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三)-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1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2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3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4页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2024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

专题10文言文比较阅读(三)

(2023•浙江金华•统考中考真题)

[甲]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

老言:“比人人组之置尚少壬或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⑧人而人即之,将逃名

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

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琏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

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⑥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

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

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

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事。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

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

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

辱了。⑦〔审)详知。

[乙]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1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

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

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耸然界之使内外耳法也

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以其境过清

C.而得其为人应详香远至清

D.万万以时自重自非亭午夜分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3.甲文中说“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乙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黄鲁直“轻外物而

自重”?

4.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角度内容情感

甲—以“足下”称鲁直

乙以物喻人以“江梅”喻苏轼

5.苏轼在甲文中说“喜愧之怀,殆不可胜”,请说说他“喜愧”的原因。

6.请从A、B两项中住造丁项,根据拼音写出一个能用来评价苏轼的字,并结合甲、乙两文或苏轼的

其它诗文加以解说。

A.zhen()B.chun()

7.苏轼在《自评文》中讲到他的文章“行于所当行”,其实做事也是如此,要行在“当行”。下列名

著中人物的“获取”行为是否“当行”?请任选一项,做出你的分析。

A.孙悟空从龙宫取走如意金箍棒(《西游记》)

B.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骆驼祥子》)

【答案】1.C2.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3.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4.使

用敬辞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与敬重。5.苏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收到鲁

直来信,喜不自胜。鲁直在信中对苏轼十分恭敬,苏轼觉得很惭愧。6.A.真贞B.

纯淳醇

第一层:能围绕其中一个字评价苏轼,分析笼统。

示例一: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他真实、真诚,这从他写给黄庭坚的信中可以看出。第二层:能

围绕其中一个字评价苏轼,结合诗文内容分析,合理准确

示例二: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他真实、真挚、真诚。当读到黄庭坚给他写的《古风》二首时,“喜

愧”之情真诚流露。苏轼还解释了回信迟缓的原因,这也是待人之诚

示例三:苏轼是个心地纯净的人,他不因被贬而改变本心。黄庭坚在《古风》二首中赞他有江梅之品,

冰雪之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笔下的景空明澄澈,恰如其人7.示例一:孙悟空从龙官取走金箍棒

当行。从目的看,孙悟空为了守护花果山,保护众猴,因没有称心的兵器才去东海龙宫告求;从获取方式

看,孙悟空是以紧邻的身份告求,况且东海龙王也愿意送给他金箍棒。此后,金箍棒成了孙悟空西天取经

途中降妖伏魔的工具

示例二:孙悟空从龙宫取走金箍棒不当行。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宝物。孙悟空贸然去索要兵器,

对龙王提供的多件兵器均不称心,还继续索要。龙王心中害怕,无奈之下送给他金箍棒。他要宝物时说会

一一奉价,也没有兑现。还有,金箍棒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他的狂傲。

示例三: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当行。祥子觉得骆驼与自己同是俘虏,因同情将其从军营牵走,一起出逃。

另外,他牵走的骆驼是无主的,军营的兵们在炮声响起时逃走了,他等了很久,始终无人来拉骆驼。还有,

用骆驼换的35块现洋,让他看到了买第二辆车的希望。

示例四: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不当行。祥子从军营出逃时牵走不属于自己的骆驼,以安慰自己失去车子

的不平。他后来又用骆驼换了35块现洋,积攒属于自己的财产。这个行为滋生了他的利己思想。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对……感到惊讶/不同;

B.拜访/过于;

C.更加/更加;

D.自己/如果;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

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

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

一下。“此人”是说话的对象,“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是两个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意思是只要它的本根还在,果实被弃又何妨!

表现了黄庭坚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的品质,即“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可见苏轼对黄庭坚

的欣赏与敬重。“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黄庭

坚以“江梅”喻苏轼,同样表现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与敬重。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写苏

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

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写苏轼收到鲁直来信,喜不自胜;黄庭坚给苏轼的书信“执

礼恭甚,如见所畏者”,让苏轼觉得很惭愧。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是苏轼欣赏与敬重黄庭坚的真情流露,“今者辱书

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

之怀,殆不可胜”写苏轼当读到黄庭坚给他写的《古风》二首时,“喜愧”之情真诚流露。可见苏轼之真

实、真挚、真诚。因此,可用“真”字评价苏轼。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孤芳忌皎洁,

冰雪空自香”意思是高洁的江梅孤芳自赏,容易招致妒忌,它默默在冰雪中散发清香。黄庭坚以“江梅”

喻苏轼,赞他有江梅之品,冰雪之质。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

竹柏影也”所写的空明澄澈的月夜之景,可知,可用“纯”字评价苏轼。

7.本题考查理解名著。行于所当行意思是在该走的时候走,即所做之事是合理的。AB两种行为认为“当

行”或“不当行”皆可,结合原著分析。

孙悟空从龙官取走金箍棒,如果认为当行,可从孙悟空是为了守护花果山,保护众猴的目的和他诚恳

告求的方式以及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魔、保护师父西天取经的结果分析。如果认为不当行,可从金箍棒

是大禹治水时插下的定海神针以及老龙王是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将如意金箍棒赠予了孙悟空的情节分

析。

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如果认为当行,理由可为:1.骆驼并非是军营之物;2.他和他的洋车、衣服都

被大兵抢走了,而后来他为了不被饿死也想逃走,恰逢赶上军营混乱,考虑自己的洋车损失才牵走了骆驼;

3.他等了很久,始终无人来拉骆驼。如果认为不当行,理由可为:虽然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但是骆驼

毕竟不属于自己,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参考译文】

苏轼这里再次叩头拜见黄鲁直教授。我第一次欣赏您的诗文,是在孙莘老家,当时不觉耸肩惊讶,认

为这不是当代人能够写出来的文章。孙莘老说:“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

我笑着回答:“这人必定如纯金美玉一般,就算他不去接触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哪里用我去宣扬

呢?”看他的文章来揣度他的为人,必定是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之人,如今正直的君子没有不被

争相起用的。这以后我与李公择在济南相会,见到了更多您的诗文,对您的为人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知

道您风度超然脱俗,与众不同,且品格超拔,不受世俗的羁绊,不是得不到当今君子的赏识,也不像我这

样放浪形骸,与世俗格格不入,交不到好的朋友。今日看到您的书信,礼数甚是恭敬,态度极是谦卑,好

像是见到了一个让您害怕的人,这又何必呢?我一直想以书信与您结交,却害怕唐突,不料得到您的书信,

欣喜之余不禁有些惭愧。只因自从入夏以来,家人不断有人生病卧床,断断续续直到如今,所以回信很是

缓慢,希望您不要介意。您寄来的《古风》两首诗,以物寄托深意,真是具备古代诗人的风格,而我并不

是您所推崇备至的人。我也作了次韵诗寄给您,见笑见笑。秋天的暑气还很重,不知您的生活如何?没有

机会见面,希望您保重身体,善自珍重。

(2022•浙江•二模)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湾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

为滂,母件之否乎?“程氏目:“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丙)

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

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

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②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察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③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外伏床而泣。滂闻之日:

“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

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⑪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⑫归黄泉,存亡各得

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⑬齐名,死亦何限!既有令名,复求寿

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

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浮。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

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⑩塞:消弭,平息。⑪仲博:指范滂的弟弟。⑫龙舒君:范滂死去的父亲。

⑬李、杜:指当时贤臣李膺、杜密。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正确的两项()

A.母许之否乎(答应)B.死亦何恨(痛恨)

C.再拜而辞(更加)D.莫不流涕(眼泪)

9.对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理解: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反问语气,表明了母亲的观

点,鼓励儿子要做像范滂那样的忠臣。

B.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理解:我要让你做恶人,但恶人不可做;我要让你做善人,那我就不能做恶人。范滂教育儿子要做善

人,后悔自己因做了恶人而罪有应得。

10.范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1.文末为何用不少笔墨写范母?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2.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已是中年,阅读该词,根据词中表达的情感,你认为苏轼跟范滂

是同类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8.BC9.B10.范滂清廉、正直、孝顺、善恶分明(或刚正不阿)、大义凛然。11.表

现出范母的深明大义,暗示其全家皆为顾全大局之人。同时衬托出范滂的性格,说明他的性格是受其母亲

影响。12.是同类人。因为一心报国,而范滂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也是一心为国。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加点词意思不正确。“死亦何恨”句意为:死也无遗憾了。“恨”为“遗憾”之意,而非“痛恨”;

C.加点词意思不正确。“再拜而辞”句意为:拜了两拜辞别母亲。“再”为“第二次”之意,而非“更

加”;

故选BCo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理解不正确。

重点词语:使:让。汝:你。为:做。句意为:我想要你为恶吧,则恶不可为;要你为善吧,我不为恶(意

即为做善事,而结果如此)。而非“我要让你做善人,那我就不能做恶人”,也不是“后悔自己因做了恶人

而罪有应得”。

故选Bo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可知,范滂清廉;

根据“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可知,范滂正直;

根据“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可知,范滂孝顺;

根据“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吏不能诘”可知,范滂孝善恶分明(或刚正不阿);

根据“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可知,范滂大义凛然。

11.本题考查次要人物作用。

根据“其母就与之诀"“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可知,范母深明大义,结合“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暗示其全家皆为顾全大局之人。结合"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可知,范滂的性格与其母亲

有相似之处,点明了范滂深受母亲影响。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

豪情壮志,体现了家国情怀;

根据选文“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

者,方更察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可知,范滂为国家也是竭尽衷心,并且“少厉清节”“有澄清天

下之志”,可知,范滂也有浓郁的家国情节;

因此,苏轼跟范滂是同类人。

【参考译文】

【乙】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

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

滂的母亲了么?”

【丙】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州里人饮佩,因品行孝顺、正直而被

提拔。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

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

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离去。

后来,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

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是深深地祸害百姓

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加之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

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不符合事实的,甘愿受死刑。"官吏不能反

驳。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

己)关在驿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

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

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有弟弟

仲博孝敬您就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

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

可兼得吗?"滂下跪受教,拜了两拜辞别母亲。回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要你为恶吧,则恶不可为;要你为

善吧,我不为恶,(而结果如此)”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2022•浙江杭州•统考一模)

【甲】

王子安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

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

入者日:“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

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②,长班在此。”果见

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

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

奴®焉往!"长班怒曰:“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

扶之曰:“何醉至此!”于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

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

帽落。寻至XI后僵二缨帽如盏太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④,吾今为狐奚落矣。”

【乙】

再下第

(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丙】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⑥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入闱后:考试后。②殿试翰林;殿试后出任翰林。③钝奴:蠢才。④揶揄:戏弄。⑤龌龊:

此指不如意的处境。

13.【甲】文节选自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你认为最有可能是()

A.《儒林外史》B.《聊斋志异》C.《镜花缘》D.《世说新语》

14.根据上下文,为【甲】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期望甚邙()A.贴近B.切合C.急迫

(2)始知前此之妄()A.最初B.才C.仅、只

15.请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

16.诗文语言精妙,值得玩味。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甲】文中画线句妻子的话,你认为适用哪种语气来说?请简述理由。

(2)【乙】诗所写的哪两点能直接体现【丙】诗所言的“昔日龌龊”?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丙】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广为流传。请从语言内容、情感态度或表达

效果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认为诗句受世人喜爱的原因。

17.【甲】文中的王子安与【乙】【丙】诗的作者孟郊,在科举中的心态颇为相似。请就此结合诗文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13.B14.CB15.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16.(1)示例:

略带嗔怪的语气。因为全文妻子都站在丈夫这边,为丈夫思考,对其酒后胡言觉得可笑而已。

(2)一夜多次梦醒赶考失败而落泪

(3)示例:诗人科举高中后,纵马而行酣畅游长安,写出了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了他心花

怒放的得意之情。诗句充分展示人生得意时的恣意与快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17.【甲】文中的王子

安:得知“中举”前很压抑、生活困顿(临近放榜,大醉),得知“中举”后的狂喜、骄傲(大喜、有人报

喜便赏钱),进而对“长班”的苛责、怒骂(叫仆人未能及时出现则怒骂、扑打)。孟郊:两次落第,生活

困窘、思绪萎靡(梦短、落泪);高中后,思绪放飞,纵马欢畅。

二人的相似点:不中举,则近乎万念俱灰;一高中,则意得志满,甚至会有骄纵之意。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名著的认知。

文章主要写乡试发榜时王子安酒醉中一系列的幻觉,描写了王子安得知自己榜上有名而不断赏赐的场

面,表现出他对科举的热衷以及对名利的渴望;王子安酒醒之后的描写主要显示出了他那种深陷于科举梦

中终究梦想破灭的无奈。

A.《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儒林外史》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而【甲】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所以不可能选自《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

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甲】

文借王子安的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符合《聊斋志异》的主旨思想,

所以【甲】文应选自《聊斋志异》;

C.《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

游历的故事,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妇女问题。【甲】文的内容和主

旨与之不相符合,所以选文不可能选自《镜花缘》;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

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甲】文主要写王子安的种种表现都与科举有关,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科举制,

所以选文不可能选自《世说新语》;

故选Bo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急切地期盼着考中地消息。切:急迫;故选C。

(2)句意:一下子明白了刚才的事都是假的。始:才;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忙去门后寻找,果然找到了一顶像茶盅那样大小的缨帽,大家都很惊疑。“寻至门后”是一个

完整的结构,可以在后面断一处;根据句意,“得一缨帽如盏大”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一处;“共疑之”

意思是大家都很惊疑,结构完整。

故可断句为: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

16.本题考查对诗文语言的赏析。

(1)解答此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妻子说话的语气,根据后文“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

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可知,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照顾,以及对丈夫酒后胡言乱

语的态度是嗔怪。

示例:用略带嗔怪的语气来说。因为王子安喝醉酒后妻子一直在身边照顾,可见她对丈夫的关心。丈

夫酒后的胡言乱语又让她觉得有些可笑。

(2)“昔日龌龊”指曾经不如意的处境。【乙】文中"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意思是一夜睡不好,

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意思是两度赴京

考试都落第,只好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辜负这帝都春色与大好年华。所以能表示“昔日龌龊”的两

点是: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两度赴京考试都落第而流泪。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

京城名花。题目要求从语言内容、情感态度或表达效果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认为诗句受世人喜爱的原

因,分析时可以结合句意说出理由。

示例:从语言内容上看,诗人在科举高中后,并不留恋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自我感觉上的“放

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在车马拥挤的长安道上,无数春花是不可能“一日看尽”的,但诗人

心情舒畅,认为当日的马格外轻疾,自然能看尽长安花。虽无理却有情,写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所以很

受世人喜爱。

示例:从情感态度上看,这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科举高中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

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充分展示人生得意时的恣意与快感,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示例:从表达效果上看,诗句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

“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所以很受世人喜爱。

1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对比分析。解答此题要分析【甲】文中王子文的言行举止,及【乙】【丙】诗歌

内容。

【甲】文中,根据“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可知,王子文

在得知“中举”前很压抑、生活困顿;根据“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可

知,得知“中举”后的王子文狂喜、骄傲;【乙】诗中"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写孟郊两度赴京考试都

落第是的心灰意冷;【丙】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出孟郊在高中后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故二人相似点:不中举,都心灰意冷,近乎万念俱灰;高中后,便意得志满,甚至会有骄纵之意。

【参考译文】

【甲】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但屡次科考不中。一次,他考过试后,眼巴巴地盼着考中的消息。

快临近发榜时,他痛饮一场,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后睡在卧室里。忽然有人喊道:“报马来了!”王子安

踉踉跄跄地爬起来说:“赏十千钱!”家里人因为他醉了,骗他安慰他说:“你只管睡下,已经赏了。”

王子安才又躺下。一会儿,又有个人进来说:“你考中进士了!”王子安自言自语:“还没去京城殿试,

怎么中了进士?”来人说:“你忘了吗?三场已考完了!”王子安大喜,跳起来大叫着说:“赏十千钱!”

家人又像上次那样哄着他睡下。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急急忙忙跑进来说:“你已点了翰林,跟班在这里

伺候!”王子安一看,果然见两个人在床下拜见,衣着都很整洁。王子安又大叫赏给跟班酒饭。家人又骗

他,心里暗笑他醉得太厉害。过了很久,王子安自己想,既然做了大官,不可不出去夸耀夸耀,便大叫跟

班。叫了几十声,却没人答应。家人笑着说:“你先躺着,我们去找他们。”又过了很久,跟班果然来了。

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跟班:“蠢奴跑哪里去了!”跟班发怒地说:“你这个无赖!刚才不过是跟你玩玩

罢了,你倒真的骂起来!”王子安大怒,从床上一跃而起,去打跟班,把他的帽子打落了,王子安也跌倒

在地。他妻子走进来,扶起他来说:“怎么醉到这种地步!”王子安说:“跟班可恶,我所以惩罚他,怎

么是醉了?”妻子大笑着说:“家里只有我这个老婆子,白天为你做饭,晚上替你暖脚,哪里来的跟班,

会伺候你这把穷骨头!”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王子安这时酒醉也快过去了,忽如大梦方醒,一下子明白了

刚才的事都是假的。但还记得跟班的帽子掉了,忙去门后寻找,果然找到了一顶像茶盅那样大小的缨帽。

大家都很惊疑,王子安自我解嘲说:“过去有人被鬼揶揄,我现在则是被狐狸戏弄了!”

(2022•浙江嘉兴•一模)“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研学小组收集了有关孤山的古诗

文资料,请你阅读这些资料,跟着莲莲到孤山一探究竟吧。

(甲)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咒不须檀板②共金尊。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

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嗷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

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

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遗®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

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狭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释】①狎(xia):玩赏,亲近,②檀(tdn)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

这里泛指乐器。③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遗

(chudn):迅速。⑥晦迹:隐居。

18.参照表中方法提示,解释加点的字词。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两湖区蒙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1)

字音推断法:畜,是一个多音字,作名词时,读

常啻双鹤(2)

chfi;作动词时,读xfi。

既旗稿查阅字典法:①从事;②就职、赴任;③完成。(3)

19.“孤山”位于杭州闹市,其名常令游客疑惑不解。读了张岱的《孤山》后,请你为游客解说“孤

山”得名的缘由。

20.根据语境,请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作批注,并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和语气。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平!

21.《山园小梅》的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丙文“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淡峭特,多奇句”

的看法赏析颔联的妙处。

22.陶渊明采菊,“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爱莲,“同予者何人”;林处士咏梅,“与姓氏具香”。

根据你对陶渊明、周敦颐的了解,结合诗文内容,探究古代文人钟情于梅莲菊等植物的原因。

【答案】18.倒影养③19.梅花屿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四面的岩石和山峦没有依靠、

附着的,与《水经注》中的“山不连陵曰孤"相符合,因此叫孤山。20.况:况且。乎:句末语气词,

表感叹。林逋用不屑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表现了他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洁志趣。21.示

例:颔联集中刻画梅之形、之香,意境极其幽美。上句写梅之形:梅花疏疏落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

上,如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有翩若惊鸿之致。下句写梅之香:梅香幽幽地飘动,不见其形只闻其香,在

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22.这些植物身上都体现着文人的高洁雅趣,傲骨风格,因此为文

人赞许。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注意根据“方法提示”来作答。

(1)根据“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结合下文中的“若三山之倒水下”可以知道,“反

景”指的是“好像三山倒映在水中”,由此可推测其意思为“倒影”。

(2)分析“常畜双鹤”的语法句式,可判断“畜”是一个动词,“作动词时,读xM',因此可判断出,

“畜”的意思是:养、喂养。

(3)既就稿:完成了稿之后。就:完成。故选③。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中“《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

一无所丽,故曰孤也”可知,梅花屿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四面的岩石和山峦没有什么可以依靠、附着,符

合“山不连陵”的特点,因此叫孤山。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全句意思是:我正要隐居在山林之中,尚且不想凭借所作的诗名扬一时,更何况后世呢?

况,何况,况且。乎:表示感叹语气。意思是林逋对于当世出名都不感兴趣,更不屑于留传后世,表

现了一个隐居世外的高人不为名利所累的孤傲清高的气节。

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山园小梅》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这

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符合丙文“逋善行书,喜为

诗,其词澄浅峭特,多奇句”的看法。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

枝干之轻盈、疏落有致,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疏影”既写枝干之轻盈,也写出梅花之

疏落有致,它不是簇簇拥拥热闹地开放,而是稀稀落落的,带有几分孤傲;“横斜”传出梅之清新而又妩

媚的风姿,它的枝干不是笔直地延伸,而是有倾欹,有纵横,情趣横生;“水清浅”凸显梅之灵动的神韵。

“暗香”写幽香随风而至,难以捕捉,而又无处不在;“浮动”写梅香若有若无,忽然而来,飘然而逝;

“月黄昏”写梅所在的背景,朦胧清幽,富有浪漫色彩,意境迷离,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探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像菊花一样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秋天独开,淡

泊名利,清高自许;

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希望像莲花那样做一个洁身自好的君子;

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在寒冷清凉的冬天散发幽香,孤傲冷冽,与林逋“隐居

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一样;

因此,古代文人钟情于梅莲菊等植物,是因为这些植物都有着高雅的人格特点,为文人所赞许。

【参考译文】

甲: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

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

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大概会喜爱至销魂。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

饮酒助兴。

乙:《水经注》里记载:水呈黑色称为“卢”,水不流动被山形所制约称为“奴”,山陵不相连称为“孤”。

梅花屿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四面的岩石和山峦没有什么可以依靠、附着,所以叫“孤山”。这里的湖水清

澈,明亮的阳光似乎能照穿湖底,亭子的景观秀美,倒映在湖里,就像传说中的蓬莱、方丈与瀛洲三座仙

山倒着长在水里。山脚下种有很多梅树,是林和靖放鹤的地方。林逋在孤山隐居,宋真宗让他做官他拒不

前往,真宗就给他赐号和靖处士。林逋常年喂养两只鹤,圈善养在笼子里。每当林逋荡着小船到湖中各个

寺庙游玩,家中来客人时,书童就打开笼子放鹤出来,鹤冲入云霄,旋绕着飞很久,林逋看到后就掉转船

头马上回家,这大概是世人传说林逋鹤起客至的验证。临终前,林逋留下一首绝句:“湖外青山对结庐,

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丙:林逋善写行书,喜欢做诗,他的诗澄清通彻雄健独特,多有奇句。完稿之后,随即就丢弃一边。

有人说:“为什么不录下以给后世人看?”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

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2022•浙江丽水•一模)【材料一】

【甲】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唐】王绩

北场芸②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乙】醉后

【唐】王绩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材料二】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

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

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

【注释】①此诗即为作者归隐期间所作。②芸蕾:锄豆。③刈:割。④嵇康、阮籍:两人均为魏晋名

士,嵇康曾写《养生论》。阮籍则因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

23.【材料一】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分别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概括?

24.小文想把【材料一】的其中一首诗归类到山水田园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25.【材料二】中说五斗先生“以酒德游于人间”,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6.仿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途旧为穷,而阮籍恸哭。

【示例】

例句:生H是养,而嵇康著论。

分析:何足是“怎么能”的意思,语气强烈,意思是人生怎么能保养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嵇康《养

生论》的不认同。

27.小文认为【材料二】是王绩的自传,你认同他的观点吗?结合诗文说明理由。

2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下列链接材料中翁方纲对王绩的评价是否中肯。

“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莺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答案】23.喜遇;乘兴24.我认为【甲】诗更合适;因为《秋夜喜遇王处士》诗的头两句“北

场芸罢,东皋刈黍归”主要写诗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归途中,与王处士相遇;后两句“相逢秋月满,更

值夜萤飞”描写与好友相遇时的自然景色。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园生活的画面,充满情趣。因此符合山水

田园诗的主题。25.表现在三方面:在人情上,只要以酒相邀,则“无贵贱皆往”,即在他的眼里,

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在嗜酒程度上,也非一般,“往必醉”,而酒醒后继续饮;在酒量上,也超于常人,

“一饮五斗”。26.示例:“何为”是“为什么会”的意思,此句表示疑问,意思是道路为什么会阻

塞不通?阮籍于是悲恸哭泣。这句话刻画了一个无拘无束、自在的隐土形象。27.认同。理由:【甲】

诗写王绩归隐田园,远离纷扰,切合材料二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乙】诗写王绩喜爱喝酒,切

合材料二中的“以酒德游于人间”,因此我认为材料二属于自传。28.中肯。材料一的【甲】【乙】

两首诗,极具作者王绩作诗特色,质朴平淡、丰富隽永。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绩天性疏放简傲,翁方纲的“如

莺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点明了王绩的特别,是“不可多得”的。所以我认为这评价是中肯的。

【解析】23.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题干要求找到诗文中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即找到体现作者心

情的词语。

【甲】诗诗题“秋夜喜遇王处士”意思是:秋天的一个夜晚因遇到王处士而内心欢喜。“喜遇”一词

体现了当时作者的心境。

【乙】诗诗题“醉后”点明作诗的时间与状态;“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意思是:应该怎样度过

自己的一生?还是乘着酒兴,赋诗作文,来自寻快乐吧!“乘兴”指趁着兴致正好的时候,体现了作者愉

悦的心情。

24.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甲】诗“北场芸罢,东皋刈黍归”意思是:在房屋北边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地里收割黄米

归来。描写诗人隐居田园的生活一一锄豆、收割黄米;“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意思是:在这月圆的

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飞舞。写诗人与友人相遇,描绘月夜萤火虫飞舞的

景致,描绘了秋天田园生活的画面,充满情趣,符合“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乙】诗"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意思是:阮籍清醒的时候少,陶渊明也是醉酒的多。写阮籍、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事;“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意思是: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还是乘着酒兴,

赋诗作文,来自寻快乐吧!写诗人会像阮籍、陶渊明饮酒,趁着酒兴赋诗作文,自得其乐。不符合“山水

田园诗”的特点。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以酒德游于人间”意思是:因为喜欢喝酒而游乐在人间;根据【材料二】“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

往”可知,有用酒来请五斗先生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五斗先生都去;可见再五斗先生眼里,没有什么

等级观念,在人情上,只要以酒相邀,则“无贵贱皆往”;

根据“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可知,五斗先生必定要喝醉,喝醉了就不挑选地

方睡了,酒醒后继续饮;可见其非常嗜酒;

根据“常一饮五斗”可知,五斗先生经常一喝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