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监察与谏议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确立(1)背景: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更。(2)时间:萌芽于魏晋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3)内容①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职能: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4)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5)作用①提高了办事效率。②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演化(1)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更,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度。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官制度内容评价察举制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举荐人才在肯定程度上满意了官僚队伍的须要,但简单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简单形成小集团。征辟制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隋唐时期:创立、完善科举制度。(1)背景:隋朝统一之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须要。(2)过程①隋文帝时分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③唐代时日臻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评价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了源源不断的高素养人才。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2)表现2.谏议制度(1)缘由:须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②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③明清时期特地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这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是一样的。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主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政治制度的成熟(1)表现①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心行政体制。②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③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基本特点①适应大一统中心集权发展的须要。②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更,不断吸纳新生力气,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eq\a\vs4\al(微小点拨)[易错提示](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肯定简化。(2)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3)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类似。(4)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不断减弱,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被减弱,如元朝。[史论要旨]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官员素养不断提高。[概念辨析]宰相不等同于丞相。宰相是一种泛指,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宰相或相当于宰相职位的官员可以有许多个,但丞相只能有一至二人。[易错提示]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本质是不同的,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类似,但是职权远大于唐朝的尚书省。[深度点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并不始终是此消彼长,宰相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伴随始终。尽管君权与相权有此消彼长的时期,但总体上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抑制、减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特殊提示]关于元代一省制:元代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一省制不等于一相制,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史论要旨]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心集权;从追求公允公正的角度来看有肯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建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重点精讲]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分(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心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3)出现这种区分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探究主题一中枢权力体系“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化史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探究点一史料一中指的是唐朝的哪项制度?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这项制度使丞相的权力有何变更?提示:三省六部制。丞相权力分散,相互制约。探究点二依据史料一叙述,假如唐朝打算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心从决策到详细实施的基本程序。提示: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安排交工部,由工部详细实施。史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探究点三史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提示: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心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缘由:元朝疆域宽阔,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探究点四结合所学学问,简要概述自秦到宋丞相制度的发展。提示:秦汉时期承相权力较大,事实上驾驭行政实权;汉武帝时设内朝,夺取丞相权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相权被分割;宋代增设副宰相,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减弱。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应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意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人数,且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②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互制约的阅历,重设中心机构,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③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的教训,避开了专权与独裁。(2)影响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力气。②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加强了皇权,同时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③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命题立意]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本题考查考生全面分析、精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实力。考点定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唐代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减弱相权)。[得分思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减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变更,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减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史料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实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史料二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源集》探究点一据史料一、二,指出汉至唐选官标准和方式的变更及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提示:标准:品德、学问(察举制)→门第(九品中正制)→考试成果(科举制)。方式:举荐→门第世袭→考试选拔。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心,加强中心集权。史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探究点二结合所学指出“前此选举”主要是指哪些制度?据史料说明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提示: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破除结党营私;限制徇私舞弊;扩大官吏来源;提升官员素养;打破贵族官场垄断。史料四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探究点三据史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当今人才运用的借鉴价值。提示:公正同等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图片,精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实力。考点定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汉代选官制度。[得分思路]《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志向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答案]B[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题组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化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秩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的政务官僚。汉武帝为此实行的措施之一是()A.建立中朝 B.三公九卿制C.三省六部制 D.实行二府制解析:A项是汉武帝时建立,B项是秦朝,C项是隋唐时期创立,D项是宋朝时期。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项。答案:A2.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心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宋朝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答案:C3.下列关于北宋二府三司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三省长官位高权重②“中书门下”驾驭行政权③枢密院掌军事大权④三司使驾驭财政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北宋二府三司制度下,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三司掌管,分割宰相财权。所以解除含①的选项,C项正确。答案:C题组2选官制度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学问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志向的主要途径是()A.参与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