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3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取材于郑喜林文章)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 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 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3.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C.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D.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题材:文学或艺术作品中,表现主题所用的材料。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题材侧重“内容”,体裁侧重“形式”。语境指诗歌创作中有很多关于音乐的内容,结合语境《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也均以音乐为内容,而非以音乐为表现形式,应选“题材”。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触手可及: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白居易运用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强调这些东西的“常见”,可选“司空见惯”。渲染:指对事物铺张、夸大。浸染:逐渐沾染。此处借国画技法表述文学表现手法,“渲染”与“音乐效果”搭配更合理,可用“渲染”。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白居易的作品特点是“朴实自然,亲切可闻”,其表现出来的风格是“移人”;李贺的作品特点是“足使鬼泣,极其浪漫”,对应“泣鬼”;韩愈的作品特点是“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对应“惊天”。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是凭借的手法,整个做“创设”的状语,应该把“把”改成“以”;搭配不当,逗号前面不是完整句子,是偏正结构的短语,核心短语是“神奇音乐境界”,与后面“堪称千古绝唱”无法搭配,“堪称千古绝唱”的应该是“作品”,可以把前面的“的”改成“了”,让“这些作品”作主语。CD项的“将”同样无法与后面的宾语搭配,应该改成“以”。全部改对的是B。故选B。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材料二: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材料三: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位,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材料四: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4.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B.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C.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D.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5.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B.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C.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宣传。B.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C.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D.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答案】4.B5.D6.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无中生有,原文“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可见初始阶段也需要科技伦理,选项中“初始阶段”“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与原文矛盾。C.“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错,原文“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不是……而是”不同于“更多的是……而非……”,选项中缺失了“更多的”这一限定条件,并且材料三“这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选项中“难以监管”夸大了监管难度。D.“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错,原文“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善’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可知这则材料的论述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选项中“已经”将未然化为已然。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取决于”错,根据材料四可知,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这一前提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而选项结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选项与原文不符。另外,根据材料四“‘善治’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可知选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中“取决于”夸大了“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的作用。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C.“就能”表述绝对。原文“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需要”并不等于做到了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选项前两个分句和最后一个分句并没有条件关系。故选C。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礼》:“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也。”予以古事考之,知旌之与节不为一物也。旌者,旗类,如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是也。为其有柄可揭,有游可垂,故能建之于城,则其貌孑孑然;植之于野,则来者指以为望也。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盖节之为义,信也,著之于事,若曰以此为约也。后世但见《周官》旌之与节同出而联文,遂亦以旌为节,误矣。节若果为旗类,而乃将之以函,则揭示舒垂之用皆何在也?以意揣度,亦自可以知其不然也。若夫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汉时之谓节者,正是旗类,不复古制矣。《宣和卤簿图》曰:“节者,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盘八层,碧油笼之,执人骑从也。”又曰:“《汉官仪》: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今王公得通用之。”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宋·程大昌《演繁露》,有删节)材料二宋舒城李龙眠写《汉苏子卿忠节图》,而文正诸公继以诗,厥后文信公天祥又识其首,迄今几四百年,而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饶君得之,携来京师示余。呜呼!忠义在人心,万世如一日也。子卿居匈奴十九年,卧起持汉节,仗义不屈。信公当宋运之去,蹇蹇匪躬之日,一览此图,慷慨激烈,有去国思君之念。盖公之心即子卿之心,所谓易地皆然者也。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彼甘心降虏,忘国背君,微富贵于一时者,视二公为何如?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因其请,故赋诗一首,书以归之。(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货贿用玺节贿:财物B.故能建之于城建:竖立C.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比:比较D.有去国思君之念去:离开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来者指以为望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而乃将之以函宁溘死以流亡兮C.而文正诸公继以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第子卿之生还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B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C.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D.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10.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礼》又叫《周官》,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B.“文信公天祥”指文天祥,因其被封为信国公,人称“文信公”。C.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他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D.序和跋,均为文体的一种,通常跋在文章或书画之前,序在后。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程大昌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B.程大昌认为苏武牧羊时所仗之“节”不是古制,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C.材料二中杨荣认为苏武生还,文天祥死义,他们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D.杨荣看了宋代李龙眠的画作《汉苏子卿忠节图》之后,应饶君的请求,题诗一首。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2)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13.分析苏武仗节之事在这两则材料中的作用。【答案】7.C8.D9.A10.D11.D12.(1)考查节的制作(方法),是把一物从中间分开,使它成为两半,授节者和受节者各拿一半以备验证,所以符、瑞、圭、璋也都是节一类的东西。(2)可见把旗帜作为节,在秦代已是如此,而汉代只是沿袭秦代节的形制罢了。13.①程文中,作为例子来参证汉世之节是旗帜形的,可仗可执,其形制与先秦的符节不同。②杨文中,描述苏武仗义不屈的形象,来昭示其忠贞爱国的精神,并与文天祥死义相比较,来称赞画作中体现的民族气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比”应理解为“类”,相当于“旗类”之“类”。句意:它的形制并不是像符节这一类的东西。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则”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可不译;后者表转折,意为“但是”。句意:那么远来的人就能把它当作标志物。/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以”字,前者是介词,意为“用”;后者是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句意:用盒子装着它们。/宁可立即处死或放逐丧身。C.“而”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可不译;后者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D.“之”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饶君生长在江右人文荟萃之地,出任一方大员,素来很重视忠义之道,又得到这幅图并且把它当作宝物,的确可以说是知道什么重要的人。“江右”为专有地理名词,不可断开,排除B、D。“又得此而宝之”中“而”表并列,中间不可断开,“诚”是句首发语词,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江右文献之邦”是谓语动词“生长”的宾语,应在“邦”后断开;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跋在文章或书画之前,序在后”说法有误。通常“跋”在文章或书画之后,序在前。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说法有误。材料一“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稽”的意思是“查考”,而不是“滑稽可笑”。B.“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说法有误。材料一讨论的是“节”的涵义和形制变化,故用“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来证明汉代的“节”是旗类、“不复古制”,并不是以此来质疑“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C.“他们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说法有误。材料二“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是说二人的忠义之心相同,但是结局不同,苏武生还是幸运的,文天祥死义是不幸的,即二人的生和死分别对应“幸”和“不幸”。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考”,考查;“中”为名词作状语,译作“从中间”;“参”,验证;“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为判断句。(2)“以……为”,把……作为;“然”,这样,如此;“因”,沿袭。【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举“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的例子,其前后说明的是“若夫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汉时之谓节者,正是旗类,不复古制矣”。可见,在这里,苏武的例子是作为例子来参证汉世之节是旗帜形的,可仗可执,其形制与先秦的符节不同。材料二中,作者写“子卿居匈奴十九年,卧起持汉节,仗义不屈”,展现苏武仗义不屈的形象,昭示他和文天祥一样忠君爱国的精神。而此后“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是将苏武的生还与文天祥死义进行比较,从而称赞《汉苏子卿忠节图》画作中体现的民族气节。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礼》中说:“通过门口关塞要使用符节,运输物资要使用玺节,通过道路要使用旌节。”郑玄作注说:“旌节,是现在出使使者所用的符节。”我通过考查古物故事,才知道旌和节并不是同一样东西。旌,属于旗一类,就像“孑孑干旌,在浚之城”说的那样。因为它有柄可以高举起来,有不固定的飘带垂下来,因此若是能竖立在城墙上,则其就呈现旗帜高举的样子;若是把它竖立在野外,那么远来的人就能把它当作标志物。由此足可证明把旌作为旗一类的东西,大概是有迹可查的。而节,比如汉朝的铜虎、竹使符,唐朝的铜兽、龟、鱼,则都同属于一类东西,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考查节的制作(方法),是把一物从中间分开,使它成为两半,授节者和受节者各拿一半以备验证,所以符、瑞、圭、璋也都是节一类的东西。所以节是信义的象征,把它做成事物,就好像说我们以此为约定。后世只看到《周官》一书中旌和节出处相同而且连缀成文,就也把旌认为是节,这是错误的看法啊。节如果真的属于旗,用盒子装着它们,那展示舒垂的用处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根据它们的意思进行揣度,也自然能知道不是这样的。像那汉代的节,可以倚靠也手执,它的形制并不是像符节这一类的东西。苏武执节牧羊,节上的旄毛全都脱落了。可见汉朝所谓的节,正属于旗一类的东西,不再是古时候的形制了。《宣和卤簿图》说:“节,有黑漆的竿子,上面装着圆盘,周边点缀红丝,有八层拂盘,用碧油涂遍全身,并由骑从拿着它们。”又有人说:“《汉官仪》中说:节是用竹子做成的,柄长八尺,用旄牛尾做装饰,里外有三层。”崔豹《古今注》又说:“按照秦朝的形制,现在的王公贵族都能使用它。”可见把旗帜作为节,在秦代已是如此,而汉代只是沿袭秦代节的形制罢了。材料二:宋朝舒城人李龙眠画下《汉苏子卿忠节图》,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此写下诗歌,此后文天祥先生又在画前作志,到如今几乎四百年了。而现在河南左布政使旴江人饶君得到这幅画,带到京都来给我看。哎!忠义一直在人心中,即使过了万世也如同一天。子卿在匈奴待了十九年,不管睡觉还是起床都带着汉使的节旗,坚持节义不屈服。文天祥在宋朝国运消亡之时仍然忠诚正直,一看到这幅图,精神振奋、情绪激动,充满离开国都、思念君主的想法。大概是文天祥先生的心志就是苏武的心志吧,即使世异时移也是如此。但苏武得以生还,而文天祥以死明义,就有幸运和不幸运之分了。那些甘心成为投降的俘虏,忘掉国家、背弃君主的人,即使能够得到一时的富贵,跟这两位先生比又该如何自处呢?饶君生长在江右人文荟萃之地,出任一方大员,素来很重视忠义之道,又得到这幅图并且把它当作宝物,的确可以说是知道什么重要的人。(因此)我遵从他的请求,特地为此赋诗一首,写下来送给他。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鹤叹[宋]苏轼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3)分析本诗主旨。【答案】(1)C(2)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3)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说法有误。《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借“白鸥”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鹤叹》则借“鹤”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二者不同。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开头,诗人说“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语是“我”,宾语是“之”(代鹤),可见是以诗人视角展开。而中间从“鹤有难色侧睨予”到“戛然长鸣乃下趋”,都是以“鹤”为主语,具体描绘鹤的神态、举止。而最后,“难进易退我不如”,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鹤懂得进退之道,则又是以诗人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该诗是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作于定州。诗人以鹤拟人,抒写了他身在仕途的深沉感叹。他借用贾谊《鵩鸟赋》代鹤作语,却有以贾谊自广之意。诗中的鹤“三尺长胫阁瘦躯”,是一个零落孤独、傲骨嶙峋的形象。诗人借鹤自喻,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鹤的口吻说自己处境孤苦,所求极少,不甘供人娱乐,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寄托意义。结句借用《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语意,“难进易退”写出诗人进退取舍的矛盾心理,用“我不如”写出诗人面对高傲的仙鹤自叹不如,表现了他政治上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的态度,彰显了他对独立人格的坚守。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徜徉于中华大地,你自然会联想到许多美妙诗文。东至齐鲁,你再次诵习孔子的教诲:“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西至巴蜀,你会用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壮志未酬的惋惜。南至湘江,你不禁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江水澄澈、群舟竞驰的景象。北至秦地,“__________,檐牙高啄”的阿房宫浮现在你的脑海中。【答案】①.小人喻于利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长使英雄泪满襟④.漫江碧透⑤.百舸争流⑥.廊腰缦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喻、长、襟、舸、廊、缦。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青田石的生命陈世旭秋日午后热辣的阳光将葱郁的封门山照得明暗分明。我们跟随当地的石雕名匠一头钻进深深的“封门青”矿脉石洞,来与石头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视。“封门青”为青田石上品,其矿脉细,扭盘曲折于坚岩中,量奇少,色高雅,质温润,性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者。其色彩天然,无人工可造,亦无他石能仿。青田石中,“封门青”“灯光冻”“兰花青”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田黄、鸡血石色浓质艳,品相富贵;“封门青”则清新素雅,有隐逸淡泊之风。故人视前者为“物”,后者为“灵”,世称“石中君子”。不断的水滴,从洞顶悄无声息地滴落。山风不知从何处穿入,埙一般地,如泣如诉。我们似乎穿越时空,留下倏忽的足迹。大自然的千种奇妙平添了几分神秘,石洞应该是有语言的,之所以听不到它的腹语,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相识。润滑的石头,冰冷但有脉息。无声的生命,浓缩了多少轰鸣与喧嚣,在沉默与孤寂中孕育自我。千万年固守深山的凝聚,是为了更有力地释放。远古的梦幻,染上多姿多彩的纹理,等待着有一天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走在深深的巷道,仿佛听到了磅礴而柔情的声响。寻找生命的人群早已出现。他们不问寒暑,不问岁月,忘记山外的纷繁和荣华,用血肉之躯,胼手胝足于峭壁坚崖,用简陋的铁器,将山体挖空,沿着石壁寻找奇迹。然后,从街市的石板路到庙宇宫殿,从石磨石槽到石雕石碑,山石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当这些历史遗存今天依然闪烁美丽的时候,我们徜徉其间,所感受的正是他们在石头里绽放的心情。石从深深的洞中走出,灿烂的阳光下,一条条奇异的花纹,放射着绚丽的光辉,写满了幻想。即便眼睛昏花如雾,这时也会晶莹明亮。青田人带着青田石走出大山,走出中国,于是大山里的神话,传遍世界。青田石是一部巨著,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藏,拥有无数拜读者,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拜读它,了解什么是历史的标志;熟识它,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永存。滔滔瓯江流经青田,两岸陡坡上,酒吧连成街市,飘散着浓浓的咖啡香气。青田半数以上的儿女,远涉并客居欧美,带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回了流光溢彩的异国情调。石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开山之祖。石与人有不解之缘,石的“命”石的“性”与人类的文化共生共存。石是星球上阅历最深者,无尽时空、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石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天工造物,无声而平实恬淡,凝固而悠远恒久。作为大自然的瑰宝,石经过宇宙震荡的洗礼,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女娲炼石补天、盘古骨骼化石造乾坤、精卫衔石填海、夏禹凿石治洪……人们在石头中寄托了情操、个性和理想。一方美石在手,可领略天地之精气、日月之光辉。地球致密而坚硬的岩石圈,构成了作为陆地的稳定台地。造物以之撰写地球的历史,人类以之撰写自己的历史。石头是大地上丰厚的纸张,一个民族用它表达的内容,比用诗歌、绘画、舞蹈和音乐语言加在一起还要多,还要深刻。历史上没有雕刻的民族一定是浅薄的,而且也一定是瘦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白居易的感慨完全适用于青田石雕。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强有力地震撼人的不仅是技巧,而是对呈现石头固有生命的追求。石雕艺术就是呈现石之生命的艺术。独一无二的石料、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雕细凿的刀法,使每一块石头各自呈现出生命的形态。艺人们因石生情、因材命题、因色取巧、因形构思,保持原石天然的形状,依势造型,抓住对象的精髓,利用石头本身的纹理、颜色,精巧布局,精心雕刻,其详略、动静的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逼真而传神,让人不忍触摸。作品把不能观察到的背后也揭示给了人们,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外部形式的魅力,更有内在的张力。那样的生气勃发、气韵自足,静穆、坚实,充满芬芳的生机。生命独立于它所表现的物象,艺术符号的诞生自然天成。生命的美在瞬间闪现,却经过了无数时间的磨炼。一石一世界,需要独具慧眼。用刀锋剔去层层石璞,其实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叩问。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用心与石对话,就能渐渐地听懂石的语言,就能透过繁复的色泽和纹理,发现每一块石头中蕴含的独特生命景象,就能充分利用石形、石色、石理,捕捉住细微的情感和多姿的情态,于一动一静中咀嚼人生的况味。因了独特的观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想象和独特的技艺,石的生命之花由之绽放,石便有了永远站立的生命意义。石头以灿烂的生命装饰了世界,在永恒的时间里,牵挂起一片风景。面对青田石雕,就是面对漫长的历史,面对无数人用心血和生命、用天才的构想和创作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是对生命品尝的快感。雕凿石头,其实也在雕凿自我。超拔的艺术之手,领受石的恩赐,报之以心血与智慧。对石头的情有独钟和自觉感知,使他们无视时间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在先祖认定的这块群峰连绵、碧水苍苍、温润如玉的地方,任蛛网般的额纹和霜雪般的鬓发在时光里枯竭,安详沉着的同时将自己的灵魂铸入石头的生命中。他们的生命也便永久活在这有血有肉的石头里了。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中提到“封门青”为青田石上品,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者。其色彩天然,无人工可造,亦无他石能仿。B.作者认为石是星球上阅历最深者,无尽时空、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石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C.作者认为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震撼人的只是技巧。D.这篇叙事性散文完整描写了雕琢青田石全过程,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E.文章中三个短语“多姿多彩的纹理”“一条条奇异的花纹”和“繁复的色泽和纹理”,都体现了青田石中蕴藏的生命景象。1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人物贡献挖掘山体,找寻生命的奇迹运石人18.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作用。19.分析文章中青田石的生命有哪些意蕴。20.文中提到的女娲、盘古、精卫、大禹等传说人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请揭示这些精神。任选一种,谈谈其现实意义。【答案】16.CE17.采石人携石出山,让世界了解青田、中国和东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雕石人用心雕琢,呈现石头独特的生命形态18.强调了青田石雕的艺术生命来自雕刻家的精诚创造,承上启下,升华主题,增添文采。19.①孕育自我;②体现石头的功用;③与人类文化共存;④寄托情操、个性和理想;⑤呈现生命艺术之美;⑥与雕刻者的生命融为一体;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答其中五点即可)20.精神:奉献担当、坚韧、为民造福等。现实意义:“精卫填海”的精神表现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科技领域,科学家和研究者需要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断追求科研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个人成长方面,精卫填海的精神同样适用,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震撼人的只是技巧”错。根据“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强有力地震撼人的不仅是技巧,而是对呈现石头固有生命的追求”可知,石雕震撼人的不仅仅是技巧,还包括对石头生命的追求。E.“都体现了青田石中蕴藏的生命景象”错。“多姿多彩的纹理”“一条条奇异的花纹”主要展示了青田石的自然美,并未体现青田石中蕴藏的“生命景象”。故选C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中提到了不同人物群体对青田石的贡献,包括挖掘山体的人、运石人、石雕艺术家和历史传承者,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为青田石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人物”“挖掘山体,找寻生命的奇迹”再联系文本“用简陋的铁器,将山体挖空,沿着石壁寻找奇迹”可知,这里对应的人物是采石人。根据“青田人带着青田石走出大山……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带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回了流光溢彩的异国情调”可知,运石人的贡献是携石出山,让世界了解青田、中国和东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对应采石人、运石人及其活动,后文主要讲述了雕石人的活动。根据“艺人们因石生情、因材命题、因色取巧、因形构思……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发现每一块石头中蕴含的独特生命景象”“用心血和生命、用天才的构想和创作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知,雕石人的贡献在于用心雕琢,呈现石头独特的生命形态。【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前半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青田石自然特性和历史地位,后文转向对青田石雕艺术的精神层面和艺术价值的探讨,据此可分析得出,这段文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突出了石头虽坚硬无生命,但经过艺术家的巧手雕琢,却能展现出超越物质形态的灵性和生命力;“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表达了艺术家对石头的深情和精诚创造,使石头变化出神奇的艺术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通过引用他的诗句,作者将青田石雕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强调了石雕艺术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添了文采,升华了主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文章通过对青田石的描绘,赋予其丰富的生命意蕴,表达了对自然、历史、文化、艺术、人生等多重维度的思考和感悟。青田石不仅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更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根据“无声的生命,浓缩了多少轰鸣与喧嚣,在沉默与孤寂中孕育自我”可分析得出,孕育自我;青田石以其天然的色彩、温润的质地、独特的纹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被用来制作印章、雕刻艺术品等,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石雕艺术家通过对青田石的巧妙雕琢,赋予其新的生命和灵魂,据此可分析得出,体现石头的功用;根据“青田石是一部巨著……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石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开山之祖……石的‘命’石的‘性’与人类的文化共生共存”可分析得出,与人类文化共存;根据“人们在石头中寄托了情操、个性和理想”可分析得出,寄托情操、个性和理想;根据“独一无二的石料、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雕细凿的刀法,使每一块石头各自呈现出生命的形态”“逼真而传神”“生气勃发、气韵自足,静穆、坚实,充满芬芳的生机”可分析得出,呈现生命艺术之美;根据“艺人们因石生情、因材命题、因色取巧、因形构思”“用刀锋剔去层层石璞,其实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叩问”“面对无数人用心血和生命、用天才的构想和创作完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雕凿石头,其实也在雕凿自我”“将自己的灵魂铸入石头的生命中”可分析得出,与雕刻者的生命融为一体;根据“青田石是一部巨著……通过它了解青田,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明,了解炎黄子孙跋涉的路程”“拜读它,了解什么是历史的标志;熟识它,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永存”“带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回了流光溢彩的异国情调”可分析得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女娲不忍生灵涂炭,挺身而出,炼石补天,展现了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和对家园的无限热爱;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支撑天地,体现了开天辟地、勇于创新的精神;精卫虽小,却志在填平大海,这种精神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他采用疏导而非封堵的方法治水,显示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理为民造福的智慧。这些传说人物所体现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和道德启迪。具体分析现实意义时,应联系人物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现实谈对当下的积极意义。如精卫鸟不断将小树枝和小石子投入大海,希望以此填平海水,虽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精卫的行动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面对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精卫填海的精神鼓励人们要有恒心和毅力,即使目标遥远或困难重重,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女娲补天的精神鼓励我们勇于面对困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时,每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承担起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六、(10分)21.请以“城市的季节”为主题,写一段叙事性或抒情性文字,以配合一段介绍天津旅游的视频,并出现下列关键词中的至少2个,不超过100字。大海湿地河流游船街道青山年画热情风筝【答案】示例:城市的季节,如诗如画。在天津,春天,湿地绿意盎然,游船在河流上悠然穿梭;夏天,热情如火,人们在街道旁品味着地道的年画韵味。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叙事类微写作、抒情类微写作审题:主题为“城市的季节”,在写作时,要表现“天津”的四季或某个季节,配合“天津旅游的视频”,描述这个季节的天津风景,流露出对天津美景的赞颂、热爱之情。在提供的关键词中,“热情”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风貌,其余关键词是物象,可用于展现天津独特的景观,注意选择“至少2个”。另外注意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写作指导:具体写作时,可先配合航拍视频,以一句话概括天津全貌、城市特点。再按照季节展开描绘。最后可以写一句话,总括天津不同季节的特点。如:“天津,一座融合了海河风情与现代都市韵律的城市。春天,游船穿梭在河流间,春风带着大海的气息拂过热情的街道。风筝在蓝天翱翔,如同年画中的生动色彩。夏日,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宁静而生机勃勃。秋天,河畔的青山映衬着金黄的落叶,别有一番诗意。冬日,雪花纷飞,天津依旧温暖如故,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的探索。”热情洋溢,但是可在字数上要进行删减,不能超过100字。如写叙事性文字,描绘部分,可以挑选两个典型性的季节,来做以点带面的介绍。或者语言要高度概括,如:“天津,四季变换的画卷。春天,游船悠然海上,春风拂过满载年画的热闹街道。夏日,湿地绿意盎然,与远处青山相映成趣。秋天,河流映照金黄的街景。冬日,风筝在天空中舞动,犹如城市脉络中跳动的音符。”从下两个题目中任选1个作答。(4分)22.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有哪些作用?请给出2条阅读理由。【答案】示例1: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并不会随城镇化而消退。如“离不开泥土”是中国人民不变的乡土气息,“差序格局”“家族社群”在今天仍有影响。其次,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示例2: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邻里互助等例证给我们城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与人关系和睦。其次,《乡土中国》中安土重迁、乡土性等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乡土情结,思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增强民族认同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给出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2条理由,作答时要注意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从《乡土中国》的内容、思想理论,以及当代城镇化发展得到的启示方面解答。阐述时要运用书中的专门用语,如差序格局、文字下乡、男女有别、礼治、家族等。比如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个人是这一网络的中心,不同的关系形成了人们相差的待人处事之法,人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道德也成为依附于人伦而存在的价值标准,道德成为根据“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和约束也就难以发生作用。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私人道德与私人情感在影响着法律的执行与实施,这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圈子社会”在中国社会的依旧存在所导致的影响。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又如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世代聚族而居,人与人之间相互熟习而信任。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的流动与乡村旅游的兴旺发展,乡土社会逐渐由一个熟人社会转向一个生人社会,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靠的是熟习和信任,而在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依靠的则是契约和法律。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思考如何让传统社会中的这种熟习和信任与现代社会中的契约与法律精神在完美结合,共同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23.《红楼梦》中出现了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请举出1个这样的人物,并结合情节说明。【答案】示例:王熙凤说话八面玲珑,十分讨巧。比如,初见林黛玉时,她说黛玉气派十足,像贾母嫡亲的孙女,就同时奉承了贾母、黛玉、“三春”,令在场诸人都十分愉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节、内容的能力。试题要求分析说明一些人物的讲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也就是说其说的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正好呼应对方的心里所想,因而让人感受到愉悦。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本来,黛玉只是贾母的外孙女,按照中国古代社会的差序格局来划分亲疏,并没有孙女亲。而凤姐“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话就有意抬高黛玉身价,说成是贾母亲孙女,还真诚地夸黛玉是“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则也暗指贾母嫡亲的孙女都是有这“通身的气派”的,这也让在场贾母的亲孙女“三春”听来非常亲切舒适。而说明贾母不论是外孙女儿还是嫡亲孙女,都气派十足,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贾母的身份,且“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则是替贾母再次抒发了对外孙女的思念喜爱之情,也奉承了贾母。总之,凤姐对黛玉说的这番话非常圆通,让在场的人听来都很舒服,尤其是贾母。因此在场的人听了凤姐这番话后,无不感到如沐春风,真是八面玲珑,好会说话。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