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_第1页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_第2页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_第3页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_第4页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试卷(A4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下列反应或过程所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C.用两份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D.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2、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3、下列“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则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将食盐溶于水后,溶质以分子形式存在 B.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C.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6、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B.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7、下列关于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洗洁精的溶解作用洗去碗上的油污 B.饱和溶液降温都能析出晶体C.浓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B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C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溶解,蒸发,结晶D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将水、酒精各50mL倒入100mL量筒中A.A B.B C.C D.D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1)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乙(填“>”“<”或“=”)。(2)t2℃时,将6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3)现有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将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乙(填“>”、“<”或“=”)。(4)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5)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随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2、完成下表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表试管编号溶剂加入物质实验现象(填“溶解”“几乎不溶解”或“不溶解”)110mL水一滴植物油______210mL汽油一滴植物油______310mL水几小粒碘______410mL酒精几小粒碘______(2)上述实验说明同一物质在______的溶剂中溶解性______。(3)除去衣服上的油渍,用汽油洗和用洗涤剂洗其原理是否相同______?为什么?______。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也是生命的源泉。(1)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常用到液氯,其作用是_________。(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室温下,打开可乐瓶盖后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___。(4)向20°C时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进行下列实验(如图1),a-e表示所得溶液编号;其溶解度曲线如图2。1.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_,c是硝酸钾的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g。II.图1中的实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有________(填溶液编号)。III.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原因是_________。4、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一)回答下列问题(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2)40℃时,将50gKNO3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3)60℃时,向10g水中加入Xg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析出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Ⅰ、X的数值是______。Ⅱ、60℃时形成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Ⅲ、该溶液降温过程中,在60℃、40℃、20℃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____。Ⅵ、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50℃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40℃时,1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C.20℃时,若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变D.溶液从60℃降到20℃析出的固体比在60℃时恒温蒸发90g水析出的固体多Ⅴ、实验结束后,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不能回收到XgKNO3固体,理由是______。5、下表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温度(℃)102030405060溶解度(g)KNO320.931.645.863.985.5110NaCl35.836.036.336.637.037.3(1)上述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是________。(2)要使KNO3从其溶液中全部结晶出来,应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3)60℃时,用100g水配成KNO3饱和溶液再将其降温到10℃,析出结晶_______g。三、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某石灰石中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一兴趣小组想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他们将一块样品敲打粉碎后,取出6g放入质量为20g的烧杯中,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掉盐酸的质量为50g。反应所需时间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2)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3)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将20.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反应时间/s0102030405060溶液温度/℃20.520.620.720.820.920.820.7(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_________℃。(2)计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3、小路向容器中加入85g过氧化氢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每68份质量的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可产生36份质量的水和32份质量的氧气。(1)最终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g。(2)求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质量分数是指混合物中某种物质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4、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氯化钠的质量。5、计算题为测定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与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66.8g。(1)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2)求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6、“石头纸”是用沿海水产养殖中大量废弃贝壳制得的。为测定其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含量,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5.0g样品粉碎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观察,生成气体的质量是______克。(2)计算“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此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4)完全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7、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将20g氯化钠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01%)8、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Ca(OH)2(含杂质CaCO3)样品8.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质质量与反应的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提示: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能溶于水](1)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为______g。(2)8.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多少?(3)通入m3g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9、如图,小明同学将200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1)往甲烧杯溶液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2)若将乙烧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g?四、实验探究(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推理实验结论I加入2gKNO3,搅拌全部溶解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Ⅱ再加入5gKNO3,搅拌部分溶解_____Ⅲ加热,搅拌____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Ⅳ再加入5gKNO3,搅拌全部溶解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Ⅴ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析出晶体一定形成饱和溶液KNO3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Ⅵ_______,搅拌全部溶解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实验反思]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③比较实验步骤______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2)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文献资料]①天然气和煤都是__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③CO2能产生___________效应,SO2易导致酸雨。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证据推理]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联系实际]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反思拓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H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2、某小组同学向盛有MnO2的试管中加入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和水雾生成。小组同学对H2O2分解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Ⅰ.探究水雾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分别向三只试管中依次加入0.5gMnO2和30mL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现象如下。溶液5%H2O2溶液10%H2O2溶液30%H2O2溶液温度变化水雾有少量水雾有较多水雾有大量水雾(解释与结论)(1)在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下,H2O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反应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是_______。(3)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Ⅱ.探究影响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方案)试验编号H2O2溶液蒸馏水催化剂温度/°C溶质质量分数I'/mLI'/mL①10%1020无催化剂20②10%10200.5gMnO220③10%15x0.5gMnO220(4)对比实验①②,目的是探究_______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5)实验②③,目的是探究溶质质量分数与H2O2分解反应速率是否有关,则实验③中x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15b30(实验过程及分析)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完成以上实验,用压强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