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C0N200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经济学专业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指定教材: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1.杰拉尔德・M・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板社,1999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
4.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
5.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H.W.Arndt).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99
6.杨小凯.发展经济学一一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9.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0.夏振坤(主编).发展经济学新探.武汉出版社,1997
11.周天勇(主编).高级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贾凤和.经济:增长与结构.南开大学出版,1993
14.陈宗胜.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5.程极明.大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
16.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一一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6
17.罗必良.从贫困走向富饶.重庆出版社,1991
教学目的:发展经济学是•门研究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
的学问。通过该学科的系统学习,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
我国的一些重大的带有“热点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
论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基本思潮和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问题进
行分析的判断力和思维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
力。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对本章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掌握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
特征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掌握衡量发展的指标,了解千年发展
目标。
第一节第三世界的现状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这一概念
带有政治涵义。
二、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生活水平低下
2.劳动生产率低下
3.人口增长率高,劳动人口赡养比例高
4.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5.普遍存在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信息
6.国家关系的劣势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
第二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对于“发展”的定义(大致有三种)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社会资本的积累,国际经济
关系进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等。
四、千年发展指标
联合国千年发展FI标是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
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
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
思考题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指标?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马克思以及熊彼特的早期
经济发展的思想,理解当代经济发展理论中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主张,掌握发展经
济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发展经济学的特点,初步了解发展经济
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作用。
第一节早期经济发展思想
一、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
古典学派(1)威廉.配第与“配第一克拉克命题”(1691,1940):即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从事工业的人数相对地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
数又将相对地减少。其原因在于收入弹性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的差异。(2)亚当•斯
密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课题是各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是如何增加的,也就是如何脱离贫困的问
题:(3)马尔萨斯所追求的基本问题是人口增加的规律与收入增加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就
是如何脱离人口压力的问题;(4)李嘉图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将给各国带来
什么样的利益;以上这三个课题至今仍旧是发展理论的最基本的命题,也就是财富的增加,
人II压力的减少,以及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亚当・斯密把劳动作为唯一的价值基准,劳动的
价值的产生是由土地和资本的同时投入带来的,即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价值的源泉。正当.
斯密的经济发展的中心概念是财富。马尔萨斯的贫困均衡论指出人口增长是制约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使其陷入贫困陷阱的根源。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是由于天然资源的禀赋差异
必须要通过比较优势来展开国际贸易。
二、“静态的插曲”
边际革命出现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资源和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从这时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价侑理论和分配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
法通常是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制度被视为既定的因素或是外生变量而不予讨论。这段
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
三、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包括:采用新的生产
技术,创制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当代发展理论
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演变
斯密、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新古典主义思路等及其评价。
二、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第一,发展经济学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出现的。它具有较强的实用
性,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层次。
第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混杂,要运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知识。
第三,发展研究不仅仅涉及经济学各分支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多门学科的合作。因此,
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第四,发展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虽为数不多但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
来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窕是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
部分。
第五,与前一特点相我系,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思考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有哪些特点?
2、简要评价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
3、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经济增长方式
的类型,掌握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了解新增长理论,了解经济波动理论,掌握罗
斯托的经济增KG阶段论与波特的经济增K4阶段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就是资源及其使用效率;二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中最重
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类型
从理论上考察研究经济增长哈罗德一多q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剑桥增长模型内
生增长模型;从经验上考察经济增长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丹尼森(Denison)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析: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其代表作:
《经济增长的阶段》2、诺斯,福格尔的新经济史学;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麦多
斯(E.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研究经济增长,后写出研究报告《经济增长的极限》。
在报告中,麦多斯等人根据当时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经济增长到最后会面临许多问题,最
终人类将走向毁灭。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理论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内容;结论:评价
二、索洛模型
理论简介;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结论;评价
三、新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1.“干中学”和“知识外溢”
2.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理论
3.研究与开发一一技术变迁
(二)是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一一AK模型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波动与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性的特征。一是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二是
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
思考题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3、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4、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论。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课时:1周,共3课时
本章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经济增长模型,要求学生通过对各国的经济增长经验的研究成果的
学习,理解这些成果与前一章各增长模型的关系,明确冬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
特征。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
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
(一)亚洲的经济奇迹亚洲经济奇迹的表现、特征以及原因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三)非洲的困境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比较落后的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
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1.物质资本严重不足
2.人力资本素质低下
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三、结构性的弱点
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五、制度因素
六、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地理因素、战争等政治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等。
第三节生产率与增长核算
一、全要素生产率肯德里克认为,产量和某一个特点投入量的之比,只能叫部分生产率。
而衡量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1.美国经济增长核算
2.为什么增长率不同对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做全要素的对比
3.日本经济为什么增长快金森久雄把丹尼森模型应用于日本增长核算中,总结出全要
素增长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也就是说
中国经增长方式是•种典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目前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和困难有:
1.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2.结构性瓶颈制约问题
3.产品滞销问题
4.通货膨胀问题
思考题
1、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2、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它有什么作用?
3、丹尼森对增长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掌握“大推进”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理解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理解资
本形成的主要途径,着重掌握金融深化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资本与经济发展
一、资本的含义
包含了两种对资本的理解:
(一)从生产关系角度的理解,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的体现
(二)从生产力角度的理解,资本只是一种生产要素
二、资本匮乏与贫困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生产要
素中,资本最为稀缺。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
的先决条件。(纳克斯在1953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贫困恶性循环”理
论)
三、资本形成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
1.“大推进”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要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的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小规模的个别的部门的投资是不能走
出困境的。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957年,来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低收入与贫困之
间的恶性循环,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及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
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3.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I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
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通过麦迪森和纳迪利等人的分析,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
这个不容置疑。但由此进一步论证储蓄率提高、资本形成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物
质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那就把经济发展问题简单化了。
(三)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来分析“资本决定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资本形成的来源
一、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主要应该来源于•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来余主
要来源于农业。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二、储蓄与资本形成
如果除过外债和引进外资,国内储蓄主要由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构成
(一)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支出后的余额.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产生
资本形成.因此,政府储蓄的增加主要通过提高政府收入和减少政府支出来实现。
(-)企业储蓄
(三)家庭储蓄
家庭储蓄指家庭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家庭储蓄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储蓄中占据很
大的份额.
三、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
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实现金融深化,必须对发展中
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芭,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不合理干预,逐
步实行金融自由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
3、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
4、“金融深化”是怎样阐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
第六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课时:2周,共6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变动趋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力资
本的概念以及教育刈人力资本的作用,学会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战略;了解发展中国
家人口增长形成的就业压力,能理解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木章计划4学时
第一节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一、人口变动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中,人口数量的增长都是比较缓慢的。目前地球60亿人
口中,只有约9亿人生活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率约为0.4%〜0.7%;有24.6亿人生活在
不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率接近2%。
二、人口转变理论
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他试图解释19实际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
情况.根据这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疔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K大体经
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至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
时下降三个阶段。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口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影响,反过来,人口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马尔萨斯理论被现代经济学家命名为“人口陷阱理论”.按这一理
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
果人均收入水平乂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
长的水平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得
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
所谓的“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就是大规模投资。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对策
第二节教育与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与形成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芝加哥
大学的舒尔茨提出来的,他因此而获得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奖,在《人力资本投资》中,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
本存量的多寡。”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体力上的投资,即对营养与健康的投资;
另一个是智力上的投资,即广义的教育。
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
(一)医疗保健状况
(二)教育的基本状况及问题
1.教育支出迅速增加,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
2.教育资金分配的不合理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3.教育与实际需要严重背离
4.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投资战略选择
(-)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二)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三)减少智力外流
第三节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一、人口增长与就业压力
狭义的失业和广义的失业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同时受到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市严重失业的
双重困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
第四节中国的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
(-)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三)城市人口比重偏低
二、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医疗保健事业
(-)教育事业
三、中国的就业
思考题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
2、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3、请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将教
育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收益率较低的高等教育上?
4、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5、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人口及就业形势?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以及分类: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增
长极限论的提出以及主要观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理论和资料了解我国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其长远意义。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联合国环境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根据其存在状态、生成机制、物质性质等可区分为三类: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流动资源。
(-)自然资源租
“租”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资源和根据其产生
的条件可区分为(吉利斯):稀缺租金、差异资源租金、垄断租金。
(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来讲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新古典经济学用“最优化”模
型或“最大化原则”来描述人们的经济行为。最优化模型就是强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追求福利最大化,以实现一种理想
的经济效益,即帕累托效率。
最优化的状态有以下标志:
1.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或者说资源的“机会成本”处处相等。
2.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
3.任何一种资源在任何两种产品的生产中所达到的边际产量的比等于这两种产品在任
何一个消费者那里的边际替代率。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要素和信息要素的息和。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即经济
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通过政府的公共治理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做法:
1.课征惩罚性的纠偏税,通过惩罚性课税使产生外部负效应的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等
于该行为的社会边际成本。
2.通过制定某些规定来限制服外部效应的产生。
3.政府还应该考虑一些其他政策:消灭贫困,控制人II增长,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改进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等。
第二节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
一、增长极限论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但
是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能源危机的冲击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自然资源与
发展的关系,一部分保悲观态度的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其代表1968年,在意
大利成立的有30位著名学者组成的专门讨论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
——“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麦多斯于1972年出版了其研究成果一一《增长的极
限》,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
(一)经济增长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麦多斯把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
五个主要因素。
(-)反馈回路原理
“增长极限论”还用反馈回路原理来解释上述五项增长因素的变动。该理论认为,一个体
系中的所有活动都在“反馈回路”中发生。“反馈回路”是连接一个活动和他对周围状态
所发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一个活动的结果成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依据,是不断循环
调节的过程。
(三)“世界模型”
麦多斯等的“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
其原因在于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正反馈回路产生了人口利工业资本的指数增长,要避免崩溃,
就要实现人口和资本存量的零增长。
二、对增长极限理论的批评
(-)关于人口增长现在一般认为人口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联合国的统
计分析表明,起始人口增长率是趋于增加,一旦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一定程度的城市化
后,增长率就开始下降。
(-)关于食物供给
(三)关于不可再生资源
(四)关于环境污染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
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认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
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1)当代人的公平及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2)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的纵向公平分配。
(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3.共同性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
(一)环境经济学方法
1.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修正单纯反映经济增长数量内容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
2.创立可持续指标
3.新国家财富方法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增长理论
一、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一)人口问题
(二)资源问题
(三)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环境意识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三、重点、难点提示
思考题
1、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4、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技术进步的定义,掌握不同角度的分类;了解技术进步对丁经
济发展的作用;掌握技术引进的方法和种类,并分析技术引进对于我国的适用性以及我国的
技术引进政策。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需要区别狭义的技术和广义的技术,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一)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的分类
在1932年希克斯出版的《工资理论》中,他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
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大类。
(二)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
三、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各种生产要素
结合比例及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还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技术进步决定着社会分的
发展和深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深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前提。其次,技术进步越
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的主要推动力,以及社会生产效益提高的主要源泉。最后,技
术进步影响着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而生产力要素的变化,正是
社会生产宏观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
四、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本国的研究与开发
(二)技术引进
(三)“干中学”
(四)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节技术引进
一、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
(-)技术选择的经济分析
生产任一既定的产量,都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各种三产要素,血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一般
都存在着技术替代关系。究竟应该采用那种生产方法,一方面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
方面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要根据一国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
较优势,选择既保证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
(-)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理论。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
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三)技术引进的方式与途径
曼斯菲尔德把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分为垂直的技术转移和水平的技术转移。垂直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的有关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国的应用科研成果
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水平技术转移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
生产领域。与垂直技术转移相比,水平技术转移能够使技术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同时也会
节约研究的成本与时间。米拉•维尔金斯把技术转移划分为简单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吸收。
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有:
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
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
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
4.引进外国公司投资二、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二、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引进技术的政策和方针
1.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潜移的趋势,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目标,制定有关
引进工作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2.引进与创新并重,引进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创籽。
3.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引进“软”技术,如现代管理
技术、教育和培训技术等。
思考题
1、说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技术进步分为几种类型?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
3、简述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4、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刘易斯模型,了解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理解费景汉-拉尼斯
模型、乔根森模型和迈因特模型,了解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刘易斯模型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在刘易斯看来,在那些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里,劳动的边际
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存在的。
采用弹性概念,劳动力无限可以概括为: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工资招收更多的劳动力,
争求职业者会大大超过需求,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弹性。
(二)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三)工资水平
(四)经济发展的过程
(五)刘备易斯模型的其他两种形态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犷张可以通过四中方式或途径使传统部门受益,而每•种方式也
可以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第一种方式是就业。第二种途径是分享物质设施,第二种途径是
现代部门的发展促进传统部门的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后一种影响是于两种部门之间的贸
易有关。
三、对刘备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二节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二、乔根森模型
三、迈因特模型
第三节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三)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
济板块。
(四)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种工
业体系,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业三元经济
结构。
(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城乡分割的危害
危害之一、城市化落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
危害之二、加剧了国有资源配制的不合理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资源下降。
危害之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
危害之四、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
三、走出二元经济
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这种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的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
门的扩张。
思考题
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有什么关
系?
2、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
济的转变?
第十章农村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传统农业的特征,掌握传统农
业的改造,理解农村非农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小农经济及其出路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一)农民的定义
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在简单的工具和家庭劳动力帮助下,为满足他们自身消费的需要
和完成政治经济力量拥有者所规定的任务而生产。
全面理解这一概念要考虑以下四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1.农民家庭农场是基本的、多功能的社会组织单位。
2.土地耕作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
3.文化形态与农村小社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4.农民从属于“外部”的社会力量。
(二)小农与社会变迁
在当今世界,与农民关系密切的经济社会变迁有这样五中类型:
经济分化、贫困化、从农民到农业者、集体化与国有化、小农化、
二、改造小农经济的思珞
(-)农民问题一个穷国的政治经济学面对的各种问题中,农民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
最具有挑战性和最顽固的问题。经济落后的中心特征就是没有解决农民问题。
(二)改造小农经济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农业与经济发展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作用
库兹涅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方面的贡
献。
(―)产品贡献
1.食品贡献
2.原料贡献
(-)市场贡献
(三)要素贡献
1.资本贡献
2.劳动贡献
(四)外汇贡献
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及改造
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
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土地占有方式及其变革土地占有方式是指人们拥有土地的方式。
(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
第三节农村非农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小农经济的二元性小农经济很少是纯粹的农业经济。这种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并
存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小农经济的二元性。
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工业
(一)亚洲国家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村非农活动。
(二)农村非农活动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重要性呈增长趋势。
(三)农村非农活动经常是兼业性的。
(四)农村非农活动表现出一种二元性。
(五)农村非农部门的增长既有劳动供给方面的推动,也有产品需求方面的拉动。
三、农村非农产业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前中国的农村经济
二、改革:农民的双重解放
联产承包制度建立起了集体财产与农民自有财产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成为中国农
村财产关系变革的起点。
三、三农问题
前期三农问题的不足
(一)经济规模问题
(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三)农村比较利益问题
(四)资金投入问题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六)农民的素质提高问题
思考题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2、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3、概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时:1周,共6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中国
家的工业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托达罗模型。了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的含义及模式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什么是工业化
巴格奇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词条“工业化”定义是:“工业化是一
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中制
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J"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
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
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
(二)工业化模式
1.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2.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过程提供了现代生产方法,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创造了比传统社会多的多的财
富,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2.工业化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3.工业化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
变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一方面,我们考察制造业增加值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我们考察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
增加值的比重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贸易额占全球制造业的贸易额的比重。
(-)地区性差异
(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结构
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部门中,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从侧面表现
了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城市化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
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乂
推动了工业化。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1.最低临界值原理(阈值效应原理)
最低临界值原理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联合国区域发
展中心一项研究指出,城市经济存在着一个人口规模为25到30万的最低临界值。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该原理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现在这
个城市比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
3.循环积累因果机制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理论。
他认为,工业的增长或城犷的犷大是•个相关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以来十前一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
4.磁场效应机制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
过了发达国家。
第二、城乡人口同时增长。
第三、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FI益突出。
三、农村一城市的人口流动
(一)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非经济因素,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因素、文化因素、交通运输因素。
二是经济因素。
(二)托达罗模型
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动工业化的。
思考题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4、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掌握区域经济理
论中关于“发展极”、“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和倒“U”理论的概念;了解发展中国
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制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
质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他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平衡
增长战略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他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来源于凯恩斯的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
2.发展是经济从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的类型技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都是
不平衡的。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关于不平衡的增长实施,赫希曼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是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另一
条途径是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一)“发展极”理论
(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理论
(三)倒“U”形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
1.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
差距扩大的速度。
2.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3.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
4.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极。
5.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2、简述发展极理论和威廉姆森的倒U形理论
3、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何借鉴意
义?
4、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加快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了解国际经济新
秩序与国际经济旧秩序之诃的不同以及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不懈斗争;掌握贸易和外资对经
济发展的作用;内向型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各自侧重点以及不同的影响,能够对两
者进行对比分析;掌握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的概念,并能分析各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以及现状。本章计划2学时
第一节发展的国际环境
一、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准则、行为规范和机制。
二、对外贸易
(一)贸易条件与国际商品交换
刘易斯提出了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他所谓的“生产要素”,是指劳动力。生产要素的
贸易条件也就是劳动输出与输入的价格之比。他认为,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发展中
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
普雷维什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因为发达
国家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对他的需求弹性较高,而中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
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1.贸易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互促进的。
2.贸易与技术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的积累。
三、利用外资
外部资金来源可分为两类:国际机构或外国政府的援助;外国人私人投资。
(-)两缺口模型
两缺口模型是由钱纳里等人1962年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
其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与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
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是指国际机构或外国政府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将资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
经济发展的行为。外国援助的主要特点是他的非商业性。相对来说,国际经济机构的援助
政治和外交的色彩较淡。
(三)外债
借入外债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缺口。适度借入外债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
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借款超出了偿还能力,导致债务危机,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
面影响。
(四)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资本以获得长期利润为目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对另
一国家的生产部门所进行的投资。其主要形式有:
1.购买外国企业的全部股份
2.建立独资子公司
3.投入资本或技术与当地投资人建立合资企业或合营企业
4.对外国企业贷款以取得经营管理权。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第二节内向型发展战略
一、进口替代战略
内向型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初级内向,指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以传统农
业经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另一类是次级内向,通常称为进
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
二、对出口和增长的影响(负面)
(-)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
(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依赖,所以,
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
(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
第三节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一词最早是由拉尼斯提出来的,意指发展中国家利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
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次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
向战略。所谓外向型发展战略,指的是以出口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纷纷转向出口导向的外向发展战略,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弊
积极作用:
(一)能够更多的利用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克服外汇短缺现象。
(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掌握技术,了解新知识、新信息,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
争意识,这些将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消极作用:
(-)容易使一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越大依赖性越强。
(二)外向发展战略会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
(三)由于出口替代工业也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容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加大政府财政
负担,不利于其他部门的发展。
(四)出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
失衡,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内向型战略与外向型战略的比较
发展中国家究竟应该采取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发展战略,这取决于一国的发展阶段、国际
环境和具体政策的实施程度,不能简单的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第四节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历程
思考题
1、利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利弊?
2、内向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3、试分析外向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实绩优于内向发展战略的原因。
4、如何看待内向与外向发展战略的辨证关系?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并理解学界对此理论的各种观点。
掌握先增长后分配、先分配后增长、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以及满足基本需要战略的各自特点和
适用条件。结合埋论探讨我国的分配政策以及未来的政策趋向。木章计划2学时。二、课
程内容
第一节增长与分配理论
一、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
(-)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
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这是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一是储蓄和积累在少数
高收入阶层的集中。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
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的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同时他认为,还存在是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的趋势,原因:
1.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
2.人口变动因素
3.产业结构调整因素
(二)对倒“U”形理论的不同看法
二、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库兹涅茨通过对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入分配的横向比较,得
出了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更不均等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必须正并正确处理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二节增长与分配战略
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存在一种“滴落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
落给穷人。所以,他们的口号就是“先增长,后分配”。据说,这正是发达国家的一条成功
的经验°
刘易斯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以提高资本的积累率,从而有利于
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得到改善。
二、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的实现分配在增长的战略。根据经济
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差别,实行先分配后增长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
是采取前苏联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国家。另一类是采取东亚模式即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的国家和地区。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
三、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资助了一系列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方
面的研究项目。边增长边分配或“在增长中再分配”战略在钱纳里等人提供的一项研究报
告中提出来的。他的主要思路是: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
加收入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
(一)增长与分配目标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标准
(二)边增长边分配模型的基本结构
(三)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与政策选择
四、满足基本需求战略
满足基本需求战略是基于人们希望快速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条件的愿望制定出来的。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强调穷人有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权利,政府应该努力保障穷人的这
些权利。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主张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教育、卫生保健、饮用水供给系统这样一些公
共服务事业和向穷人提供含有人体所必需营养的食品。
第三节中国的增长与分配战略
一、改革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战略
二、改革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战略
思考题
1、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2、试比较不同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的利弊。
3、应怎样看待库兹涅茨的倒U形假说?
第十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课时:1周,共3课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专业化和分工概念、分类及收益,了解交易的概念,掌握分工
与交易之间的关系,了解交易的收益与成本,掌握制度、制度变迁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科斯
定理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第一节专业化和分工
一、专业化和分工的概念及分类
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不同职能或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
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分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生产活动中所
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
通常所说的分工和专业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
工和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显然,分工和专业化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还具有制度属性。
二、分工和专业化的收益
(一)分工与比较优势
是什么决定了比较优势呢?
1.自然禀赋
2.取得的禀赋
3.优越的知识
4.专业化
(-)分工与知识积累
在终极意义上,知识是一切经济价值、增长和战略优势的源泉。可以认为,经济发展过
程就是一个累积性的知识增长过程。
第二节交易和交易成本
一、交易与分工
(一)交易的概念
交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
买卖的交易是平等的个人之间的交易
管理与限额的交易则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在管理的交易里面,上几十个人或少数人组
成的特权组织,上级发号施令,下级必须服从。在限额交易里面,上级是一个集体或者他
的正式代表,如公司的理事会、立法机关、法院、政府等。
(二)分工与交易
分工与交易是经济活动中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分工的发展必定伴
随着交易的扩大。另一方面,交易也只有在分工发达时力有可能犷大。
二、交易的收益与成本
(一)交易的收益交易是分工的协调方式。如果说分工的收益在于它能够利用(外生的)
和创造(内生的)比较优势,交易的收益就是实现分工的收益。交易无非两大类:通过市
场的交易和组织内部的交易
(二)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以定义如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
实现权力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
用。有限理性是交易成本分析的的基础,在人类行为动机方面,交易成本分析假定人类
有投机取巧的倾向。
(三)交易成本与制度要保证交易的发生乃至扩大,就必须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
低有两条途径:•是减少交易;另一种是建立适当的制度,减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制度的含义
按诺思的定义,“制度是i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
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制度包括正是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一系列规则,如政治规
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
等因素。
二、制度变迁
(一)制度与组织
组织是由缔造者创造出来的,实现财富、收入最大化或其他FI标的有目的的实体。
(-)制度变迁的过程
稳定性是制度的特征之一。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主要的源泉。偏好或口味的变
化是制度变迁的另一源泉。
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粗线条的描述如下:一种相对价格变化使交换(不论是政治交换还
是经济交换)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认为改变协议或者契约会改善其处境,这时,重新对契约
进行谈判的企图就会出现。然而,因为契约位于规则的等级结构之中,不重构较高层次的
规则(或破坏某些行为规范),重新谈判也许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改变其讨
价还价地位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投入资源,努力重构较高层次的规则。
(三)制度变迁的途径依赖
途径依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最有效的“解”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
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改变其进程。(比如“愧尔特现象”)
三、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资源配置
与资源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产权制度。产权可以定义为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
使用资源的权利。完整的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可分解性是产权的一个重要性质。产权可以分解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其中每一
种权力又可以进行具体的、更细致的分割。产权的可分解性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
率。
资源稀缺性的加剧以及相伴随的相对价格的提高,是产权出现的基本原因。可以说:当
资源稀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合同3篇
- 担当力与项目管理
- 广东省劳动合同范本
- 会阴护理技术及导尿技术
- 2024版技术开发与转让合同(新能源领域)2篇
- 甲状腺癌消融治疗
- 美容院项目合作协议
- 2024年度二手房销售业绩奖励合同3篇
- 手外伤的康复治疗
- 新技术新项目护理
- 神经病学 ppt课件 癫痫
- 耳念珠菌院感专家讲座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广西科技大学
- 2022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2016奇瑞观致3原厂维修手册与电路图04-组件更换10.wsm离合器系统
- 花篮拉杆悬挑架培训课件
- GB/T 7717.1-2022工业用丙烯腈第1部分:规格
-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阅读指导课
- GB/T 1226-2017一般压力表
- GA/T 1369-201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Unit13讲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