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知识解读与专题训练(沪教版2024)_第1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知识解读与专题训练(沪教版2024)_第2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知识解读与专题训练(沪教版2024)_第3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知识解读与专题训练(沪教版2024)_第4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知识解读与专题训练(沪教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02(解析版)注意:训练范围:泸教版九年级第1~4章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3-24九年级下·四川成都·期中)如图是人们常使用的打火机,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按下开关,释放的液态丁烷变成气态,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了B.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可燃物丁烷没有释放出来C.电火花引燃丁烷,是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了D.使用的金属罩是为了防止液态丁烷溢出【答案】B【详解】A、分子间有间隔,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丁烷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说法不正确;B、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没有了可燃物,故说法正确;C、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温度升高,达到了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不变,故说法不正确;D、使用的金属罩是为了防止外部的空气将火焰吹灭,故说法不正确。故选B。2.(24-25九年级上·陕西·开学考试)化学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A.研究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B.开发高效低毒农药促进粮食增收C.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运动D.研制治疗癌症的新药【答案】C【详解】A、研究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属于化学研究范围,不符合题意;B、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C、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运动,属于天文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符合题意;D、研制治疗癌症的新药,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故选C。3.(23-24九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B.白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C.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D.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答案】D【详解】A、酒精灯加热铜丝,铜是热的良导体,导热使得白磷燃烧,即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故A说法正确;B、红磷燃烧结束后,若不等到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就读数,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使测定结果偏小,所以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故B说法正确;C、将左侧空气体积划分为5等份,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故C说法正确;D、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故D说法错误;故选:D。4.(24-25九年级上·安徽六安·阶段练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下列作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阜阳剪纸 B.潮州刺绣C.南阳玉雕 D.酿制汾酒【答案】D【详解】A、阜阳剪纸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潮州刺绣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南阳玉雕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酿制汾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5.(24-25九年级上·全国·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颜色的变化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D【详解】A、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镁和盐酸在常温下就能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属于化学变化,不需要加热,故B错误;C、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过程颜色无变化,故C错误;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化学变化,而由气体膨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6.(22-23九年级上·四川德阳·期中)质量相等的CO和CO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A.11:14 B.14:11 C.1:2 D.11:7【答案】A【详解】设CO和CO2的质量为m,则等质量的CO和CO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m××100%):(m××100%)=11:14。故选A。7.(23-24九年级上·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中国天眼“与世界共“见”未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天眼”的球面射电板是用铝合金板制作的。根据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铝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C.铝原子易形成阴离子 D.铝元素是金属元素【答案】C【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铝的原子序数为13,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铝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有3个电子,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铝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8.(23-24九年级下·江西抚州·期中)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稀有气体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g,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294 B.176 C.118 D.412【答案】C【详解】在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8,则核外电子数也是118,故选择C。9.(23-24九年级上·湖北荆州·期中)下列关于宏观事实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答案】D【详解】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B.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且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D.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错误。故答案为:D。10.(23-24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下列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将一定质量的水通电分解C.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D.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答案】B【详解】A、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保持不变,更不会为0,如图所示此项错误;B、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此项正确;C、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开始容器内压强为大气压,反应中由于放出大量热,气体压强增大,反应后,由于氧气被反应掉,装置内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变小,最终小于大气压,故此项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中就有水,所以图像的起点不应在原点,故此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为图像分析题,需要对实验有基础的知识的储备,并且对图像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11.(23-24九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物质燃烧都能显示独特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大量白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的固体物质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答案】B【详解】A、红磷燃烧时发光放热,冒出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故A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正确;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是白色固体,故C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故D错误;故选B。12.(23-24九年级上·湖北·期中)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达到目的,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设计A鉴别CO2和CO观察颜色B鉴别O2、CO放入燃着的木条C除去CO2中少量的CO点燃D除去木炭粉中氧化铜通入氧气后加热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观察颜色鉴别,选项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放入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燃烧得更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且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火焰,所以放入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如果CO2中混有少量的CO,则不能通过点燃除去,选项错误;D、氧化铜不与氧气反应,所以除去木炭粉中氧化铜,不能通过通入氧气后加热的方法,选项错误;故选:B。13.(22-23九年级上·广东茂名·期中)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 B.可口可乐 C.清新的空气 D.冰水共存物【答案】D【详解】A、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可口可乐中含有水、碳酸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冰水共存物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4.(23-24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答案】D【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为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故B错误;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C错误;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D正确;故选D。15.(23-24九年级上·河南许昌·期中)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详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中,更不能碰到试管内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正确;C、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该选项操作不正确;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该选项操作不正确。故选B。16.(22-23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A.①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②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C.③等质量的镁在等质量的氧气中燃烧D.④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答案】C【详解】A、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不符合题意;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开始分解,待达到分解温度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一开始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变,达到分解温度后,由于生成了气体,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但是不会减少至零,不符合题意;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即,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故ag镁和ag氧气反应,镁完全反应,氧气剩余,且消耗氧气的质量为,剩余氧气的质量为:,符合题意;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由于生成了气体,固体质量减小,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17.(23-24九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数字化实验可以使实验更加准确。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的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点时容器内氮气的体积分数为94%B.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a点<c点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D.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答案】D【详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b点时氧气含量为6%,则氮气含量小于94%,该选项判断不正确;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a点>c点,该选项判断不正确;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氧气含量减少21%-3%=18%,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而不是质量分数,该选项判断不正确;D、红磷熄灭后,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8.(23-24九年级上·安徽安庆·期中)下列有关氟乙酸甲酯(化学式为C3H5FO2)说法中正确的是A.氟乙酸甲酯中碳、氢、氟、氧元素质量比为3:5:1:2B.氟乙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一个氟乙酸甲酯分子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D.氟乙酸甲酯由四种元素组成【答案】D【详解】A、氟乙酸甲酯中碳、氢、氟、氧元素质量比为(12×3):(1×5):19:(16×2)=36:5:19:3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而氟乙酸甲酯中碳、氢、氟、氧元素质量比为36:5:19:32,氢元素质量比最小,则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由化学式可知,一个氟乙酸甲酯分子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由化学式可知,氟乙酸甲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9.(23-24九年级上·广西北海·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D.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都是离子【答案】C【详解】A、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不含中子,不符合题意;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C、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符合题意;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故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是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3-24九年级上·四川宜宾·期中)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下列图像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变化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详解】A、加热一段时间后随着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不断减少,待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固体质量不再变化,A正确;B、加热一段时间后随着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由开始的0逐渐增加,最后不再变化,B错误;C、反应前是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最后固体不再减少,所以物质的种类是1种、3种、2种,C正确;D、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体积不断增加,待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氧气体积不再变化,D正确。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6分)21.(22-23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据晋常球《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日滇池。”滇池水滋润着我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水的净化:图甲所示为小东同学自制净水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图甲中加入小卵石和石英砂的作用是。②图甲中加入活性炭是为了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性。③日常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应加入的物质是。(2)水的组成①图乙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通过该实验的现象和事实可得到的结论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A.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B.农业灌溉要节约用水,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答案】(1)过滤吸附肥皂水(2)2:12H2O2H2↑+O2↑水由氢、氧元素组成(3)ABD【详解】(1)①图甲中加入小卵石和石英砂起到过滤作用,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填:过滤;②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③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2)①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管a中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则管b中气体为氧气,所以管a和管b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3)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煮沸能将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从而降低水的硬度,选项正确;B、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能节约水资源,选项正确;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易造成水污染,选项错误;D、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可以节约水资源,选项正确;故选ABD。22.(23-24九年级上·辽宁葫芦岛·期中)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通常用区分硬水和软水;(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从宏观上观察,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a、b两玻璃管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②从微观上分析,每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③从符号上表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1)加热煮沸肥皂水(2)氧气/O2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详解】(1)煮沸和蒸馏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日常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通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若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现象则为软水,若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现象则为硬水;(2)①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所以连接正极的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②水的化学式为H2O,从微观上分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3.(23-24九年级上·江西新余·期中)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所示是以干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主要是;(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气分子(N2)大于氧气分子(O2)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选填“物理”、“化学”)变化;(3)如图可以表示步骤②的反应过程:

①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填字母);②根据上图信息判断,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4)写出③所表示的文字表达式。【答案】(1)稀有气体(2)物理(3)acb氢分子/H2(4)【详解】(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则其它气体主要是稀有气体。(2)用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①步骤②为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顺序为acb。②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4)由流程可知,③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3-24九年级上·广西柳州·期中)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阅读信息后回答:(1)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或失去)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有关。(3)以氮化镓为基础制成的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功耗小的特点,应用前景广泛。氮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元素为-3价,氮化镓的化学式为。【答案】(1)69.72(2)3失去最外层电子数(3)GaN【详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1=2+8+18+X,X=3;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3)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镓的元素符号为Ga,氮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元素为-3价,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25.(23-24九年级上·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掌握疫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是保证化学实验成功和安全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取用粉末状药品用;(2)在倾倒液体时标签要;(3)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4)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由套上、取下。【答案】(1)药匙(2)朝向手心(3)三分之一/(4)试管底部【详解】(1)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2)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可防止腐蚀标签。(3)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4)用试管夹夹取试管时,应在试管底部套上、取下。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9分)26.(23-24九年级上·广东广州·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与收集气体的装置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I的名称是;仪器Ⅱ的名称是。(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分解高锰酸钾制取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通过仪器I向锥形瓶内添加液体至(选填“a”或“b”)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C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也可用同样的反应制取氧气,药品加入至图示位置并塞紧橡胶塞后,要使反应开始,接下来的操作是:,相比于B装置,C装置除了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和取材环保的优点外,还具有的优点:。(4)若想要收集氧气并测量所得氧气体积,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正确连接:发生装置导管→。(选填“①、②、③、④、⑤、⑧、⑦”)(5)近期,我国科学家突破了CO2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为探究该合成淀粉的组成,取2.7g该淀粉用下图1所示装置与O2反应,下图2是乙中气体传感器所测数据通过电脑转化成的质量一时间关系图。

关于上述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A.该合成淀粉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有氧元素B.该合成淀粉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淀粉样品与O2从t1时刻开始反应D.t2时刻反应结束,此时淀粉有剩余【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2)(3)a用手攥紧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接触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⑥→⑤→⑦(5)B【详解】(1)仪器I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Ⅱ的名称是水槽;(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B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通过仪器I向锥形瓶内添加液体至a处,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C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也可用同样的反应制取氧气,药品加入至图示位置并塞紧橡胶塞后,要使反应开始,接下来的操作是用手攥紧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接触;相比于B装置,C装置除了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和取材环保的优点外,还可以通过捏放塑料管使液体和固体接触和分离,达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若想要收集氧气并测量所得氧气体积,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密度比水小,可以选择集气瓶装满水,利用排水法(短管进、长管出)连接量筒制取氧气并测量所得氧气体积,选择GH装置,故正确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导管→⑥→⑤→⑦;(5)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反应后碳元素的质量=4.4g××100%=1.2g,反应后氢元素的质量=1.5g××100%≈0.17g,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和为:1.2g+0.17g=1.37g;已知淀粉质量为2.7g>1.37g,因此淀粉中还含有氧元素;A、该合成淀粉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A错误;B、该合成淀粉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B正确;C、由图2可知在t2时刻才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说淀粉样品与氧气从t2时刻才开始反应,而不是t1,故C错误;D、在t4时刻反应结束,由图2可知t4时刻以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不再改变,但氧气的质量有剩余,若淀粉有剩余反应会继续进行,反应产物量没有增加,所以此时淀粉已经反应完全,没有剩余,故D错误;故选:B。27.(23-24九年级上·福建宁德·期中)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上图中仪器的名称:a;b。(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发生装置(填字母),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①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②若选用装置B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用止水夹密封导气管,向仪器b中注水,放置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时,说明装置不漏气。③与装置B比较,装置C的优点是。(4)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选“m”或“n”)端通入。【答案】(1)酒精灯长颈漏斗(2)A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3)长颈漏斗内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4)B/Cm【详解】(1)根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a是酒精灯,仪器b是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反应物为固体,需要加热,发生装置为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为了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所以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3)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②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操作方法:用弹簧夹密封导气管,向仪器b中注水,一段时间后,如果观察到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如果观察到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差不断改变,说明装置漏气。③装置C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4)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故选用B或C装置作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m端通入。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7分)28.(23-24九年级上·安徽滁州·期中)我国民间有端午节挂艾草辟邪的习俗,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式为C15H10O2),其药用价值非常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2)黄酮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3)11.1g黄酮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相同?(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