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_第1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_第2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_第3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_第4页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方案TOC\o"1-2"\h\u2640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概述 231113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定义 2125941.2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29391.2.1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 2172981.2.2网络化协同制造 3130181.2.3智能化决策与优化 364561.2.4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3179041.2.5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327390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3230722.1系统设计原则 346202.2关键技术组件 4147872.3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430168第三章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 57323.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5182323.1.1概述 5272233.1.2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5228023.1.3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5190803.2执行器技术的应用 5111093.2.1概述 5241933.2.2执行器技术分类 691543.2.3执行器技术的应用现状 6228353.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 616503.3.1集成概述 6159903.3.2集成方法 676363.3.3集成优势 621867第四章工业网络通信技术 6106914.1工业以太网 617494.2工业无线通信 7161244.3工业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 720319第五章机器视觉与识别技术 8160925.1机器视觉技术原理 8278805.2识别算法与应用 845915.3机器视觉系统的集成 926437第六章技术应用 9256466.1工业概述 9225676.2控制与编程 9224836.3应用的案例分析 1013050第七章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 1031207.1智能控制算法 1053737.2控制系统优化 11327567.3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 119960第八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2211708.1数据采集技术 1294238.1.1概述 12183608.1.2数据采集方法 1215818.1.3数据采集设备 12154718.2数据处理与分析 12202838.2.1概述 1358458.2.2数据处理方法 1376748.2.3数据分析方法 1353458.3数据存储与管理 13226858.3.1概述 13275858.3.2数据存储技术 13205368.3.3数据备份与恢复 13241538.3.4数据共享与交换 14472第九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实施 14277559.1系统集成策略 14126589.2实施流程与方法 1421269.3项目管理与评估 1513651第十章智能制造案例分析 152845610.1典型案例分析 151585510.1.1某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案例 152456510.1.2某电子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案例 15134510.2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16408010.2.1技术创新是关键 162716610.2.2数据驱动决策 162843510.2.3产业链协同 162435810.3案例总结与展望 16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概述1.1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定义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是指通过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涵盖了生产设备、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方式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1.2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1.2.1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成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重要发展趋势。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同时柔性生产线能够适应不同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2.2网络化协同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企业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过程的协同效率。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整合全球资源,优化生产布局,实现全球协同制造。1.2.3智能化决策与优化智能化决策与优化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设备状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实时优化,提高生产效率。1.2.4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向。企业通过引入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产生,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1.2.5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成为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在自动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技能提升,员工可以更好地发挥智能制造设备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1系统设计原则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1)模块化设计原则: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便于独立开发和维护,同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2)开放性原则:采用开放式的系统架构,支持与其他系统或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适应性。(3)实时性原则:保证系统在处理实时数据时具备较高的响应速度,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控制需求。(4)安全性原则:强化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数据泄露,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5)可靠性原则: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自恢复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2关键技术组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关键技术组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智能感知与监测模块: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数据,为后续处理提供基础信息。(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3)智能控制与优化模块: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与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4)人机交互与协同模块:通过人机界面、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人与系统的便捷交互,提高生产效率。(5)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模块:利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处理和实时反馈,降低系统延迟。2.3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为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功能,需进行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具体措施如下:(1)硬件集成:将各类设备、传感器等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硬件层面的互联互通。(2)软件集成:通过中间件、API等技术,将不同软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3)网络集成:构建统一的网络架构,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传输效率。(4)标准化与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保证系统间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一致性。(5)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数据泄露。第三章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3.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3.1.1概述传感器技术作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整个智能制造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传感器通过检测和转换各类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信息,为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输入信号,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3.1.2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1)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正逐渐实现智能化,具备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监测需求。(2)微型化:传感器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可以减小体积、降低功耗,便于安装和维护,同时提高系统整体功能。(3)多样化:传感器种类不断丰富,涵盖温度、湿度、压力、流量、位移、速度等各个领域,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4)网络化:传感器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控和分析处理,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3.1.3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领域。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传感器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3.2执行器技术的应用3.2.1概述执行器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负责实现预定任务的装置,通过接收控制器发出的信号,驱动执行机构完成各种物理动作。执行器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执行效果和效率。3.2.2执行器技术分类(1)电动执行器:以电动机为驱动源,包括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等。(2)气动执行器: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包括气缸、气动阀门等。(3)液压执行器:以液压油为动力,包括液压缸、液压马达等。(4)电磁执行器:以电磁力为驱动源,包括电磁阀、电磁铁等。3.2.3执行器技术的应用现状执行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生产线上的搬运、装配、焊接等环节,以及的关节驱动、行走驱动等方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执行器技术也在不断优化,提高系统执行精度和效率。3.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3.3.1集成概述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是将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以实现对整个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3.3.2集成方法(1)硬件集成:通过将传感器和执行器安装在同一个设备上,实现硬件层面的集成。(2)软件集成: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控制策略。3.3.3集成优势(1)提高系统精度: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可以实现精确的闭环控制,提高系统执行精度。(2)降低系统成本:集成后的系统可以减少硬件设备,降低系统成本。(3)简化系统结构:集成后的系统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安装和维护。(4)提高系统可靠性:集成后的系统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系统可靠性。第四章工业网络通信技术4.1工业以太网工业以太网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通信技术,以其高可靠性、高速传输和易于集成等优势,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以太网遵循IEEE802.3标准,采用以太网帧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可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工业以太网的关键技术包括:(1)实时性:工业以太网采用实时通信机制,如时间同步、优先级调度等,以满足工业控制系统中对实时性的要求。(2)可靠性:工业以太网采用冗余设计、故障诊断和自恢复等技术,提高网络的可靠性。(3)determinism:工业以太网通过确定性的通信机制,如时间触发通信、实时调度等,保证数据传输的确定性。4.2工业无线通信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主要优点包括:布线简化、灵活性强、易于扩展等。工业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WiFi: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2)蓝牙:基于IEEE802.15.1标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与智能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3)ZigBee: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低成本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之间的低速率数据传输。(4)LoRa:基于扩频技术的长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之间的长距离数据传输。4.3工业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业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以下针对工业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进行分析:(1)安全性:工业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网络攻击、数据篡改、非法接入等。为保障工业网络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2)实施访问控制策略,如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3)定期更新和升级网络设备,提高网络设备的抗攻击能力。(2)稳定性:工业网络的稳定性主要包括: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实时性和determinism。为提高工业网络的稳定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网络的可靠性。2)优化网络拓扑结构,降低网络拥塞。3)采用实时通信机制,满足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4)实施故障检测和自恢复机制,提高网络的稳定性。第五章机器视觉与识别技术5.1机器视觉技术原理机器视觉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是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视觉功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识别和理解。机器视觉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检测与识别等环节。图像获取是机器视觉技术的首要环节,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将客观世界中的场景转化为数字图像。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图像滤波、去噪、增强等操作,目的是提高图像质量,便于后续处理。特征提取是机器视觉技术的核心环节,通过提取图像中的关键特征,为后续目标检测与识别提供依据。目标检测与识别环节根据提取的特征,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定位、分类和识别。5.2识别算法与应用识别算法是机器视觉技术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这些算法通过多层神经网络结构,自动提取图像特征,实现目标识别。(2)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识别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这些算法需要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识别。(3)基于模板匹配的识别算法:通过将待识别图像与已知模板进行匹配,实现目标识别。该算法适用于目标特征明显、场景简单的情况。识别算法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1)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对产品外观、尺寸等特征的识别,实现产品缺陷的检测。(2)物体分类与定位:对生产线上的物体进行识别和分类,实现自动化搬运和装配。(3)视觉导航: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导航和避障。5.3机器视觉系统的集成机器视觉系统的集成是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集成: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摄像头、光源、处理器等硬件设备,搭建机器视觉系统。(2)软件集成:开发适用于特定应用场景的视觉处理算法,实现目标识别、定位等功能。(3)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融合:将机器视觉系统与生产线上的其他自动化设备(如、传感器等)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生产。(4)系统调试与优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机器视觉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提高识别准确率和系统稳定性。通过机器视觉系统的集成,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将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第六章技术应用6.1工业概述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工业的应用尤为引人瞩目。工业是一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自动执行各种任务的设备,它能够替代人工完成繁重、危险或者需要高精度的工作。工业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自动化:工业能够自动完成预定任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灵活性:工业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和任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高精度:工业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操作,保证产品质量。(4)安全性:工业可以在危险环境下工作,降低安全发生的概率。6.2控制与编程控制与编程是工业应用的核心技术。以下为控制与编程的相关内容:(1)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包括控制器、驱动器和传感器等;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控制算法和应用程序等。(2)编程方法:工业编程方法有示教编程、离线编程和在线编程等。示教编程是通过操作手动示教,让学习并存储动作;离线编程是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然后到控制器中执行;在线编程是在控制器上直接编写和调试程序。(3)控制算法:工业控制算法主要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这些算法可以实现对运动轨迹、速度和精度等方面的控制。6.3应用的案例分析以下为几个工业应用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汽车制造业在汽车制造业中,工业主要用于焊接、涂装、装配等环节。以焊接为例,工业可以精确控制焊接参数,提高焊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焊接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型号汽车的生产需求。案例二:电子制造业在电子制造业中,工业主要用于组装、搬运、检测等环节。以组装为例,工业可以实现对微小部件的精确操作,提高组装效率,降低不良品率。案例三:食品加工业在食品加工业中,工业可以用于搬运、包装、分拣等环节。以搬运为例,工业可以实现对食品原料和成品的自动化搬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案例四:医药制造业在医药制造业中,工业可以用于制药、包装、检测等环节。以制药为例,工业可以实现对药品的精确计量、混合和分装,提高制药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第七章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7.1智能控制算法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算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控制算法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自适应控制等。本章将重点介绍这些算法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1)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能够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点的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模糊控制算法可用于温度控制、压力控制、速度控制等场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2)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可应用于控制、电机控制、过程控制等方面,提高了系统的控制功能。(3)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在工业自动化中,遗传算法可用于优化控制器参数、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等,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4)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控制策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自适应控制算法可应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7.2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优化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下几种优化方法在工业自动化中具有广泛应用:(1)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模型的控制策略,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系统行为的预测,实现优化控制。该方法在化工、制药、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2)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一种针对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稳定运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鲁棒控制算法可应用于机械臂控制、飞行器控制等场合。(3)滑模控制:滑模控制是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控制策略,通过设计滑动面和切换函数,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在工业自动化中,滑模控制算法可用于电机控制、控制等场合。(4)多目标优化:多目标优化是在满足多个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寻求多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多目标优化算法可应用于生产调度、设备维护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益。7.3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觉系统故障,降低生产风险。以下几种方法在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实时监控的基础,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系统的运行状态,为故障诊断提供数据支持。(2)信号处理与分析:信号处理与分析是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故障诊断提供依据。(3)故障诊断算法:故障诊断算法是实现对系统故障诊断的关键。常用的故障诊断算法包括基于规则的诊断、基于模型的诊断、基于数据驱动的诊断等。(4)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是对系统故障进行预测和预防,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提前发觉潜在的故障隐患,采取措施避免故障发生。第八章数据采集与处理8.1数据采集技术8.1.1概述数据采集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主要负责将各种传感器、设备、生产线上的实时数据收集起来,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与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数据采集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8.1.2数据采集方法(1)有线数据采集:通过有线连接,如以太网、串口等方式,将设备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2)无线数据采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LoRa等,实现设备与数据采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3)分布式数据采集:将数据采集节点分散布置在生产现场,通过采集节点将数据传输至中心服务器进行处理。(4)云端数据采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数据采集系统部署在云端,实现远程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8.1.3数据采集设备(1)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硬件设备。(2)数据采集模块:集成数据采集、处理和通信功能的模块。(3)数据采集器:用于现场数据采集的便携式设备。8.2数据处理与分析8.2.1概述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分析的过程,目的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智能制造决策提供支持。8.2.2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清洗:去除数据中的异常值、重复值、缺失值等,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转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易于分析处理的格式,如CSV、Excel等。(3)数据归一化:将不同量纲的数据转换为同一量纲,便于分析和比较。(4)数据关联分析: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挖掘潜在的信息。8.2.3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如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2)机器学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回归、聚类等分析。(3)深度学习: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4)优化算法:利用优化算法求解生产过程中的最优解。8.3数据存储与管理8.3.1概述数据存储与管理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备份、查询和共享等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高效利用。8.3.2数据存储技术(1)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适用于结构化数据的存储。(2)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等,适用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3)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adoop、Cassandra等,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存储。8.3.3数据备份与恢复(1)定期备份: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2)异地备份:将数据备份至异地存储设备,提高数据的可靠性。(3)热备份:实时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不丢失。(4)恢复策略:制定数据恢复策略,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8.3.4数据共享与交换(1)数据接口:提供数据接口,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2)数据平台:构建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3)数据安全:保证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第九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实施9.1系统集成策略系统集成是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标是将各个分散的系统、设备、应用以及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高度协同、高效运作的整体。系统集成策略应遵循以下原则:(1)兼容性原则:在选择系统集成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各系统、设备、应用的兼容性,保证系统间能够顺畅地进行信息交互。(2)模块化原则: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实现模块之间的松耦合,便于后期的维护与升级。(3)可扩展性原则:考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4)安全性原则:强化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安全、系统稳定运行。9.2实施流程与方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实施流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企业业务需求,明确智能制造系统的目标、功能、功能等要求。(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网络拓扑、设备选型等。(3)设备安装与调试: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保证各系统、设备正常运行。(4)软件开发与集成:开发适用于智能制造系统的软件平台,实现各系统、设备、应用的数据交互与协同作业。(5)系统测试与优化:对集成后的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发觉问题并进行优化。(6)培训与交付: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操作、维护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