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如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不属于()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2.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A.都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构成了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以二氧化碳为主。火星上遍布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坑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截至目前,探测器在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据此完成3﹣5题。3.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A.不属于天体 B.远离太阳 C.需要穿越小行星带 D.一直在地月系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火星的()A.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 B.大气密度和厚度比地球小 C.位置比地球更加远离小行星带 D.质量、体积比地球小5.目前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A.大气稀薄,水汽少 B.无法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附近天体运行杂乱,碰撞剧烈 D.自转、公转周期长,温度变化大如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完成6﹣8题。6.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A.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由极地向赤道递减7.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厚度 B.太阳活动 C.距日远近 D.纬度差异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A.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与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如图为某年7月8日监测到的一个M6.5级耀斑爆发引发的电离层突变效应(图中黑圈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10.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纺织工业 D.气象部门11.这种现象强烈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A.增加户外活动 B.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 D.保护宇宙环境读图,完成12﹣14题。12.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13.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14.研究化石,可以()①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内。为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无锡市于2023年初制定出台了《有感地震应急方案》。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5﹣18题。15.岩石圈是指()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②位于软流层以上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④包括水圈的全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一湖中帆船上的同学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 C.横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8.当天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听说紧急,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如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19﹣20题。19.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20.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1﹣23题。2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原始地球形成时保留至今 C.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D.火山喷发2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红外线而增温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3.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保证安全平稳飞行是航空公司的职责,气压相对较高,有利飞行。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24.对流层气温存在垂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B.太阳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大气大量吸收短波辐射 D.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5.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如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26﹣28题。26.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27.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8.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A.大气逆辐射的增强 B.太阳辐射的增强 C.地面辐射的增强 D.大气辐射的增强电视纪录片《从许村到青田》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模范广东顺德青田村。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有着130户人家,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均为麻石铺路,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如图为顺德青田村景观图和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29.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30.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A.甲→丁 B.甲→乙 C.丙→乙 D.丁→丙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1﹣32题。3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32.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A.向南 B.向北 C.向东 D.向西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形成砂田农业,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和宁夏砂田景观图,读图完成33﹣36题。33.图中()A.①代表下渗 B.②代表蒸发 C.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⑤代表水汽输送34.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A.①减弱 B.②增加 C.④减少 D.⑤减少35.砂田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A.降水增多 B.蒸发加剧 C.土壤含水量增多 D.地表径流增多36.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修建水库可以减少②环节的水量 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D.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透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图示完成37﹣38题。37.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图中各环节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38.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①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综合题(共24分)3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如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1)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0.(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云山叠翠,珠水流光,广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了最美城市中央湿地。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特点,并指出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指出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如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不属于()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分析】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解答】解: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绕着行星地球公转,属于地月系的一部分,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A.都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构成了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天体要看这个物质是否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是否属于自然天体的一部分、是否具有独立的运动轨迹。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解答】解:“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都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属于独立的天体,A正确,B错误。“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没有相互吸引和绕转,不构成天体系统,C错误。“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都绕着行星地球公转,都是卫星,D错误。故选:A。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以二氧化碳为主。火星上遍布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较大的陨石坑是大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后撞击而成的环形凹坑。截至目前,探测器在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据此完成3﹣5题。3.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A.不属于天体 B.远离太阳 C.需要穿越小行星带 D.一直在地月系【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天体要看这个物质是否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解答】解:A、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属于天体,故错误。B、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离太阳越来越远,故正确。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的过程中没有穿越小行星带,故错误。D、天问一号到达火星后不再属于地月系,故错误。故选:B。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陨石坑更多、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火星的()A.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外侧 B.大气密度和厚度比地球小 C.位置比地球更加远离小行星带 D.质量、体积比地球小【分析】陨石坑是由流星体与天体的撞击形成的与天体的大气层有关。【解答】解:由于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的多,则流星体与火星的摩擦力小,撞向火星的流星体大,因此火星上陨石坑更多、更大,B正确。火星上陨石坑的多少与火星自身的大气特点有关,与火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及火星和地球的相对质量、体积大小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5.目前火星上暂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A.大气稀薄,水汽少 B.无法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附近天体运行杂乱,碰撞剧烈 D.自转、公转周期长,温度变化大【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解答】解:火星的体积和质量小,形成的大气层厚度较小,大气稀薄,且火星环境干燥,水汽少,不适宜生命生存,A正确。火星位于太阳系,且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B错误。火星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运行环境较为安全,C错误。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D错误。故选:A。如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完成6﹣8题。6.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A.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由极地向赤道递减【分析】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可以结合图示信息直接获取。【解答】解:由图中信息可知,0°—20°N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但变化小,20°—70°N变化大,故各纬度间并不是间距等量变化,B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由赤道向极地递减,A正确,D错误。故选:A。7.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厚度 B.太阳活动 C.距日远近 D.纬度差异【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解答】解:图示太阳辐射纬度越低数值越大,纬度越高数值越小,说明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8.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A.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损失质量释放大量的能量,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A、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经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故正确。B、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辐射无关,不符合题意。C、太阳活动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不符合题意。D、太阳辐射和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与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如图为某年7月8日监测到的一个M6.5级耀斑爆发引发的电离层突变效应(图中黑圈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分析】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耀斑爆发影响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不影响有线电视信号传输,A错误。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能量爆发释放所致,B正确。根据课本内容可知,耀斑活动的时间间周期约为11年,单个耀斑出现时间约几分钟至1~2小时,C错误。太阳活动影响降水的是黑子而不是耀斑,D错误。故选:B。10.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纺织工业 D.气象部门【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解答】解: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航天器及通讯也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因此通信、航天、气象等部门受太阳活动影响相对较大,ABD错误。太阳活动对纺织工业无直接影响,因此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纺织工业,C正确。故选:C。11.这种现象强烈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A.增加户外活动 B.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 D.保护宇宙环境【分析】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太阳活动高峰年要减少户外活动,减轻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A错误。太阳活动高峰年有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太阳活动中的耀斑爆发时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进而影响网络通畅,C错误。太阳活动的影响与保护宇宙环境无关,D错误。故选:B。读图,完成12﹣14题。12.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于新生代时期,A错误。恐龙化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时期,B错误。甲化石所在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和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中间,其形成的年代在寒武纪和中生代之间,C错误。三叶虫化石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的寒武纪时期,D正确。故选:D。13.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材图片,甲化石所在的地层位于有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的地层中间,因此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位于寒武纪和中生代之间的时期,该时期包含的原始鱼类出现的志留纪,联合古陆形成的古生代末期,B正确。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鸟类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化石形成于新生代时期,ACD错误。故选:B。14.研究化石,可以()①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研究化石对了解岩浆岩的形成没有影响,①错误。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规律,进而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②正确。地貌的形成与化石无关,③错误。不同的生物化石对应不同的古地理环境,研究化石有助于推测古地理环境,④正确。故选:D。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内。为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无锡市于2023年初制定出台了《有感地震应急方案》。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5﹣18题。15.岩石圈是指()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②位于软流层以上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④包括水圈的全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并不包括水圈的全部,④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上部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称为岩石圈,②③正确,①错误。故选:C。1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一湖中帆船上的同学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 C.横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解答】解:纵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态,故天一湖中帆船上的同学只感受到上下摇晃,A错误。纵波波速大于横波,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B正确。纵波能够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传播速度比横波快,C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故选:B。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解答】解: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幔,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符合题意。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排除BCD。故选:A。18.当天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听说紧急,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分析】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镇静,就地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解答】解:A、听说紧急,夺路逃命有可能导致相互挤压踩踏,出现严重事故,故错误。B、地震发生后需要紧急避震,而不是上课,故错误。C、纵身跳楼有可能导致骨折甚至危及生命,故错误。D、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时要双手抱头,有序撤离,严防踩踏,故正确。故选:D。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如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19﹣20题。19.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故选:C。20.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解答】解:据图文材料可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故选:A。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1﹣23题。2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原始地球形成时保留至今 C.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D.火山喷发【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解答】解:据所学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A正确。原始地球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无氧气,B错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法被分解,C错误。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A。2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红外线而增温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解答】解: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地面辐射后,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①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质,因此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正确。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短的太阳紫外线,不是红外线,③错误。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得地表生物可以避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伤害,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④正确。故选:C。23.下列城市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A.广州(23°N) B.新加坡(1°N) C.北京(40°N) D.莫斯科(55°N)【分析】对流层平均厚度随纬度而不同,低纬度地区平均厚17~18km,中纬度地区平均厚10~12km,高纬度地区平均厚8~9km。【解答】解: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对流运动的强度,太阳辐射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低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在广州(23°N)、新加坡(1°N)、北京(40°N)、莫斯科(55°N)四个城市中,新加坡纬度最低,平均气温最高,对流层运动最强,对流层厚度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乘坐飞机出行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保证安全平稳飞行是航空公司的职责,气压相对较高,有利飞行。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孟晚舟女士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国航空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途径北极上空到达中国深圳。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24.对流层气温存在垂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B.太阳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大气大量吸收短波辐射 D.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分析】在对流层之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原因有二个,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来自于地面,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度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能保存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形成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该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量很少,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离地面越远的大气,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C错误。故选:D。25.孟晚舟女士回国乘坐的客机,其飞行所在大气层的变化是()A.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C.一直在平流层飞行 D.一直在对流层飞行【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平流层高度大约12千米到50千米。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人造卫星等在此运行;高层大气大约50千米以上的大气。【解答】解: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需要穿越对流层,绝大部分时间位于平流层,所以飞机从起飞到中途到最终降落,飞行的大气层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故选A。“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浑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如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26﹣28题。26.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雾霾笼罩时,往往出现逆温现象,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受阻,A错误;雾霾笼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B正确:雾霾笼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升温幅度减小,地面辐射减少,C正确;雾霾笼罩时,说明大气厚度增加,使大气的逆辐射增强,也就是大气保温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A。27.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答】解:图中①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保温作用是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①③。故选:C。28.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A.大气逆辐射的增强 B.太阳辐射的增强 C.地面辐射的增强 D.大气辐射的增强【分析】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其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又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解答】解: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而不是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的增强,故A正确,BC错误。大气辐射的增强可能导致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增加,故D错误。故选:A。电视纪录片《从许村到青田》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模范广东顺德青田村。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有着130户人家,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均为麻石铺路,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如图为顺德青田村景观图和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29.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解答】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荷花塘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房屋升温快,相对于房屋荷花塘温度较低,气流受冷下沉,荷花塘表面气压高,对应甲,故A正确。乙表示低压,说明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B错误。丙表示高空形成的高压,丁表示高空形成的低压,CD错误。故选:A。30.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A.甲→丁 B.甲→乙 C.丙→乙 D.丁→丙【分析】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下高上低;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高空和近地面相反。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根据等压面的凸凹可知,近地面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气流从甲流向乙,B正确。高空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气流从丙流向丁,D错误。甲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气流丁流向甲,A错误。乙处受热形成低压,气流从乙→丙,C错误。故选:B。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1﹣32题。3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分析】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解答】解: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读图可知,丁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力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A.向南 B.向北 C.向东 D.向西【分析】风向需要分高空和近地面两个方向进行分析,高空中的风向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因此会形成平行于等压线的风向;近地面的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形成一个与等压线斜交的风向。【解答】解: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形成砂田农业,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和宁夏砂田景观图,读图完成33﹣36题。33.图中()A.①代表下渗 B.②代表蒸发 C.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⑤代表水汽输送【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图中①是大气降水,②是蒸发,③是下渗,⑤是地表径流。【解答】解:读图可知,①是由大气水转为地表水,代表降水,A错误。②是由地表水转为大气水,代表蒸发,B正确。③为地表水转为地下水,代表下渗,C错误。④为地下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下径流,⑤为地表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B。34.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A.①减弱 B.②增加 C.④减少 D.⑤减少【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解:根据图中箭头的来龙去脉可知,图示①从大气水变为地表水和海洋水,说明①为降水;②从地表水和海洋水变为大气水,说明②为蒸发;④从地下水变为海洋水,说明④为地下径流;⑤从地表水变为海洋水,说明⑤为地表径流。①降水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铺设砂石不影响降水,故A错误。地表铺设砂石,导致砂石下面土壤的温度较低,蒸发②减少,故B错误。砂石粒径较粗,颗粒之间缝隙大,利于地表水下渗,则地下径流④会增加,地表径流⑤减少,故C错误,D正确。故选:D。35.砂田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A.降水增多 B.蒸发加剧 C.土壤含水量增多 D.地表径流增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解答】解:读图可知,砂石覆盖,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A错误。砂石覆盖能减少蒸发,B错误。覆盖砂石,增大地表空隙,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可以增多土壤含水量,C正确。覆盖砂石,利于雨水下渗,从而可以减少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C。36.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修建水库可以减少②环节的水量 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D.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分析】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环节均有影响,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解答】解: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地表水的蒸发量即②环节的水量,A错误。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对降水影响不大,故不可以增加环节①的水量,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与下渗环节,故可增加环节③的水量,C正确。目前人类对环节⑤(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最大,D错误。故选:C。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透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图示完成37﹣38题。37.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图中各环节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解: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导致下渗b增加,则地表径流a减少,故B正确,A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后下渗量增加,则地下径流c增加,故C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后对d蒸发影响不大,故D错误。故选:B。38.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①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解答】解: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了地下水的数量,①正确。采用“可呼吸地面”对路面结冰作用不大,②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对减弱噪音、美化环境作用不大,③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当地水资源数量,增加蒸发量增加了地面和空气湿度,④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