风吹来,摇动窗扉,竹子傍轩而生,掩映轩窗,凸显清幽之雅。B.前两联运用叠音词“肃肃”“纷纷”“冉冉”,或摹声,或拟态,具有音韵和谐之美。C.颈联中写蝉在树叶间鸣叫,禽鸟在树林间飞舞,从动态角度描绘了热闹之景。D.尾联中写道士以辟谷之法修炼,本应骨格清奇似鹤却如此肥胖,充满了戏谑之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从动态角度描绘了热闹之景”错误,颈联是运用以动衬静、以声写寂的手法,以表现此地的清幽静谧。故选C。16.南宋文学家周必大曾评价此诗“句句切题”,请以前三联为例,分析诗歌是如何切合“寒碧”的题意展开的。(6分)【答案】①首联写风摇窗扉,表现出风力之大,突出“寒”意;轩前的竹子是绿色的,暗含“碧”字。②颔联写竹叶斑驳的影子落在凉席上,沾人衣衫的雾气也被竹子染上绿色,“雪”给人“寒”凉之感,“绿”色切合“碧”字。③颈联中写蝉化用杜甫的诗句,无形之中暗含“寒”意;翠羽代指绿色羽毛的鸟,翠字和“碧”字相合。(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首联写到清风吹来,摇动窗扉,竹子傍轩而生,掩映轩窗。“摇窗扉”写出了风力之大,从而突出“寒”意。“窗前修竹”写到傍轩而生的竹子,竹子是绿色的,暗含“碧”字。颔联写到竹叶斑驳的影子落在凉席上,沾人衣衫的雾气也被竹子染上绿色。这里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竹叶斑驳的影子比作“雪”,而“雪”给人“寒”凉之感。“冉冉绿雾”中“绿”字切合“碧”字。颈联写蝉在树叶间鸣叫,禽鸟在树林间飞舞,运用以动衬静、以声写寂的手法,以表现此地的清幽静谧。其中,“日高山蝉抱叶响”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一句,所以这一句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句。“翠羽穿林飞”中翠字和“碧”字相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2)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抓住了日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有序,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3)长江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借其表达时间意识、生命感悟,如“,”两句。【答案】(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堪、臾、采、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_______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________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_________。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_________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体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B.体验

孜孜以求

旁门左道

回顾C.体验

梦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顾 D.体悟

梦寐以求

旁门左道

回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体悟:体会,领悟。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语境强调画家需要亲自到自然中领悟世界,因此选择“体悟”。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语境强调“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勤勉探求的目标,因此选择“孜孜以求”。奇技淫巧:指新奇的技艺和作品。旁门左道: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语境强调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比较新奇,因此选择“奇技淫巧”。回溯:上溯;向上推导;向内推导。回顾:①回过头来看。②回忆检讨过去发生的或所经历的事。语境是说向以前的历史探究宋画的写实传统,选择“回溯”。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B.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C.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D.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中国山水画”,表述没有完成,后句的主语变成“画家”,据此排除A;二是“注重表达内在旨趣”和“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句式杂糅,据此排除C;D.“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成分赘余,删除“这一中心”。故选B。20.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答案】(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参考评分细则:陈述对象“明代园林绘画”1分、“融合……技法”内容完整1分、“形成……风格”内容完整1分,整体符合单句形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到原句的中心,原句“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的中心是:明代园林绘画形成了特殊风格。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然后将剩余的句子成分作为定语或状语穿插进中心句中。“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形容的是风格,将其作为宾语的定语;“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交代的是原因,将其作为谓语的状语。据此变换为: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当然也可以将“风格”作为主语,依据上文分析变换句式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①,最后降为零——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②。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③,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21.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B.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C.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群体生存D.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前文“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可见,陈述对象是“小蚂蚁”,本句主语也应该是“小蚂蚁”,其中BD把主语变成“群体生存”,不能衔接上句,排除BD。要与后句“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相衔接,可见“群体生存”必须放在句尾,排除A。故选C。22.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答案】(示例)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③人类通过向蚂蚁学习来改善交通状况(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句“最后降为零”可见,这句要写的是“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交通流量的变化,后文用蚂蚁进行类比,说“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可见,人类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