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怀疑与学问(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怀疑与学问(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怀疑与学问(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怀疑与学问(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义:怀疑与学问(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0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我知识精讲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

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

初编》等。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程颐(yf)譬如(pl)腐草为萤(ging)虚妄(wdng)盲从(niAng)停滞(zW)

L折叠(zhe)悝装Cbian)

j折腾

(zkd)便宜(p洞八)

1折本

(she)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触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重点02】研读分析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一一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

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5)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

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

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

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

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重点03】重难突破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

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

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

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

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

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

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二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

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

会起来。

明确:(1)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2)句,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

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

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重点04】深度探究

一、探究说理的层次,明确各段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组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

明确: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

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

明确: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

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

可击。

二、理解本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

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1)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

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

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

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但能力拓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

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

有的放纸莺,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

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

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

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

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色分层遑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警的回忆;美丽又是

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号。广枣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mgyimaozhi

B.xmyimaozhi

C.xlngqimaojie

D.xlnqimaojie

【答案】B

【解析】

“馨”读作xi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Anyi,“广袤”读作guMgmAo,“鳞次栉比”栉:梳篦

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作Hncizhi

bio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

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

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

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

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

腐草为掌D.薪别是非。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

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

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中,一切学问才会

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也认同求索

B.辨伪去妄而且承认求索

C.去伪存真而且认同求解

D.辨伪去妄也承认求解

【答案】D

【解析】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

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

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去伪存真:除掉虚

假的,留下真实的。两个词不同点在“辨伪去妄”有先辨别之意。根据语境,谈“怀疑精神”,这里用“辨伪去

妄”合适。这样可排除AC两项;“不仅……也……”、"不但……而且……”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搭配的

关联词,此句前半句用了“不仅”,后半句搭配“也”合适,这样排除BC项,所以选择D。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聋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

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窿区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

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摩事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檄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善守感那,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

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富丛。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鸯智的目光。

【答案】A

【解析】

A.视查——视察。故选A。

6.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学者先要会疑。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答案】C

【解析】

C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其

它三项表述的都是这个观点。

7.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顺利地遇过了这次考试。”“速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

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

【解析】

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8.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

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

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

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

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

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

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

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

达是否正确。

9.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己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答案】C

【解析】

C.有误。“只有……才……”是条件复句,不是承接复句。故选C。

10.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答案】D

【解析】

D解释有误。“流俗”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点睛】

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

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

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

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

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

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1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的作用要清

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B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本项引文独自

成句,意思完整,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选B。

1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

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元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唱歌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

(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

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政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

然但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

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ABC三项,修改正确;D项,修改不正确,语意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应改

为”不仅而且故选D。

13.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①众人先还发zhGng,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学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

笑chA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暧哟!”

(曹雪芹《刘姥姥进大观园》)

②国怀疑页思索,星能面速辩是韭。.巷便后之室固都默守前人的I旦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澧有新发

明,二切至去停滞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③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只得睡

了。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发zheng掌不住_______笑cha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3)将画横线句子概括为一个成语:

【答案】⑴怔cheng岔

⑵辩辨默墨

(3)忍气吞声

【解析】

(1)考查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词语意思识记。发怔:意思是发呆,发傻。注意不要

误写作“证”。掌:同“撑”,支撑,忍耐,读作:chEng。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2)考查汉字字形的识记。辨:判别、区分。辩:争论;说明是非、真假。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故将“明

辩是非”改为“明辨是非”。默:表示不出声不说话的意思。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故将“默守”改为“墨

守”。

(3)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识记。根据“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可概括为“忍气吞声”。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如在国事()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A.凶险B.凶

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

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f________如国举

(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o

【答案】pinan来原来源视查视察A

【解析】

(1)注意多音字,应据义定音,如“难”,读nWn,意为“做起来费事的;不容易”“不好”等;读nM,意为“不

幸的遭遇;灾难”“责备;质问"。“譬”不要读成“bi”。

(2)同音字误用情况,注意结合词义和语境做出判断。“源”与“原”的辨析:“源”表示水流开始的地方或来

源,如源流、源头、源远流长、财源等;“原”表示事物的根本或开端、宽广平坦的地方、本来的样子等,如

本原、原始、平原、高原、原地、原作者等。视察。拼音是shich3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

属机构检查工作。

(3)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凶恶阴险。凶恶:(性情行为或相貌等)凶狠恶毒,十分可怕。根据句意,

应选“凶险”。

15.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

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

(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

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

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的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④读书时可以做摘要和写读书笔记……

(2)示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

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正确写出推荐的书目并且要有书名号。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哥德)

【解析】

【小题1】“读书的方法”,可以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来谈。示例:①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②

对于好书,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③读书时,先浏览,遇精彩部分时,再细

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遇到疑问的地方,要学会利用网络查资料,将疑点弄清楚。

【小题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都可以,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

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这样才好陈述理由。传统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不伤眼睛,可以作笔记,可以细细

品读。网上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据此可作答。

【小题3】推荐书籍,首先自己要读过要了解此书,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书籍的情节内容、思想情感、

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来说明其优长,说明推荐的理由。

示例:《海底两万里》。理由: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作者具有崇高的人

道主义和社会正义感。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

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座右铭就是名人名言,主题是热爱读书。只要是激励人读

书的名言或者学生自创的也可,学生自创的话语要凝练,不必写出作者。

示例1: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示例2: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欧阳修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一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

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

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

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

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

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妾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

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水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

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一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

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

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

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暂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

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

就不会进步了。

16.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箪箪要抱怀疑的态度,箪第和书中的争说辩

论,隼箪评判书中的学说,箪隼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提到不少古代大学问家,如①程颐、②张载都是北宋理学家,他们分别号称①“先生”、

②“先生”。

(2)文中也提到孟子并引用他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你说出对此句本意及深层意思的理解。

19.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6.学则须疑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7.(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

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

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

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

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

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18.(1)①伊川先生、②横渠先生

(2)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19.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

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解析】

16.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

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标题《怀疑与学问》,属

于论题,论点是对于论题的具体论述,是一句完整的话),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

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同时在

文章第五自然段首句(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也体现了作者的中心

论点(做学问要学会怀疑,要有怀疑精神)。

第二、三空:分论点往往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的中心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的阐述,所在位置可能在段

首、段中或段尾。在文章的第①、②、⑤自然段都有中心论点的身影,分论点的提出在第⑥自然段首句“怀

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7.(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一切”是所有、全部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所有的学问家都需要有怀疑

的态度,无一例外,强调了怀疑精神对于学问家的重要。“一些”是一部分的意思,语意与“一切”有明显区别,

换成“一些”,句意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一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首先明确态度,不能调换顺序。然后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析理由。

结合“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

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分析,第一个“常常”后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是“和书中的学说

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是“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是

“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

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18.(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字

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

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2)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意思是指

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自《孟子•尽心下》。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第⑤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

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不会盲从,不会迷信;

根据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可知,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

个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

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

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化传说,就是对于过去

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

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

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20.请你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21.对本文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可以任意调整顺序,因为四句话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B.文段最后一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C.本文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时,没有进行细致传神的描写,这是因为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分析问题、

论证观点服务的,强调语言的概括性。

D.除举例论证外,文段中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2.下面的两则材料能否作为本段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材料二】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

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度好的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答案】20.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1.A

22.①材料一能够作为本段论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希望人们有一点怀疑精神,与本文论点是一致的。

②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论据。所给材料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

的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解析】

20.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与提炼。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

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这段文

字的中心论点可从本段第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炼出“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1.本题考查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A.有误,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的

“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

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故选Ao

22.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本段观点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材料一“尽

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希望人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书中的知识,与本文论点是一致的。材料二写

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

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怀疑与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

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

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

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

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

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

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

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

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

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

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

不会进步了。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4.“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

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链接材料】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

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

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

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答案】23.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24.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5.①怀疑可以辨伪去妄;②怀疑可以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解析】

23.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

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本文

的标题给出论题,阅读全文的内容,特别是文首引用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可知,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用自己的

话表述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首先,明确论证方法。从“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和“否则便是盲从,便是

迷信”可知,本句先从正面论述怀疑的重要性,讲述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接下来从反面论述,不

进行怀疑的研究学问,就是盲从与迷信。这是正反对比论证。将“治学中具有怀疑的重要性”与“不具有怀疑

的危害性”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本段的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链接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根据材料“由于牛

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

见解”可知,做学问不要迷信于权威,要有怀疑精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根据材料“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到

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可知,做学问除了有怀疑精神,还要善于思考,仔细分析辨别。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

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

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

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

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

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

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

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

鹫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

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

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

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

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

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

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

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

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

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