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般都认为,《登鹳雀楼》刻画了大自然壮丽而雄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有人认为,“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但是,诗人写此诗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果真如此吗?为了弄清这首诗的主旨,我们不妨先看看唐代有关登楼诗的概况。据统计,唐代涉及登楼的诗共有32首,其主题或这些诗人登楼的目的,无非有三:一是为了欣赏美景,这样的诗只有一首,即畅当的《登鹳雀楼》。其诗是:“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当然,此诗并非单纯写景,也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逸的心志。二是为了排忧解闷,其中既有忧谗畏讥,又有仕途失意,这样的诗有三首,即王维的《登楼歌》、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和韦应物的《登楼》。三是望乡土、思亲友。而以这第三种目的,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古人,特别是游子登楼往往会引起思乡怀人之情,这是环境使然,更是心中久郁之渴求。正如李九龄所说:“总是动人乡思处,更堪容易上高楼。”(《登楼寄远》)又如刘辟所说:“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登楼望月二首》其一)材料二:在古代,不但登楼易引起思乡之情,凡是登高、登台、登阁等同样也会惹动乡思。建安时期王粲的《登楼赋》更是成为后代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思乡盼归的代表作品。这说明乡思和乡愁已成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母题,是每个游子心心念念、拂之不去的情结。在古代,当他们归家无望时,远望当归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无怪司空图说:“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年华。”(《九月八日》)邵雍说:“一般情意恶难羁,长怕登高望远时。”(《登石阁吟》)分析《登鹳雀楼》此诗,不能只着眼于后两句,还应先弄清前两句的诗意。白日,傅璇琮等主编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中的一个义项是:“暗示时光流逝,感慨盛时不再。”“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日落之景。日落让人想到的无非有两点,一是留恋,所谓“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一是思乡,所谓“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登黄鹤楼》)。此时诗人当兼有这两种感情,而以后者为主。可以古诗为证。陈子昂《感遇》:“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李白《长歌行》:“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很显然,古人写“白日”西驰,多是表达时光易逝之感慨。而“白日依山尽”所隐含的也正是这种特定的意蕴。再看“黄河入海流”,此句除了写黄河奔流之势外,还让人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光流逝。对此古人也多有同感,韦庄《忆昔》诗中:“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同时,古人还常常把白日西骋与长河东逝联系起来以抒发感伤之情,如李白《古风》诗中:“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弄清以上二句诗意,对于理解全诗至关重要,但也不可忽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一作层)楼”二句的言外之意。诗人为什么要“穷千里目”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大好风光吗?非也。倘若是为了欣赏美景,写白天岂不更好?为什么偏偏要写日落之际呢?此时,暮色苍茫,视线不清,能看到什么呢!难道是为了排忧遣怀吗?也不是。因为那样,不必非要“更上一重楼”不可。这里既然排除了登楼的前两个目的(赏景、排忧),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目的了,即望乡。在唐代,士子为走科举之路,不能不经过一番游历,其目的:一是遍走名山大川,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余,结交诗友;二是奔走于权贵之门,“事干谒”。游子的游历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思乡心切,而在薄暮时,尤其“增思深”。诗人之所以要“穷千里目”,当是在冥冥中想象家山远在千里之外,极目或可望见。因此,《汉乐府·悲歌》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为什么说“远望可以当归”呢?这是因为古代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缺少川资的士子往往只能以“远望当归”来排解思乡之情。王之涣的游历时间当在为官后退隐的十几年内,倘若思乡归去也较为容易,更不会缺少川资,并且,鹳雀楼就在家乡山西,往来也较为方便。但无论是哪类游子,其思乡的心情都是共有的,只不过急切的程度不同罢了。在这首诗中有三个意象,易惹动人的乡思。一是将要落尽的白日。自古以来,夕阳、日暮、暮霭、暝色等,都是思乡之诱因或介质。二是滚滚的东逝水。它让人感到时不我待,于是便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之紧迫感。三是更上一重的高楼。高楼本是望乡之处,何况是更高一重呢。总之,这日暮与流光,再加上身处高楼之上,其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综上所述,这首《登鹳雀楼》的主题应是远望思归。它或与崔颢的《登黄鹤楼》的主旨较为相近。二诗同写“登楼”,同为尽目望远,境界壮阔。只不过《登黄鹤楼》细写了望中之景物,先晴川阁,后鹦鹉洲。此诗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其表现手法不同罢了:一为比兴,含蓄蕴藉;一是直抒胸臆,通俗晓畅。不过,从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看,一篇作品的主题,除了文本因素外,还受读者接受情志的制约。特别是“诗无达诂”,读者读诗往往“以意逆志”。因此,后人在阅读《登鹳雀楼》时,认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入景势”,有更深意蕴: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并高度形象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于短短十个字中,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领悟出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中表露了阔大胸襟气魄与对更高远境界的展望和追求。这样积极向上的主题,显然人们更乐于接受。但是切不可忘记,我们在阐释一首诗时,还应首先讲清诗人写作之原意,即其初衷。否则,一开始就脱离原作,也易失之偏颇。(摘编自刘继才《〈登鹳雀楼〉究竟有何寄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登楼诗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欣赏美景,二是排忧解闷,三是思乡怀人。B.乡思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母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远望当归便是游子常见的选择。C.古诗写日落,要么表达留恋之情,要么表达思乡之意,《登鹳雀楼》兼有这两种感情。D.《登鹳雀楼》的写作目的是远望思归,这才是诗人创作原意,其他各种解读都有失偏颇。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之所以要“更上一层楼”,是觉得在薄暮时分极目远望也许能看见千里外的家山。B.《登鹳雀楼》所写三个意象很容易触动诗人的乡思:一是落日,二是流水,三是高楼。C.《登鹳雀楼》与崔颢的《登黄鹤楼》,同写“登楼”,同为远眺,境界都壮阔,主题也相同。D.人们更愿意认为《登鹳雀楼》表现阔大胸襟气魄和追求更高远境界的积极向上的主题。3.下列选项,符合文本中“凡是登高、登台、登阁等同样也会惹动乡思”的一项是()A.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D.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4.文本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清代学者谭献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简要说说你对王之涣《登鹳雀楼》主题的理解。【答案】1.D
2.C
3.B4.①“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大好风光吗”“难道是为了排忧遣怀吗”,用反问形式表达对“欣赏美景”和“排优遣怀”的写作目的的否定,自然引出“望乡”“思乡”的结论,增强论说的语气,强化作者的观点。②“为什么说‘远望可以当归’呢”,用设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说——“这是因为古代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缺少川资的士子往往只能以‘远望当归’来排解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得论说语言鲜话灵动,从而增强观点的说服力。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的用心未必是读者想的那样,但是读者的深层解读也未必不对。②从作者本意来看,由于关山阻隔.诗人归家之路千难万险。只能登高望远,以抒思乡之情,以解思家之苦,所以《登鹳雀楼》原本主题应该是“远望思归”(抒发乡思乡愁)。③而从读者角度来看,我们可从作品中读出一些客观意义,比如.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得出作品主题“赞美壮丽景色,热爱祖国山河”,从“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得出作品主题“表现开阔襟怀,蕴含深邃哲理”。【解析】【导语】文章探讨了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创作主题,通过分析唐代登楼诗的常见主题和“白日”“黄河”“高楼”等意象,认为诗的本意为思乡之情。文章指出了常见的欣赏美景、排忧解闷等解读可能偏离诗人原意,并强调“诗无达诂”,后人解读可以有不同侧重。文章分析细致,通过引经据典,将对诗意的多重理解与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相结合,展示了诗歌解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的能力。D.“其他各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错,属于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我们在阐释一首诗时,还应首先讲清诗人写作之原意,即其初衷。否则,一开始就脱离原作,也易失之偏颇”,也就是作者认为阐明作品的主题,需要先讲清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说与作者原意不同的的解读都是偏颇的。另外,原文也说到了“一篇作品的主题,除了文本因素外,还受读者接受情志的制约”“这样积极向上的主题,显然人们更乐于接受”。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推断的能力。C.“主题也相同”错,原文说的是“它或与崔颢的《登黄鹤楼》的主旨较为相近”,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A.是书应物的《登楼》,慨叹时光流逝,抒发志不得伸的苦闷。B.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C.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D.是黄庭坚的《登快阁》,赏览胜景的同时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怀抱。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大好风光吗”“难道是为了排忧遣怀吗”两句反问句从“非也”“也不是”的回答看,是用反问形式表达对“欣赏美景”和“排优遣怀”的写作目的的否定。紧接着的“既然排除了登楼的前两个目的(赏景、排忧),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目的了,即望乡”是由上边的反问自然引出“望乡”“思乡”的结论,增强论说的语气,强化作者的观点。②“为什么说‘远望可以当归’呢”,用设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说——“这是因为古代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缺少川资的士子往往只能以‘远望当归’来排解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得论说语言鲜话灵动,从而增强观点的说服力。③无论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都能促使读者参与到对诗歌主题的思考中来。当读者看到这些问句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尝试回答,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对内容的判断、推理的能力。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的用心未必是读者想的那样,但是读者的深层解读也未必不对。②“分析《登鹳雀楼》此诗,不能只着眼于后两句,还应先弄清前两句的诗意”““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日落之景。日落让人想到的无非有两点,一是留恋,一是思乡。此时诗人当兼有这两种感情,而以后者为主”“‘黄河入海流’,还让人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光流逝”,作者通过对唐代登楼诗概况的分析,探究其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蕴含的时光流逝以及可能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加上“这是因为古代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缺少川资的士子往往只能以‘远望当归’来排解思乡之情”,由于关山阻隔,诗人归家之路千难万险,只能登高望远,以抒思乡之情,以解思家之苦,所以《登鹳雀楼》原本主题应该是“远望思归”(抒发乡思乡愁)。③“不过,从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看,一篇作品的主题,除了文本因素外,还受读者接受情志的制约”,从接受理论(接受美学)角度而言,很多读者在读《登鹳雀楼》时,更关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并高度形象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于短短十个字中,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领悟出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中表露了阔大胸襟气魄与对更高远境界的展望和追求。这样积极向上的主题,显然人们更乐于接受”,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领悟出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等积极向上的主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落地生根余华冬去春来,林祥福留在了溪镇,没有和冬天一起离去。当绿芽在树木冻裂敞开处生长出来时,林祥福在溪镇扎下了根。龙卷风之后是雪冻,溪镇破败的景象在门窗上一览无余。林祥福施展起了他的木工手艺,将陈永良家变形破损的门窗收拾一新,又替隔壁邻居收拾了变形破损的门窗。林祥福的木工手艺声名鹊起,街上其他人家的邀请接踵而至,林祥福一人忙不过来,陈永良也加入进来。陈永良展示了大锯匠的手艺,不用尺子,只是用手掌丈量,就能锯出林祥福需要的尺寸,而且锯缝又直又细,陈永良还将过去制作扁担的本事也用在了门窗的翻新上。两个人联手后干起活来又快又好,一天就能翻新一户人家的门窗。当街坊邻居询问多少工钱时,两个人一样的木讷起来,不知道应该收多少。倒是李美莲有办法,她把一只竹篮挂在门口屋檐下,让他们自己往里面扔工钱,愿意扔进去多少是多少,不扔的说上几句好听的话也行。街坊邻居都往竹篮里扔进去了工钱,好听的话也是说了不少。想到溪镇尽是变形破损的门窗,林祥福和陈永良商量继续做下去。两个人开始走街串户,做过大锯匠和扛房工人的陈永良,将他的手艺延伸之后做出了一辆板车,而且十分结实,只是在街上拉过去时声音响得出奇,板车上堆满木料,板车的响声成为他们的吆喝声,人们只要听到嘎吱嘎吱仿佛一座木桥正在倒塌的声响,就知道修理门窗的那两个人来了。他们携带一只脏得像是装过木炭的米袋,挣到的工钱都扔在里面,黄昏回到家中,首先做的事就是把米袋里的铜钱倒进那只竹篮。李美莲已将竹篮移到屋前的一棵桃树下,竹篮里的铜钱堆起来时,鲜艳的花瓣也在掉落下来,桃花和铜钱掺和到一起,李美莲说这些钱里就会有一股喜气。林祥福与陈永良精湛的木工手艺在溪镇流传开来。有人搬来破旧木器,看着林祥福将它们收拾一新。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破旧木器来到陈永良家门口。最多的一天那些衣橱、桌子、椅子、木盆什么的逃难似的排成一队。然后,有人来定做新家具了。林祥福对陈永良说,如果开设一家木器社,生意就能红红火火做下去。陈永良点头说是正经做木器生意的时候了。林祥福说这条街东边有一块空地,可以盖两排楼房,楼下用作工房,楼上用作住家,两头砌上围墙就是院子,只是不知道那块空地是否可以用?陈永良说溪镇的空地都是顾益民的,这个不难,顾益民会出价公允。陈永良说,难的是盖房的资金哪里来,虽说他们已经挣了一些,盖房的话还是远远不够。林祥福认真解开女儿的衣服,从里面摸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后取出抵押田地和金条所换的十二张银票,递给陈永良。陈永良吃惊地看着这一叠数额巨大的银票,他没有想到这个背井离乡的男人竟然携带如此惊人的财富。他将银票递回去,看着林祥福小心翼翼放进女儿衣服里面,问林祥福为何要将银票放在女儿的衣服里。林祥福说,银票要是丢了,他和女儿就不能活下去了。陈永良说要是女儿丢了呢,这银票不也丢了?林祥福说:“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街上人家的门窗油漆一新以后,林祥福和陈永良开工了。他们先后雇来了泥瓦匠和油漆工,梁柱门窗这些木工活自己动手,他们在那块空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年以后,两排双层的青砖灰瓦的楼房拔地而起,再用围墙连上。两排房子的楼上各住两家人,一排房子的楼下是木器社,另一排房子的楼下有李美莲的厨房和两个杂物间,还有一个最大的房间作为仓库。陈永良请风水先生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作为木器社开张之日,也是他们两家乔迁之时。这一天,二十多个邻居陆续走来,这些说话时语调飞快的男人和女人,嬉笑地挤进屋门,风卷残云似的搬空了陈永良的家。他们每人搬起一物,三个孩子也被他们抱到了手上,后来的几个人看看实在没有什么可搬了,就追上去搭一把手。这些人浩浩荡荡走在街上,后面跟着更多的孩子,来到街道东边的那两排新盖的楼房。尾随在后的李美莲眼睛湿润,这位历经漂泊之苦的女人,终于在这一天感到今后的生活有了根基,她对走在前面的陈永良说:“这么多人来帮忙,做人是做到头了。”顾益民也来了,他带来了几串鞭炮,让两个仆人在院子大门前点燃鞭炮,在啪啪的响声里,顾益民看看崭新的两排楼房,又看看众多前来帮忙的人,对林祥福和陈永良说:“你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了。”顾益民看见林祥福的女儿站在一张桌子下面咯咯笑,她抱着桌腿像是抱着父亲的大腿。顾益民问林祥福,这孩子叫什么名字?林祥福对顾益民说:“她是吃百家奶过来的,因此叫林百家。”顾益民点头说:“这名字好,这名字吉利。”站在一旁的李美莲听了有些心酸,等人们散去,她悄声对林祥福说,该去找个合适人家的女人,她说:“不为自己,也该为孩子找个妈。”林祥福笑了笑,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对李美莲说:“你就是孩子的妈。”(节选自长篇小说《文城》,题目为编者所加)【故事背景】林祥福为了寻找女儿的妈妈小美,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了江南水乡溪镇,得到同样从外地漂泊而来的陈永良夫妇的接济(陈永良腾出一间房给林祥福父女住,李美莲用自己的奶哺育林百家),暂且安顿下来。顾益民是溪镇的商会会长,也是溪镇第一富裕的乡绅。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林祥福和陈永良充分发挥各自的木工手艺,帮人修理窗户、家具,攒下了办木器社的资金。B.林祥福把银票藏在女儿衣服里面,认为银票放在女儿身上最安全,体现他小心谨慎的性格。C.林祥福给女儿取名叫“林百家”,是为了图个吉利,这一点得到当地乡绅顾益民的肯定。D.面对龙卷风和雪冻的天灾,溪镇的人们相互关心,抱团取暖,呈现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和冬天一起离去”将人和冬天相提并论,使用比拟手法,巧妙交代林祥福留在溪镇。B.把桃花和铜钱掺和到一起,营造温馨诗意的氛围,含蓄表达李美莲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C.“风卷残云似的搬空了陈永良的家”,用比喻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邻居的热情与粗野。D.“李美莲听了有些心酸”,运用心理描写,生动表现了李美莲对林百家的恻隐与怜爱之心。8.文中画线处说“做人是做到头了”,又说“你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了”,请谈谈你的理解。9.文中频频出现“冬去春来”“龙卷风之后”“街上人家的门窗油漆一新以后”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D
7.C
8.①“做人是做到头了”是李美莲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对人情的感慨。大家愿意来帮忙,反映出她和家人平时的为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有一种“做到头”的满足感;同时,她得到大家的真心接纳与热情帮助,感到今后的生活有了根基,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溪镇人民的感激之情。②“你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了”是顾益民对陈永良和林祥福的肯定和认可。他见陈永良和林祥福通过自己努力建了房舍安了家,又见溪镇人那么热情帮助他们,由衷表示赞叹;这也是他对他们两家正式加入溪镇的一种默认。9.①时间词语的使用,暗示行文的线索,可使情节脉络更加清晰明了;②通过季节的更换、时光的流转,可使林祥福在溪镇逐步扎根并融入其中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为动人;③通过“冬去春来”“街上人家的门窗油漆一新以后”等环境的变化,暗示着苦难终将过去、幸福必定到来,有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林祥福和女儿林百家来到溪镇,得到陈永良夫妇的帮助,凭借精湛的木工手艺,扎根于此并开设木器社的故事。林祥福用细腻善良的行为,逐渐融入溪镇,最终在此生根发芽,生活安定。邻里间的互助与关爱贯穿始终。小说以温暖的笔触刻画人物,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美好生活场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攒下了办木器社的资金”错,原文说的是“虽说他们已经挣了一些,盖房的话还是远远不够”,其实还是靠林祥福从老家带来的十二张银票。B.“认为银票放在女儿身上最安全,体现他小心谨慎的性格”错,在林祥福看来,女儿就是他的命根,是他的一切,“银票要是丢了,他和女儿就不能活下去了”“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C.“是为了图个吉利”错,“吉利”之说是顾益民的话,并不代表就是林祥福给女儿取名“林百家”的原因。其实,林福祥是为了感激和纪念溪镇人对他们的好,原文说的是“她是吃百家奶过来的,因此叫林百家”。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邻居的热情与粗野”错,文中没有表现邻居“粗野”的意思,主要是表现他们的热情与淳朴。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①“做人是做到头了”,“做到头了”,表示事情非常圆满,这句话是李美莲在“二十多个邻居陆续走来”“风卷残云似的”帮忙搬家之后说出的,看着热闹的现场、喜庆的氛围,她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欣慰;众多邻居热情帮忙乔迁,说明她和家人平时的为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认同。同时,这句话还表明了她“终于在这一天感到今后的生活有了根基”,和对未来过上稳定生活充满期盼。②“你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了”,这句话是顾益民在“点燃鞭炮,在啪啪的响声里”后,看着“崭新的两排楼房”和“众多前来帮忙的人”后说出的,表示他对林祥福一家在溪镇扎根并融入当地的赞许与认可,从侧面展现了林祥福在溪镇扎根的事实,表明他终于找到了生活意义与归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①情节结构上。这些时间词构成了小说的线索,如开头的“冬去春来,林祥福留在了溪镇”,为故事发展提供了背景;“龙卷风之后是雪冻,溪镇破败的景象在门窗上一览无余”,突出溪镇门窗破败的景象,推动林祥福和陈永良开始修理门窗;“街上人家的门窗油漆一新以后,林祥福和陈永良开工了”,则突出林祥福和陈永良逐步在溪镇站稳脚跟,和最终融入溪镇,找到了归宿。全文按照这样的线索叙事,情节脉络清晰明了。②内容和表现人物上。随着时间的推进,林祥福和陈永良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如“冬去春来”意味着季节与景象的改变,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龙卷风之后”则标志着一种新的机会到来,反映溪镇破败的景象为林祥福展示才技提供了土壤;“街上人家的门窗油漆一新以后”,说明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这些时间点的描写,反映出主角林祥福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不断拼搏的过程,契合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变化,符合生活事理,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③主题上。这些时间词,标示了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转,环境和人物命运也随之而不断的变化,小说借此巧妙地铺陈出了林祥福在溪镇从适应到扎根的过程,如林祥福从最初“施展起了他的木工手艺”,逐渐“声名鹊起”,到最后找到归宿,“在这里落地生根了”。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了江南水乡溪镇的林祥福,历经苦难和磨砺,迎来了崭新的生活,深化了小说所揭示的苦难终将过去、幸福终将到来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①敞,忍不能予。”繇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且爵赏亦岂必其足荣哉?荣以其难得而已。人主轻之,天下猎之;人主重之,天下荣之。宋太祖许曹彬下江南授使相。彬早知不得而安焉,故封爵不侈而彬服。非然则更始②之侯林立而不救其亡期于必得之不足歆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③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琐姻亚,踞膴仕,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繇④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材料二: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飏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而生其忮惎⑤乎?假使夺信军而授之他人,假使疑信之反而夺其军以防之,项王一印之刑而信叛,三军之重,岂徒一印之予夺乎!武王曰:“予有乱臣⑥十人,同心同德。”十人之同乎武王,武王同之也。(节选自穆军全《王夫之励志文选》)【注】①刓(wán):磨损。②更始:更始帝刘玄被绿林起义军推举为皇帝,后来起义军攻入长安,新莽政权灭亡。为笼络人心,刘玄便大封起义将领和刘姓宗室为王侯。③靳(jìn):吝惜。④繇(yóu):同“由”。⑤忮(zhì)惎(jì):忌恨。⑥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然A则更始之侯B林立C而不救D其亡E期于必得F之G不足歆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参与,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相同。B.荣,视……为荣耀,与《孔雀东南飞》“足以荣汝身”的“荣”用法相同。C.夺,剥夺、夺取,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D.“结之者情也”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觉得有功之臣理当得到封赏,但项羽将印绶都摩挲坏了也舍不得授予别人,由此产生反叛之心。B.陈平认为项羽只喜爱信任自己家人亲戚,此外就是天下奇才也得不到重用,王夫之更赞同这一看法。C.曹彬未得到很高封赏也没有怨言,更始帝大肆封侯也不能挽救危亡,可见项羽失败不在于吝惜封爵。D.周武王得到十位治国能臣的大力支持,才得以稳固周朝江山,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竭尽忠诚拥戴武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2)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飏去哉?14.王夫之认为“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观点?请结合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做法,简要分析王夫之这样说的理由。【答案】10.ACE
11.B12.D
13.(1)他每天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在睡梦之中也能看到戈与戟相交的情景,又怎么能够不对天下人抱有深深的猜疑呢?(2)(刘邦)为什么能使韩信俯首帖耳地听从命令而不是离心离德,扬长而去呢?14.王夫之认为,刘邦夺走韩信的兵权却没有引起韩信反叛,这是超出常人,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方。理由:①刘邦对韩信非常坦诚,“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刘邦的所作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由此获取了韩信的信任和忠心。②归根结底,是刘邦与韩信做到了君臣一心(同心同德)。③相反,项羽受到蒙蔽,没有重用真正的人才,所信任的亲朋好友却都离心离德,以致最终遭到失败。【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对比分析了项羽和刘邦处理功臣关系上的不同策略及其影响。第一则材料批评项羽吝啬封爵,亲信家族势力,导致孤立无援。第二则材料赞扬刘邦通过制约与情感并用,赢得韩信的忠诚,使得其在功臣管理上更胜项羽。王夫之通过这两则材料,指出处理人际关系及人才使用的策略对政治成功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与此相反,更始帝刘玄分封的诸侯众多,却没有人出来挽救他的危亡,这是因为众人认为更始帝的爵位太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了也不值得高兴。“非然”,与此相反的意思,独立成句,故可在A处断开。“更始之侯林立”,主谓结构,“更始之侯”为主语;“林立”为谓语,结构完整,故可在C处断开。“不救其亡”,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且后文“期于必得之不足歆也”中的“必得之不足歆也”是“期”的宾语,句子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韩信之所以名义上被任命为大将,却根本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制定。/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B.错误。意动用法,视……为荣耀;/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天下之人都会把它视为莫大的荣耀。/这足够让(使)你荣耀一生。C.正确。剥夺,夺取;/强行改变。句意:刘邦审慎周密的安排和赏罚予夺中有令韩信非常心服口服的地方。/我四岁时,舅舅改变了母亲改嫁的念头。D.正确。代词,指韩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笼络韩信之心的是情。/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竭尽忠诚拥戴武王”错误。根据材料二“十人之同乎武王,武王同之也”可知,周武王之所以成功,既是因为十位治国能臣与周武王同心同德,也是因为周武王能与他们同心同德。选项以偏概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慄慄”,战战兢兢;“恶”,怎么;“厚”,深深的。(2)“何以”,为什么;“解体”,离心离德;“飏去”,扬长而去、拂袖而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王夫之认为“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即刘邦能够成功地夺走韩信的兵权而没有引起韩信的反叛,这是刘邦超出常人、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方。①由材料二“吾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可知,刘邦的所作所为,韩信都能了解,没有任何隐瞒。这使得韩信对刘邦产生了信任感。再由“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可知,刘邦不仅在决策上坦诚,还在情感上与韩信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使得韩信感到被尊重和信任。②材料二最后引用周武王的话“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作为总结,指出刘邦与韩信做到了君臣一心,这是最根本的原因。③由材料一“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可知,项羽重用亲朋好友,忽视了真正的人才。这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决策被蒙蔽,无法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支持。再由“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可知,项羽所信任的亲朋好友在关键时刻并没有站在他这一边,反而背叛了他。这使得项羽在关键时刻孤立无援,最终失败。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历数项羽的过失说:“有些人有功劳应当封爵,但项羽将印绶都摩挲损坏了,也舍不得授予别人。”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名义上被任命为大将,却根本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制定,而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封赏爵位,应当是遵循上天的意愿赐给有功之人,以表彰和推崇他们,而不是作为君主收买天下人心的手段。而且封爵一定都能使人荣耀吗?封爵之所以能使人荣耀,在于其难以获得。如果君主轻易将其授人,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想侥幸猎取它;如果君主慎重封赏,那么天下之人都会把它视为莫大的荣耀。宋太祖许诺曹彬,如果他能率军攻下江南就任命他为使相。曹彬早知道这不可能,所以安之若素,(后来江南平定,宋太祖给曹彬的)封赏并不很高而他也没有怨言。与此相反,更始帝刘玄分封的诸侯众多,却没有人出来挽救他的危亡,这是因为众人认为更始帝的爵位太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了也不值得高兴。项羽不惜委屈自己,礼贤下士,却吝惜代表上天意愿的爵位,不愿轻易授人,这难道就是不合乎道义而必定走向败亡吗?至于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吝惜封爵。韩信的说法,不如陈平的说法公允。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即使有奇才也不能被重用。”所以项羽并非完全不知人,只是有人蒙蔽了他,平庸猥琐的众亲戚们,高高地占据重要的官位,掌握着大权,士人们又怎么能够不被排挤和抑制呢?虽然如此,项羽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项羽是靠奸诈而崛起的,他以臣子身份侍奉怀王却杀死了他,在宋义帐下做副将却杀害了他,看到汉王刘邦抢先入关便极力压制他,田荣的人马前来归附,项羽却杀害、掠夺他们。项羽之所以接连因嫉妒而残害别人,是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别人都在嫉妒、陷害自己。轻率地残杀他人的人,必定会在自己周围招来十分怨恨自己的仇人,而这些仇人自然是不能亲近和任用的。他左顾右盼,发现周围也只有自己的兄弟和姻亲值得信赖,可以重用以作为辅弼。如果轻率地把大权交给其他人,那么自己就可能成为第二个楚怀王,成为第二个宋义。他每天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在睡梦之中也能看到戈与戟相交的战斗情景,又怎么能够不对天下人抱有深深的猜疑呢?然而他的猜疑并不能挽救他覆亡的命运。在楚阵营中作刘邦内应、被刘邦引为心腹的是项伯,他是项羽的兄弟;穷追不舍,将项羽逼迫到乌江自刎的是吕马童,他是项羽的老朋友。在惨败之后仍然跟随项羽的有三十多名骑兵,其中却没有一个是项羽的兄弟姻亲。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下场。并不是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谋害他,实际上项羽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他很久了。材料二:韩信攻下魏国、击破代国后,刘邦将其麾下精兵调往自己帐下,后来韩信与张耳一起攻破赵国后,刘邦又夺走了他的兵权,(刘邦)为什么能使韩信俯首帖耳地听从命令而不是离心离德、扬长而去呢?这正是刘邦超过常人、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方。制伏韩信的是气,又不仅是气,刘邦审慎周密的安排和赏罚予夺中有令韩信非常心服口服的地方。笼络韩信之心的是情,又不仅是情,刘邦用人无所偏任、对所用之人不存疑心,因而可以使韩信明明白白地看到他的用心。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不可以让韩信知晓的。韩信清楚地知道自己始终都被刘邦倚重,军权一时的去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他觉得军权收归刘邦与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疑虑也没有不满,韩信还会因为吝惜什么而产生嫉妒、怨恨之心吗?假如刘邦夺取韩信的军权而授予他人,假如刘邦怀疑韩信谋反而收回其兵权作为防范,项羽因为舍不得一颗印信而使韩信愤然背楚归汉,那么统帅三军的兵权之重,难道是一颗印信的予夺可以相比的吗?周武王说:“我有治国能臣十人,与我同心同德。”十个人之所以与武王同心同德,是因为武王与他们同心同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②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注】①晚唐方干科举未第,便登临山水,日以吟咏诗歌娱乐。这首诗是方干旅居洋州(今陕西洋县)时写的。②泛觞(shāng):谓饮酒。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置身他乡异地,却像是在自己家乡一般,含蓄地表达了落寞孤寂之情。B.“蝉曳残声过别枝”中“别枝”和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C.颔联描写了傍晚时分鹤飞蝉鸣的景象,寄寓诗人虽然自视清高脱俗,却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喟。D.颈联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既描写夜晚凉月照窗诗人孤枕难眠,又回忆白天朋友欢聚诗人却心事重重。16.清代纪昀评本诗“结二句鄙而弱”。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15.B
16.(1)同意纪昀的观点。理由:①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之美,而本诗尾联却直白如话,牢骚激愤如怨妇,确实显得鄙俗不堪,难以卒读;②从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诗歌艺术较比“蝉曳残声过别枝”之妙句,的确显得“弱”了许多。(2)不同意纪昀的观点。理由:①诗歌创作讲究“我手写我心”,本诗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更显得情真意切,大概诗人对自己功名不就之事耿耿于怀,于是如鲠在喉,一吐为快,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不上“鄙”;②尾联以“身旅羁”和首句“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了诗题中“旅次”二字,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谋篇布局角度看也不能说是“弱”。【解析】【导语】方干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独白,抒发了身处异乡的孤寂情感。诗中的鹤与蝉象征诗人的清高与无奈,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微妙地揭示了仕途未遂的旅愁与思乡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错误。方诗“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名词,指另外的树枝。该句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尾联的艺术评价及理解能力。(1)同意纪昀的观点。①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之美,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传达情感,让读者品味其中的深意。然而,本诗尾联“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功名未就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含蓄之美。②前面几联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如“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些诗句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相比之下,尾联的语言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生硬,与前面的艺术风格不协调,显得“弱”了许多。(2)不同意纪昀的观点。①诗歌创作讲究“我手写我心”,本诗通过前面的铺垫和渲染,如“故山”“孤屿”“残声”“凉月”“攲枕倦”“泛觞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功名未就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和感人。②尾联中的“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不仅与首句“举目纵然非我有”形成呼应,还紧扣诗题中的“旅次”二字,使全诗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为完整。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尾联呼应前文,并非“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倡导因材施教,主张畅所欲言,但当子路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却微微一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2)“一窗月影兼花影,满室书香并墨香。”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使项脊轩顿时洋溢着馥郁的书香。(3)古人写诗填词,常喜欢自问自答,以激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两句。【答案】
①.为国以礼
②.其言不让
③.借书满架
④.偃仰啸歌
⑤.丞相祠堂何处寻
⑥.锦官城外柏森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偃、啸、唯、遗。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间素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秋燥加了寒凉,(甲
),不宜再“秋冻”。①在作息上,要早睡早起。②在饮食上,要避免不吃生冷的食物,尤其是凉拌菜。③可以多吃一些润燥、温润的食物。④例如,用梨、萝卜、陈皮和生姜一起煮水,可以健脾和胃,润肺化燥。⑤又如,用乌鸡加上党参、山药、枸杞,可以补肺补气,调理脾胃。秋冬季节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支气管肺炎发病率也会
A
。如果孩子得了支气管肺炎,多数情况下会发烧,以中高热为主,并伴有频繁咳嗽。一般情况下,病初主要是干咳,之后可能会有痰,还会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还会出现精神差、口周青紫、喘憋、呼吸费力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早产儿和有基础病的孩子。居家护理一定要遵从医嘱服药,不要
B
给孩子停药,或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咳嗽非常频繁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吃镇咳药物或通过做雾化、拍背等方法把痰液排出。秋冬季节,多种传染病高发,一些地方诺如病毒感染增多。诺如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染病毒以后,通常以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为主。一般来说,普通人群感染诺如病毒,(乙
),两三天后就会好转,但
C
的人群容易出现较重的症状。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或者水等途径进行传播。个人与家庭预防感染需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蔬菜瓜果要洗净;患病以后,要居家休息,至少休息到症状完全消失后三天,尽量不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近距离接触;做好居家环境的清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18.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B.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C.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D.描绘荷塘上如流水般的月光,用“泻”字要比用“照”字更生动传神。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B
19.A.水涨船高(节节攀升)B.自作主张C.弱不禁风(弱不胜衣)20.②删去“不”字。⑤在“枸杞”后加“煮汤”。21.甲:此时要注意保暖乙:病情比较轻22.示例一:患者如果咳嗽非常频繁,应在医生指导下吃镇咳药物,或者通过做雾化、拍背等方法把痰液排出。示例二:患者如果咳嗽非常频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吃镇咳药物,或者通过做雾化、拍背等方式排出痰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要”,是应该、必须的意思。A.想、希望。B.应该、必须。C.叫、让。D.估计、比较。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结合前文“秋冬季节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可知此处指出在秋冬季节支气管肺炎发病率更高,可填“水涨船高”(或“节节攀升”)。水涨船高: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随着提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节节攀升:指职位、地位、物价等不断上升。B空,结合前文“居家护理一定要遵从医嘱服药”,可知此处强调给孩子停药或者增减药物剂量都不能自行决定,可填“自作主张”。自作主张: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C空,前一句指出普通人群感染诺如病毒,两三天后就会好转,此处和前文形成转折,即某一类人群容易出现较重的症状,这类人和“普通人群”相反,往往身体柔弱,体抗力很差,可填“弱不禁风”(或“弱不胜衣”)。弱不禁风:形容人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弱不胜衣: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不合逻辑,“避免不吃生冷的食物”不符合事理,应删去“不”字。第⑤句,成分残缺,“乌鸡加上党参、山药、枸杞”后缺少必要的动词,单纯的将几样食材放到一起,无法食用,可以在“枸杞”后加“煮汤”。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结合后文“不宜再‘秋冻’”,可知此处指出霜降时节,秋燥加了寒凉,要注意避免受冻,即要防寒保暖,可填:此时要注意保暖。乙句,此处和后文“出现较重的症状”形成对比,语意相反,指出普通人群感染诺如病毒后症状不明显,病情较轻,可填:病情比较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爱每一章读后感
- 预防火灾安全教育建议书2篇
- 失眠患者心理护理
- 中温电阻炉课程设计
- 丙烯画课程设计
- 10元基金理财课程设计
- DB32T 2546-2013 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 DB32T 2357-2013 赛事志愿服务 志愿者形象礼仪
- DB32T 2316-2019 地理标志产品 邳州银杏
- DB32T 2236-2012 农药对家蚕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浸叶法
-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库运维》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海拔高度与气压、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对照表
-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简介
- 12细胞周期(cellcycles)
- 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报技术交底书
- 《气管插管术》PPT课件课件
- 产品试用申请表格
- word版空白电子版小报模板
- 2019上外附中直升考初三综合练习卷1(包含答案)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00题
- 特色专业建设进展情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