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2(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2(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2(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2(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02(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黄金卷0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据考证,如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

)A.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C.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 D.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可得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商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无法严密控制诸侯国,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商王进行占卜以及占卜内容,不体现原始民主色彩,排除B项;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是研究商朝时期重要的出土资料,史料价值高,排除C项。故选D项。2.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曾指出:“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表明顾炎武(

)A.坚守个人英雄主义史观 B.主张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C.看到分封制的历史局限 D.认识到郡县制度存在着弊端【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分析材料可知,顾炎武认识到了郡县制存在的弊端,他认为“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就能够改变这种弊端,进而“天下治矣”,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圣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坚守个人英雄主义史观,排除A项;材料中顾炎武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体现其主张与时俱进的相关内容,且郡县并不等同于国家治理体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他对分封制历史局限性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题干“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北魏政权封建化是通过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逐渐完成的,排除A项;“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北方经济的恢复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 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宗虽然下诏收回给节愍太子的赏赐,但卢则粲以太子为储君,其用度应与君主一致,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等理由封驳了该诏书,这反映出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掌审议职权,而非决策,排除A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尚未建立民主制度,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制度约束下皇帝被迫遵循传统,且唐朝违制现象较为普遍,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时期,随着农村墟市的发展,浙鲞皖鲊逐陆续而来,成为会客中常见的菜肴。同时一些经济作物的产量增加,如东乡县在明清时期大量种植花生,导致当地人开始食用花生油,留久愈清,人争取之。这些现象反映出(

)A.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 B.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C.贪图享乐之风日渐滋长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随着农村墟市的发展,浙鲞皖鲊成为会客中常见的菜肴。经济作物产量增加,花生油得到人们喜爱,反映出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仅凭会客中常见的菜肴和吃花生油无法得出贪图享乐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6.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A.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性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年的中国。据材料可以看出,武昌是总督住所所在,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铁厂选址在远离铁矿和煤矿却临近武昌的汉阳,可知其选址的主要考虑是便于官府监管控制,管理政企不分,不符合现代管理趋势,且会提高成本,因而从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复杂境遇和坎坷路途,D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媚外之政府”“贼民之政府”“割地赠礼之政府”“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等可知,20世纪初,社会舆论认为,清政府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民众的剥削与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列强通过控制清廷来剥削中国民众,以维护在华利益,所以清政府的多个称谓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合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清廷形象的重构,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土崩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8.陈独秀认为:“妇人参政运动,亦现代文明妇人生活之一端”“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子不必同于父,妻不必同于夫”。李大钊指出:“中产阶级妇人的利害,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利害;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力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这些思想(

)A.体现出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习俗变迁 B.表明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C.反映出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普遍提升 D.有助于推动新旧思想观念的更替【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鼓励妇女参与政治生活中;李大钊则强调要实现全体妇女的解放而非仅限于中产阶级妇女的解放,这冲击了封建纲常伦理,既有助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也有助于国人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二者对妇女参政支持的观点,未涉及社会具体习俗变化,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夸大,传统社会阶级结构没有被颠覆,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二者对妇女参政支持的观点,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9.1943年4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召开秘密会议,会上有人汇报说:“(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日军1855部队)生产跳蚤100克,(需要)老鼠1000只,12月末可以生产100公斤(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但所需老鼠急待补充供应。”这则史料(

)A.可说明沦陷区内暴发大规模瘟疫 B.呈现了“华北事变”爆发的缘由C.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 D.反映了日本对华经济统制政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日本在中国采取了细菌战,是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本在中国采取细菌战,但材料没有说明是否爆发了大规模瘟疫,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爆发的原因是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细菌战并非华北事变爆发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细菌战,与对华经济统治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为1950年《人民画报》刊登的一幅绘画作品。该作品(

)A.倡导了勤奋进取的社会风尚 B.描绘了“一五”计划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指明了“科教兴国”的方向【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0年《人民画报》刊登的一幅绘画作品,根据作品中“科学家”“工程师”“努力学习”等关键词,体现了其倡导了勤奋进取的社会风尚,A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排除D项。故选A项。11.1980年8月17日在《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中,党中央明确提出针对当年需要就业的1200万人,除了让国营企业吸纳外,还鼓励集体经济成分的企业对就业人员进行吸纳、引导就业人员就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准备建立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力图全面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 D.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除了让国营企业吸纳外,还鼓励集体经济成分的企业对就业人员进行吸纳、引导就业人员就业。”可得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就业问题,试图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城镇劳动就业问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经济制度,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才全面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2.农业在西亚地区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为该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前后,东亚和中美洲地区的农业也得以传播开来。下列有关世界农业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 B.农业起源是三个地区不断交流的结果C.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 D.人类从食物生产者转变为食物采集者【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所以农业文明并非是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因而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排除B项;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排除D项。故选C项。13.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96年至1301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12至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A项正确;14世纪时法国并未确立议会制共和政体,排除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论述,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4.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D.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540年以后(英国)。据图示“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可以看出1540年之后,英国的麦价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原因在于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价格革命的影响下,贵金属价格下降,物价上涨,A项正确;粮食产量增加,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此时还未发生工业革命,近代工厂还未大量建立,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英国人口大量增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衰弱的西欧各国无法抵挡苏联,只有美国援助西欧,才能牵制住苏联。1948年4月美国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算是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西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在遏制苏联的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D项正确;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原因是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而不是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且A项不符合史实,西欧并未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国家,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排除B项;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2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7.5万美元,而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不足700美元,这一比值自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这些国家还是世界难民的重要来源地。由此可知(

)A.贫富差距阻滞了全球化进程 B.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C.冷战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亟待打破【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人均收入远超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国家间贫富差距明显,说明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B项正确;材料强调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未体现贫富差距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未涉及冷战的影响,排除C项;此时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8分)“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8分)【答案】60、70年代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苏战争威胁的紧张国际形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不合理。三线建设从东北部、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范围广,规模大;采用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以国家为主导,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就丰硕;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工业、交通、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化的建设。三线建设从整体上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力量;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中西部交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全国工业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8分)【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以备战为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为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加强战备,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不合理,开展三线建设。依据材料“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可知,三线建设从东北部、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范围广、规模大。依据材料“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可知,采用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依据材料“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可知,以国家为主导,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就丰硕;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工业、交通、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化的建设。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从整体上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工业布局),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布局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随着大批重工业、科研院校迁入中西部地区,增强了国防力量,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带动了中西部交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全国工业布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中的刘坤一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1)根据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4分)【答案】(1)分类:史料1、7可用于研究刘坤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史料2、5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史料3、4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史料6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与作用。史料价值:皇帝上谕、奏报、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价值,后世的研究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相较一手史料低,但其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仍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4分)(2)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刘坤一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积极交涉,维护了国家与民族利益。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总之,刘坤一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勇于承担、锐意进取,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4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钦定剿平粤匪方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可知史料1、7可用于研究刘坤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根据材料“《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可知史料2、5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根据材料“《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可知史料3、4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根据材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可知史料6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与作用。史料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皇帝的上谕、奏折、档案都属于当时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一般来说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后世研究的专著和文章属于二手史料,其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仍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并结合晚清社会特征和刘坤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可知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刘坤一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积极交涉,维护了国家与民族利益。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最后得出结论,并作客观评价:总之,刘坤一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勇于承担、锐意进取,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19.(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摘编自曾兮筠《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官僚主义》材料三

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与罗马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选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不同的地位,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4分)【答案】(1)变化: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官员不再世袭,开始领取俸禄;儒学成为选官重要标准。(8分)作用:扩大了朝廷选官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孝悌和清廉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官方主体地位;东汉后期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身权益的工具。(6分)(2)不同: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选官、军事、外交等诸多权力;(2分)罗马帝国时代:逐渐成为丧失实权,成为受屋大维控制的顾问机构。(2分)原因:屋大维建立元首制,逐渐控制了罗马的权力。(2分)(3)认识:东汉和罗马帝国衰亡的共同原因,都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和分裂割据的现象;相比之下,东汉政权在官僚队伍的选拔任用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从贵族制到官僚制;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可知,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根据材料“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可知,官员不再世袭,开始领取俸禄;根据材料“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可知,儒学成为选官重要标准。作用:根据材料“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朝廷选官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孝悌和清廉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官方主体地位,东汉后期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身权益的工具。(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时期(欧洲)。不同: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选官、军事、外交等诸多权力;根据材料“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可知,在罗马帝国时代,逐渐成为丧失实权,成为受屋大维控制的顾问机构。原因:根据材料“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建立元首制,逐渐控制了罗马的权力。(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欧洲)、汉朝(中国)。认识:根据材料“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和罗马帝国衰亡的共同原因,都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和分裂割据的现象,而相比之下,东汉政权在官僚队伍的选拔任用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信息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