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有的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等。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辨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您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隐士中也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只能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选自郁土《谈隐逸》,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C.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奈之举。D.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材料二的作者对此并未肯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B.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利是图。C.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士相比。D.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恰当的引用又为两则材料的论证增添了文学性。B.杜甫诗“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C.“有关‘现代隐士’的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D.“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4.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4分)5.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你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此时月迹程杨松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我会倚靠在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然后起身、洗漱,穿一身休闲衣,端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阴凉的屋檐下喝带回来的老枞茶,看着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书,用琐碎的细节建构短暂的村居时光。一盏茶喝三泡,一页书也看三遍,肺腑便涌起了温情暖意,呼吸有了稳妥的轻柔与绵长。许多黄昏,我蛰居在略显颓废的老屋院落,与一把椅子相亲,也与更多的自然之物美好相亲:没有炊烟,但能听到无形的风发出多变的声迹,还能看到它在草木飘曳中仓促现形;或者看远处隐现的河流突然一拐消逝在更远处,却用依稀的水声盥洗人间;等待眼前之物被灰茫的暮色一一隐藏。村庄里渐次亮起的晚灯窥望寂野……此时天空深蓝,晚霞流落,归鸟啁啾,无须太久,明月会升于东山,群星会闪烁苍穹,夜晚会抵临大地。村里的屋舍错落、低矮,有疏朗、空阔的格局。每一粒星光都无遮无挡地洒落在屋顶上,像一阵细密的雨,我似乎能听见雨落的幽微足音。我相信,星宿是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目光,是他们向后人传递久别后的讯息。月光瓢泼,把每一扇窗台照亮,也照亮了窗台前痴痴等候的身影。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村庄,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月色渐渐堆卷,渐渐积蓄,细浪一样轻轻地涌向远方,泛起微微荡漾的水波纹。有限的夜晚在月光的海面上慢慢显影:弟妹在厨房拾掇,父亲坐在屋檐下啜饮一杯浓茶,弟弟倚靠着门操弄手机,妻子在屋前踱步;院落里,零星的花树吐露出幽微的气息,萤火虫率性飞舞,蝉在纵情抒怀,猫头鹰打着沉闷的节拍……一条灰白的窄油路把局促的视野抬起来,蛇一样游向远方,那是通往大姑家的路。大姑叫“水娇”,今年68岁,有芬芳甜美的名字,却已老得一团模糊,像月光一道薄凉的影子。她家在我们河流的堤岸,是我们舟楫的码头。每次回来,我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喝她从山里采摘的野生黄金茶,吃她用柴火灶煮的土板栗、烘晒的瓜果干,还有自制的炒花生,让一副肠胃再回到美好的从前。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马路边,连夜到她的菜地里砍青豆、摘菜瓜,让我带回蛰居的南方小城。她捏着一个小手电在前面带路,却把光亮尽量照向后方。月光、星光、手电筒的光圈,相互重叠交融,把几抹身影淡淡凸显,投进目光里。我对大姑说,这么亮,又何须手电筒呢?大姑笑笑回我,你们住惯的城里,路平,灯亮,村子里只有盈盈的月光,打个手电也就是个意思呀!大姑的菜园在一条水渠的两边,一边的青豆林相互搀扶着奔向远地。她弯下年迈的腰,啪啪啪,用柴刀砍,一株又一株,青豆哗哗倒下,一座柔软的青山缓缓搭建起来。我说够了,真的够了,她不听,也不停,又啪啪啪再砍倒几株,说,自种的青豆能保鲜,不嫌弃就多吃几餐,不然就又要等来年了。水渠的另一边是一片玉米地,棒子已经掰回去了,留下稀疏的玉米秆子,像时节的感叹号。斑驳的月光浇灌地面,几个黄澄澄的菜瓜在水渍一样的藤蔓间偃卧,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虫眼。大姑略带遗憾地说,都是萤火虫吃的,虫多的时候,用手抖一抖瓜藤,就像一阵白亮亮的豫竹洒落。她浅浅的笑意没有打折,仍旧停泊在已然枯萎的脸上,却分明有了月色般的光泽。我似乎看到了那绚烂至美的一幕。月色朗朗,洒满沟渠,随一脉细水流向远方。我知道,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游,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无可转圜的人生,是日渐微薄的未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月迹,已牢牢印记眼瞳,深深镌刻内心!(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的“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与最后一段中的“水流的前方是⋯⋯微薄的未来”透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倦意。B.第二段中“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一句含意丰富,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与故乡之间在情感上存在一定距离的感叹。C.第四段中“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一句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D.在去砍青豆、摘菜瓜的路上,虽然月光很亮,但大姑仍打着手电,是因为她怕作者住惯了灯亮的城市,不习惯走乡村的夜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运用比拟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月亮的动态之美,为下文写作者由月而引发的感悟张本,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B.第二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倚靠”“穿”“端”“坐”“喝”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开城市后短暂的村居时光的惬意。C.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作者分别写了夕阳西斜、黄昏来临、明月东升等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和所看到的景色。D.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让读者深刻感悟到作者那份暂得的喜悦与对故乡的不舍之情。8.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4分)9.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节选自徐干《治学》)材料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节选自《元史·王冕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夜潜出A坐B佛膝上C执策D映E长明灯F读之C琅琅H达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称学校。B.顾,指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C.矫首,文中指抬起头,其中“矫”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不同。D.异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异”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习是圣人看重的事情。徐干认为学习是以前的君子成德立行、名声不朽的原因。B.徐干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否定只思考不行动的做法,提出想到就要立即行动。C.徐干强调志向的重要性。认为志向在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才华起次要作用。D.王冕幼时忘记放牧的牛,挨了父亲一顿打,但是他屡教不改,于是他的母亲送他到寺庙寄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14.材料二中,王冕能成为博学多通的儒生的原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16.苏辙此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赤壁之战”的古事,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的《登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即使打拍子将银钗敲碎,饮酒弄脏衣服也不在意,借以表现她年轻时欢乐奢华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A。此外,重阳节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B。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①据史料记载显示,重阳糕又称花糯、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②除了吃重阳糕,人们也有喝菊花酒的。③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扬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④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⑤由于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总之,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湖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陶渊明最大的知己,始终是自然,书写自然山水,不在其形貌声色,而在于生命的张力及与它们的对话。姜夔写梅亦然。“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谦和。他说,(1)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2)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读其词,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亲切有味,缱绻有情……天地有意,万物含情,这种纯净默然的趣味,绵延古今。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C.父亲,我要像您一样,勇敢,坚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结合文中第(1)处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文中第(2)处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句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60分)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曲解文意,原文是针对美国自身来说的相对久远程度,而非与中国进行绝对时间上的横向比较。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供两者因果关系的充足根据,而只是说“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D.“作者对此并未肯定”错,从段落整体文意和段末“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来看,作者对庞公的话持肯定态度。故选C。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错,由材料二可知在古代中国,做隐士基本是知识分子无奈下的被动选择。B.“他们并不拒绝名声”错,符合西方隐士的特征,但由原文“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可知,东方隐士不重视世俗所谓的名气,甚至排斥名气。D.“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错,由材料二可知,中国有帝王允许隐居的传统,算是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出路。故选C。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不愿论簪笏”不能体现西方隐士“出世为了入世”的隐逸追求,因此不适合证明材料一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故选B。4.①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②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5.①从材料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天性淡泊,他的归隐出自向往自由和亲近大自然的本性。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明陶渊明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想彻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明陶渊明早已厌倦官场生活,并怀有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活)的强烈向往。⑤“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从归隐后的解脱感可以看出,脱离俗世尘杂是他夙愿,为此宁愿舍弃名利追求。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想通过隐居求得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安享自然本真的富足。(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①必答,其余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理解有误。根据原文中“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可知,写月色塌陷在额头上是为了表达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故选C。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错。第一段描写了夜晚的月色之美,且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故乡暂居的惬意,因此,情感基调应该是闲适的。不能说是“悲凉的”。故选A。8.①使用排比的手法,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迷茫;②形象地将故乡写为城市的上游,表达了作者与故乡之间深深的羁绊。(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9.①内容上,写大姑为我们备家乡小吃,带我们砍青豆、摘菜瓜,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丰富了散文内容;②主题上,大姑是故乡与作者之间重要的连接点,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表达了浓浓的乡情;③结构上,在描写大姑以及砍青豆、摘菜瓜的过程中,“月”无处不在,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0.AC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夜里他就偷偷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夜潜出”和“坐佛膝上”都是动作行为,前后是承接关系,应单独成句,A处应断开。“坐佛膝上”为状语后置句,是对王冕读书具体地点的介绍,C处应断开。“执策”和“映长明灯”都是“读之”的方式,构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应连起来表意,“琅琅达旦”是成语,中间不应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ACG。(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一词多义以及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B.正确。回头看、回顾。/拜访。句意: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C.正确。抬起头。/矫正、纠正。句意:抬起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D.错误。都是以……为异,意动用法。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认为他与众不同。/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故选D。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果错误。王冕去寺庙寄住是因为他的母亲看到他读书入迷至此,所以给他自由,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他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另外,“屡教不改”存在事实错误。王冕幼时因为沉迷学习多次忘记放牧的牛,并不是故意为之。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3.(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德。(评分参考:“犹”,好像;“无以”,无法;“懿德”,美德。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2)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评分参考:“其”,那样的;“兴”,使……兴,建立;“功”,功业。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由原文“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可知,小时候就对学习感兴趣,酷爱读书,学习具有主动性。②由原文“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可知,王冕不仅记忆力强,还能做到痴迷的程度。③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可知,王冕有决心,善于借助外部条件。④由原文“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能做到勤学不倦,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环境可怖,却能恬然自安。(评分参考: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给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抬起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因此,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节选自徐干《治学》)材料二: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陇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不久还是和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在夜里他就偷偷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就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节选自《元史·王冕传》)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D.“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错误。“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并非说曹操已经占据霸主地位。故选D。16.①苏辙旨在议论,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