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估一估测一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
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
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
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
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
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
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
(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
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
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
的长度。
3.找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
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
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
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
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
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3.汇报答案,交流各组使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并发现问题:为什
么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4.讨论: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
解决问题:
1.查看学生指出课桌的长
2.请各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发现,这一次结果都一样。
4.小组进行讨论后发现,选择的工具不同,不统一,测量结果也会不
同。
得出结论:
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
一样,使学生想到:数据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最后让
学生都用蜡笔再次进行测量,通过结果的一致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
必要性。
(三)巩固新知
教材2页,试一试:同桌合作,用蜡笔测量课桌面的宽。
(四)达标反馈
教材2页1、2题
答案: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测量同样的课本,得到的
结果是不同的。第2题,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铅
笔、蜡笔的结果是一样的,铅笔盒的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在测量物体时,只有选择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才会得到统一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布置作业
1.估测时,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就(),要使用()
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得到物体的长度。
2.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度大约是()个橡皮的长。
3.你的书包的长度大约是()个铅笔盒的长。
4.你的课桌的高度,大约是()根铅笔的长。
5.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度大约是)根蜡笔的长。
答案:1.不同统一
2.3.4.5.答案不统一。
♦板书设计
估■一,估测一测
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2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
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
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
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力、?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
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
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
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
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
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
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
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
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
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认识几厘米
①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
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
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
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
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牢固的认识,
并对厘米这个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找到2、3、4
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长度有一个自我的感受和体
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
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
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
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
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三)巩固新知
教材4页,练一练1、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测量。
2.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比如()、()0
3.1厘米1厘米的数,数()次是5厘米。
4.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5.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直尺的1厘米处,另一
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答案:1.长度单位
2.橡皮的厚度、图钉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3.5
4.1厘米
5.7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1厘米是
多长?
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
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布置作业
1.计算
13厘米-9厘米二()厘米
38厘米-7厘米二()厘米
20厘米+9厘米二()厘米
15厘米+8厘米二()厘米
2.先估算,再测量
数学书厚约()厘米,实际厚是()厘米。
你的手掌宽约()厘米,实际宽是()厘米。
3.判断
一块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
4.解决问题
一条彩带长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
用去多少厘米?
答案:
1.4、31、29、23
2.答案不唯一
3.错、错
4.4+14=18(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1cm
3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线段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没有认识线段,但
是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已经用到。如,长方形有
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其中,图形的这些边,都是线段。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等学习活动中,经历由线形物品到
线段物品的抽象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毛线和线段的测量以及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难点:由拉直的毛线抽象出线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毛线、直尺,彩色纸条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毛线、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通过游戏回顾上课知识,小竞赛,看谁速度快。
一人发一张彩色纸条,比赛量纸条的长度,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宣布比赛结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检验了上节课的知识,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测量弯曲毛线的长度:
1.给出一段弯曲的毛线,怎么准确的测量毛线的长度呢?
2.学生交流后发言,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是怎样测量的。
认识线段
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
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让学生感受测量的乐趣,提高测
量的准确性。先讨论后测量,有助于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吸
取他人的好办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他学生得到感染。同时,
让学生体会线性物品到线图形的抽象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
画线段
1.教师教授,利用直尺还可以画出一定的长度。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画出一定长度的线段呢?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如何画出一条线段。发表各自见解。
师: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着尺子从一个点画到另外一个点。
或者回答:先找到两个点,然后用尺子把两个点连起来。
3.鼓励学生尝试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学生交流画法。
4.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通过找点,连线完成一个线段。教师示范正
确的线段画法,并画出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
5.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一条6厘米的线段,教师查看学生的
画线段情况,并逐个指导。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脑筋找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画线
段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再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给出正
确的画法。
(三)巩固新知
教材6页1、2、3、4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画一画
1.用直尺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长方形,使长边为4厘米,短边为2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以及如何画线段。谁能
来说一说,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在画线段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对学生的
再一次强调和巩固,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减少遗忘。
(六)布置作业
1.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10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一条线段长40厘米,另一条线段长8厘米,两条线段首尾相接的
连接在一起后是多少厘米?
4.一根绳子对折后是10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这根绳子剪去
2厘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答案:3.40+8=48(厘米)
4.10+10=20(厘米)20-2=18(厘米)
♦板书设计
用直尺测量、画线段
线段
4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认识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
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测量黑板的长度。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
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活动二,认识一米,了解米和厘
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
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
工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直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黑板的长?
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
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答案写在黑板
上。
3.通过观察几位同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
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几次选用不同的测
量工具,感受各种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拿出米尺
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
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并介绍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米做长度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比较方便。同
时感受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体会并认识1米。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学生用米尺测量
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5.尝试用双手表示1米的长度。初步体会一米的实际长度。
6.提出问题:看谁最认真,仔细观察,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
观察并给出结论: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感受厘米和米的关系,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的测
量活动中,体会出来测量工具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三)巩固新知
教材8页,练一练1.2.
(四)达标反馈
习题:1.1米二()厘米
2.一扇门告约2()
3.一辆公共汽车长9()
4.图钉的长大约是1()
5.课桌高约70()
答案:1.100
2.米
3.米
4.厘米
5.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可以了解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同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个更
好的把控。
(六)布置作业
1.算一算
6米-5米=()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二()米()厘米
1米7厘米+2米=()米()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5米50厘米50米10厘米5厘米
3.判断
别针长5米。()
铅笔长50厘米。()
小明高2厘米。()
4.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
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5.一只蜡笔用去20厘米,还剩下80厘米,这只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合多少米?
答案:1.100;28;37;
2.50米>5米>50厘米>10厘米>5厘米
3.错错错
4.5+6=11(米)15-11=4(米)
5.20+80=100(厘米)100厘米=1米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5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分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
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与厘米和米相比,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
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几十厘米描述几分米。如,一支笔的
长是2分米,人们经常说这支笔的长是20厘米。所以,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
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用分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
长度。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彩带、米尺、粉笔盒、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
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
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
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1.小组活动导入:分发给每组学生一条彩带。长短各不相同。
要求:首先估测彩带长度,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彩带,并记录彩带的长
度。
2.小组交流结果
3.教师讲授:测量不足1米的物体长度时,还可以用一个比米小,比
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分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不赘述,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通过一个
小组活动,测量彩带长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即当长度比一米短
时,应该怎么描述。此时由老师引出新授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
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
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
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
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
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我们组是
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
还多出9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9厘米……)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
三种方法)为什么?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
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
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
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总结长度单位使用的选择性。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厘米)10个1厘米,
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哪
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
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5个)这5个10
厘米是几分米?(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厘米)所以我们说,
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完成做一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1分米的长度,加深印象。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
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
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
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
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
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1分米,感性的感知1分米的实际概念。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
(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
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
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
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设计意图:对厘米,分米,米的大小和换算达到熟知。
(三)巩固新知
教材10页,1.2题。
(四)达标反馈
习题:1.1米二()分米=()厘米
2.分米是比()小、比()大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字母
()表示。
3.50米-20米=()米
4.1米-30厘米二()厘米
5.1米50厘米-20厘米二()米()厘米
答案:1.10100
2.米厘米dm
3.30
4.70
5.13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
也可以作为对课堂的再次回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2米-30厘米二()米()厘米
2.3分米+7分米=()分米=()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8();操场跑道一圈是200();大拇指的宽度大约
是1(”伸开手臂的长约是1();讲台的高大约是80();
门高约2();一条成人围巾长2();写字台高80();小
花今年7岁了,身高约1()20()0
答案:1.170
2.101
3.米、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米、厘米
♦板书设计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认识分米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
教学提示: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并且具备平均
分的的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
道,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并能用算式表示,教学
难点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
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
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红红说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铅笔不能平均分配,怎么力、?
继续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盘,
还剩()个。
教师:15个桃子,每盘放6个,想一想能放满几个盘子?2乘以6
等于12.所以能放满两个盘子,但是12比15少了三个,还剩下三个
桃子。
列式:15:6=2……3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己进行计算。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
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2.出示13页例题图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试着用算式来表示
展示学生作品
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的题目。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204-6:214-5=304-4=244-9=
354-8二184-7=454-6二294-7=
3.计算
204-9=264-5=314-7=404-9=
答案:
1、3……2,4……1,7……2,2……6,4……3,2……4,7……3,4……
1,
2、2……2,5……1,4……4,5……5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当我们分东西时不能平均分时,就会遇到有余数的除
法O
还可能回答:有余数的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师总结:让学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剩余情况,并
能用算式表示。
布置作业:
1.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余几天?
2.每6个蛋糕装一盒,21个蛋糕装多少盒?还余几个?
答案:
1.314-7=4........4
2.214-6=3……3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1-r5=4(个)----1(张)
读作:21除以5商4余1。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余数比除数小,亲身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
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难点: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及余数大小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初
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教学建议
教师分别提要求,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后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还剩几根?
学生自由回答:每份5根,没有剩余。
教师:如果是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从能够分完入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们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交流自己的想法0
可能有这些想法:
(1)1根1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2)4根4根分,每份是4根还剩2根
学生口头列式
教师板书:
174-3=4(根)……2(根)
学生打开书填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亲手摆一摆、分一分,并互相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余数比除数小
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教师进一步提要求:如果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还剩几根?
学生再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指2-3名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
板书:
174-4=4(根)……1(根)
学生打开书填在书上。
教师:平均分成5份、6份呢?
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并填在书上。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列算式。
教师:还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通过上面各题,除数和余数的大小相比较,发
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电脑显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完成的能力,效果让学
生在做,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巩固新知
1.课件显示“算一算”。
学生们把得数填完后,汇报
2.课件显示出得数。
教师:观察上面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两边的余数都是一样的,都是从1到5”。
设计意图:从小棒抽象到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
小的道理。
(四)达标反馈
1、议一议
教师:通过上述几道题,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
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小组内讨论,交流出结果。
2、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吗?
学生自己完成
3、练一练
教师提出要求和问题
学生独立摆一摆,完成这题,并把算式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更加深了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
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一定要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
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初步数学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有11棵树,每2棵一份,分成了()份,还剩()棵。
114-2=D(份)……口(棵)
2.有13块橡皮,平均分成4份,每份()块,还剩()块。
134-4=D(块)……□(块)
3、有9支铅笔,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支,还剩
()支。
94-4=口(块)...□(块)
二、填空题
1、如果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那么余数有可能是()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一定比()大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二)
174-3=4(根)……2(根)
174-4=4(根)1(根)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怎样用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题目叙述的含义和结
果。
3.情减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
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
法0
难点: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操作并写算式,然
后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有
30只纸鹤,他们想把这些纸鹤穿起来,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每6只
穿一串,可以穿几串?谁来回答?
同学们踊跃回答,老师点名列算式:
生:30+6=5(串)
师:如果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
生:能穿4串还剩2只
师:很好,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304-7=4(串)......2(只)
设计意图:从问题情境入手,层层深入,由列出算式引入竖式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30+7还可以写成竖式计算,同学们看黑板
4....................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7/-30--……被除数
28................7和4的乘积
2_...........余数
同学们看着这个竖式,我们观察一下30、28、2的位置发现了什么?
生:个位对着个位,十位对着十位
师:同学们观察的相当仔细,还有最上边的商,它也要与被除数的个
位对齐。
2.师:好,同学们现在把“试一试”这几道题做一做。这几道题应怎
样填,怎样想呢?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指名说说想的过程,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利用口诀去想。
为什么这样想?再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为了
让学生学会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新知
1.学习”给小兔分笼子”,课件显示小兔子图。
根据学生们说的出示题“(1)43只兔子平均住在下面的兔笼里,每
个兔笼住几只,还剩几只?
2.学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知道了什么?
有的可能说:“有5个笼子”、“有很多小兔”、“小兔子们在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去观察图,说一说,这样才便于对题意的理解。
3.学生试着做一做,做完后同桌说说怎做的?
4.教师指2-3名学生说说怎么算的?列出算式:
434-5=8(只)……3(只)
5.小组内再说说怎样根据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
设计意图:学生们又一次说算法,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学会。
6.出示“(2)43只兔子,如果每7只住一个兔笼,能住满几个兔笼,
还剩几只?”
7.学生自己做,并填在书上。
8.教师指2-3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9.教师总结:同学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利用口诀去算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会算法,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培养了独
立学习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教师:同学们爱吃巧克力吗?老师这里有42块巧克力,你能准确
的把它们装在盒子里吗?
(课件显示)
教师:你认为怎样装盒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
的知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为有趣的练习。
2、赛跑
教师:有一次森林里的小狗和小羊要进行一次赛跑比赛,小猫当裁判,
你们认为谁会赢得比赛,拿到第一呢?
把全班分成两队,一队小狗队,另一队小羊队。
设计意图: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达到练习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乘法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
的商,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
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这节课主要内容教学。
(六)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
884-9=304-7=244-3=524-9=464-6=
2.判断题。
(1)9X()<68,括号里最大能填8。
(2)28+5=5…3
(3)334-7=5……2
(4)如果△+6=0……□,那么□最大应是5。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三)
434-5=8(只)……3(只)
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于他人交流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
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并写出算式,要给
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谁到花店里买过花?买过什么花?
学生自由回答:买过康乃馨、玫瑰花------
教师:同学们现在看大屏幕,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的花,
分别是郁金香每枝9元,马蹄莲每枝7元,康乃馨每枝4元,现在我
有30元钱,想请你们之中的一名同学拿着这些钱帮我去买几枝郁金
香,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名回答。
第一名同学:
304-9=3(枝)……3(元),30元钱买3枝郁金香,还
剩3元。
老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第二名同学:
9X3=27(元)
30-27=3(元)买3枝郁金香还剩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三名同学:10元能买一枝郁金香,剩1元,30元就能买3枝,还
剩3元,写出算式就是:
10-9=1(元)
1X3=3(元)
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2.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那么用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
剩多少元?用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请同学们独立
解答,然后小组讨论。
3.教师提出“试一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交
流讨论中学习别人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1至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课本上写出算式并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图中物品的价钱,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鼓
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口、动脑、动手,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进一
步巩固了为了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这一知识点。
(四)达标反馈
1.实物投影“练一练”第5题,用50元钱买7瓶饮料,找回1元钱,
这种饮料每瓶的价格是多少元?
2.教师帮学生理解题意,明白“用50元钱,找回1元钱,实际上是
花了49元”,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3.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案例融入题中,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对知识点
的应用,另一方便也激发了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的兴趣与信
心。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尺神经卡压性疾病简述及肘管综合症
- 2024至2030年中国便携式内窥镜显像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指南
- 2024年中国高性能复合防水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脑梗塞的日常护理常规
- 直销员心态培训
- 2024至2030年中性强力清洁剂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铅基合金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重防腐纯环氧粉末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芥兰种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冯晓霞教授的《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定表》
- VB Winsock控件(UDP协议)的使用
- 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世界各国常用插头形式尺寸标准
- 水轮机结构图
- 上海市单位退工证明退工单(共1页)
- 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英文翻译模板
- 浅析某燃气轮机发电厂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ppt
-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经验交流PPT课件
- 资产管理流程图及管控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