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目录1绪论………………11.1选题背景和意义……………11.2相关概念的界定……………2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2文献综述……………………42.1国外实证研究……………42.2国内实证研究………………52.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72.4简要评述……………………73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现状………………83.1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83.2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现状………………134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实证分析…………194.1模型的建立………………194.2变量与数据说明………204.3平稳性检验……………204.4协整检验………………214.5描述性统计………………224.6相关性分析………………224.7模型的选择………………234.8回归结果分析………………235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对策…………………245.1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245.2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25结论………………27参考文献…………29绪论1.1选题背景和意义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凸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慢慢替代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且有趋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人才培养和建设的工作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是重中之重。2010年颁布了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在这一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以及重大人才工程,并从具体提出了实施方式。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发言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的,足以体现未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长期以来,知识要素依托人力资本分布也呈现出东部偏好。长三角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向来是高质量人才的聚集地,它的人才管理政策也就更是重中之重。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开放性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就开始日新月异,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但是随着时间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技术匮乏、经济结构变得不合理等问题开始显现,减缓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研究、分析人力资本作为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之一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就变得格外重要,这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全面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时促进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又由于中国人力资本构成牵引着产业的构成与深化,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研究长三角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时应结合中国劳动力构成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也就是说既有高级人力资本,也有仅受初、中等教育、从事一般性技能活动的初中级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根据受教育程度分类后探讨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是否适应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道路,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多多益善等问题。这一结合中国人力资本特征进行的课题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1.2相关概念的界定1.2.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也称“非物质资本”,它不是一个实物性质的资本,而是通过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与人始终绑定在一起,不随产品的转移而转移,而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主要包括:用于教育的支出;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支出形成的人力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所以对人力资本投资对GDP的增长有很高的报酬率。由于人力资本是“活资本”,它可以灵活变动,拥有创新性、创造性,可以有效配置、调整市场的应变能力,所以相较于物质、货币等实物资本增值空间更大。1.2.2异质型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是指在特定时期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生产力的人力资本,它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稀缺性和周期性等特质。但异质型人力资本并不是一直保持边际报酬递增属性的,它会随时间逐渐演变成边际报酬递减属性,异质型人力资本因而演变为同质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如此在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之间来回切换的过程,换句话说,当你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能带来更多的产出,这一时期你就是异质型人力资本,而当你投入更多的劳动带来的产出反而减少了,这一时期你就是同质型人力资本。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拥有的应用价值是需要在与人交易中表现出来的,因而一个人是否拥有异质型人力资本就成为一种“社会信息”,同时也是这种社会信息,拥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员工才能与拥有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员工达成契约。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现实经济活动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异质型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微观经济的新生产函数和宏观经济的非均衡性的互动作用实现的,在这种微观经济的新生产函数与宏观经济的非均衡性的互动作用中,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了边际报酬递增,从而导致了经济成长的加速趋势;而同质型人力资本恰恰相反,它会导致经济减速发展。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加速”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减速”作用是同时存在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次,异质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附于“人”的资本,它不是广泛分配的才能,各人之间成长过程、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等的差异都会使所拥有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人力资本配置上的差异表现在配置类型和配置数量上。异质型人力资本在各人之间配置上的差异又会进一步决定各人社会存在性(社会地位、经济价值和权能结构)的差异。最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报酬形态是准地租,指异质型人力资本在短期内获得的超额报酬,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经济特点:对过去投资的报酬和短期性。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从人力资本结构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整个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内部上海、江苏和浙江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论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说明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本文涉及概念做界定,并对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做说明。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以往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仍有待探讨的问题,引出自己文章的创新点。第3章是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分别对长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各地区(本文指江浙沪)经济发展现状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做系统分析,并分析长三角在全国的情况及长三角各地区间的差异。第4章是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实证分析。选取长三角地区主要省市,上海、江苏和浙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9年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高级人力资本、中级人力资本和初级人力资本作为自变量,劳均GDP作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研究哪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更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分析三大省市都作为长三角地区在异质型人力资本上的共同性,以及作为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之前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差异性。第5章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对策。据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对怎样促进异质型人力资本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3.2研究方法本文单独或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实证分析法等。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研究方向,查阅近些年来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他人成果进行整理、吸收和总结,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加工和处理,为本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数理统计法:为了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使用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运用Exce1软件。实证分析法:用软件Eviews7.0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通过结果分析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2文献综述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国内外都已非常成熟,于是有些学者开始在研究中对人力资本进行划分,考察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其作用机制。2.1国外实证研究国外学者以受教育年限作为区分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标准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在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时,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欠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如Petrakis和Stamatakis的研究[28]。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如KevinHarriott[27]的研究。而发达国家主要是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除了对于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国外还有不少学者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分为卢卡斯作用机制,尼尔森--菲利普斯作用机制和联合作用机制。卢卡斯作用机制的实质是人力资本作为直接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通过其“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尼尔森--菲利普斯作用机制则表示人力资本是通过“技术进步”这一中介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Benhabib和Spiegel[26]的研究表示支持尼尔森--菲尔普斯作用机制,证实了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间接促进经济增长。2.2国内实证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始做实证分析的同期,我国对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如魏下海,李树培[20]认为人力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门槛效应,只有达到或超过一定门槛的人力资本才会成为重要的要素投入;李雪艳、赵吟佳和钱雪亚[11]将具有“稀缺”特征的人力资本界定为异质性人力资本,并将其他部分界定为同质性人力资本,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程度可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进而提高经济增长。后来,我国也开始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如高远东、花拥军[7]采用1991-2010年27省数据,刘金涛[13]采用2000-2013年31省数据,陈俊杰、钟昌标[1]采用1987-2017中国省际数据都证实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以中等教育作用经济增长,也验证了国外研究中说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的观点。但从我国研究的不同时段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越来越大,说明高等教育越来越得到了有效配置。在我国后续不断增加的实证研究中,大部分以省域数据做实证分析或以具体地区的数据做实证分析,下面对这两类分别进行综述。2.2.1以省域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国部分学者通过划分不同区域,以省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王圣元、陈万明和周蔓[21],采用2004-2013年省际数据分析得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结果显示大多数省级区域中,人力资本不能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因果关系较小。但是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拖累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的。邓俊荣和龙蓉蓉[6]基于中国省际的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主要由创新型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中部地区主要由基础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主要由体力劳动者和基础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在不考虑阶段差异情况下,只有高级人力资本以技术进步方式稳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而基础人力资本的数量驱动机制并不稳健。2.2.2以具体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国针对具体地区进行异质型人力资本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刘红、杨静[17]研究的陕西和刘小燕、王丽[18]研究的山东都得出以下结论:不同人力资本对陕西和山东的经济增长都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陕西和山东经济增长将由投资驱动型转为人力资本拉动型,特别是智力与技术创新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专门就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有如下:刘晓红[12]得出长三角地区高级人力资本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比中级人力资本强,而初级人力资本已无法满足经济增长过程中市场对人力资本知识外溢性的需求,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中、高级人力资本。将这三个研究相结合,把三个地区分别作为东、中、西部的代表,也一定程度证实了上面邓俊荣和龙蓉蓉[6]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研究结果。2.2.3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刘智勇,胡永远与易先忠[14]证实了在卢卡斯和尼尔森--菲尔普斯联合作用机制下,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高远东、花拥军[7]根据估计结果得出: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本都不是通过卢卡斯机制作用经济增长的,但各类型的人力资本对空间的依赖性都显著,尤其是越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越显著。在尼尔森--菲利普斯机制下,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通过技术模仿促进经济增长,技能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既不通过技术创新也不通过技术模仿促进经济增长。刘金涛[13]研究结果表示初级人力资本的卢卡斯作用机制和尼尔森--菲利普斯作用机制均没得到验证;中级人力资本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促进经济增长的;高级人力资本的卢卡斯作用机制和尼尔森--菲利普斯作用机制均得到了验证,且技术创新系数较其他类型人力资本大。刘晓红[12]研究结果表示自主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于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系数和模仿创新系数在沪、苏、浙三个地区都显著。自主创新对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程度递减,上海市的高级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最高,模仿创新系数也最显著。江苏初级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最高,而上海最低,并且是负效应。根据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不同,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同。2.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存量越多、质量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同时,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产业结构越完善,它产业结构的变革与演进也会促使其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且人力资本会具有一定弹性。先说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实现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来达到增加人的生产和收入能力的目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可以是国家、组织,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投资形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也可以通过医疗和迁移等。国内外有部分学者研究证实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较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越来越突出,因为人力资本会进一步渗透影响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这三种资源,发挥其整合配置作用。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是: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可以节省劳动力的用量,并使劳动力与物质资本更为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的人力资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吸收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有效体现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再说经济发展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首先来说,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地区,其吸引人力资本的能力就越高,不仅会吸引大量劳动力的流入,还会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的流入。其次,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管理的影响也很大,它使得衍生出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来更顺应经济的发展,如把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本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如今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已渗透至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利用和企业文化等各个领域。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促进作用体现在:促使人们在人力资本管理上加快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促使人力资本的管理方式发生较大的变革;促使企业在投资方向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推动了教育行业的改变和发展。总之,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是相互影响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反之思考人力资本结构要如何改进去适应经济增长。2.4简要评述由于所有文献中专门就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非常之少,并且时间较为久远,而人力资本异质性的阶段性特质在不同阶段将发挥不同作用,于是本文将采用最新的数据对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做出现阶段的分析。又因各类文献划分不同人力资本的标准及选择的变量和数据不一致导致结果有所不一致,本文将与刘晓红[12]研究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时采用的人力资本划分标准和选取的变量与数据保持一致,在区分初级人力资本、中级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的前提下,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探究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提速的机制演进,其各类型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并比较与2014年的研究结果有什么异同之处。就政府应在长三角地区重点支持哪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如何促进异质型人力资本有效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平衡发展提出政策建议。3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现状3.1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3.1.1长三角总体经济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研发强度来衡量,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都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它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有基础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地区和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区域总面积35.9平方公里,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但从下表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9年,长三角每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均占全国的23.87%以上。表12010-2019年长三角GDP全国占比年份长三角GDP(亿元)全国GDP(亿元)占全国比重(%)2010 100875.02 412119.30 24.482011 118446.18 487940.20 24.272012 129257.30 538580.00 24.002013 142235.18 592963.20 23.992014 154086.14 643563.1023.942015164860.62 688858.20 23.932016 180796.93 746395.10 24.222017 200239.25832035.90 24.072018 219427.43 919281.10 23.872019 237252.56 990865.10 23.94根据2019年经济增长各项具体数据看,长三角地区共实现GDP237252亿元,在长江经济带占比过半,达51.8%,而长江经济带占全国整体水平46.2%。长三角地区GDP增速为8.1%,高于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出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分别高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长三角进出口总额占长江经济带80.1%,长江经济带占全国44.4%。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占比21.7%,平均增速为8.8%,略低于长江经济带,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7450元,分别高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3712元和5091元。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8.6%,与长江经济带持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表22019年长三角地区衡量经济增长各指标总额情况地区GDP总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亿元)(亿美元)(亿元)(元)长三角237252.616279.289341.847449.6长江经济带457805.7 20323.4-- 43737.9全国 990865.0 45753.0 411649.0 42359.0表32019年长三角地区衡量经济增长各指标增速情况(%)地区GDP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三角8.17.6 8.28.88.6长江经济带 7.26.97.2 8.9 8.6全国 6.15.7 5.4 8.0 长三角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长三角的发展是以上海为中心,南通为北翼,苏州为西翼,嘉兴为南翼,因此,本文所探究的长三角各地区主要指上海、江苏和浙江。上海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和航运业的经济中心,不断发挥其正外部性,不断的辐射带动江苏、浙江乃至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从资金、人才、商品流动等各方面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机遇。表4、5表示长三角及各地区劳均GDP及其增长率。可以看到江浙沪三地劳均GDP在10年间都是上涨趋势。三地劳均GDP大小排序依次是上海、江苏、浙江。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劳均GDP快至浙江劳均GDP的一倍,而江苏与上海的差距相对较小。10年间上海与江苏的劳均GDP差距在缩小,而与浙江的劳均GDP差距却在增大。表4长三角及各地区就劳均GDP(亿元)年份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20109.2416.428.837.63201110.7118.1210.468.81201211.5919.1011.539.41201312.6620.4012.7510.18201413.3718.5013.8910.82201514.3119.7514.9711.49201615.6321.8916.2612.57201717.1823.9918.0513.64201818.6126.1819.6214.65201920.0227.7321.0016.09表5长三角及各地区就劳均GDP增速(%)年份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2010201115.9110.3518.4615.4720128.225.4110.236.8120139.236.8110.588.1820145.61-9.318.946.2920157.036.767.786.1920169.2210.848.629.4020179.929.5911.018.5120188.329.138.707.4020197.585.927.039.83我们再结合2019年经济增长的具体数据看,在长三角地区选取GDP排行前五的城市,发现除上海以外,另四座城市江苏与浙江各占两个,分别是江苏的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宁波。截取这五座城市的数据来看,可以明显看到上海的GDP与另四座城市的差距之大,上海GDP与GDP排行第二的苏州就差了一倍,但是杭州、南京、宁波以及长三角整个地区的GDP增速都比上海快,也就是说长三角其它地区都在努力减小与上海的差异。除了减少与上海GDP的差距,长三角其它地区还努力减少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的差距。进出口总额来看,上海与进出口总额排行第二的苏州差距较小,但与第三的宁波就差了快3倍,与其它城市更是相差甚远,可以说浙江对外贸易方面没有跟紧上海江苏的步伐,且江苏浙江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再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海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排行第二的杭州的2倍,消费能力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除上海以外地区间差距不大。整体看,长三角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上,也都快于上海。表62019年长三角GDP前五城市衡量经济增长各指标总额地区GDP总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亿元)(亿美元)(亿元)(元)上海38155.3 4938.0 13497.2 73615.0苏州19235.8 3190.96088.8 68629.0 杭州15373.0 753.0 6215.0 66068.0 南京14030.2 699.6 6135.7 64372.0 宁波11985.1 1329.9 4473.7 64886.0 长三角237531.0 16279.2 89341.8 47449.6 表72019年长三角GDP前五城市衡量经济增长各指标增速(%)地区GDP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6.0-0.35.1 6.58.2苏州5.62.8 8.3 6.0 8.1杭州 6.85.1 11.6 8.8 8.0南京 7.87.0 8.0 5.2 8.5宁波 6.86.4 8.1 7.7 7.9长三角6.87.6 8.2 8.8 8.63.2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现状3.2.1长三角总体异质型人力资本现状根据表8,长三角地区2010年到2019年劳动力的数量及占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虽然在2012年和2015年有小幅下降,但整个10年过程中比重是上升的。虽然长三角地区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不到4%,但其聚集的劳动力数量将近达到全国的13%。可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长期以来知识要素依托人力资本分布也呈现出东部偏好。表8长三角地区劳动力(万人)年份全国长三角比重2010761059481.4612.462011764209536.6712.502012767049566.2712.472013769779605.9712.502014772539840.6112.742015774519853.6612.722016776039881.4612.732017776409926.4512.792018775869962.5612.842019774719996.5012.90再看表9,我们将就业人口根据受教育的年限,分为受初等教育人数(受教育6年)、受中等教育人数(受教育12年)和受高等教育人数(受教育15年及以上)。也就是将受小学教育的划分为接受过初等教育,将受初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划分为接受过中等教育,将受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的划分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8年,无论哪一年,长三角地区这三类受教育的人数占全国的比重都呈现初等教育占比最低,中等教育占比其次,高等教育占比最高,且高等教育占比将近20%,快至初等教育占比的一倍。也就是说,长三角不但聚集了大量劳动力,且聚集的大多是全国的高质量人才。表9长三角就业人口中三类人力资本全国占比(%)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10 10.88 12.10 26.952011 11.10 12.24 16.092012 10.97 12.06 16.822013 10.83 11.93 17.17201411.07 11.87 18.192015 9.47 11.92 19.362016 9.49 11.83 19.412017 9.66 11.6320.092018 9.86 11.6019.732019 10.61 11.62 18.11表10表示长三角就业人口中三种类型人力资本占长三角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表中看,2010年到2018年,长三角就业人口中受过初等教育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在逐年递减,但2019年有个小幅度的增加,不过与2010年相比这一比重还是明显减少的;中等教育的比重在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之后便逐年递减,到2014年已经低过2011年增长前,也就是2010年的比重;高等教育的比重则与中等教育相反,在2011年有个大幅下降后开始逐年递增,同样在2014年超过跌落前,也就是2010年的比重。由此可见,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结构正在慢慢改变,初、中、高级人力资本的比例由原先的1:3:1逐步变成初、中级人力资本占比慢慢转移至高级人力资本占比,也就是长三角地区的就业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在逐年增高。表10长三角就业人口中异质型人力资本占比(%)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10 20.87 60.89 21.822011 17.4464.16 16.682012 16.71 63.25 18.452013 16.06 62.14 19.972014 15.81 59.57 22.922015 13.26 58.11 26.482016 13.0457.41 27.592017 12.7756.9628.602018 12.5956.21 29.352019 12.91 53.38 32.003.2.2长三角各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现状从表11、12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受初等教育的人员数在全国中所占比重与受中等教育和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相比相对较低,2019年所占比重为全国的10.61%。江浙沪三地受初等教育的人数占长三角受初等教育人数的比重在10年间都在不断波动,所占的比重依次按江浙沪的顺序递减。表11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初等教育人数(万人)年份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2010 1978.5398.17 960.45 919.912011 1663.21 78.41 827.93 756.872012 1598.80 74.74 771.04 753.012013 1542.28 65.97 756.82 719.492014 1556.11 57.36 752.21 746.542015 1306.13 66.71 623.36 616.052016 1288.83 64.17 623.06 601.602017 1267.34 60.40 637.55 569.402018 1254.47 63.28 608.12 583.072019 1290.17 67.43 645.35 577.39表12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初等教育人数占长三角比重(%)年份上海江苏浙江2010 4.96 48.5446.492011 4.71 49.7845.512012 4.67 48.2347.102013 4.28 49.0746.6520143.69 48.3447.972015 5.11 47.7347.172016 4.98 48.3446.6820174.77 50.3144.932018 5.04 48.4846.482019 5.23 50.0244.75从表13、14看,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受中等教育的人员数在全国中所占比重与受初等教育和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相比排在中间位置,2019年所占比重为全国的11.62%。江浙沪三地就业人口中受中等教育的人数按照江浙沪的顺序递减,2010年到2019年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中等教育人数均不断波动,但是三地2019年就业人口中受中等教育的人数都少于2010年的人数。表13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中等教育人数(万人)年份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20105773.70 673.00 2933.642167.0720116118.64 663.70 3188.012266.9320126050.70 658.15 3188.892203.6720135968.74 667.62 3112.972188.1520145861.72 721.053042.172098.4920155726.29 686.20 2945.512094.5820165673.03 682.62 2858.492131.9220175654.45 671.23 2830.892152.3320185600.04 645.18 2822.032132.8220195336.24 601.40 2681.042053.80表14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中等教育人数占长三角比重(%)年份上海江苏浙江2010 11.6650.8137.532011 10.8552.1037.052012 10.8852.7036.422013 11.1952.1536.662014 12.3051.9035.802015 11.9851.4436.582016 12.0350.3937.582017 11.8750.0638.062018 11.5250.3938.092019 11.2750.2438.49从表15、16看,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在全国中所占比重与受初等教育和受中等教育的比重相比最高,2019年所占比重为全国的18.11%。江浙沪三地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按照江浙沪的顺序递减。上海和浙江10年间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都是呈上升趋势,而江苏这一比重确是下降趋势,意味着江苏这10年间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的能力有减弱,而上海和浙江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的能力有所增强。表15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数(万人)年份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20102069.12 308.141343.20417.7820111591.18 354.82 649.97 586.3920121764.51375.81 735.35653.3520131917.94 398.64 808.71 710.5920142255.21 585.17 870.76 799.2920152609.61 597.70 1089.70 922.2120162726.45 608.90 1170.03 947.5220172839.07 634.16 1198.97 1005.9420182924.24 661.69 1211.48 1051.0620193199.31699.111314.42 1185.78表162010-2019年长三角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数占长三角比重(%)年份上海江苏浙江201014.8964.9220.19201122.30 40.8536.85201221.30 41.6737.032013 20.78 42.1737.052014 25.95 38.615.442015 22.90 41.7635.342016 22.33 42.9134.752017 22.34 42.2335.432018 22.6341.4335.942019 21.85 41.0837.06表17、18、19分别表示上海、江苏和浙江初、中、高级人力资本占当地就业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上海的初、中级人力资本10年看来是减少的,而高级人力资本是递增的,在2019年高级人力资本甚至达到了就业人口的一半。江苏的初、中级人力资本10年看也是减少的,而高级人力资本递增,但其人力资本主要以中级人力资本为主,且中级人力资本占比是高级人力资本占比的一倍。浙江同样是初、中级人力资本减少,高级人力资本递增,其也是以中级人力资本为主,但浙江的异质型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相较于江苏更均匀。表17上海异质型人力资本结构(%)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10 9.00 61.70 28.25 2011 7.10 60.10 32.13 2012 6.70 59.00 33.69 2013 5.80 58.7035.05 2014 4.20 52.80 42.85 2015 4.9050.40 43.90 2016 4.70 50.00 44.60 2017 4.40 48.90 46.20 2018 4.60 46.90 48.10 2019 4.90 43.70 50.80表18江苏异质型人力资本结构(%)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10 20.20 65.5011.962011 17.40 67.0013.662012 16.2067.0015.452013 15.90 65.4016.992014 15.8063.9018.292015 13.10 61.9022.902016 13.10 60.1024.602017 13.40 59.5025.202018 12.80 59.4025.502019 13.60 56.5027.70表19浙江异质型人力资本结构(%)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10 25.3059.6011.492011 20.6061.7015.962012 20.4059.7017.702013 19.4059.0019.162014 20.1056.5021.522015 16.5056.1024.702016 16.00 56.7025.202017 15.00 56.7026.502018 15.20 55.6027.402019 14.9053.0030.604长三角异质型人力资本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使用2010-2019年的江浙沪3个省市的数据,共得到30个样本的观测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验证数据是否平稳,通过协整检验验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了解建模数据的基本情况,在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后,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看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再进行模型的选择,在面板数据的2种估计方法中进行选择,看哪种方法是比较适合本文的数据估计的,选择好模型估计的方法后,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了解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设。4.1模型的建立选择采用的模型参考刘晓红在《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中所用的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根据知识具有一般外溢性、较强外溢性和强外溢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初级人力资本、中级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探究中级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在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质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方程如下:模型中,Y代表劳均产出,INN代表高级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IMI代表以中级人力资本为主的模仿创新能力,Hl代表初级人力资本。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α1、α2、α3分别表示自主创新系数、模仿创新系数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通过模型设置,下标i表示第i个省市,下标t表示第t年,代表常数项,代表系数,系数的正负代表影响的正负方向,代表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值,是代表未包括到模型中的其他随机影响因素,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LN代表自然对数,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减少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得到的结果更为可信,系数更为合理。4.2变量与数据说明4.2.1变量本文衡量劳均GDP(Y)时,以1996年为不变价格对GDP消胀,用i地t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1996年的CPI(1996年CPI为100),计算出i地t年GDP的实际值,再用实际值除以i地t年的实际就业人口数,算出i地t年的实际劳均GDP。文章根据刘晓红在《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这一论文,将人力资本指标分为初级人力资本(Hlit)、中级人力资本(Hmit)和高级力资本(Hhit),初级、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的受教育年限分别取6年、12年和15年及以上,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具体指标度量为Hlit=ΣLSlit*6/Lit、Hmit=ΣLSmit*12/Lit和Hhit=ΣLShit*15/Lit。式中LSlit、LSmit和LShit分别表示i省t年受初、中、高等教育的人数。4.2.2数据说明本文所用数据是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查询计算得出的。4.3平稳性检验由于本文的面板的时间长度达到10年,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本文选择的变量数据都在原序列平稳,可以对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现象,若本文的数据都是在一阶平稳,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验证数据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若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对原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接下来对数据进行LLC检验、ADF-Fisher检验、PP-Fisher检验,若三种检验中有2种或者两种以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则说明数据是平稳的,反之则需要进行差分处理看差分后数据的平不平稳,依此类推,得到如表20所示结果:表20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VariableLevin,Lin&Chut*ADF-FisherChi-squarePP-FisherChi-square结论LNY0.62290.90655.8948不平稳D(LNY)2.36494.585735.8460***不平稳D(LNY,2)-3.5721***16.0830**56.1038***平稳LNINN-0.35752.756614.9058不平稳D(LNINN)2.69777.118438.8022***不平稳D(LNINN,2)-5.6620***26.6616***57.2156***平稳LNIMI1.47822.09301.1576不平稳D(LNIMI)1.99544.515729.1008***不平稳D(LNIMI,2)-2.8912***13.0023**42.6773***平稳LNHI0.42491.12677.0638不平稳D(LNHI)-0.70365.875021.6961***不平稳D(LNHI,2)-4.3024***14.8273**48.3391***平稳注:*,**,***分别表示在90%、95%、99%以上的概率性水平平稳。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LNY为例,原序列时LNY的LLC检验、ADF-Fisher检验、PP-Fisher检验均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因此,原始数据没有充足的理由通过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时,三种检验均是在99%的概率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的,因此,LNY在二阶平稳,其余数据在原序列或者一阶差分均未有一种以上的检验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均在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检验在二阶差分的时候是通过平稳性检验的,因此,变量数据均在二阶差分时平稳,变量均在同阶平稳,需要进行协整检验进一步验证长期均衡的关系。4.4协整检验为了验证面板数据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现象,本文进行协整检验进行验证,采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Kao检验进行验证:表21Kao检验t-StatisticProb.ADF-2.40740.0080Residualvariance0.0042HACvariance0.0053Kao检验的t统计量为-2.4074,对应的概率值p值为0.0080,存在有99%以上的概率变量数据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可以继续进行之后的分析。4.5描述性统计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先对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了解,描述性统计包括变量的样本个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偏度,峰度,若变量的标准差较大,或者最小值和最大值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差别,说明这10年间3个地区的数据波动和差异比较大,反之,则是说明个体和时间变量数据之间的差距是不大的。表2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VARIABLEMeanMedianMaximumMinimumStd.Dev.SkewnessKurtosisLNY2.70562.74213.32252.03210.3443-0.14222.0932LNINN6.60466.58327.20285.73060.4091-0.42522.3487LNIMI7.38867.66988.06746.39930.6529-0.57281.5183LNHL5.77276.41686.86744.04931.1183-0.68451.5501表22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基本情况,所有数据的标准差均是比较小的,对数化后的数据波动是比较小的,说明选择的样本之间的差异是不大的。4.6相关性分析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基本描述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针对的是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此时,可以初步看到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由于未加入其他控制变量以及个体效应,因此,不能作为最终的回归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3所示:表23相关性分析LNYLNINNLNIMILNHLLNY1.0000LNINN-0.07711.00000.6857LNIMI-0.6575***0.6859***1.00000.00010.0000LNHL-0.7613***0.6072***0.9745***1.00000.00000.00040.0000注:***,**,*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区间在0.3-0.5为弱相关,区间为0.5-0.8为中度相关,区间为0.8-1为强相关。从表23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解释变量LNINN与LNY的相关系数不是很显著,相关系数仅为-0.0771,LNIMI与LNHL与LNY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5、-0.7613,且均是显著的,解释变量LNHL与LNIMI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745,LNHL与LNIMI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但是由于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控制个体效应,减弱了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不再删减变量。4.7模型的选择由于本文的数据是面板数据,需要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进行两两比较选择时,进行F检验在混合和固定效应之间进行选择,若F值对应的概率值小于0.1,则选择固定效应,否则,选择混合模型,由于本文的变量数是多于个体数的,因此,随机效应模型无法估计,仅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中进行选择。表24模型检验结果EffectsTestStatisticd.f.Prob.Cross-sectionF31.3527(2,24)0.0000Cross-sectionChi-square38.53392.00000.0000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到F检验显示,p值为0.0000,是小于0.01的,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OLS模型,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本文的估计方法。4.8回归结果分析接下来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的显著性,得到如表25所示的回归结果。表25固定效应模型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29.2934***3.70877.89870.0000LNINN-0.08330.0901-0.92450.3644LNIMI-2.6501***0.4103-6.45960.0000LNHL-1.1185***0.1502-7.44500.0000R-squared0.9542AdjustedR-squared0.9447F-statistic100.0899Prob(F-statistic)0.0000注:*,**,***分别表示有90%、95%、99%的概率性存在显著影响。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分析得到,模型的调整R方为0.9447,表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的程度为94.47%,F检验值为100.0899,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0,有99%以上的概率性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的影响系数是不为0的,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LNY的影响是显著的,整个模型是通过检验的,接下来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LNINN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833,LNIMI、LNHL的影响系数分别为-2.6501、-1.1185,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存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IMI每增加1%,Y平均减少2.6501%、HL每增加1%,Y平均减少1.1185%。由于高级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效用、中级人力资本的模仿创新效用和初级人力资本与长三角劳均GDP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长三角现在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完善,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人力资本发展的速度追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力资本目前不是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长三角人才培养应将重心更多的倾向于高等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高等教育。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正需要高级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的效能,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5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对策5.1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到长三角高级人力资本占长三角就业人口的比重依旧比中级人力资本的占比要低许多,因而需要根据长三角不同经济结构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譬如优化长三角人力资本结构;重视高级人力资本开发与培养,提高长三角创新产出;为创新经济建立环境,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具体做法体现为,长三角地区不应只满足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还应该全面调整教育模式,满足产业结构优化需求。这就需要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将学习作为终生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为任一年龄阶段想要再次深造提升自己的人群提供接受教育的路径。同时政府需要健全人才引进政策,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除此外,要合理分配中高级人力资本,把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将人才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实现相匹配,将合适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如此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提高地区生产力水平。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培养和引进高级人力资本,增加对高级教育的投资,提高高级人力资本存量,而对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引进中等教育发挥其模仿创新机能以加快知识技术流动速度。最后,还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级人才在稀缺或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创新创业。由于创业者是社会价值创造者,不仅要承受上下游厂商与渠道的利益侵蚀,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来源于成本、市场风险、人才流失以及可能亏本等,所以政府需为高级人才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如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为创业者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提高知识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5.2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上海的高级人力资本占比是中级人力资本占比的一倍,而江苏、浙江的高级人力资本占比却是中级人力资本占比的一半,因此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区域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障。当前长三角区域间人才相互流动的现象已经非常常见,但是体制障碍、服务分割等问题导致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制度性成本较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发展绩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指导方针,该《纲要》明确,为加强长三角人力资源协作,需要建立统一的人才一体化评价和互认体系,强化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来弥补因户籍制度、编制等历史遗留的体制性问题造成的人才资源集中度不同、互补性不强、政策兼容度不高、共享机制不完善、重大合作平台匮乏、人才信息服务碎片化等问题。从深层看,户籍和编制等问题都与享受子女就学、公共服务质量等利益戚戚相关。现在的重要工作是要打破人才政策的界限,实现人才规划接轨、资源共享、工程互认。但是从体制上打破户籍制度等限制是很困难,也缺乏理论依据来支撑的。因为从现实看,虽然都羡慕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市民能享受其户籍带来的子女就学等好处,但不要忽略他们需忍受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的高强度压力,这一压力来自于房价、物价以及工作节奏。于是就会出现调节人才流动和配置的“无形之手”,对“人才聚集陷阱”发挥积极作用。从理论看,人才流动具有自主调节匹配的特性,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岗位提供的福利待遇的匹配情况,进行理性和主动性地自发调整,从而形成较均衡的人才结构。所以我们不应关注在打破户籍制度,更重要的是在目前体制框架下推进制度创新。在长三角打造出一种均衡式互赖的互补式人才结构。这一均衡式互赖的互补式人才结构即指人才结构除了满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还要避免失去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人才结构趋同化,且这一结构不能单靠上海的人才虹吸效应变成单边依赖结构,而是相互依赖、优势互补的结构。因此长三角应以此为原则培养、配置和引领人才流动,可以建立标准统一、规则一致、平台互联的人才雷达平台,这能最有效地配置长三角区域的各类人才,积极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完善产业的市场化整合,健全市场合作与激励机制,促进各地区同级人力资本和同地区各级人力资本实际收入合理化,增强人力资本地区间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最优化,进一步推动各地区经济平衡、稳定、高速的发展。结论从长三角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来看,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优于我国整体人力资本结构。长三角地区高级人力资本占总人力资比重均远高于全国高级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建房包工包料施工合同
- 2024年度工程廉政协议书签订法律责任3篇
- 股东持股协议书范本
- 贴牌加工合同范本
- 医院劳务合同
- 食品原材料采购合同
- 手电动车转让协议书范例
- 二零二四年网络安全评估合同3篇
- 《打印机和仪的选购》课件
- 幼儿园转让合同书3篇
-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 《智慧农业》课件
- 原地投垒球教案
-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件-第10章各国设计简史
- 医务科工作制度及流程(全套)
- 裸眼3D项目方案
- 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规范 第3 部分:并网运行验收
- 公车拍卖质量保证措施
- 工商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二版)
- 平面设计生涯发展展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