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历史

逡旁唾难点知拥

第一章:历史时序

一、中国古代史重要时间点

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1279年元完成统一

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1644年明朝灭亡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1683年郑氏投降,清收台湾

618年隋灭亡,唐建立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二、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点列表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位于今浙江余姚);龙山文化;红山文

新石器

化;良渚文化(位于今浙江杭州)

夏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

商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

西周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分封制;宗法制;“共和行政”;井田制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华夏认同;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孔子;老子;百家争鸣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推广郡县制;修建长城、直道、五尺道、灵渠;统

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

“汉承秦制”;黄老无为思想;“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

西汉朝;察举制;州刺史;盐铁官营;尊崇儒术;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

敦煌四郡;张骞出使西域;大鸿胪;西域都护府;《黄帝内经》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

魏晋九品中正制;士族专权;泗水之战;江南开发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齐民要术》

隋开通大运河;科举制形成;三省六部制确立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设立政事堂(三省一体化趋势);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和亲;唐蕃会盟;安史之乱;曲辕犁;租庸调制(唐

初);两税法(唐中后期);《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儒释道三教并

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诗;雕版印刷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监司;“台谏合一”;崇文抑武;“庆历新政”;王安

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稻麦复种制;榷场;纸币(交子、会

两宋

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重心南移;门第观念淡化;宋词;程朱理学;“四

书五经”;泥活字印刷术(毕昇)

辽夏金南、北面官制度;金定都燕京;“猛安谋克”

元蒙古西征;修筑驿道;行省制度;宣政院;“诸色户计”;京杭大运河;元曲

废除宰相制度;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东厂和锦衣卫;郑和下西洋;

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戚继光抗倭;提督四夷馆;“九边”;玉米、甘

薯等传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帮;陆王心学(王守仁);李贽;明末清初

思想的活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

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永乐大典》;利玛窦(《几

何原本》)

“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签订《尼

清前中期布楚条约》;设置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理藩院;“摊

丁入亩”;“十三行”;闭关自守政策;《红楼梦》;《四库全书》

三、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历史事件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

军事和民用企业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

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

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n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

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也缺乏一个能够

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1912年4月至1928年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开始标志),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1927年,国民革命和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7年4月至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7年,南昌起义(8月)、八七会议(8月)和秋收起义(9月)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

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爆发;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8月淞沪会战爆发,9月太原会战爆发;1938年1月,

徐州会战爆发,6月武汉会战爆发;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爆发;1945年8月,日本宣

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

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

年,参加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0年,中央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

口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第一次完整地提

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7年7月,香港回归;1999年12月,澳门回归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世界古代史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兴起

■公元前6—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

统一起来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远征,历时10年,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

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建立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帝国一度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世纪,基辅罗斯建立;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

五,世界近现代史主要历史事件

■14-17世纪初,文艺复兴,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

放了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首次到达美洲;1519—1522年,麦

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16世纪,宗教改革(以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为开端),推动了欧

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1701年,《王位继承法》

颁布。“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

■17—18世纪,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1776年7月4日,《大陆宣言》发表,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7年,美国

制定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9年,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

覆灭。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

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欧洲的诉求

■18世纪60年代一一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为开端),工厂制度产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8年,日本推翻幕府政治,开始“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一一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一一雅尔塔体系

■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93年,欧盟成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章:重难点知诙拓展

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

(1)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概念辨析

行政制度监察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监察制度地方监察制度

三公九卿制,以丞御史大夫为最高监郡设监御史负责监

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相为百官之首察官察地方

汉承秦制;汉武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

御史大夫为最高监

两汉时设中朝;光武帝东汉晚期州、郡、为13个州部,设刺

察官

时设尚书台县三级制史监察地方

隋为州、县二级制;

三省六部制,并设唐为道、州、县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

唐太宗将全国划分

隋唐政事堂作为宰相议级制;唐中期后,机构,长官为御史

为10个道监察地方

事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大夫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设中书门下主管行

政,枢密院掌管军路、州(府)、县改道为路,监督州

两宋台谏合一

政,三司主管财政,三级制县官吏

分割相权

设行省作为中书省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在地方的派出机设御史台为最高监设行御史台、肃政

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构,形成省、路、察机构廉访司

府、州、县多级制

行省权力由布政使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

司、按察使司、者B由都察院(监察御都察院的监察御史

度后,内阁逐渐成

明指挥使司分割,后史)和六科(给事还能代皇帝巡按各

为事实上的行政中

又派巡抚、巡按总中)行使监察权省

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又设总

雍正帝设军机处作

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停止派御史巡按各

清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军政大权,形成省、省的做法

务的中枢

府、县三级制

(2)古代中国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

中枢所在

■汉承秦制,中央仍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

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中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

使权力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体系

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宋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另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

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票拟”),内阁逐渐成

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

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帝汉循,察

I••卜巩‘固••••►完&...............•►加I强

建立•••

II

汉承秦制.但有所变

确立并完宋初,以中书门下

化。皇帝任用身边做侍

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善「三省六部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

从、秘将等工作的人组

袭,皇权至上。中央官职管理体制,相

成“中朝”决策机构。设参知政步、枢密使和

以丞相为首,但同御史大权分散,彼此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原以示相为首由三公九

夫、太尉互相牵制牵制和监督政权、军权和财权

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

执行机构.称“外朝”

清明元

III

顶峰<......................进一步发展<..........................发展

康熙时,内阁、议政王大臣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设中书件和枢密院。以

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

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内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约。布1E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领六部,其长官行使宰相

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全国军政大阁,内阁大臣的职权大小依

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

权集于皇帝•身,议政王大臣会皇帝旨意而定

事机关

议、南书房相继撤销,内阁也名

存实亡

图1T9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示意图

(3)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特点内容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

内外服制地方分权

和部族

■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

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

分封制地方分权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

承担周王室的义务

郡县制中央集权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属于官僚制

■汉初地方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随着诸侯国实力的

壮大,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

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

行省制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表1-35中国古代地方基本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地方行政体制

秦郡、县二级制

汉西汉郡国并行,以郡县制为主,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转变为“郡"之上的地方行政区划

魏晋南北朝一般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州(郡)、县二级制

唐前期为州'县二级制,作为监察区的“道”后来逐渐成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

宋基本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辽、金基本上实行部族组织与道(路).府(州)、

宋辽金夏

县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夏基本沿用唐宋的府、州、郡、县建制

元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明布政使司(即省)、府(州)、县三级制

清内地基本主要实行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制,边疆地区实行其他制度

(4)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特征官职机构

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议事会、官员

雅典民主政治和陪审法庭(司法机关)手中,但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

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外

斯巴达寡头政治国家权力主要由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和监察官

(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掌握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

罗马帝国君主政治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官位世袭,贵族垄断高官

战国尚贤思想兴起和争霸图强的需要,实行举荐为官和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以道德(孝廉)和才学(秀

两汉

才)为选官标准。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曹魏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人

才,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

魏晋南北朝

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

隋唐点,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

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更强调公平竞争(“糊名”“誉录”),“取士

宋朝

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分乡试(举人)、会试(贡士)与殿试(进士)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

明清

题。明朝为保证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人才,实行南北卷制度

Q!!为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W旨北朝隋唐至明清

此官制荐举制“以法为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乍切制“以吏为师”

官位世袭,贵族裁名才麒

向官吏学习聚血比我中正评定.分为

世代垄断高官竟口器律令而为官芍祭平存九等,吏部授官考试选官

图2-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沿革

(6)唐宋变革说

唐前期唐末五代宋代

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但权

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

党之争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藩镇割据,国家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预防了

地方制度道、州、县

裂,中央集权削弱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糊名、

选官制度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誉录),“取士不问家世”,成为

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治国方针武将地位更高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多民族政权并立,但宋与北方少数

以武力征伐、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

民族关系民族交战处于劣势(岁币、岁赐、

构等方式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岁贡)

通过丝绸之路与阿

受割据、战乱等因

拉伯帝国、古印度、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发达,海上丝

对外交往素影响,陆上丝绸

日本等交往,长安绸之路发达

之路重要性下降

成为国际大都市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

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在北方

渐超过北方宋时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北宋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

安史之乱后,北方

也已定型;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超

人口重心人口重心在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

过1亿;北宋灭亡后,大批中原人

乱南迁

口南渡

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棉花等经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止匕外,曲辕犁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对传统自然

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制瓷、矿冶、印刷等行业发展迅速,

手工业发展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实行城市坊市分区制度;信贷业务由存贷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

商业发展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当铺取合步繁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

法地位用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

集镇为军事目的而设

起来

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买卖基本不

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均田制崩溃

受政府干预

实行两税法,改变

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税制度

儒释道三教并行,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儒学复兴,形成理学。南宋以后,

思想方面

响不及佛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门第观念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弱,但门第观念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

仍然流行婚姻不问阀阅”

贱民数量减少,雇佣、契约关系的

社会变化仍然存在贱民阶层

推广,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词的发

文学艺术文学上以唐诗为代表的展,止匕外,城市中说书非常盛行,

也推动了话本的发展

(7)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

土地革命时期

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其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

(1927—1937年)

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全面抗战时期

■实行“三三制”原则(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名额分配上,共产

(1937—1945年)

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巩固和扩大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

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8)全面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役

时间会战结果及影响

1937年8月至

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1月中旬

1937年9月至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

太原会战

11月初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n月初,太原失守

1938年1月至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5月

1938年6月中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

武汉会战

旬至10月下旬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

1941年12月歼灭大批日军,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会战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了日军的“囚笼”

桥事

卢沟

.7.7

1937

昼庆

©

g-

一-

汕公

©^

广州

邕注

。o

香港

澳门

)质占

(葡占

占区

日侵

变前

桥事

国界卢沟

占区

日侵

变后

桥事

地区界卢沟

线

侵路

军入

A日

省级界一

战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