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陆市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填入题后的答题栏内。)1.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图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远古人类遗址集中于东南沿海 B.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数量极少C.我国境内古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可知,我国原始人类分布范围广,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沿大江大河分布,接近水源,地形开阔,气候适宜,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非常多。因此从图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D项正确;集中于东南沿海,与“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不符,排除A项;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数量极少,与“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实际不符,排除B项;我国境内古人类结成群体生活,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从山西省陶寺村考古发掘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这些现象反映出()A.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 B.山西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答案】A【解析】【分析】概括材料“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死者身无长物”可知,陶寺村遗址墓葬随葬品出现了数量和等级的差别,说明这一时期社会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A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准不止于贫富分化,排除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与题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随葬品的差异,不能体现对祭祀文化的崇拜,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A.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夏朝诸侯争战不断【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夏传子,家天下”,可知,这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因此“夏传子,家天下”可以印证的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项正确;夏朝礼乐制度完备,说法不正确,因为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排除A项;夏朝的阶级分化的确非常严重,单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夏传子,家天下”,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有关,排除C项;夏朝诸侯争战不断,涉及战争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夏传子,家天下”,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4.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其家乡安陆被秦国攻占,他便从“楚人”变成了“秦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经济发展B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C.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此消彼长D.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是秦国人。他的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家乡被秦攻占,便从“楚人”变为了“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实力此消彼长,C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社会经济发展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是各个国家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期()A.存在土地私有 B.农业生产发展C.分封制度瓦解 D.社会秩序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土地纠纷增多,说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正确;铁制工具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瓦解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诸侯兼并战争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B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都江堰的修建,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未涉及河道航运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都江堰的分流泄洪及光挨打功能,未涉及对“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如“文明”“和谐”“法治”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有渊源,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且表格信息未反映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表格反映了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答案】B【解析】据材料“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结合所学,四川和中原(二里头、殷墟)位于不同区域,却出土了风格相似的文物,这可说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并不源于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共性,不是地方特色,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无法体现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项。故选B项。9.汉语中“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连结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这表明,秦的统一()A.促进华夏族形成 B.增强了国家认同C.推动了政治革新 D.消除了民族隔阂【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连结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可知,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疆域之内逐渐被称为中国,这体现出,秦的统一增强了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是说中国而不是说华夏族,排除A项;材料是说“中国”含义的演变,而不是说政治革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隔阂,排除D项。故选B项。10.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A.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根据题意,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修建……军事通道”,与文武百官的监察不符,排除B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题干材料表现的主旨,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A.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B.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C.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可知材料反映由于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说明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趋于全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多种研究角度,不能说明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排除A项;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说法不正确,因为材料中的观点都存在一定道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多视角研究秦朝灭亡原因,“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面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王国的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C项正确;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诸侯国与朝廷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西汉对地方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B项;王国控制数量增加,反之王国的控制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13.【古代变法】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材料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材料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的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2)“短期效应”: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长期影响: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析】【小问1】思想: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得出,商鞅主张不拘泥于古代的礼法,强调变法革新,这体现了法家思想。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变法革新。【小问2】短期效应:据材料二“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据材料二“重视‘耕战’是其重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据材料二“重视‘耕战’是其重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长期影响:据材料二“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小问3】主要原因:据材料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潮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14.【古代农业】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材料三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一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及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2)变化: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土地私有合法化。(任答一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任答一点即可)(3)共同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任答一点即可)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答: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任答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表现: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从生产工具和粮食储备两个角度分析,即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生活遗址,有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小问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可知,从生产工具和耕地角度分析,即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耕地面积增加;“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即土地私有合法化。影响:根据材料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可知,影响可从对手工业和商业以及诸侯国势力影响角度分析,即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小问3】共同措施:根据材料三“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同措施,可从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和徭役,以及对农业的态度角度分析,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农业,使得西汉初期,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同时对后世也有影响,即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5.【地方治理】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武王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简析实施该项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所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治理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制度:郡县制;意义: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社会问题:封国势力过大。措施:颁布推恩令;刺史制度。【解析】【小问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目的: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小问2】制度:根据材料二“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小问3】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中央人口少于封国人口,中央辖郡少于封国辖郡,可得出封国势力过大。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遥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效、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这样,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6.【圣贤孔子】材料孔子大事记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公元前522年,授徒设教,创办私学。公元前517年,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公元前500年一公元前498年,任鲁国中都宰,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司空司寇。公元前497年一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广东省汕头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2025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5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科技引领电影制作的合资未来趋势
- 2025年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年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长春中医大《中药化学》教案
-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 碎石运输合同标准范文
- 餐饮店长竞聘报告PPT课件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教案
- 轮岗培养计划表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研说稿
- 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课件资料
- 可编辑模板中国风春节喜庆信纸精选
- 小学生幽默搞笑相声台词
- A4方格纸-无需排版直接打印完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