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首页第1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年级专业、层次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疮疡疮疡概述、第一节疖、第二节疔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陆德铭主编)2003:102、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金之刚周异群主编)1994:13、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疮疡疾病的基本概念及临床表现、转化过程及治疗。了解疖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掌握颜面疔疮、手足疔疮及红丝疔辨证施治及外治;了解疫疔及烂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疮疡概述:0.5学时疖:0.5学时疔:颜面疔疮0.5学时、手足疔疮0.5学时、红丝疔及疫疔0.5学时、烂疔0.5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疮疡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的规律;2、疖病的分类及不同的辩证治疗方法;3、疔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的规律;4、疔病的分类及不同的辩证治疗方法。难点:疮疡的基本概念:疮疡与痈疽的关系,病因以热毒、火毒为主。疔病的辩证施治注:1、“教案首页”二号宋体,居中。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
(教案续页)页码居中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一节概论疮疡的概念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急性慢性阴证阳证广义狭义痈疽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一)外邪引发,病因多为火毒、热毒(二)内伤引起,大多因虚致病(三)为什么说“痈疽皆为火毒生”?1、大多数疮疡都具有红肿热痛的炎热毒为患的临床症状。2、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蘊久化热,中期也会出现红热现象。3、内伤情志,气郁化火也可产生热毒,外发而生疮疡。4、饮食肥甘厚腻,湿热火毒内生,常可发生疮疡。5、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若感染外邪化成热毒时,因阴虚不能制阳,则火毒更炽。6、腐溃流脓,必由火热熬炼血肉,才能肉腐成脓。发病机理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热胜肉腐成脓脏腑功能失调辨证1、辨局部症状2、辨全身症状3、辨疮疡的转化过程4、辨特殊体征5、辨损骨透膜治疗(一)内治法:消、托、补消法:应用于疮疡初起尚未成脓时,目的是使蕴结的邪毒消散。托法:用于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阶段,使之托毒外出,毒随脓泄。补法:用于疮疡后期,恢复正气,促其新生。支持疗法(二)外治法1、初期--箍毒消肿草药: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野菊花等箍围药: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阴证:回阳玉龙散半阴半阳:冲和散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膏药:阳证:太乙膏、千捶膏阴证:阳和解凝膏掺药: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阴证: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2、中期--透脓祛腐法3、后期--提脓祛腐与生肌收口洗涤、提脓祛腐、腐蚀、生肌收口、垫棉法4、固定与局部休息第二节疖概述疖是疡科的小恙。火疖暑疖疖从形态上分为两种:有头疖:多发生在皮肤毛囊部位,开始即见脓头。无头疖:发生在皮肤较厚或汗毛阻塞部位,开始无头。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毛囊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因病机1、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肌肤2、暑湿热邪蕴于肌肤,搔抓染毒3、体质虚弱或阴虚内热,复染毒邪临床表现有头疖:红色结节,高突焮热,中央有一黄白色脓头,根浅局限,范围在3cm左右,脓出即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全身各处均可发生,而以头面、四肢多患。一般为单发,也有同时起数个乃至几十个者。初起皮肤上起一粟粒大白色疱疹,绕以红晕,微痒微痛。二日后逐渐红肿焮热疼痛。小者寸余,大者二三寸,一般顶高根束,肿如品字形。三五天后顶端自行溃破,出黄白脓栓和黄白脓血,脓净口敛即愈。一般无全身症状。2、无头疖皮肤上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大小,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形成一软的表浅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暑疖多发于小儿或未满月之产妇,好发于头面部。常多个散在发生。此病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可伴有全身症状。治疗不当,面部的易转变成疔疮,头部的易转变成蝼蛄疖。有头疖开始局部皮肤微红,继之起多个白色脓疱,小如粟粒,大如黄豆、珍珠,内为混浊稀白脓水,逐渐旁串深溃,多散在分布,状如满天星面,亦可簇集融合成片,俗称珠疖。无头疖多散在发生,少则几个,多则几十或上百个,小若赤豆,大如红枣,根束高突,色红焮痛,三五天成脓后多需切开,流稠白黄脓,脓尽即愈。脓成后切开,切口不宜小,挤脓务尽,掺九一丹,贴太乙膏。3、多发性疖(疖病)多发性疖是指在身体某处或全身同时发生多个疖,或反复发生的疖。好发于项后、背部及臀部。发生在项后发际处者,又称为发际疮;发生在臀部,又称为坐板疮。西医学称为疖病。表现特点:簇集成群样红色小结节,带有脓头,约十余枚,色红焮热,高突皮表,焮硬痒痛。有的初发,有的欲溃,此起彼伏,缠绵不愈。最常见于患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4、蝼蛄疖多见于儿童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似蝼蛄串穴。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鉴别诊断1、痈2、颜面疔疮3、有头疽4、脂瘤染毒5、囊肿型粉刺、痤疮6、沥青皮炎辨证论治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3、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清化湿热防风通圣散外治法:见教材预防调摄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2、清淡饮食3、避免失治、误治第三节疔概述1、定义: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此证随处可生,多发于颜面及手足等处。颜面疔疮易于发生走黄危及生命,手足疔疮易损筋伤骨,影响功能。总的来说,包括颜面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性感染,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2、《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是“疔”字的最早记载。代表着体表的一切疮疡,并非完全指现代的疔疮。《外科正宗》:“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外科启玄》:“疔也,若不急早治之,恐其毒气归心,千金莫救。”民间有“走马看疔疮”之说。均强调了疔疮病变迅速发展的严重性。疔的范围很广,现在中医外科临床一般根据疔疮发病部位和性质的不同,分颜面疔、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等五种。它实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疖、痈、急性淋巴管炎、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等。颜面部疔疮1、本病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位,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它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颜面部的疖和痈以及蜂窝组织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2、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随意挤压和挑刺可使细菌或脓栓进入血液,造成颅内感染。如唇和鼻周围的疖,感染可经眼内角的内眦静脉、眼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或经颅面静脉传入脑膜静脉引起脑膜炎。病人可出现突然延及眼部的进行性肿胀和硬结、头痛、眼角压痛、寒战、高热等中医认为是本病治疗失时或不当易引起毒邪走散—走黄。病因病机1、感受火热,毒蕴肌肤(外感)常因昆虫咬伤,抓破染毒,剃拔胡须,感受火热毒邪,经络阻隔,气血凝滞。2、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内伤)七情内伤化火郁热内生恣食醇酒肥甘蕴蒸肌肤3、传变:未及时治疗妄加挤压处理不当不慎碰伤过早切开助火长毒,导致正不胜邪,毒邪散入营血(走黄)内传脏腑内痈流窜肌肉经络流注转移性脓肿流窜附着于骨骼附骨疽临床表现本病病程一般在10-14天。依据病程变化,临床可分为三期(顺证):1、初期颜面部出现一粟粒状疮头,或痒或麻,以后渐渐红肿热痛,范围不大(3-6cm),但顶突、根深、坚硬。轻者无全身不适,重者可伴恶寒发热。2、中期约5-7天间,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可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滑数。3、后期约7-10日,顶高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随即肿消痛止而愈。全身症状一般随局部症状减轻而消失。4、走黄局部症状:疮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全身症状: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肋痛气急、恶心呕吐、皮肤瘀斑;舌苔黄糙,脉洪数等。辅助检查:血象5、流注、内痈、附骨疽等血行性感染。鉴别诊断1、疖虽然也好发于颜面,但红肿范围较小,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2、有头疽初起也是粟粒样脓头,但逐渐形成多头和蜂窝状;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cm;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发展较慢,病程较长。常见于老年或伴有消渴者。发生变证称为“内陷”。辨证施治内治法1、感受火毒,毒蕴肌肤(早期或轻症)疮头如粟,或痒或痛,红肿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治则: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脏腑蕴毒,火毒结聚(中后期或重症)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实数等。治则:泻火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法初期:箍毒消肿玉露散或千捶膏敷贴。中期:提脓祛腐切开九一丹、八二丹合金黄膏、玉露膏或千捶膏贴;或加药线引流。后期:生肌收口生肌散合太乙膏或红油膏贴。其它治疗1、西医治疗2、可配合牛黄解毒丸、穿心莲片、三黄片等口服。预防调护1、忌辛辣厚腻腥发之物,保持情绪平和舒畅。2、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针刺、挤脓或碰伤。手足部疔疮概述1、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手部多于足部。失治误治易损筋伤骨。2、手足疔疮的名称较多:蛇头疔、蛇腹疔、蛇眼疔、沿爪疔、手丫疔、蛀节疔、托盘疔、足底疔等。病因病机1、外伤:针、刺扎伤昆虫咬伤毒邪内侵嵌甲血凝火结两邪相搏修甲气血凝滞脏腑蕴热,湿火蓄积(内因)2、肉腐成脓,蚀筋伤骨功能障碍热毒内传,疔毒走黄脓毒败血症沿爪疔本病是指甲沟一侧的周围组织化脓性感染,严重的能引起指甲溃空及指甲脱落。生于甲根两旁蛇眼疔、代指现代医学:甲沟炎病因同前。有的反复发作,多因嵌甲引起。甲沟炎指甲周围炎甲下脓肿、指甲溃空或脱落、胬肉突出。治疗1、一般不需内治2、外治初起:宜消肿止痛,用金黄膏或蒲公英捣烂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沿甲旁切开,如甲下积脓,需拔除部分或整个指(趾)甲;外用九一丹、红油膏。溃后:生肌收口蛇头疔1、本病是手指末节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相当于西医的脓性指头炎。2、手指末节是一个由脂肪和坚韧的纤维组织所组成的密封结构,手指生疔肿胀时,指内压力随炎症肿胀而增加,可压迫血管使末节指骨缺血而引起坏死,所以容易形成指骨骨髓炎而损伤骨骼(损骨--合并附骨疽)。3、病因病机同沿爪疔。但中医认为其火毒郁结更甚,较难外泄,故易入里损骨。临床表现1、初期或痒或麻,焮热疼痛,有的红肿明显,有的红肿并不明显。2、中期肿势逐渐增大,疼痛剧烈,呈搏动性,可引起同侧肘部或腋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约1-2周化脓。3、后期:一般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4、损骨:若溃脓迟缓,在10-14天穿溃,且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是损骨的征象。X线可证实。治疗内治:同颜面部疔疮。外治:1、早期: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或鲜猪苦胆一枚套入患指,qd。2、中期:宜切开排脓减压。切口不可作在指掌面正中,以后术后疤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作一纵行切口,应贯穿指端直至对侧;可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外敷金黄膏。3、后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4、合并骨髓炎:黄柏溶液浸泡;清除死骨。蛇腹疔及托盘疔1、是指发生在指腹部及手掌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蛇腹疔(蛇肚疔)2、多见于外伤感染。具有损筋的特点,可影响手的伸曲功能。3、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化脓性腱鞘炎和掌中间隙感染。病因病机外伤染毒手厥阴心包经络阻隔脏腑火毒火毒炽盛气血凝滞手少阴心经临床表现蛇腹疔:患指整个红肿,疼痛逐渐加重,皮肤极度紧张、发亮;肿胀成圆柱状,患指呈轻度屈曲,不能伸展,任何伸指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一般7-10天成脓,不易出现波动感及自行破溃;脓出黄稠,出脓后症状减轻,两周左右可愈合。损筋后愈合延迟,功能受损。托盘疔:初起先见红点如粟,继而坚硬起泡,随后变为黑色。肿胀可失去正常的掌部凹陷甚或稍突出,肿势还可延及手臂,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出脓不易,可损伤筋骨或并发走黄。二者初起常伴有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二者因不易溃破,注意辨成脓,以作到及早切开。鉴别诊断类丹毒:见下图猪丹毒杆菌,感染性皮肤病,屠宰业、水产业及食品加工业的工作者,主炊的主妇发病率高。要点:1、发病前外伤史,接触肉、鱼类。2、损害多局限,好发于手指。3、皮损初为红斑,以后扩大,边界清楚暗红斑块,水肿性,不化脓,不破溃,4、局部症状轻,痒疼感,一般无全身症状。5、病程有自限性,3周左右可痊愈。治疗内治:同颜面疔疮。外治:1、初起: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2、脓成:宜切开排脓。患在指腹部的切口应作在手指的侧面,不超过上下关节;患在手掌部的应依掌横纹作切口。注意不要误切手背。3、后期:应保持引流通畅,手背向下。可用生肌散或白玉膏。早期功能锻炼。注意事项1、因手部的结构复杂、特殊,有丰富的血管、N、肌腱,一旦感染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或粘连,出现功能障碍。2、固定抬高患肢,减轻症状,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可配合局部理疗、热敷。3、全身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4、手术治疗:早、麻醉、探查脓腔彻底(防止间隔及哑铃状脓腔)、引流通畅(扩大切口,切除边缘)、敷料填充(到位、促愈)。5、功能锻炼。足底疔1、足部疔疮相对手部疔疮发病率较低,但亦不属少见,多伴有外伤史。糖尿病坏疽(性质、部位)相当于西医足底皮下脓肿。2、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毒邪蕴结火毒挟湿临床表现初起足底疼痛,压痛,不能着地,可触及较硬肿块;数日后(3-7天)内局部化脓,可出现跳痛,痛势较剧,由于足底部皮肤坚厚,故成脓不易外透,往往修去老皮后,可见到脓头;炎症浸润明显,严重者肿势延及足背甚至小腿;可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有时可引起红丝疔;有损筋伤骨可能。治疗内治: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赤)茯苓、二花、牛膝、车前、紫花地丁、萆薢、苡米、黄柏、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外治:同托盘疔调护:避免过多行走,注意抬高下肢休息红丝疔1、本病多发生于四肢,因有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2、外因:手部疔疮足癣糜烂感染邪毒皮肤破损毒流经脉内因:火毒凝聚临床表现1、好发于前臂及小腿的内侧。2、原发病灶、红丝、淋巴结肿痛,全身症状。3、结块、条索状肿胀和压痛、化脓,高热神昏、胸痛咳血(走黄)。治疗参考教材疫疔1、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皮肤炭疽(恶性脓疱症)肺炭疽、肠炭疽、炭疽杆菌性脑膜炎、咽炭疽。2、发病特点:初起如虫叮水泡,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典型病征:病灶中心部黑色焦痂),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并发走黄。中医:鱼脐疔病因病机1、炭疽杆菌G+,需氧,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煮沸10余分钟,部分芽胞存活;对一般消毒剂也有较强抵抗力,5%石炭酸生存数日或数十日;湿热120℃,40分钟才能杀死)。2、在畜之间传染,可污染环境。3、炭疽杆菌进入人体后,侵入细菌数量少,毒力低,而人体健康,抵抗力强--不发病;侵入细菌数量多,毒力强,加之人体营养不良,饥饿、劳累、受凉、慢性疾病,抵抗差--发病病理变化:各病变组织及脏器出血性浸润、水肿并坏死。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始自皮肤损伤部位,1-7天内出现棕红色斑丘疹,斑疹可逐步扩大,顶部出现水疱,周围水肿硬结;随后中央部溃破、坏死,血性渗出,坏死区周围还可出现成群小水疱;5-7天坏死区形成凹陷的炭色干痂(炭疽由此得名)。局部淋巴结常见肿大。病灶可能愈合,但细菌可沿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导致脓毒症或菌血症,出现全身性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脓肿分泌物、受累淋巴结、血液或其它体液涂片或细菌培养,可发现有特点的革兰氏阳性菌:粗大、两端扁平,可连接如竹节状。预防与治疗1、防止接触病畜,加强检疫、消毒。2、病人应隔离,分泌物、排泄物、敷料等污物应焚毁,病室彻底消毒。3、抗菌素治疗。青霉素、四环素。课堂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各种疾病的临床病征及特点表现出来,以求直观,清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疮疡概述:0.5学时疖:0.5学时疔:颜面疔疮0.5学时、手足疔疮0.5学时、红丝疔及疫疔0.5学时、烂疔0.5学时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末页)小结疮疡病因以火毒、热毒为主,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根据疮疡初起、脓成、溃后三个阶段,内治分为消、托、补三法。外治相应有箍毒消肿、透脓祛腐与生肌收口三法。疖属轻浅疮疡,临床有四种不同类型,表现特点不一。如处理不当,也可演变为其它疮疡甚或引起严重后果。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临床表现殊异,多属严重或特殊感染。复习思考题,作业题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哪些基本特点、临床表现有哪些规律?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在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什么区别?疔的致病因素有哪些基本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规律?疔疮是一种性质的疾病?几种手足疔疮成脓后切开排脓各采取什么切口?实施情况及分析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首页第2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年级专业、层次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疮疡第三节痈、第四节发、第五节有头疽、第六节无头疽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陆德铭主编)2003:102、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金之刚周异群主编)1994:13、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痈的基本概念及临床表现、转化过程及辩证治疗;2、了解发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辩证治疗方法。3、了解有头疽的基本概念及临床表现、转化过程及辩证治疗;4、了解无头疽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辩证治疗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痈和发:1学时有头疽和无头疽:1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疽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的规律;2、发的分类及辩证、治疗方法;3、有头疽、无头疽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的规律;4、有头疽、无头疽的分类及不同的辩证治疗方法。难点:1、痈、发的辩证施治。2、有头疽、无头疽的辩证施治注:1、“教案首页”二号宋体,居中。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
(教案续页)页码居中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三节痈概述1、痈者,壅也。气血壅闭,阻遏不通。内痈、外痈2、痈: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3、特点:A、局部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白肿)B、发病迅速C、范围2-3寸(6-9cm)D、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易造成毒邪内陷颈痈1、颈痈: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痰毒2、本病特点:A、多见于儿童B、初起局部白肿热痛,肿块边界清楚C、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病因病机《疡科心得集》:“颈痈生于颈之两侧,多因风温痰热而发。盖风温外袭,必鼓动其肝木,而相火亦因之俱动,相火上逆,脾中痰热随之。颈为少阳络脉循行之地,其循经之邪至此而结,故发痈也”。1、外感风温痰热颈位人体上部,易受风邪袭之。风温、风热之邪夹痰侵袭少阳、阳明经络,蕴结于颈侧而发痈肿。2、肝胃火毒夹痰热上攻3、头面、口腔染毒诱发头面部疖疮及乳蛾、口疳、龋齿之邪毒循经结于颈部临床表现1、多见于儿童2、部位:颈旁两侧最多见,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亦可发生。3、7-10天内A、初起颈侧淋巴结肿大,卵圆形,坚硬、触痛,可以移动,皮色多不红。B、继续发展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炎症常累及周围组织引起淋巴结周围炎,粘连、不易推动。C、经治疗多在1周内炎症消退,肿大淋巴结缩小恢复原状。4、7-10天后A、化脓:如不消退,局部化脓并向外破溃,肿消痛止。但常留有脓窦,需较长时间愈合。B、迁延:部分病人肿大发炎淋巴结未化脓,随病变好转、缩小,但不能恢复原状,在局部遗留下较大淋巴结并常有细菌残留,当身体再度受寒、过度劳累,机体抵抗力下降,局部淋巴结再次有急性炎症发作。5、全身症状常伴有轻重不同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溲赤等外感、内热表现。6、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鉴别诊断1、痄腮(流行性腮腺炎)A、儿童多见(5-15岁),多见于春季。B、发于一侧或双侧腮部,色白漫肿,酸胀,不痛。C、不化脓,多一周内消退D、有传染性E、有时可引起腮腺炎性睾丸炎(子痈)2、臖核(淋巴结肿大)头面部局部感染引起,形态小而局限,推之活动,无全身症状。治疗内治(中医)1、风热挟痰(初期)治则: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2、肝胃火毒挟痰(中期)治则:清热泻火解毒,化痰消肿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西医:抗菌素及对症治疗外治1、初起:如意金黄膏或玉露散2、脓成:切开排脓,为避免窦道形成,用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围敷。3、溃后:脓尽应用生肌玉红膏。其它类型的痈痈总的来说是发于皮肉之间(浅表),易脓、易溃、易敛,不易损筋伤骨,一般不引起内陷。颈痈:儿童多见,病变多来自鼻咽部感染(上呼吸道)。中医:风温、风热;病位:上焦;性质:风邪犯上;治疗:疏风清热。委中毒(痈)、胯腹痈(鱼口、便毒、横痃疽、阴疽):发生于人体下部,成人多见,多来自足癣并发感染或下肢损伤后感染。病位:下焦;证多属湿热下注;治疗:清热利湿。容易引起下肢活动功能障碍,表现为筋缩,不能屈伸。收口后要注意尽早功能锻炼。外治委中痈应注意防止袋脓,使用垫棉法。脐痈是一种特殊的痈,发生于人体中部,多见于初生婴儿。由脐带感染或因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引发。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故易发生邪毒内陷及脓毒扩散等严重全身症状,局部易发生脐漏或肠漏。病位:中焦;性质:气火生中;治疗以清火解毒为主。脐漏者,可作瘘管切除术、修补术等。腋痈:又称夹肢痈、夹痈。急性化脓性腋下淋巴结炎。证多属肝脾气结,热毒壅滞。治疗:清肝解郁,解毒消肿。因局部皮肤松驰、折叠,易出现引流不畅,形成袋脓、瘘管。外治时应注意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应用垫棉法。其它部位的痈第四节发概述1、发:《医学大辞典》:“痈之大者名发”。一般把来势迅猛而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急性发作、发展变化快、面积范围大。2、本病特点:A、皮肤疏松的部位B、急性发病、红肿成片、灼热疼痛、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C、数日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或中软不溃D、明显的全身症状3、痈、疽(有头疽)、发4、相当于不同部位的急性蜂窝织炎和脓肿(特别是较深部位的脓肿)急性蜂窝织炎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性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皮下组织、筋膜下、肌间隙、腹膜后组织或盆腔等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感染一旦发生即迅速扩展,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常很快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若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蔓延更为迅速。脓肿是急性炎症过程中在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腔壁。常见致病菌为毒力强且有凝固血浆能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炎症组织因受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发生坏死溶解,形成脓腔,腔内的渗出物、坏死组织、脓细胞和细菌等共同组成脓液;脓液中还有较多的纤维蛋白,能形成网状支架,使病变限制于局部。脓肿:原发性、转移性(流注)分为锁喉痈、腓腨发(三里发)、手发背、足发背、臀痈具有发病迅速、蔓延较快、部位相对较深、范围较大、易于溃腐(组织坏死)的特点。锁喉痈概述1、锁喉痈:生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咽喉是人体呼吸、吞咽的要冲,锁喉有闭锁咽喉之意。《内经》-“猛疽”。指其毒势可畏。2、本病症状发生变化很快,易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多发于儿童,是中医外科的危急性疾病。3、颌下、口底部蜂窝织炎,颈部蜂窝织炎病因病机结喉为任脉、肝、肺、胃诸经所主,位于人体上部,易受风邪侵袭。1、多因外感风温、风热,挟痰毒之邪,侵入结喉。2、肝、肺、胃积热,循经上攻,注于结喉。3、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加之口、唇、齿、舌、咽等溃烂、生疳,染毒而致。4、麻、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结聚。临床表现1、初起:A、起病较猛,结喉红肿、发硬,肿势不局限,灼热疼痛,发展较快,向周边蔓延。B、2-3日后,肿势扩散,可延及颈侧,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向里肿连咽喉、舌下。颌下皮肤肿胀、木硬,但无波动,压痛明显,头颈部活动受限。(由于受到下颌骨和颈筋膜的限制,感染常向上方发展,引起口底粘膜显著水肿,舌被推向后上方,使吞咽、呼吸发生困难,甚至导致窒息)。C、全身症状:感染症状明显,高热、烦渴、身困痛,大便干,小便黄赤。2、中期A、肿势局限,范围变小,根脚收束,易脓、易溃顺证B、若肿势渐趋局限,中软应指,穿刺有脓液成脓C、肿势散漫、根脚放大,范围不能局限,难以溃脓逆证3、溃后鉴别诊断颈痈1、颈部两侧2、都是儿童多见3、肿块4、皮色不红红肿热痛5、部位较浅6、全身症状相对较轻7、易脓、易溃、易敛治疗内治1、初起:证属:风温挟痰,毒热结聚治则: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2、溃后:证属:热伤胃阴治则:益胃养阴,清热解毒方药:益胃汤加减抗感染(略)外治1、尽早切开减张,排毒2、刀法应循经直开,不一定等待波动出现,要早期切开引流。在下颌骨体内侧作平行切口,起自下颌角到颏部止。切开皮肤、颈阔肌、颈筋膜,需要时同时切开下颌舌骨肌,才能使引流通畅。局部可给予抗菌素冲洗;有窒息现象时,应即行气管切开术。3、中医外治初起:张力不高时,箍围束毒,勤换调和液体,保持湿润,使药物易于透达。脓成切开溃后: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其它的发手发背与托盘疔鉴别:托盘疔:其肿亦可波及整个手背,但红热触痛以掌心中部明显,脓成后波动亦在掌中。第五节有头疽概述1、有头疽是一种发生于皮肤肌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2、特点:A、初起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B、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逐渐增加,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C、范围大,常超过9cm,甚至>30cmD、多发于皮肤厚韧的部位,如脑后、项背部E、多发于中老年、虚弱者、消渴者。F、严重者可发生内陷3、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先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深部阻力较小的脂肪组织蔓延至皮下深筋膜,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累及邻近的许多脂肪组织柱,然后向上穿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因此外观为多发脓头,伴红肿热痛,深部为脓液在皮下扩散积聚,形成脓肿。病因病机临床表现1、顺证依据病程变化,其顺证多分为三期四候。初期:患部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周围扩大,脓头增多,红肿灼热疼痛,初起即发热,恶寒、头痛等症。早期呈大片酱红色炎症浸润区,高出体表约1cm,坚硬水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中期(溃脓期):接着中央区皮肤逐渐出现多个粟粒状脓栓,脱落较慢,先后破溃而呈蜂窝状,溢出脓血状分泌物。疮面渐渐腐烂似蜂窝、莲蓬,肿块范围常超过9cm、、伴明显全身症状,壮热、口渴、便秘、溲赤。如溃脓顺利,脓液顺畅流出,则热退肿轻,病情缓解,停止发展。以后中央部坏死、液化、塌陷、变软,患处剧痛,常有扩展趋势及明显全身症状。如处理不当及因正气虚弱,可以发生疽毒内陷(脓毒败血症)。收口期:脓液及腐烂坏死组织逐渐脱落,新肉生长。四候:局部症状总病程约一月左右,初期在第1候,溃脓第2-3候,收口期在第4候;每候7天。成形、成脓、脱腐、生肌2、逆证A、阴虚水亏者,则疮形平塌,疮脚散漫,疮色紫暗,不易化脓,或脓水稀少;有的带血水,疼痛剧烈。伴高热、唇燥、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此型多见于老年瘦弱之人,如阴液恢复,则火毒渐化,溃脓期及收口期与顺证相仿B、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局部疮形散漫,疮色晦暗,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清稀,色带灰绿,闷肿胀痛,疮口易成空壳,伴发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此型多见老年肥胖者,如气血恢复,毒邪外泄,则病情向愈。C、内陷多见于脑疽、发背,尤以脑疽多见;严重并发症,险恶。火陷、干陷、虚陷。治疗1、中医内治A、实证(初期和溃脓期)主证:肿块色红灼热,疮脚散漫,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脓液不畅,伴疼痛、发热(或有恶寒)、口渴、便秘溲赤;脉滑数、舌苔黄。治则:和营托毒、清热利湿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当归赤芍--和营祛瘀乳香没药--行瘀止痛银花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花粉--养阴清热消肿白芷山甲--透脓托毒外出生首乌--解毒、泄热通便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若阴虚者加生地、玄参、石斛;气血两虚者加生黄芪、党参;表证明显,加防风、荆芥。B、虚证阴虚火炽:主证:略治则:滋阴生津,清热解毒方药:竹叶黄芪汤人参、生黄芪--益气托毒生地、麦冬、白芍--生津清热当归、川芎、皂刺--和营透脓托毒银花、黄芪、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渗湿利尿清热气血两虚(久病或素体气血虚,顺证收口期)主证:略治则:扶正托毒方药:托里消毒散(略)2、西医治疗抗菌素治疗原发病、支持、对症处理3、外治A、初起:清热散结、箍束毒邪金黄膏或千捶膏B、溃脓:透脓祛腐,清热泄毒金黄膏+八二丹切开切口选择:一般用“十字”、“双十字”或“井字”形,不用“一字”形。长度选择:要超过炎症范围少许。深度:要深达到筋膜,甚至要筋膜下。其它:切开后将皮瓣向四周剥离,清除所有坏死组织;避免挤压,防止扩散,彻底引流(可用纱布引流,不要过紧,但一定要到位)。C、收口期:生肌散、垫棉法、手术清创鉴别诊断第六节无头疽概述1、无头疽是一种初起无头,发于骨骼及关节的化脓性疾病。2、临床特征:A、漫肿色白,疼痛彻骨B、难消、难溃、难敛,易形成瘘管C、若发生于骨骼,多在四肢长管骨,容易损筋伤骨,产生死骨、窦道及慢性脓疡;发生于关节,最易造成畸形。3、附骨疽、环跳疽4、范围及分类附骨疽概述1、附骨疽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千金方》: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2、发病特征:A、好发于儿童B、多发于四肢长骨C、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D、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3、命名大腿外侧--附骨疽大腿内侧--咬骨疽手足腿膊,溃后出腐骨--多骨疽4、化脓性骨髓炎(急慢性)骨髓、皮质骨和骨膜因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西医)1、致病菌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75%),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10%),其他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2、感染途径A、细菌从身体其它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流传播至骨骼血源性骨髓炎B、由创口感染引起,如开放性骨折。C、由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到骨骼。细菌侵入的途径不同,引起骨骼反应的程度各异。由创口感染或邻近软组织感染引的骨髓炎病变较局限,临床症状一般不很严重,血源性骨髓炎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3、按病情可分为急性、慢性。临床表现本病主要指病后余毒,血行感染所致病变急性血源性骨髓炎。1、诱发因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前大都有一个未曾正确处理的化脓性感染病灶,如疖、痈、扁桃体炎、咽喉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血流:是造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先决条件。正常人血液中有时可能有少量的细菌侵入,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在体弱、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受寒、着凉等情况下,机体抵抗力,未能立即将侵入的细菌全部消灭。小儿长管骨生长活跃,干骺端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因该处是终未动脉,血流缓慢,血中细菌容易在此沉积,这时如果关节,特别是膝关节因跌倒、扭挫等损伤,以致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机体局部抵抗力降低后,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感染。若侵入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大则发病重,细菌少、毒力小,则发病轻;也与抵抗力有关2、常发生于小儿长管骨干骺端,80%以上为12岁以下小儿。男:女≈4:1,下肢>上肢。可能与下肢负重及易受损伤有关;发病部位最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也有发生于肱骨和桡骨。广泛应用抗生素后,死亡率已从过去15%下降至0~3%;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未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的因素使部分病人疗效仍不满意,相当多转变为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3、症状表现A、起病急,开始即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全身不适,纳差、头痛、烦燥、高热,有时伴寒战,或有呕吐、惊厥。B、初起:患肢疼痛彻骨,病儿常哭叫,肌肉痉挛,患肢保持在半屈曲位,不肯移动,拒绝检查;干骺端处有持续性剧痛,深压痛、叩击痛;早期常无明显肿胀(特别是大腿部),难以见到红肿,或3-5天后可出现微红微热,皮温增高,有时邻近的关节可因干骺端病变刺激而积液肿胀,但多为清晰液体,关节无明显压痛;起病1-2周后有时可发生病理骨折。C、成脓:得病后3-4周,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明显,当骨膜下脓肿破入软组织后,髓腔压力解除,疼痛可以减轻,继而脓液穿破皮肤形成窦道,体温逐渐下降,疼痛缓解,转入慢性骨髓炎阶段,转入溃后期;在急性期内白C计数↑,可达2-4万,N↑,血培养可阳性。局部穿刺脓液培养可见致病菌。若未能控制感染,病儿可出现神志淡漠或昏迷,甚至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休克而有生命危险(疽毒内陷)。D、溃后:脓肿自行穿破或经手术切开后,脓液流出初时稠厚,逐渐稀薄、恶臭,淋漓不尽,迁延日久,不易收口,转为慢性骨髓炎。特征:流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愈,这是感染骨腔存在或死骨存在所致。这时药线或探针可触到粗糙死骨。局部常有一个至多个窦道,窦道周围因日久流脓可伴发湿疹、脓疱、色素沉着,局部疮口瘢痕化,凹陷收缩,常有死骨从疮口流出,必须死骨脱出或清除后创口才能愈合。患肢变长、变短、急性复发、局部恶变。E、辅助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决定意义。否则很容易失去最有效治疗时机而发展成为慢性骨髓炎。除了解其病史、症状、体征外,还应积极采取辅助检查手段来明确病情。a、血象:初起即升高。b、X线:早期常无明显异常,阴性表现也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因此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CT较单纯X线提早发现病变,并显示软组织变化。c、骨局部分层穿刺:对早期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可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用较粗穿刺针(带内芯)先穿入软组织,如未抽得脓液,再穿至骨膜下,若仍无脓液,则再深入,穿破骨皮质,进入干骺端髓内。切勿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单纯软组织感染细菌带入骨内,人为地导致骨髓感染。若抽得脓液、混浊的渗出液或血性液体时,作涂片检查,见有脓细胞或细菌时,即可确诊,还要作细菌培养和药敏。d、99mTC骨影像(同位素)对早期诊断骨髓炎有帮助。在临床症状出现后48h内,因局部充血血管增多和血管扩张,核素可浓聚于干骺端的炎症充血区,使病变部位得以显示,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确诊,并能给手术引流提供准确定位依据。可用于定位,但难以作出定性诊断。e、B超:发现3日可见骨膜下脓肿暗区。鉴别诊断1、单纯软组织炎症(--流注:局部原发性脓肿或多发性、转移性脓肿)A、部位:发于肌肉深部,并不附筋着骨,可发生身体任何部位,有时可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急性骨髓炎好发于长管骨干骺端,股、胫多见)。B、表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局部红肿明显,压痛较浅。C、易于化脓、破溃,病程较短,愈合较快,一般不损骨;(急性骨髓炎常在3-4周溃脓,易于转为慢性,长期不收口)。D、经抗生素治疗3天无明显好转时,急性骨髓炎可能性增大,应及时进行B超、局部分层穿刺、CT等。2、急性风湿热(历节风)A、常波及多个关节,关节肿痛呈游走性B、压痛不在骨端而在关节本身,迅速出现关节肿胀或积液,可穿刺出炎性渗出液,关节活动受限,并可使疼痛加剧。C、全身症状不如附骨疽严重。3、骨肉瘤A、大多发生于10-25岁青少年。B、发病部位主要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或肱骨上端。C、局部开始为阵发性疼痛,以后呈钻孔样疼痛,难以忍受。特点:夜间尤为明显。D、局部肿大,皮肤不红,表面可有怒张血管。E、恶性肿瘤,多成败症。治疗中医内治1、湿热蕴结主证:患肢疼痛彻骨,拒按、胖肿,骨胀,皮肤微红、微热,活动不得,伴高热寒战,全身不适,口干、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解毒,行瘀通络方药:黄连解毒汤+五神汤加减黄连黄柏栀子花粉忍冬藤车前草川牛膝紫花地丁白茅根赤芍丹参高热烦渴--生石膏知母泻阳明实热便结--大黄芒硝内脓已成,体温开始下降--可适当去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加入太子参、黄芪、山甲、皂刺等透脓托毒。2、气血两虚主证:破溃成漏,脓水淋漓不尽,久不收口,或时发时愈,流出死骨,伴消瘦乏力,面色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调补气血,解毒化湿方药:托里消毒散中医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膏外敷。2、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清除死骨,脓液逐渐变为粘稠液体后,停用药线。根据情况使用垫棉法。促使创口愈合。其它急性期1、局部固定无论手术与否患肢均应持续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畸形,并可防止发生关节脱位或病理性骨折。2、抗菌素:早期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有可能制止病变发展,体温下降后须继续应用抗生素4周;给药3日后若体温不降、症状不减,应调整抗生素,若还不能控制感染,则需配合手术治疗。3、手术:大剂量抗生素不能控制,先行局部穿刺,如抽得骨膜下脓液,应作局部骨钻孔手术,用以引流减压,引流越早越彻底,防止感染扩散和缓解症状的效果越好。“开窗”、“引流”、“冲洗”。4、全身支持:如中毒症状严重,可少量多次新鲜血输入;大量VitC,VitB1保护心脏,高蛋白饮食,降温、补液,纠酸。手术治疗1、目的:A、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B、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2、手术宜早,抗生素治疗48-72h后,症状不能控制采用。延迟手术只能达到引流的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演变。钻孔引流:在干骺端压痛最明显处作纵行切口,切开骨膜,放出骨膜下脓肿内高压脓液。如无脓液,向两端各剥离骨膜2cm,不宜过广,以免破坏骨密质的血液循环,在干骺端以4mm口径钻头钻孔数个,如有脓逸出,可“开窗”。一般有骨膜下脓肿存在时,必然还有骨内脓肿。即使钻孔后未发现有骨内脓肿损伤亦不大。不论有无骨内脓肿,不要用探针去探髓腔及刮匙刮入髓腔伤口的处理:1、闭式灌洗引流:在骨髓腔内放置两根引流管作连续冲洗与吸引,关闭切口。置于高处的引流管以1500ml-2000ml抗生素溶液作连续24h滴注;置于低位的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瓶。引流管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三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2、单纯闭式引流:单根接负压注液3、伤口不缝,填充碘仿纱条,5-10天延迟缝合。慢性期慢性附骨疽必须等待死骨周围包壳充分形成,能代替死骨干的作用后,方可进行手术。可选用死骨摘除、单纯骨病灶清除术、碟形手术、带蒂肌瓣填充术、骨腔植骨术。10年以上或数十年慢性骨髓炎,周围皮肤恶变或不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或慢性消耗、全身衰竭,须行截肢术。环跳疽概述1、定义疽毒发生于髋部环跳穴者--环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2、不同部位疵疽足踝疽肩中疽(过肩疽)肘疽兑疽3、特征A、好发于男性儿童。B、局部漫肿疼痛,关节屈伸障碍C、全身症状严重D、溃脓后难于收敛,容易造成残废。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1、好发于儿童,男>女,髋关节。2、初期A、全身:起病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局部:髋部筋骨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旋转),关节肿胀疼痛不剧烈,局部稍热。B、全身:较前加重。局部:继而出现疼痛加剧,局部肿胀加重,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能屈伸,处于半屈曲、外展、外旋位。3、中期(1-2月)全身:较前更加明显,呈毒血症反应。体温可达40-41℃,WBC↑,口渴、烦燥、便结、溲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局部:皮肤掀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常有沿大腿内侧向膝部内侧的放射性痛,肢体有纵轴叩击痛,关节半屈曲、外展、外旋,漫肿可延及腰胯及大腿部。有时关节囊被积液膨胀扩大,剧烈的肌肉痉挛常使关节发生病理性半脱位或脱位;局部按之有波动感。疼痛减轻--脓液溃出,穿破关节囊到软组织后,关节内张力降低。穿破皮肤,可形成窦道4、后期全身症状减轻。溃后脓出初时黄稠,后变稀薄,疮口不易愈合--窦道。可损伤骨和关节--致残:影响肢体发育股骨头骺消失是小儿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最终结果,不能再生;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破坏关节囊,造成脱位。5、辅助诊断A、X片(CT):可见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软组织密度增加,关节间隙增宽,有时可出现关节脱位(婴幼儿多见);稍晚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脱钙。B、关节穿刺及关节液检查:对早期确诊很有价值,注意医源感染。C、关节镜检查鉴别诊断1、髋关节流痰(髋关节结核)A、初起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B、化脓期长(半-1年)C、溃破后脓液有败絮样物质D、关节液涂片结果2、小儿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A、全身情况好,体温稍高B、血沉率正常,WBC计数正常C、发病后2周即可痊愈D、关节液检查可明确3、附骨疽A、全身症状相似B、部位多在干骺端,有局部压痛肿胀C、一般不影响关节活动,愈后多不造成关节挛缩。4、髂窝流注(髂窝脓肿)A、发生于关节腔外B、全身症状常没有环跳疽严重C、患肢不能伸直,向上收缩,大腿略向内翻D、愈后多不造成残废治疗1、中医内治A、湿热蕴阻主证:髋部筋骨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局部肿胀,不能屈伸。伴恶寒、高热、头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解毒,行瘀通络方药:黄连解毒汤+五神汤加减B、气虚血滞主证:全身热病症状解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缩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脓出稀薄,疮口不合。伴消瘦、神疲、乏力,舌苔白,舌质淡暗,脉沉细。治则:益气化瘀,通经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2、中医外治A、初期:金黄、玉露B、中期:切开引流C、溃后:祛腐提脓引流(促使窦道愈合)3、西医治疗原则:提倡早期确诊、尽早治疗。这是抢救生命、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A、急性期a、全身支持治疗输液、输血、高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提高全身抵抗力。b、抗生素:足量、有效c、关节穿刺对诊断和治疗都相当需要。关节穿刺抽吸后,关节渗出液张力得以减少,从而可以减轻疼痛,同时减少蛋白分解酶对关节软骨的破坏;穿刺后还可冲洗关节腔,向内注射抗生素,穿刺时注意勿伤关节软骨。d、关节镜灌洗术除用于检查,还可作灌洗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复灌洗关节腔,排出关节内脓性渗出物、代谢废物、组织碎屑和脓苔,减少有害物质对关节的作用,灌洗干净后,注入敏感抗生素。e、关节闭式冲洗吸引术冲洗直接有效。f、切开引流术g、固定患肢应用夹板、石膏托、皮牵引及骨牵引限制患肢活动,可以减少感染扩散,减轻疼痛、肌肉痉挛,防止病理脱位及畸形,减轻对关节软骨面的压力,防止进一步破坏。牵引以骨牵引较好。B、慢性恢复期起病三周以后,急性炎症消退,关节无破坏,可逐渐锻炼关节功能,配合理疗热敷,防止关节粘连、强直。b、已有畸形,牵引矫正,禁忌使用一次性手法矫正,防止炎症复发,如不能矫正,可后期手术矫正。c、关节强直不可避免,应固定于功能位,使强直于最有用的位置。课堂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各种疾病的临床病征及特点表现出来,以求直观,清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痈和发:1学时有头疽和无头疽:1学时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末页)小结痈发于皮肉之间,相对表浅与局限,可发于全身各处;痈之大者名发,发病迅急,变化快,较不局限或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二者之间有区别,也可相互转化。疽为部位深在,病势严重或缠绵难愈的疾病。有头疽、无头疽发生在筋骨及关节,常可引起残疾或引发内陷。复习思考题,作业题痈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颈痈、脐痈、委中痈在病因病机、治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发”的含义包括哪些?锁喉痈的外治应注意些什么?有头疽的病因病机有何特点?阴虚、气血两虚的体质发生有头疽为什么容易引起疽毒内陷?无头疽具有哪些临床特点?它与有头疽、痈、发四者之间有何区别?附骨疽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鉴别要点是什么?实施情况及分析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首页第3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年级专业、层次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疮疡第七节流注、第八节发颐第十三节窦道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陆德铭主编)2003:102、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金之刚周异群主编)1994:13、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流注的病因病机,掌握流注的辨证施治及其髂窝流注的证治。掌握发颐的诊断要点及辨证施治,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了解窦道的定义、诊断和外治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流注:1.5学时发颐:1.5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流注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2、发颐的诊断要点及辨证施治难点:掌握流注的辨证施治及其髂窝流注的证治。注:1、“教案首页”二号宋体,居中。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
(教案续页)页码居中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七节流注定义: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和髂窝脓肿。特点:初起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处,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病因病机正气不足,邪毒流窜血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暑湿流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余毒主因先患疔疮、热疖,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它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流窜入于血分,留于肌肉之中而发。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髂窝流注除由暑湿外受,或余毒走散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感染,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分娩及内科感染性疾病史,继而出现高热不、恶寒、口渴等热病征象,体表局部疼痛,肢体功能活动受限,但颜色正常,肿胀不明显,多发生于臀部、腰背部及四肢。肿疡期: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外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约2-3天后,肿胀灼热,疼痛明显,并可触及肿块、食欲不振。发生于夏秋季节兼感暑湿的,伴有胸闷、渴不多饮,苔白腻微黄,脉滑数等;由疖、疔、痈等引起的,伴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腻脉洪数等;因产后瘀血停滞或跌打损伤引起的,则多发生于小腿及大腿等处,苔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濡涩。脓疡期: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二周左右肿块中央微红而软,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胸腹可有白培,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溃疡期:溃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水,肿硬疼痛渐消,身热减退,食欲增加,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发于髂窝部的,除上述病因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感染,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病变仅在髂窝部的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跛行,2-3日后,大腿即向上收缩而不能伸直,但膝关节仍能伸屈,若用手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此时可使腹部向前突起,脊柱似弓状,疼痛也可牵及腰部。约7-10天左右,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成脓约一个月左右,但皮色正常,疮口愈合一般约20天左右。愈合患侧大腿仍然屈曲,不能伸直,往往要经过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本病在溃破后往往有此处未愈,它处又起的现象,此时则发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的、脉象虚数,此属正虚邪恋。若兼见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症,是毒传脏腑引起内脏器官的转移性脓肿。鉴别诊断:环跳疽: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髂窝流注是曲而难伸),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以作鉴别。历节风:患病关节大都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会化脓溃破,如患在髋关节部,其大腿收缩屈曲度较轻。髋关节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6-12个月以上。辨症施治:内治法:余毒攻窜: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全身伴有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可布白培。苔白腻,脉滑数。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药:荆芥、熟牛蒡、大豆黄卷、鲜藿香、鲜佩兰、陈皮、茯苓、生薏苡仁、桑枝、六一散等,热重加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脓成者加当归、炙山甲、皂角刺。瘀血凝滞:多有外伤史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药:活血散瘀汤外治:初起肿而无块者,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盖贴,可加垫棉压迫法。预防与调摄:卧床休息,如脓肿位于肢体,应略抬高患肢。加强营养包饮食,但勿食鱼、虾、牛肉等腥发之物。髂窝流注,愈合功能障碍,应早期作适当的伸屈锻炼,或早期进行皮牵引。发颐1、发颐:是由热性病后余毒所引起的一种发于颐颌之间的化脓性疾病。又称“颐发”、“汗毒”化脓性腮腺炎,临床相对少见2、特点:好发于成人,儿童亦有发生。一侧或双侧发病,颐颌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有时病势严重,出现逆证。3、唾液是口腔内的外环境,口腔环境卫生的好坏受唾液分泌量和成分的影响很大。当机体急慢性严重消耗,如患麻疹、肺炎、猩红热、糖尿病、恶性肿瘤、高热脱水、进食困难、咀嚼减少、大手术后(尤其腹部手术后)等使唾液分泌减少,造成口腔内自洁和抗菌能力严重降低,生物免疫功能低下,口腔粘膜上皮抗病能力大大下降,形成口腔内感染机会增多,循腺管逆行感染。少数病人因局灶性感染,如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等局部感染的病原体浸润累及到腺体,或由淋巴管进入腺组织中的淋巴结,再扩散到腺体组织。极少数因血源性感染形成或在流行性腮腺炎的基础上感染而来。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色链球菌为主。临床表现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也不分地区和季节。多见于久病体弱、严重消耗、卧床不起、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口腔卫生不良的成人或老人;小儿发病少,多因血源性感染。由于化脓性腮腺炎多继发于其他严重疾病的基础上,所以早期腮腺炎的症状常被忽视,一旦发现都比较严重。糖尿病者发病更为严重。2、初期颐颌间(腮腺区)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大,开口稍感困难。分泌唾液较健侧明显减少或无。继之肿胀逐渐明显,腮腺区剧烈针刺样疼痛,局部发热、变硬、触痛明显。腺管开口可有粘液流出。3、成脓期7-10天后,疼痛加剧,持续性跳痛,压痛明显,皮色发红,肿胀更明显,以耳垂下方为特显著,以致耳垂被抬起;局部可触及波动感。耳道颌下颈部溢脓口臭暂时面瘫引流不畅皮下和间隙慢性反复发作4、全身症状:初起可轻度发热,严重时可有明显中毒症状;体质虚弱患者可出现内陷变证。WBC及N。5、慢性期:病人有口干、口臭、有咸味以及腮腺区痛等症状,以晨起明显,检查在颊粘膜处能触到条索状的导管和中等硬度的腮腺,并有压痛,导管口分泌物为脓液。有时可反复急性发作。鉴别诊断痄腮:1、病毒感染2、儿童多见3、有明显接触史及冬春季节流行性4、局部肿胀,疼痛不甚;皮色不红;不化脓。5、全身症状多不重。血象不高,L。6、多有自愈性。治疗1、中医内治见教材2、西医:抗菌素治疗3、外治见教材第十三节窦道什么是窦道窦道的成因窦道的诊断:窦道的治疗:主要是外治:不需内治,外治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药线引流蚀管,红油膏或太乙膏外贴,每天一次,清除异物,药线引流。后期外用生肌散促进愈合。课堂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各种疾病的临床病征及特点表现出来,以求直观,清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流注:1.5学时发颐:1学时窦道:0.5学时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末页)小结发颐是由热性病后余毒所引起的一种发于颐颌之间的化脓性疾病。病势较为严重,有时可以出现逆证。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依据病因或部位而有不同类型。窦道多见于多种疮疡疾病后,全身各处均可发生。主要以外治为主。复习思考题,作业题流注的病因病机如何?髂窝流注的临床特征如何?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其鉴别要点是什么?发颐的临床表现及其转归如何?发颐与痄腮有何区别?窦道的外治方法有哪些?实施情况及分析注:1、“教案续页”小四号黑体,右对齐。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页码居中教案首页第4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年级专业、层次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疮疡第九节丹毒、第十节走黄与内陷、第十一节瘰疬、第十二节流痰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陆德铭主编)2003:102、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金之刚周异群主编)1994:13、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丹毒的辨证施治,熟悉丹毒的鉴别诊断。了解走黄与内陷的概念,熟悉它们的病因病机,掌握它们的辨证施治及急救措施。掌握流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熟悉本病的辨证施治。熟悉瘰疬的诊断鉴别诊断,掌握外治瘰疬的治疗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丹毒:0.5学时走黄与内陷:0.5学时瘰疬:0.5学时流痰:0.5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丹毒的辨证施治、鉴别诊断。2、走黄与内陷的概念、病因病机。3、流痰辨证施治。难点:走黄与内陷的概念、病因病机注:1、“教案首页”二号宋体,居中。页码居中2、其余各项标题栏五号宋体。
(教案续页)页码居中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九节丹毒概述1、丹毒是皮肤忽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2、抱头火丹(大头瘟)、内发丹毒、流火(腿游风)、赤游风(丹)3、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网状淋巴管炎、毛细淋巴管炎病因病机1、血分有热,肌肤不固,火热毒邪乘虚侵入,搏结于肌肤。2、皮肤粘膜损伤(鼻腔粘膜损伤、皮肤擦伤、脚癣糜烂、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火热毒邪郁于肌肤头面-风热毒邪躯干-肝火下肢-湿热新生儿-内热火毒临床表现1、下肢最多见(多伴有脚癣、臁疮等,某些原因不明显)。2、初起多先有恶寒发热,继之皮肤红斑鲜红,压之褪色;局部可稍有肿胀,边缘略高起,边界清楚;皮温高,常有灼痛,向四周蔓延迅速,常伴轻度脱屑。某些病人局部有浆液渗出发生水疱--大疱性丹毒。个别严重者,局部皮肤迅速变暗,出现大疱(水疱或脓疱),数日内皮肤坏死,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坏疽性丹毒3、有一定自愈性,多在2-3周内逐渐恢复,也有迁延不愈至1月余或数月,一般危险性不大。复发下肢多见复发性慢性丹毒淋巴性肿胀(象皮肿)4、新生儿丹毒(赤游丹)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伴高热、烦燥、呕吐等严重全身症状,甚至可有生命危险。头部丹毒(大头瘟)症状较重危重面部丹毒可并发中耳炎、腮腺炎、脑膜炎、海绵状静脉窦炎。新生儿患赤游丹,老年人患抱头火丹,因体质娇嫩、衰弱,毒邪易于内攻,症状较重。鉴别诊断1、发(急性蜂窝织炎及部分深部脓肿)A、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B、皮色:发--红肿色紫或暗红,中央隆起、色红明显,向四周较轻,边界不清;稍发硬坚实。C、大多很快化脓溃烂。2、接触性皮炎A、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B、局部肿胀、水疱、丘疹为主C、自觉症状明显,灼热瘙痒D、多无全身症状治疗1、中医内治A、风热毒蕴(头面)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化斑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B、湿热毒蕴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加减C、胎火蕴毒治则:凉血解毒清热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2、西医:抗生素足量、足时;治疗原发病2、外治外用金黄散或玉露散50%硫酸镁溶液热敷第十节走黄与内陷概述1、走黄与内陷:是疔、疖、痈、疽等感染性疾病的火热毒邪不能内消或随脓出外解,反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包括营血分证及脏腑七恶症),是中医外科的险恶性变症。2、它属于现代医学的全身化脓性感染的范畴,是由于细菌在血液循环中迅速生长繁殖或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根据发病及表现的不同,分为毒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走黄:凡疔、疖火毒炽盛,早期失于治疗,未能及时控制毒势,火毒扩入营血,内攻脏腑,称之为走黄。内陷:凡生痈、疽,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从性质上讲,走黄与内陷同属于外科温热症。一方面,毒邪入于营血,其病理演变过程、临床征象与温病大体一致,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十分典型。另一方面,外科感染火热毒邪又可内陷入脏腑,产生脏腑变证(脏腑七恶证)。《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毒入于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脾则腹疼胀,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七恶叠见。”相当于伴发肺炎、肺水肿、胸膜炎、脓胸、肺脓肿、肝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水肿、海绵窦栓塞、心、肾功能不全等。走黄、内陷的现代医学认识1、走黄与内陷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病势危急、严重,治疗除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之外,还应尽可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和措施,以遏制病情,挽救病人生命。相同点1、起病急骤,一般都有可达40--41℃的高热。2、全身症状: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大量出汗、贫血等,全身情况迅速恶化。3、神志淡漠、烦燥、谵妄或昏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肝、脾可肿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尿中出现蛋白、管型、酮体。4、一般都有白细胞数增加(2-3万),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幼稚白细胞计数增加。严重时白细胞内可出现毒性颗粒。但病人抵抗力削弱时,白细胞计数和反可降低,体温可不高。5、病情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出现汗出、肢冷、昏迷、BP↓。各自特点1、毒血症:是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进入血循环而引起的全身性中毒表现。高热、脉数、贫血是毒血症的三大特点。A、高热:a、高b、高热前无寒战B、脉数:脉搏细、速。C、贫血:早期贫血,RBC↓,Hb↓。D、血、骨髓、尿的细菌培养均呈阴性。E、全身症状(相当于气营分症多见):头痛、口渴、食欲不振、呕恶、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WBC↑。严重者谵妄。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2、败血症:是细菌从局部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内迅速生长繁殖,产生严重的全身症状。A、寒战:高热前常有剧烈寒战;同时在发热过程中经常发生。B、高热:由于病原菌持续存在于血液中,体温每日波动不大(0.5-1℃),呈稽留热型或不规则热型。C、瘀斑瘀点:在眼结膜、粘膜、皮肤上常出同瘀血斑、瘀血点,有时伴风疹块或黄疸。D、全身症状(相当于营血分为多):头痛、烦燥、胸闷、无力、出汗多,舌红绛、苔黄糙,便秘腹胀腹泻,严重者神昏谵语、痉厥,血压下降。E、WBC↑,PRO↓,尿中PRO,酮体。F、血培养经常阳性。G、一般不出现转移性脓肿。3、脓血症:感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侵入血循环,并在身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形成转移性、多发性脓肿。明显寒战、驰张热型和身体各部不断发生新的脓肿是主要特征。A、寒战:高热前常有剧烈寒战,之后出现高热出汗。因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故寒战和高热的发作呈阵发性。常24-48h内间歇发作一次,间歇期间体温下降达正常。B、病程多数呈亚急性或慢性。C、转移性脓肿:自第二星期开始,转移性脓肿陆续出现,体表、内脏、体表部脓肿常无疼痛,不易被发觉。D、血培养有时可呈阳性(寒战高热时采血)。E、全身症状同前。衰弱或慢性病人急性症状可不明显(除发热寒战外)。4、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败血症、脓血症和毒血症。因为病原菌在血中生长繁殖的同时,也可产生大量毒素,故败血症实际上已包括毒血症在内;而败血症和脓血症也常同时存在,形成脓毒败血症。此外,由于病原菌的毒力和人体防御能力的相互消长,各类型间也可相互转化。5、菌血症:是指病原菌仅在血液循环内短暂出现,迅即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而不繁殖致病。所以病原菌的单纯入侵往往并不构成全身化脓性感染,而只有在感染病灶局限化不完全、大量的毒力强的病原菌不断地或经常地侵入血液循环,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在血中产生毒素,甚至生长繁殖时,才会引起全身性感染,即脓、毒、败血症。走黄1、概述A、走黄: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的一种急性危重症候。最早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症危矣。”《外科正宗》:“凡见是疮,便加艾灸,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再加艾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黄→毒,走黄→毒走散黄→横→横逆,走散2、特点: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症。病因病机火毒炽盛是其主要发生原因,邪盛是主要矛盾,正气常不虚。临床表现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全身机能都可能受到影响,多个脏器都可以受到侵害。局部症状: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向周围蔓延扩散,皮色暗红,失去护场。全身症状:寒战高热、头痛、身痛、汗出、口渴、烦燥、呕吐恶心、便秘腹胀等;或伴瘀斑、风疹块、黄疸、或并发附骨疽、流注,严重者神昏谵语、咳嗽气喘、痉厥、胁痛,甚则浮肿无尿、四肢厥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肾阳虚惫,阴阳衰竭。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脓、血培养。护场:见教材P75。治疗中医内治:1、气营两燔主证:寒战、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大渴,大汗出、头痛、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而大。治则:解毒泻火,清泄气营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加减黄连黄柏栀子黄芩生石膏知母花粉二花连翘生地2、热入营血证:主证:壮热不退、躁烦不安、神志昏蒙、或见发斑、衄血、谵语;或见黄疸、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清营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痉厥加钩丁、羚羊角、龙骨黄疸加茵陈、金钱草;神昏加安宫牛黄丸3、热盛亡阴主证:身热烦燥、大汗出、四肢温、呼吸气粗、渴喜冷饮、目干涩、口唇燥裂、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治则:养阴生脉,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生脉散、五味消毒饮4、热厥亡阳主证: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息微弱、口不渴、喜热饮、舌淡润、脉虚或细弱欲绝。--热深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网桥产品介绍》课件
- 《基金智能定投》课件
- 《电路制作》课件
- 《幼儿泥塑教学方案》课件
- 《基础AE检测》课件
- 电子防盗狗课程设计
- 电子生词库课程设计
- 电子玩具课程设计
- 电子时钟日历课程设计
- 电子抽奖系统课程设计
- 某医院扩建、装修可研究性报告
- 2024LED屏维修及维护服务合同
- 护理专科门诊
- 教学计划(素材)-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蓝莓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电压暂降治理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低保贫困申请书范文
- DL∕T 5161.17-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7部分:电气照明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 诊断学胸部体检课件
- 工商业储能商业模式分析及IRR测算
- 小学生主题班会-言语有温度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