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9.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9.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9.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9.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9.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学问系统学问系统课后巩固课后巩固2024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遇严峻火灾,截至8月23日,在巴西境内着火点达4.1万余处,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如图)。完成1-2题。1.亚马孙雨林大火,可能引发当地A.水资源短缺加剧 B.沙漠化加重C.河流径流量减小 D.河流含沙量增大2.关于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作用形成的B.是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形成的C.会导致白天气温的上升D.会增大气温日较差【答案】1.D2.B【解析】1.雨林大火后森林面积削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渗减弱,河流径流量增加,D正确;亚马孙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不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沙漠化问题;2.由材料“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可知,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是因烟雾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形成的,B正确;大气干脆汲取的太阳辐射量很少;会导致白天气温下降,大气保温作用增加,夜间气温上升,削减大气温日较差。高寒荒漠地带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为弱。该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草地生物量削减和生产力下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高荒漠地带位置。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地区原生高寒荒漠带的主要成因是A.寒冷干早,风力侵蚀强 B.湖水蒸发,湖床袒露C.基岩袒露,土壤发育差 D.接近沙漠,沙尘暴频发4.导致图示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主要缘由有①降水变率减小②过度樵采③全球气候变暖④过度放牧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3.A4.D【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原生荒漠化的成因及荒漠化扩张的缘由的分析。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风力强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原生高寒荒漠面积广,A正确。4.本题考查青藏高原荒漠化面积扩大的缘由,该地区荒漠化的缘由一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区域的干旱,增加荒漠化;二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类活动为畜牧业,因此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的破坏,加剧荒漠化,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殊适用于无浇灌条件的流淌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埋尼龙网方格沙障会导致沙障防护功能基本丢失。如图为划分成6个地貌部位的某一流淌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5.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淌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须要劳动量小 D.治理成本低6.机械防沙的原理是A.增加降水 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位 D.增加植物光合作用7.该沙丘中最简单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A.Ⅰ B.Ⅱ C.Ⅲ D.V【答案】5.B6.B7.D【解析】5.生物措施的运用须要在相宜的自然条件特殊是水分条件才可行,而机械防沙措施“特殊适用于无浇灌条件的流淌沙丘地区”,不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故B正确。6.机械防沙措施是通过沙障的形式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削减风力,减轻风沙危害,B对;不会增加降水和提高地下水位,也不会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即ACD错,所以选B。7.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因此图中I、II、Ⅲ部位处于沙丘的迎风坡,而V处于该沙丘的背风坡,故该沙丘中最简单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V部位。故D正确。伶仃洋水域位于我国珠江口,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下表为伶仃洋海岸线类型及长度统计表(km)。据此完成7-9題。7.1978年至今,伶仃洋水域A.总岸线增长,水域面积缩小 B.人工岸线增长,自然岸线增长C.总岸线缩短,水域面积扩大 D.人工岸线缩短,自然岸线缩短8.导致当地淤泥质海岸变动的主要缘由是A.海水侵蚀 B.泥沙积累 C.滩涂养殖 D.填海造地9.自2003年后,伶仃洋红树林海岸变更趋势说明当地A.陆地面积减小 B.生物生长加速 C.环保意识增加 D.海面持续下降【答案】7.A8.D9.C【解析】7.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8年至今,伶仃洋自然岸线1978年为412.82,2014年为213.48,自然岸线缩短;人工岸线,1978年为278.21,2014年为586.13,人工岸线增长;总岸线,1978年为691.03,2014年为799.61,总岸线增长,水域面积缩小,A对,BCD错。故本题选A。8.据材料可知,伶仃洋水域位于我国珠江口,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快速,由于大面积填海造地,导致当地淤泥质海岸大幅度缩短,人工海岸增长,D对;海水侵蚀、泥沙积累、滩涂养殖不会导致海岸线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缩短,ABC错。故本题选D。9.读材料可知,1978年至2003年伶仃洋红树林海岸线不断缩短,说明人为缘由破坏红树林,自2003年后,伶仃洋红树林海岸线不断增长,说明当地环保意识增加,爱护红树林,红树林海岸线不断增长,C对;ABD错。故本题选C。陕北地区地处我国半潮湿地区,水土流失严峻。1999年起,该地区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2010期间,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了95.94毫米。下表为2000—2010年陕北地区退耕区和未退耕区(实行其他修复措施)的土壤侵蚀情況。据此完成10-12题。10.据表中可推断,陕北地区A.坡耕地面积较小 B.梯田土壤较紧实 C.退耕区坡度较大 D.未退耕区降水多11.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状况,反映该地区A.极端暴雨频率降低 B.地形破裂程度减小C.植被破坏程度减轻 D.雨季坡面径流减小12.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A.梯田退耕还林 B.坡耕地退耕还林 C.梯田退耕还草 D.坡耕地退耕还草【答案】10.C11.D12.B【解析】10.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平均年土壤侵蚀强度与坡耕地侵蚀强度相近,与梯田侵蚀强度相差大,因此可推断,陕北地区坡耕地面积较大,A错误。梯田侵蚀强度远低于坡耕地主要是因为坡面径流速度的大小,与土壤紧实度有关系不大,因此据表中信息不能推断梯田土壤较紧实,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2000年时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41.57吨/公顷,而退耕区原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50.66吨/公顷,退耕区土壤更强,因此退耕区坡度较大,C正确。表中信息无法推断未退耕区降水多,D错误。故选C。1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由41.57吨/公顷降至29.12吨/公顷,土壤侵蚀明显下降,当地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坡面径流引起的,材料信息表明,未退耕区实行了其他修复措施,因此雨季坡面径流减小是导致土壤侵蚀明显下降的主要缘由,D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样,陕北地区极端暴雨频率降低的可能性不大,解除A。陕北地区流水侵蚀形成的沟壑地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变更,因此地形破裂程度减小的可能性不大,解除B。未退耕区还在接着耕种,因此植被破坏程度不会有多大变更,解除C。故选D。12.从表中信息可知,陕北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比梯田大,即水土流失程度坡耕地远大于梯田,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坡耕地退耕的生态效益最明显,因此解除A、C。坡耕地退耕还林,还可以防风沙,对风力的削减效应好于草地,同时退耕还林可以获得丰富的林产品,因此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坡耕地退耕还林,B符合题意,解除A。故选B。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4年8月份,山西吕梁山区遭遇短时强降雨,一处位于海拔1300m、坡度40°的南向坡地发生严峻水土流失,中石化榆济自然气管道JLS149#号桩出现42米外露。为防止管道外防腐层长期暴露以致降低运用寿命,须要刚好对管道进行覆盖。下图为该次水土流失和管道覆盖工程示意图。示意图中所用生态袋是由优质塑料原料制成的网格状袋子,具有透水透气不透土的特性。在工程中,就地取土或其他填充物将生态袋填装满后,码砌到高陡山坡地表,用以防治水土流失。从施工后至2024年7月,近一年的监测,生态袋覆盖区达到“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预料5~7年后,该工程所用“生态袋”将发生大批量破损,需在破损前补种灌木等树种。(1)说出短时强降雨后吕梁山区河流的水文变更。(2)分析上述工程所选草种需具备“常年耐旱”特性的缘由。(3)指出监测人员得出“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4)说出后期补种灌木等树种的目的。【答案】(1)流速加快;径流量增大;河水含沙量增大;洪峰提前。(2)地处内陆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快,地表存水量少;位于阳坡,夏秋季光热足够,地表水蒸发量大;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冬季降雪较少,冬春季节干旱;海拔高,地处偏远,难以进行人工浇灌和养护;土壤干旱,地下水位低。(3)山体坡度保持稳定;水土流失得到限制;内部管道爱护完好;地表植被得以复原。(4)灌木适合当地的干旱环境;提高植被对水土保持的实力;增加和保持生物多样性。【解析】(1)读材料可知,山西吕梁山区遭遇短时强降雨,坡度40°的南向坡地发生严峻水土流失,使吕梁山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明显变更,首先严峻水土流失会干脆导致吕梁山区河流水文的含沙量增加,同时短时强降雨后,山地坡度大,下渗削减,地表径流增大且入河速度加快,短时间内汇入河流水量增多,使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洪峰提前。(2)地域环境差异导致植被不同,植被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山西吕梁山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处内陆的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土壤干旱,地下水位低。读材料可知,该工程位于吕梁山区海拔1300m、坡度40°的南向坡地,地形坡度较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快,下渗量少,表层土壤储水少;吕梁山南向坡地位于阳坡,夏秋季阳坡蒸发量大,冬季位于背风坡,降雪较少,冬春季干旱;地处海拔1300m,地势较高,且地处偏远,浇灌条件差,养护不便。综上所述可知,工程所选草种需具备“常年耐旱”的特性。(3)“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是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经整治后生态环境稳定,生态效果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