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300字_第1页
《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300字_第2页
《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300字_第3页
《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300字_第4页
《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6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6950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浅析 120056一、国内研究现状 110277(一)中国大陆学界的相关研究 28032(二)中国台湾学界的相关研究 23253二、国外研究现状 326839(一)英美法学界的相关研究 320610(二)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 511258(三)关于域外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启示 53604结语 618034参考文献: 7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地区信托法研究中共有的一个课题。虽然严格意义上对“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专门的、全面地研究尚未开展,但关于其中商业信托,甚至公益信托的法律属性,一直被学界所热切关注和探讨。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于2001年颁布《信托法》,通过分析其第二条《信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的表述可知,我国在引入信托制度之初,模糊处理了或者说是回避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方面,《信托法》一审稿的信托定义为“委托人……将其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信托法》二审稿以“委托给”替换“转移给”。周小明学者参与了《信托法》的起草工作,在其著作《信托制度:法理与实务》中就此作出解释,采用“委托给”三字没有否认信托财产所有权发生了转移,而是为了避免与一物一权原则冲突。从法律制度角度,我国的信托制度与委托制度分别对应不同的法律,两者的功能存在根本性不同,“委托给”三字的运用并非是将信托划分到委托制度之下。从法律规定角度,《信托法》的条文或多或少都体现出所有权转移的隐藏条件,如第八条《信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法》第八条规定:“书面形式包括信托合同、遗嘱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文件等。”信托可以采用遗嘱方式设立,遗嘱信托又以委托人死亡为生效要件,委托人死亡欧不能保留信托财产所有权。《信托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信托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也不因受托人的辞任而终止。但本法或者信托文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意味着委托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已经没有财产拥有资格,也就不能保留信托财产所有权。(一)中国大陆学界的相关研究我国大陆地区信托法学界关于信托财产主体性的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张淳的《信托法哲学初论》,其在该书中专章介绍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除此之外,大陆学者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商事信托主体化、人格化趋势的观察和分析。如商主体资格证成上,陈雪萍从“营业财产、实体保护、经营营业”实质要件论证,姜昭提出集合资金信托符合营利性、营业性、公开性和专业性等商主体特征;组织视域下,何正荣认为商事信托在制度设计与信义义务标准上与商事公司趋同,彭插三则主张商业信托是企业经营组织,虽不具法人格但有一定法律实体地位,姜昭亦认可其兼有资产隔离和内部治理等商事组织特征,应确立其主体资格。李宇细致罗列了我国现行主要商业信托类型,并分析其均具有组织性且合乎法人要件;谢永江概括我国商业信托获法主体地位只是法律政策和价值判断问题,没有不可突破的理论障碍。(二)中国台湾学界的相关研究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学界,信托财产具有主体性的观点获得不少学者的拥趸。如方嘉鳞认为,“事实上,信托财产在法律虽不具独立人格,但其实际动作却有拟人化倾向自称个体”。谢哲胜不仅肯定了信托财产主体性,还指出了“信托是法律主体”。但他认为信托财产主体性仍不完全,需要由受托人代为行使权利——“信托财产具有实质的法律主体性,可以作为享受权利负担义务的主体,但其主体性不完全,也须受托人为机关而代表为法律行为。”王文宇通过对比信托财产与财团法人,提出“在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基础下,我们更应从组织面向与程序面向,进一步体认信托财产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利主体性”,“我们在解读信托法及相关法制、或进行后续立法工作时,似应参考美国信托整编法修订中透露出来的立法潮流,赋予信托财产之一定的主体性。唯有将信托财产切割于委托人、受托人与受益人等利益关系人之固有财产外,承认其作为权利主体之地位,才能真正发挥信托法制特殊的功能。”二、国外研究现状信托是英美法系的产物,伴随着信托实践的发展,英国构建起较完善的信托法律体系,后续也影响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信托实践。英美法系中信托之上存在双重所有权信托成立后,受托人拥有普通法所有权(名义所有权),受益人拥有衡平法所有权(实质所有权)。英美法系的信托财产所有权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双重所有权实质是划分信托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信托成立后,受托人拥有普通法所有权(名义所有权),受益人拥有衡平法所有权(实质所有权)。英美法系的信托财产所有权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双重所有权实质是划分信托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英国苏格兰、加拿大魁北克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虽然与英美法系邻近,但属于大陆法系。(一)英美法学界的相关研究英美法系学界对信托财产主体性的确认,用张淳的话来说——存在于学者们的“潜意识”中,具体表现为对“信托基金”这一表述的普遍使用。“信托基金”(trustfund)这一术语频繁出现在信托法权威著作和法律词典。在这些材料中,“信托基金”与“信托财产”的关系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信托基金”是与“信托财产”(trustproperty、trustestate。Trustres等)相互替代使用的概念,如布莱克法律词典中,“trustfund”即指“由受托人持有的信托的财产”。另一种情形是,“信托基金”是信托财产总的、独立的集合,“信托财产”则指信托财产具体构成物。而这种区分,与“基金”(fund)本身的特征息息相关。对于“基金”(fund)这一概念,英美财产法学界普遍肯定,基金作为财产的集合,至少已经呈现人格化、主体化的特征。以Lawson和Rudden的观点为例,他们将“基金”(fund)视为一种与具体财产相对应的抽象财产(类似于大陆法系中的有体物与无体物),并提出“基金是因特定目的设立的、具有独立身份的物的集合体,区别于作为其构成部分的物。基金构成部分的物可以经常变动,但这种变动不会造成对基金自身身份的变化,如同法人具有区别于它组成部分的财产的独立的法律人格一样,基金也同样具有区别于它构成部分的物的独立身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认为公司资本也是一种特殊的基金,基金是一种抽象的实体(abstractentity)。既然认为“基金”具备人格化、主体化趋势,信托基金自概莫能外:如有学者认为,当受托人违反信托将信托财产不当转让时,应将信托基金视为有权主张受托人返还不当转让财产构成物请求权的权利主体,或信托基金享有对其信托财产构成物投资收益的归属权,或受托人受“信托基金”之托保护信托财产安全等类似的表述。英美法系的“所有权分割”理论与大陆法系“一物一权”原则的冲突以及信托财产权归属问题并不是影响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实质性障碍。无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位于何处,都可以建立结构上属于信托的信托安排。它可能存在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法人,例如为财产设立的基金会,或任何人身上。无论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信托财产独立性问题的核心均为权利行使边界的问题。由于英美法系存在所有权分割理论,英国的信托法传统上认为将信托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归于受托人所有,因此只强调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相对而言,大陆法系国家在移植英美信托制度时,难以接受直接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的方式,因此,有必要规定信托财产既独立于受托人,也独立于委托人和受益人。既然难以将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就有必要对委托人和受托人权利行使的边界有更加清楚的界定,从而保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际上,即便在将信托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完全转移至受托人的英国,其立法和判例也对于信托财产之上的各种财产权行使的边界有着具体的指导规范。因此,无论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信托财产独立性问题的核心均为权利行使边界的问题,而不是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只不过在英国,更加侧重独立于受托人,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需要同时兼顾独立于受托人、委托人及受益人。(二)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在日本,承认信托财产主体性的代表性观点是日本学者四宫和夫提出的“实质性法主体说”。四宫和夫认为,信托财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主体,而是“实质性”的法主体。所谓“实质性”,也即信托财产相对于它的构成物来说,具有实质上的主体性。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四宫和夫阐释了信托财产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财产与信托关系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与受益人)均相互独立的存在,信托目的的意思同样独立于信托关系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与受益人)的意思;第二,信托财产作为独立的存在,与信托关系人(受托人、委托人和受益人)之间分别存在法律关系;第三,信托财产作为独立的存在,与信托关系人之外的第三人也存在着法律关系。对于第三人而言,受托人依其职能所实施的行为,实质上应是信托财产的行为。但四宫和夫同时还特别指出,虽然信托财产具备实质的法主体性,但考虑到日本信托法将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受托人,所以不应将信托财产视为“单一的、近代法意义上的法律人格,而应视为限定意义上的法律人格”。日本以制定法和学说的双重形式,继续沿袭了英国不考虑委托人自身仍然保有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可能性之做法。然而,由于大陆法系并不认同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野之现实,为了确保信托制度在移植过程中和本国法律的嵌合性,其选择在赋予受托人完整的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同时,确保受益人有机会采取撤销权等债权约制手段。(三)关于域外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启示虽然我国的《信托法》和《九民纪要》确定了信托财产的“绝对”独立性以及信托文件的“对世效力”,似乎使得信托财产“避债”有了绝对的法理基础。然而,其他法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表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并非绝对。前述大量的境外立法特别是离岸地区的立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但并未充分经过司法判例检验,而在一些实际的司法判例中,人们也认识到保留或集中太多权利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美国国家储蓄担保银行诉沃尔特E•海勒&公司(DEPOSITGUARANTYNATIONALBANK,Trustee,etal.vWALTERE.HELLER&COMPANY)26案中,委托人(grantor)因其拥有收回(withdraw)信托财产的权利27,最终法院判令以信托财产偿还委托人的债务;在TasarrufMevduatiSigortaFonuvMerrillLynchBankandTrustCompany(Cayman)Ltd28案中,委托人所享有的撤销信托的权利(powertorevokethetrust),成为了强制执行的对象;在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文件禁止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效力,仅仅具有对内效力,而没有对世效力;无独有偶,在InreNealH.GRAHAM,Debtor,GlebGLINKA,Trustee,PlaintiffvNealH.GRAHAM,Defendant29一案中信托受益权也成为了强制执行的标的。因此,信托财产独立性,虽然是信托应该具有的核心特征,但当信托财产独立性与其他法益之间冲突时,是否必然能凌驾于其他法益之上,需要进一步厘清。当下我国的家族信托业务,以固定信托为惯常,且委托人通常保留较大权利。短期看,《信托法》和《九民纪要》似乎强化了“信托财产独立性”。但随着立法司法实践的进步,僵化的强调“信托财产独立性”或许难以为继。委托人在信托中保留“财产取回权”可能会影响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委托人如果在信托中保留或集中太多权利,例如“财产取回权”(withdrawalright),则可能会影响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在美国国家储蓄担保银行诉沃尔特E•海勒&公司(DEPOSITGUARANTYNATIONALBANK,Trustee,etal.vWALTERE.HELLER&COMPANY)案中,委托人(grantor)因其拥有收回(withdraw)信托财产的权利,最终法院判令以信托财产偿还委托人的债务。该案中,法官认定信托属于挥霍者信托,违反了公共政策,因此对于委托人的债权人是无效的,理由在于:根据信托条款,委托人能够“侵入”(invade)信托财产,并且能够收取全部信托财产。当然,信托在信托当事人之间依然是有效的。该信托协议明显意图保护财产并且预防现在或将来债权人对信托财产的侵害。结语信托财产所有权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一直困扰着我国相关信托实践,然而在税收层面已有导管理论和实体理论作为指导。从信托的导管特征看,导管理论主张仅在分配环节一次性征收所得税具有合理性,但会存在避税的空间。针对受益人不特定的信托,实体理论主张将信托本身看作纳税主体,对信托本身征收所得税,受益人分配得到信托财产免税。尽管信托税收制度的构建已有理论借鉴,但是信托税收理论的移植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既需要精密设以契合我国税制,又需要妥善安排信托财产转移、存续期信托收益等涉税事项。无论是以哪种理论处理信托税收问题,都不可避免涉及到其他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我国仍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托财产转移制度、过户登记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促进信托功能的发挥以及信托业务的发展。参考文献:[1]刘正峰.美国商业信托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赵廉慧.信托法解释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3]四宮和夫.信託法[M].有斐閣,1979.[1]新井诚著:《信托法》,刘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4]神田,秀樹.商事信託法講義(1)[J].信託,2003:33-48.[5]李诚浩.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基于“受益人保障”功能的比较分析[J].秦智,2022(08):123-125.[6]赵栩.信托财产确定性松绑——以“世欣荣和诉长安信托案”为分析视角[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5(02):55-59.[7]汤杰,柏高原.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以权利的边界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